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普的是滿滿人情味 以法「燴」出最美的風景
用鮮新豐盛的穀米蔬果,將滿滿在地人情味,堆疊成一座座須彌山、烹調出一道道手路菜,盼冥界鬼神都能欣受宴請、樂聞法音,衷心希望眾生心安,世界也能消災平安。
從2007年起,每當舉辦大悲心水陸法會時,鄰近的金山、萬里、三芝、石門、基隆等各地鄉親,以及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師生們,就會配合僧團邀請,加入「請客作東」的行列,不但出錢出力,甚至提供店面或家政教室,作為辦桌的空間,務必要讓傍晚登場的「贊普」,都能讓人眼前一亮、準時開桌。
在陽金公路經營小吃店的廚師簡月雲,在法會期間,店面就成為義工廚房,而先生王燈祿、兒子王俊傑則各自發揮木雕和餐飲專長,三人合作時動作乾淨俐落,將炒菜、果雕、擺盤一氣呵成,道道皆是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我們思考菜色時,都是要用在地新鮮食材,例如地瓜、筊白筍,既要美味好看,更要健康。」主廚陳美蘭說,出菜上桌時,還要配合燈光、形狀,藉由不同顏色點綴,搭配出層次美感,贊普時就要像是做給家人吃的那樣用盡全心。
帶領社大學員設計餐點的張翡珊也說,每道菜至少須經4、5道工序,因此兩個月前就開始試做,不但要當令在地蔬果,更不添加素料香精,用不到的菜料邊角,就煮成學員工作後吃的大鍋湯,珍惜食材以零廚餘為目標。
這群近百位平日隱於市集的義工廚師,往往為了服務奉獻的心願,還專程到法鼓山社大進修上課,還報考素食中餐廚師執照,學習將佛法融入菜色,而一年一度的法鼓山水陸法會贊普,也就是大家輪流展顯身手的時候。
所謂「贊普」,就是匯集大眾的力量,共同成就供養六道眾生齋食及法食的心願。
而護持贊普的善信們,無不懇切祝願幽冥鬼道的受苦眾生,以及歷代先祖,都能接受邀請來到法會感受法喜,讓佛菩薩慈悲接引善處往生。因此當晚間有瑜伽焰口法會、瑜伽焰口經說法及施食的時候,就會安排有贊普區。
從旁指導贊普擺設的果高法師補充說,法鼓山的法會贊普,主要是以展現「心靈環保」為主,除了有以精細刀工用心展現出食材顏色、形狀、氣味的梅花餐桌,讓請客的善信、受邀的「客人」,都能感受喜悅之外,還有日日配合說法主題,場場不同的視覺主題區。
果高法師並舉例,首日的贊普區即是以「祈願觀音殿」為意象,伴有泉流石景,展現觀音道場的殊勝,此後則陸續依地藏壇、禪壇、藥師壇、淨土壇為主題;期以這樣的呈現方式,無形中發揮出淨化心靈的境教,讓法會在關懷中,同時接引大眾親近佛法的教育。
在法會圓滿前夕,正在為「五大士瑜伽焰口」擺設贊普主題的王惠淑,和義工們按照手中草圖,漸漸敷設出「蓮池海會」的樣貌。她說,用米粉、冬粉和巧克力球,展現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水、金沙布地的景象,祝福今夜參與法會的眾生都以安定歡喜的心,究竟圓滿修行的功德。
2020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即將於28日下午,舉辦送聖儀式後圓滿。今年因推廣分處及在家連線共修,減少入園共修人數,然而贊普區的豐盛,以及鄉親們的熱情,卻都更勝以往;而凝聚眾人感恩、奉獻的每一段故事,也為法會「燴」製出了最美的風景。
#2020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贊普
木雕 工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大清帝國275年歷史 雍正應是最勤政的皇帝 重分配.打造健全財政制度 身後事卻葬在低調的西陵 但曖曖內含光中卻有精雕細琢的鬼斧神工 為工匠工藝留下歷史見證】
聖天子孝行天下,首重山陵,清朝自皇太極建立以來歷經275年,先後開闢了三處皇家陵園,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包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6個嬪妃以及王公,公主等,共80多人都長眠於此,坊間關於雍正皇帝打破子隨父葬,祖輩衍繼制度,另擇清西陵的傳言甚多。
事實上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726年時,他派遣了最信任的弟弟怡親王前往東陵選址,無奈相中的九鳳朝陽山因地質不佳,最後另擇"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的上吉之壤,也就是今天距離京城120多公里的易縣,雍正皇帝耗費八年時間修建的泰陵,是西陵第一座,也是建築體制最完備的陵寢。
泰陵所用金磚,與北京紫禁城三大殿一樣,它並非用黃金製成,而是用江蘇蘇州的一種優質黏土製成,這種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拉坯陰乾後,入窯用糠草薰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最後窨水出窯。
