經過了昨天出版業、電商與獨立書店 1111 之亂後,還是要來認真推書,昨日不參戰除了為了冠廷的生日以外,做為一個每月固定將收入貢獻在書籍和電影票上、最在意效率和方便性的大量購書者而言,好像沒資格說些什麼,畢竟時間也是多數人的成本,79 折或 66 折倒成了其次,能在短的時間最快入手,能花最少的心力一次收齊所有想買的書,才是習慣選擇在哪裡消費最關鍵的因素。
而這個月的新書,也是不少讓人一見傾心的,先來看正中間,日前介紹過設計質感與故事內容具佳的本月選書,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磅礡華麗的史詩級小說《天上再見》續集《#燃燒的玫瑰》。作者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十一月同樣想列為選書的還有兩本,一是伊恩麥奎爾的海洋驚悚文學《#北海鯨夢》,不但重現極地冰寒中的殘暴腥血,以及英國十九世紀捕鯨業的沒落敗壞,全書劇情緊湊兇猛令人屏息,聲響氣味濃烈,文字語言既野蠻又詩意句句刺骨。敘述十九世紀中葉,鯨魚因濫殺銳減,用於燃料的鯨脂、作為馬甲澎裙撐架的鯨鬚,被煤氣和石油大量取代,導致英國捕鯨業日漸衰敗。船長伯朗利卻執迷不悟,堅信傳統捕鯨法,認定向北航行必能找到鯨魚聚集地,夢想滿載而歸大賺一筆,因而籌組三桅帆船「志願者」號,領各自懷著不同目的四十多人出海。就在「志願者」號駛入北極海域,進行獵殺、剝皮、取脂,大豐收時,發生了一起駭人姦殺案。其中一名船員醫官森姆納檢驗屍體追查真相,嫌犯謊言祭出,大小陰謀暗潮洶湧,與血脂、海水和冰的腥臭交雜瀰漫空氣之中,整艘船猶如被監禁在一場災難裡,有誰能活過這個寒冬,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二是期待已久的麥田「幡」書系之九,也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最暢銷國民小說:尾崎紅葉《#金色夜叉》。問世以來 120 年,25 度改編電影、8 度改編電視劇,小說情節高潮迭起,描繪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功利主義掛帥、嫌貧愛富社會的眾生相,以江戶文學為本,借鑑西方小說技法,寫實反映金權主義社會,不但為一本融合文學與娛樂的雅俗共賞之作,也管窺當時日本女性所受的種種社會規範其困境,更是當代必讀的性別反思文本。故事敘述貫一與阿宮是自小互許終身的青梅竹馬,愛情終究敵不過鑽石的誘惑,富商唯繼對美麗的阿宮展開熱烈追求,隨著阿宮的動搖,貫一的世界也一點一點崩塌,於月光朦朧的熱海沙灘上,貫一對阿宮悲憤告白後,消失在黑暗之中。兩人再次重逢時,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卻從未感到快樂,另一個對人生絕望,做起過去唾棄的高利貸生意,陷入追逐金錢的深淵。
再者,相當感興趣的小說還有,2018 年獲獎無數的 Sigrid Nunez《#摯友》,寫一名教導寫作的文學老師毫無預警獲知:好友過世了,他是長年陪伴她的摯友與導師,即便對方數十年歷經紛擾複雜的婚姻及親密關係,兩人親近且深刻的友誼仍持續不斷。因此追思會後對方三號妻子的來電請託 ── 照顧摯友遺留下的大丹狗阿波羅,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在哀悼與自我修復的艱難處境中,她的悲傷因阿波羅而變得更加濃稠,她發現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並因之深深受創,嘗試以牠特有的緘默,木然承受這些變化。想像與理解這頭巨犬的傷痛,讓她寧願違反禁養寵物規則,冒著被逐出租屋處的風險,也要繼續與阿波羅相伴,陷溺於失落傷痛的他們,竟然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另一本 Maggie Gee 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帶著些許奇幻色彩,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因應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游牧人生》即將在金馬放映,唯一一本非近期新書的《#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也在這批書單中,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此書記錄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作者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 ── 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也謝謝突破出版社從香港寄來的《#幻愛》電影小說,今年無論故事、鏡頭與呈現方式都非常喜歡的華語片值得更深入理解。還有兩本一套,日前舉辦過贈書活動的《#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 & 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為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成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從影評人到導演,一窺他如何思考影像,見證創作歷程,並集結其歷年來刊登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同樣描繪女性的故事,丹麥作家 Leonora Christina Skov 暢銷自傳小說《#有一種母愛不存在》,身為無法成為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自幼得不到母愛,時常將母親惹哭,母女關係漸漸成為死結,搬至哥本哈根後依然無法為母女關係增添美感,反而在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時,兩人化膿多時的關係潰爛見骨 ── 因為母親直指她的出櫃,就是致使自己罹癌的主要原因。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驚覺自己仍渴望母愛與認同,遂以文字梳理兩人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究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在寫盡這一切壓迫、嫉妒、束縛和否定之後,她終於確定,有一種母愛並不存在。川村元氣的新書《#百花》封面很美,敘述一日暮色將至,遍尋不著母親的葛西泉不禁著急起來,好不容易終於在微弱路燈下發現了百合子,泉不知道母親究竟發生什麼事,只察覺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買東西忘了付錢、一直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食物放到發霉、流理台堆滿了垃圾,直到百合子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某個深夜,泉突然接到百合子的電話,聽著另一頭興奮又激動的聲音,泉覺得母親似乎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就像他試圖塵封,一直當作不曾存在的「那一年」一樣,生命如花,將在不知不覺中枯萎褪色,然而愛,卻在漫長的記憶裡,恆常綻放。
