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老工廠不靠外援 傳統機械業者靠自己打造智慧工廠
廖家宜 2019-12-10
老牌沖床設備大廠金豐機器,從1948年創立至今已逾七十年,可說是間名符其實的「老工廠」,然而四年前投入智慧工廠轉型時,卻大膽嘗試一路從做中學,不但透過低成本開發工具自建機聯網裝置,也導入AI解決目前最迫切的準時交貨問題。
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沖床可用於生產汽車車體、傳動軸、齒輪等,小至手機殼、硬幣等舉凡金屬成形相關需求,在其生產線上皆可看到沖床設備的運作,包括富士康在內也是金豐機器的客戶之一,去年更打進離岸風電市場,成為全球唯一可生產離岸風電塔柱的沖床設備廠商。
然而過去幾年,因全球市場低價競爭,為了走出差異化,金豐機器轉往大型客製化與特殊機種。在金豐機器所生產的設備中,小至25噸、大至3,200噸都有,大型沖床甚至可達4層樓高,這也使得大型沖床的生產過程相當不易,必須先個別生產,再行組裝, 如此來往平均生產週期要耗時6到8個月,相當冗長。
而另一方面,市場也在發生劇烈變化,少量多樣的訂單需求增加,加上交期縮短,無不形成金豐機器生產的巨大壓力,例如為在製造期長的情況下如期交貨,工廠不得不同時進行設計與生產,但卻也因此增加許多難以被掌控的生產風險,再者,設計一經變更,不僅自製變動頻繁,金豐機器也同時外包生產,二次外包多導致供需預測困難。而另一方面,機台出貨後,產品的穩定、生產狀況皆無數據,難以為日後產品改良與售後服務提供數據,種種生產挑戰,讓這間七十年老工廠開始思索,工廠必須邁入智慧轉型,為產業升級鋪路。
然特別的是,金豐機器在發展智慧工廠過程中,卻是以做中學取代外援,證明老牌工廠也能靠雙手砥礪前行。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率領團隊,自2015年開始進行智慧工廠升級計畫,分別從三大對策著手,包括落實精實生產、提高供需預測,以及發展智能化設備。
凃佑達表示,當智慧工廠議題剛升溫時,金豐機器前後花了2、3年摸索,無法預期效益通常是製造業者最難以克服的心結,因此金豐的作法便採取由小做到大的策略,先由最基本項目開始做起,並利用廠內既有設備驗證,對容易取得的成果先收割。
從容易取得成果收割:設備聯網與數位化
因此金豐率先從設備聯網、工廠數位化開始著手,利用感測器蒐集生產數據,並整合至金豐自行建構的數據收集平台,藉由系統優化提高設備使用率、改善作業流程等,甚至近年更自主開發AI供應商進料預估預測系統。
過去金豐在生產現場有許多作業流程採取人工回報、人工抄表,卻不便於即時掌握設備稼動率以及運作狀態,為了確實掌握生產動向,減少生產風險,金豐機器第一步同一般製造業者一樣從蒐集設備數據開始。從舊設備與新設備兵分二路,由於節省成本、開發門檻低,金豐在工廠內針對舊設備加裝感測器,並透過單板電腦樹莓派(Raspberry Pi)自主開發連網裝置收集數據,而新設備則和PLC直接連線,屆時所有數據都會傳輸到同一個資料庫中。
樹莓派是一種相當低成本的微型電腦,由於其體積輕便,但該有的基礎功能包括I/O、通訊模組等皆具備,樹莓派因此成為許多開發者相當青睞的工具之一,凃佑達笑說,雖然初期外界質疑不到千元的開發裝置究竟能夠發揮何作用,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從2015年上工至今,廠內僅有2台故障,也證實了樹莓派的可行性。
不只將設備數據數位化,現場的人工作業流程也迎來大改造。金豐在2016年全面導入電子報工系統,在各工作區域佈建數十台的資料收集站,取代過去人工報工方式,而這套系統也是由資訊部門自行開發完成。凃佑達也特別提到,對於現場作業人員來說,導入新的作業流程必然需經過轉換期,因此金豐在電子報工系統設計上也很有巧思,以操作者在10秒內輸入完畢,且動作不超過5個為目標,凃佑達建議,系統設計不僅強調功能性,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UX)也是重點。
導入AI 率先解決準時交貨挑戰
金豐在2017年訂立五大更明確的發展藍圖,從產品、裝備、工廠、管理到服務等皆圍繞在智能化架構之下,顯然智慧化已是這家老牌沖床製造商開啟新時代的目標。過去因生產型態使然,金豐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生產週期長且突發狀況多的情況下,依然達到準時交貨,尤其金豐上游供應商多達200多家,一旦生產途中偶有波動,光靠採購人員透過ERP系統逐一緊盯缺料,根本應接不暇。