鋪磚時要求磨磚對縫,極為講究,修建石橋石碑等所用的巨大石料,大多採自北京房山,當時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工畜力,運輸時事先需要修橋補路,沿途打井,冬季時在路上潑水凍冰,夏天則鋪麥桔,以減少運輸時的摩擦阻力,巨大的聖德神功碑石料,運輸時為了防止碰損,尤其小心謹慎,從採石場到陵區,100公里左右的路程,運輸石料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經過民國之後那段混亂的時期,許多皇家陵園多少都遭盜墓賊光顧,唯獨雍正皇帝的泰陵仍保存完整,外界至今仍不知地宮下的秘密。
「我們腳下現在這個院子就叫作啞巴院,它其實就是地宮入口處的一個標誌,據傳說是清朝的時候,是由啞巴來負責這道工序的建設的,實際上這種說法只是一個傳說,啞巴是中國古建築裡邊特有的一個名詞,為什麼冠以啞巴的稱呼呢,是古建築裡邊對於我們處於隱蔽位置,我們從外邊一眼看不到位置的那個建築部位,就冠以啞巴的名稱,在泰陵開放之前,在影壁牆的前面,也就是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地上曾經有一個盜洞的遺跡,相傳這個地宮早已經被盜掘了,經過國家批准,在1980年4月份的時候,就動手開始挖泰陵地宮,當時考古的工作人員也是從這個盜洞開始的,可是呢經過清理發現 這個盜洞只挖了一米多深,後來確認泰陵地宮,確實沒有被盜過,那麼按照我們現在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沒有被盜掘的古代帝陵,我們一般是不去主動挖掘它的,然後泰陵地宮又全部恢復成原樣,」河北省易縣清西稜文物管理處研究員邢宏偉說。
有著近400年歷史的泰陵,凝結著古人的智慧,透著工匠們的血汗,仍以巍峨的雄姿展現在世人眼前。與泰陵的恢弘形成反差的當屬道光皇帝的慕陵,它是所有帝陵中最精簡的一座。
道光皇帝在為自己設計慕陵時,特意簡化了清代帝陵應有的一些規制,清代帝陵常見的聖德神功碑樓,華表,石像生,方城,明樓等建築,在慕陵的設計之初就被取消了。"慕陵"含有仰慕列祖列宗之意,然而專家發現這座陵寢規模雖不大,內部卻十分講究,這面看似普通的圍牆就暗藏玄機。
「慕陵圍牆的顏色是淡灰色的,不同於其他皇宮或皇陵的牆,都是那種朱紅的牆垣,通常的圍牆都是用糙砌的手法,就是一層磚,一層灰,這樣抹上去,然後表面非常粗糙,往外要抹上紅色的塗料加以遮蓋,那麼慕陵的這種牆是最高級的,最講究的一種工藝,叫作乾擺牆,所有的成磚運來之後呢,要進行細緻地打磨,一邊厚,一邊薄,這種磚得乾著一塊一塊的擺起來,薄的那塊靠裡邊,那麼厚的就沖外面,那麼我們一想,這牆一壘上去中間會出現一個凹槽,再往中間的凹槽灌上灰漿,這種圍牆不僅費工,費時,而且對材料的要求,對磚的質量要求非常非常高,它跟那種朱紅色的圍牆相比,它的價值或者說它的工藝,它所耗費的銀兩數,要超出不只幾倍,」邢宏偉說。
除了工藝,道光皇帝對於建材的要求也極為嚴苛。而更令人驚嘆的則是慕陵的隆恩殿,遠遠望去大殿的木結構部分,都是木料原本的顏色,既沒有塗朱紅色的油漆,也沒有雕梁畫棟的彩繪,整個大殿看上去質樸,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殿使用的木料全部是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是極為珍稀的樹種,其紋理順美,不易變形,能千年不腐不蛀,就是在紫禁城裡,也找不到一間全部使用楠木的宮殿,而道光帝的慕陵就連柱子,梁坊等全是獨根楠木,這不能不令人震驚。
隆恩殿800餘塊天花板全部以龍頭裝飾,龍頭採用高浮雕與透雕結合的工藝,龍頭凸出平面,極具立體感,此外,在龍恩殿的門窗,格扇和雀替上,還以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方式,雕刻著許多上行龍,下行龍和蟠龍。
據統計,隆恩殿三殿共雕刻木龍1316條,每條龍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龍頭上的龍鬚,眉毛,龍眼都清晰可見,因為大殿全部採用上等楠木,殿內長年充溢著楠木的芳香,好像是這些龍在張口吐香,道光皇帝命人在慕陵龍恩殿天花板上,雕刻了許多龍頭,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道光皇帝認為地宮滲水是群龍鑽穴,龍口噴水所致,所以他命人在隆恩殿高處雕刻木龍,寓意龍在高處,爭天上之水,就不會再往地宮裡吐水了,道光皇帝異想天開的想法,為人們留下了慕陵隆恩殿裡精湛的木雕奇觀。
原來依照乾隆皇帝留下父子分葬的祖訓,道光皇帝應該在清東陵選址,但工匠苦心修繕的陵寢不到一年,就出現地宮滲水的不吉之兆,道光皇帝才會違背祖制選擇西陵,今天的慕陵滄桑依舊,關於大清王朝的一切也早已化為歷史塵埃,留與後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