以及相當喜歡此本前幾天分享過的圖文書《#房東阿嬤與我》,是 39 歲單身搞笑藝人矢部太郎與 87 歲優雅房東阿嬤的生活日常,兩段人生因此產生了跨世代的交集,九年前矢部太郎遭逢低潮時期,他租下東京一處老宅的二樓,因此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際遇,說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過兩個獨居之人閒暇時一起用膳、喝喝培茶、逛逛伊勢丹百貨,彼此看顧,彼此問候,分享兩個世代、兩種年齡層望向過去與未來的迥異視野,卻在無意間改變兩人的人生,也於繪製成簡單生動的漫畫後感動了無數日本讀者。還有伊坂幸太郎的《#鯨頭鸛之王》,一部一部讀了心情舒暢的作品,寫實又單純的娛樂作品,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特殊的羈絆,夢中有一隻鳥,總是一臉不爽地發號施令,每當出任務打敗怪獸,醒來後現實的難關也會迎刃而解,然而此次現實世界有人遭到襲擊,新型流感大肆蔓延,身邊的家人朋友沒能倖免,面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三人能否再次平安度過?
不能忽視的還有重量級傳記《#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他和他的徠卡相機,影響了二十世紀看見世界的方式。對人類而言,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年代,與二十世紀各種人類悲喜劇一同發生的,是一個影像閱讀的時代誕生了。由於攝影技術進步,底片相機變得輕巧而方便攜帶,於是從二十世紀初期起,攝影師開始帶著相機遊走四方,走入歷史現場,將重大時刻的照片印刷在報紙和雜誌上廣為傳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透過現場影像認識世界,被影像牽動喜怒哀樂。而為這影像時代奠基的關鍵人物之一,即是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彩傳奇的人生。他與歐洲現代藝術圈、知識圈互動非常密切,我們透過他的攝影作品與回憶,看到人。他也經常走出小圈子,前往世界各地,目睹並親歷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讀完本書,會看到這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靈魂,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不斷鍛鍊著專注力與人文之眼,他所留下的影像,總是呈現著人性,永遠影響了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最後是兩本華文作品,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講述在將臨的世界,你可以見到任何人,但他可能已經死了。上酒吧看足球賽,球員們帶頭盔用演算法踢球。餐廳吃德國豬腳,豬會向你介紹自己的一生。不需要愛情,因為有完美情人App。不需要寫作,因為有故事大綱演算法。去到任何異地,你的喜好都在資訊網的掌控下。你甚至不知道你遇到的,是人還是人造人,或外星人,在那個世界,沒有大型戰爭,只有日常生活不斷冒出的陰謀,黑社會也是數位黑幫;進入數位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人」的主體性?人工智慧崛起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心智?本書展現小說家對人類與宇宙的終極關懷,是臺灣在政治、科幻與後人類小說的頂尖之作。
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第一本個人作品《#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張國榮、張曼玉、梁朝偉、梅艷芳、張震、金城武、李安、王家衛、梵谷、芙烈達卡蘿、亞歷山大麥昆、山本耀司、安迪沃荷等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
「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許瞳 Hitomi X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心得]與梵谷有關的電影- 精華區movie 的評價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梵谷電影的推薦與評價,PTT、FACEBOOK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梵谷電影的推薦與評價,PTT、FACEBOOK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心得#梵谷星夜之謎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890-JULY-27 梵谷逝世
影響20世紀藝術畫風的天才畫家,卻在生前抑鬱而終
.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
文森梵谷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的荷蘭津德爾特,於27歲時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十年間創作了超過兩千幅作品,並以鮮豔色彩的畫風,開創了新形態的印象派風格,更啟發了後來興起的野獸派等新興畫派。然而,縱使梵谷的畫作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發展,也是當今全球知名的畫家之一,卻在生前乏人問津,苦於精神疾病侵擾,最終在37歲時以自殺結束一生。
.