為此金豐提出的解決之道,則是利用AI結合ERP進行供應商進料預測,而這也是金豐首次在工廠內導入AI。金豐透過機器學習將ERP系統過去的歷史數據與業務活動紀錄作為訓練樣本建模,結合生產現場的MES系統與IoT數據,用以預測客戶的交期與出貨數量,進而推估零件的庫存與需求量,讓採購人員得以提前預測備料,甚至可排列優先順序。
金豐機器成功轉型智慧工廠,IT系統與數位化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因此一路走來幾乎都是由資訊部門一手主導催生,凃佑達也建議,智慧製造要能落地才有效果,業者不妨可先從簡單易做的開始,培養經驗和信心,之後再逐漸擴大戰果,當想法成功落地實現,未來就會引發更多的創新。
附圖: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金豐機器
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廖家宜攝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0&id=0000574418_77Z5TEEF0K2S8J9G3AP3W
未來戰收集裝備改造資料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七十年老工廠不靠外援 傳統機械業者靠自己打造智慧工廠
廖家宜 2019-12-10
老牌沖床設備大廠金豐機器,從1948年創立至今已逾七十年,可說是間名符其實的「老工廠」,然而四年前投入智慧工廠轉型時,卻大膽嘗試一路從做中學,不但透過低成本開發工具自建機聯網裝置,也導入AI解決目前最迫切的準時交貨問題。
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沖床可用於生產汽車車體、傳動軸、齒輪等,小至手機殼、硬幣等舉凡金屬成形相關需求,在其生產線上皆可看到沖床設備的運作,包括富士康在內也是金豐機器的客戶之一,去年更打進離岸風電市場,成為全球唯一可生產離岸風電塔柱的沖床設備廠商。
然而過去幾年,因全球市場低價競爭,為了走出差異化,金豐機器轉往大型客製化與特殊機種。在金豐機器所生產的設備中,小至25噸、大至3,200噸都有,大型沖床甚至可達4層樓高,這也使得大型沖床的生產過程相當不易,必須先個別生產,再行組裝, 如此來往平均生產週期要耗時6到8個月,相當冗長。
而另一方面,市場也在發生劇烈變化,少量多樣的訂單需求增加,加上交期縮短,無不形成金豐機器生產的巨大壓力,例如為在製造期長的情況下如期交貨,工廠不得不同時進行設計與生產,但卻也因此增加許多難以被掌控的生產風險,再者,設計一經變更,不僅自製變動頻繁,金豐機器也同時外包生產,二次外包多導致供需預測困難。而另一方面,機台出貨後,產品的穩定、生產狀況皆無數據,難以為日後產品改良與售後服務提供數據,種種生產挑戰,讓這間七十年老工廠開始思索,工廠必須邁入智慧轉型,為產業升級鋪路。
然特別的是,金豐機器在發展智慧工廠過程中,卻是以做中學取代外援,證明老牌工廠也能靠雙手砥礪前行。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率領團隊,自2015年開始進行智慧工廠升級計畫,分別從三大對策著手,包括落實精實生產、提高供需預測,以及發展智能化設備。
凃佑達表示,當智慧工廠議題剛升溫時,金豐機器前後花了2、3年摸索,無法預期效益通常是製造業者最難以克服的心結,因此金豐的作法便採取由小做到大的策略,先由最基本項目開始做起,並利用廠內既有設備驗證,對容易取得的成果先收割。
從容易取得成果收割:設備聯網與數位化
因此金豐率先從設備聯網、工廠數位化開始著手,利用感測器蒐集生產數據,並整合至金豐自行建構的數據收集平台,藉由系統優化提高設備使用率、改善作業流程等,甚至近年更自主開發AI供應商進料預估預測系統。
過去金豐在生產現場有許多作業流程採取人工回報、人工抄表,卻不便於即時掌握設備稼動率以及運作狀態,為了確實掌握生產動向,減少生產風險,金豐機器第一步同一般製造業者一樣從蒐集設備數據開始。從舊設備與新設備兵分二路,由於節省成本、開發門檻低,金豐在工廠內針對舊設備加裝感測器,並透過單板電腦樹莓派(Raspberry Pi)自主開發連網裝置收集數據,而新設備則和PLC直接連線,屆時所有數據都會傳輸到同一個資料庫中。