1890年7月27日傍晚,梵谷用一把左輪手槍朝著自己的胸口開槍,子彈卡在肋骨,沒有造成其他器官傷害。但在沒有外科醫生的情況下,梵谷僅讓醫生做了簡單包紮後返家,在兩天後因為傷口感染而痛苦去世,享年37歲。
.
梵谷知名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在阿爾的臥室》《麥田群鴉》等作品,幾乎都是在他的創作生涯的後五年內問世。他的弟弟西奧則是和他關係最密切的人,不僅無間斷地與梵谷保持書信往來,更提供梵谷經濟援助,協助他的畫作出售業務。
.
.
【抑鬱而終的畫家】
.
現代不少的醫生根據梵谷過去的病例推敲,梵谷可能罹患不下30種疾病,包括鉛中毒、神經性梅毒、精神官能症、邊緣性人格、梅尼爾氏症等身心靈疾病。這些疾病都是陣發性,加上梵谷常喝苦艾酒,誘發了顳葉癲癇 ,導致他易怒、情緒捉摸不定、時常憂鬱或狂喜亢奮,性功能低落,依賴他人(黏人)的現象;這也可能是梵谷在晚期的作品用色趨於大膽、多線條構圖的原因。
.
.
.
【推薦電影】
《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2017
.
導演 多蘿塔科比拉、休韋爾奇曼
配音 道格拉斯布斯、瑟夏羅南
產地 波蘭、英國
.
由波蘭電影學院資助,並由兩位波蘭畫家兼導演多羅塔科比拉與休韋爾奇曼合作的傳記動畫電影,故事主要聚焦在梵谷自殺後,郵差發現了一封梵谷寄給弟弟西奧的信,因此在將這封信交給西奧的過程,與許多鎮民來往時發掘了許多有關梵谷生前的秘密。
.
本片集結了115位專業油畫家投入創作,並以6萬5000張油畫組成的動畫,重現了近20幅梵谷生前的畫作;透過梵谷兄弟倆的800封書信作為創作靈感,還原了梵谷對藝術創作的投入,以及他燃燒生命的熱情,令人動容。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文生梵谷 #梵谷 #vincent #vincentvangogh #lovingvincent #梵谷星夜之謎 #憂鬱症 #躁鬱症
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許瞳 Hitomi X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質量守恆」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最近讀朱利安拔恩斯哀悼亡妻的小說《生命的測量》,談及愛與傷慟往往守恆,儘管該作聚焦於愛人的死亡,但往往愛人一舉本身即等於死亡。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想到的是《神來的時候》裡那篇<訪友未遇>。在《刺蝟登門拜訪》的<三角區間>一篇裡寫的是類似的哀傷:愛人的時候,我們情不自禁臨摹彼此過去的所愛之人,好奇感情之前的感情、好奇自己擁有多少「上一個人」所擁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時常我感到愛就像油畫,在荷蘭拜訪梵谷美術館,一件X光掃描展示機在田園風光旁邊註解,靜謐的鄉間景致底下躺著一幅女人的畫像,打了草稿、上了底色,擱置了幾年被塗抹上藍天青草,未盡的故事一層層疊合在顏料之下。所以今日所見的風景,永遠由昨日以前的告別疊合而成,而幸福如同傷慟,質量守恆。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為何愛使人感到卻步,是因許多反應是不可逆的。在決定同遊某地的當下,宛如月球表面插下旗幟的太空人,你也明白此地、此時與此刻,你與他以及土地成為了一體,而倘若任合一者提前離開,這曾經完整的故事便再無修復的可能。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我清楚記得上一段單戀毫無聲響無疾而終的隔天,當我與他如往常拜訪熟悉的咖啡店,散步在並肩稍嫌擁擠的人行道上,街景突然顯得陌生而遙遠,彷彿不再能看見空間的另一個維度;失去節奏的步伐,宛如剛剛迫降於陌生的世界,第一次學習如何步行。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再怎樣身歷其境的愛,也終有關掉虛擬實境的一天。它並不轟轟烈烈、不聲嘶力竭、不滿腹牢騷,只如故障的電影院屏幕,畫面中一次閃光,然後漆黑,然後緊急出口的指示燈亮起,有個疲倦的聲音告訴你:出了一些問題,放映必須在這裡結束。請到出口領取我們招待的爆米花。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出了影聽經過窄窄的樓梯,緊急出口原來通向劇院背後的防火巷,傍晚鹹酥雞攤正推出來在街角備料,路上的行人吱吱喳喳無關緊要。你掛心屏幕中幾秒前正趕赴幽會的情侶是否成功抵達國界,但也沒有人能告訴你故事的後續了。
朋友搓搓你的背說:下次再一起看電影吧。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愛人正是如此一頭霧水而費力,放映正中你不竭轉動著電影膠卷,透過小窗望見主角龐大的臉凝望著你,而膠卷正由一端削弱、在另一頭積累成圈,誰也不能持有單一的故事,只是把迴圈反覆拆開聚攏,在光線間窺看他們的故事,想辦法把自己的影子印在上面,期待下一個接到底片鐵盒的人會發現我們曾經來過,儘管生命的質量不曾改變。
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心得#梵谷星夜之謎 - 電影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 梵谷朋友的小孩尋找關於他的資訊,像是一般人能對梵谷的認識只能從他的畫,或是他跟弟弟西奧的書信內容來了解他,電影像是一名偵探去找有關梵谷的 ... ... <看更多>
有關 梵 谷 的 電影 在 [心得]與梵谷有關的電影-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與梵谷有關的電影
史博館的梵谷展已經剩下一個月了,不知道鄉民們有沒有也去湊湊熱鬧呢。
雖然說梵谷的畫作自有其令人驚歎之處,但藝術家之所以百世不朽,有時不
僅僅是因為他的作品,很多時候更可能是他們不同於俗世的一生方使人津津
樂道,對於一般不懂得什麼藝術理論的大眾而言,幾乎更是如此了,原PO在
看展的時候便不時聽到週遭傳來關於耳朵、妓女、自殺之類的詞兒,可見相
較於作品本身,梵谷其短促卻又紛雜多事的一生,亦有一股吸引人的魅力,
雖然許多其它藝術家的故事也都光怪陸離就是了。而梵谷的故事自然是戲劇
的好題材,以下舉出幾個自己知道的,也請板友不吝補遺。
1.Lust for Life (1956)
這部片是根據Irving Stone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大致上而言焦點即聚焦梵谷
本身的生命歷程,因小說原本就是依據梵谷給弟弟西奧寫的許多信件擴寫,
重點即在於梵谷的思想發展和創作生涯的諸般變化,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小說
中(有余光中譯本,直接叫做梵谷傳)我自己認為最精采的一段,也就是巴黎
篇,在這部古早電影中草草帶過,雖然巴黎篇大多是小說作者杜撰的,但是
此篇中描寫那些後印象派大師的交流真的相當有趣,在當時,每個都還是畫
壇新秀,沒人看得起,卻每個人都自視極高,性格外放,不時激盪出許多火
花,如果將那些情狀演出來應該極吸引人。但Lust for Life的電影版還是
很棒的一部人物傳記電影,雖然因當時攝影技術及環境所限,部分畫面看起
來假假的,但最主要的梵谷本人,由Kirk Douglas(Mike Douglas的爸爸),
演得恰如其分,幾乎是一出場就讓人覺得"這就是梵谷啊!",那些壓抑、狂放
、坐立難安或興奮時的樣貌,都像梵谷活靈活現的跳出來似的。而梵谷人生
中的一段重要轉折,也就是與高更同住乃至於衝突不斷和後來的割耳事件,
我是覺得沒有把那種兩個藝術家擦撞的熱度和歧見表現的很成功,算是有點
可惜的地方。
2.Vincent & Theo (1990)
這版本由Tim Roth飾演梵谷,開頭那段抽煙斗的動作實在很像小勞勃道尼演
的福爾摩斯在抽煙斗的樣子。這個版本的角度從片名就看的出來,加入了更
多弟弟西奧的戲份。如果查一下梵谷生平,便可知道西奧在梵谷的藝術生涯
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梵谷生時不得志是普世皆知的,他那些革命性的畫作
在當時畫壇是很難有銷路(其實同時期的一些"未來的"印象派大師都是,塞
尚靠爸爸養,秀拉靠媽媽養,羅特列克靠爸爸養,高更本是股票交易所作業
員,為了畫畫放棄工作四處跟人借錢...),唯一支持他的,就是弟弟西奧,
作為一個畫商(梵谷家族在文生的叔伯輩就有幾位大畫商),西奧也十分鄙夷
一成不變的學院派畫風,但是那些才賣的出去,然而西奧仍然全力支持新興
的印象派、後印象派畫家們,經常與老闆談條件好在店裏擺上幾幅新穎的創
作,縱然沒什麼銷路可言,對於自己的哥哥,更是傾全力相助,從文生在礦
區牧師的崗位上突然大轉彎的說要當畫家開始,西奧就沒有停止過他對哥哥
近乎愚忠的信念,所有人都認為文生˙梵谷這輩子算是毀了的時候,也只有
西奧相信,總有一天世界會知道他是位不朽的偉大畫家。其實我不明白那樣
的赤誠是源自於西奧敏銳的藝術嗅覺,或單純的因血脈相連的摯情。然而生
活是險惡的,現實的環境時時威脅著兩兄弟,在片中兩人因經濟因素的爭吵
,或因文生本身激昂的性格造成的衝撞與口角便被放大檢視,那些情節必然
是藝術史家或是文學作家追悼兄弟二人濃厚的親情時會有意無意略過的點,
但在現實中那些就是確確實實存在過並沉重考驗兩人的生活表現。劇中也多
了西奧與其妻子之間感情的描寫,在最後似乎暗示了文生的自戕也許並不僅
是受自我性靈的折磨,可能更是深感於自己對於弟弟人生的妨害而多有自責
。但西奧真的是極敬愛他哥哥了,簡直是癡狂,本來文生一走,他的生活應
該是要回到常軌了,再也不用接濟哥哥了啊,但情深如西奧,竟然從此一厥
不振,六個月後也撒手人寰了。Tim Roth版的梵谷較之前輩作品,少了一點
狂野和剛強,更多的是一種近似於怪誕的表現,看上去就給人腦筋好像不太
正常的感覺。高更與之的互動那段,更一改Lust for life言語交鋒的呈現
方式,變成隱隱浮動於性格底下的衝撞,讓人另有別於直接感受的緊張。
3.Van Gogh (1991)
法國電影,老實說看了開頭十分鐘左右我就看不下去了,很不像是在看梵谷
的故事,反而像是一個全新的角色。故事從梵谷到奧維接受嘉舍大夫的治療
開始講起,這也是梵谷生命最後兩個月的居所,原本應該是沒什麼故事好說
了,但是編劇硬是將他重塑極具魅力的男子,不但嘉舍大夫的女兒迷戀他,
妓女愛慕他,連弟弟的老婆都深受他吸引,這版本我覺得並不怎麼出色,而
且演梵谷的演員也沒什麼特色,相較前兩部作品的演員,實在要差上許多。
4.黑澤明的《夢》(Dreams)(1990)
這部片由幾個短片構成,其實裡面其他片段也極精彩,如狐狸取親,女兒節
的花,水車村等,而與梵谷有關的片段是藉由走入梵谷名畫的呈現方式,以
一種視覺手法表現出梵谷畫作的魅力和其創作不倦的熱度和精神,畫面真的
很漂亮,而且看到一些名畫變成實景有種莫名的感動,在前面第一二部電影
中也有一些場景是刻意模仿畫作場面的,但我覺得都不及這個短片拍的美麗
。
最後要還要提一部不是講梵谷的,但我覺得人生可與其相作映照的,亞瑟韓波,
由李奧納多演的全蝕狂愛(Total Eclipse),乍看之下兩人好像沒什麼關係,但
其實看看兩人經歷就會覺得相似的有趣,梵谷生卒年1853~1890,韓波則是1854
~1891,竟然剛好就只差一年!而兩人真正的創作歷程都極短,梵谷在27歲才開始
作畫,僅有十年的創作歷程,韓波寫詩只寫了16歲到19歲這段時間,然而兩人作
品均為不朽傑作,兩人都不約而同的憧慕於陽光的吸引,梵谷的畫作大成於法國
南部的普羅旺斯艷陽下,韓波不寫詩後依然追著陽光到非洲去了,兩人都有一位
交遊極為密切且造成後世爭議的同性密友,韓波與魏倫,梵谷與高更,韓波跟魏
倫之間的秘情幾使兩人身敗名裂,而梵谷和高更的衝突也幾乎造成梵谷的毀滅,
其實我覺得韓波和魏倫能算是真正的同性之情嗎?可能作為感情澎湃的藝術家,
與人相交遊實不在乎性別年齡階級的,一旦要愛上,便是靈魂真實的激盪,而衝
撞也必然是如烈火般灼燒的。私心覺得全蝕狂愛拍得比上面幾部都來得深刻....
,據說關於高更也有一部電影,就還沒機會看過了。
以上是一些拙見,見笑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1.168.6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