樹莓派是一種相當低成本的微型電腦,由於其體積輕便,但該有的基礎功能包括I/O、通訊模組等皆具備,樹莓派因此成為許多開發者相當青睞的工具之一,凃佑達笑說,雖然初期外界質疑不到千元的開發裝置究竟能夠發揮何作用,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從2015年上工至今,廠內僅有2台故障,也證實了樹莓派的可行性。
不只將設備數據數位化,現場的人工作業流程也迎來大改造。金豐在2016年全面導入電子報工系統,在各工作區域佈建數十台的資料收集站,取代過去人工報工方式,而這套系統也是由資訊部門自行開發完成。凃佑達也特別提到,對於現場作業人員來說,導入新的作業流程必然需經過轉換期,因此金豐在電子報工系統設計上也很有巧思,以操作者在10秒內輸入完畢,且動作不超過5個為目標,凃佑達建議,系統設計不僅強調功能性,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UX)也是重點。
導入AI 率先解決準時交貨挑戰
金豐在2017年訂立五大更明確的發展藍圖,從產品、裝備、工廠、管理到服務等皆圍繞在智能化架構之下,顯然智慧化已是這家老牌沖床製造商開啟新時代的目標。過去因生產型態使然,金豐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生產週期長且突發狀況多的情況下,依然達到準時交貨,尤其金豐上游供應商多達200多家,一旦生產途中偶有波動,光靠採購人員透過ERP系統逐一緊盯缺料,根本應接不暇。
為此金豐提出的解決之道,則是利用AI結合ERP進行供應商進料預測,而這也是金豐首次在工廠內導入AI。金豐透過機器學習將ERP系統過去的歷史數據與業務活動紀錄作為訓練樣本建模,結合生產現場的MES系統與IoT數據,用以預測客戶的交期與出貨數量,進而推估零件的庫存與需求量,讓採購人員得以提前預測備料,甚至可排列優先順序。
金豐機器成功轉型智慧工廠,IT系統與數位化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因此一路走來幾乎都是由資訊部門一手主導催生,凃佑達也建議,智慧製造要能落地才有效果,業者不妨可先從簡單易做的開始,培養經驗和信心,之後再逐漸擴大戰果,當想法成功落地實現,未來就會引發更多的創新。
附圖: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金豐機器
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廖家宜攝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
未來戰收集裝備改造資料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中美搶人留郭董 見證鴻海轉型成搶手貨 李克強河南視察 親赴富士康 郭台銘進白宮會川普 談在美投資面板廠 浴火鳳凰轉型成功 郭台銘在中美之間 炙手可熱 郭董創業篳路藍縷 代工王國遭轉型危機 鴻海轉型成功 智能製造打破比較利益法則】
目前正是中共十九大前領導人下鄉調研的高峰,這樣的行程,往往是換屆前對地方大員的考察,並有傳達下一步政策方向的意涵。李克強這回到河南,在剛成立的河南自貿區談簡政放權,在開封聽取舊城改造的匯報,在新鄉的黃河灘區談搬遷,而此行最大亮點,是考察河南的製造業。
幾年前,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河南已是當前「中國製造」新基地,位於省會鄭州的富士康園區,是蘋果iPhone的全球組裝廠,這回李克強到訪,郭台銘親自接待。
根據央視報導,李克強說,「中國仍是外商投資熱土,產業工人既勤勞又智慧,希望更多外商不僅將生產基地,而且將研發中心等設在這裡,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並帶動更多就業。」
大陸央視的新聞說的比較含蓄,而外界分析,留住郭台銘,是李克強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一場中美搶人大戰,就此展開。
4月底 郭台銘帶著幾名幕僚,兩度進入白宮密會美國總統川普。路透報導,鴻海赴美設廠投資已拍板定案,計劃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動工。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表示,「在過去三個月裡,我發現我們需要在美進行貿易投資,我們一直與美國創新辦公室合作,我要感謝他們的領導,我們與創新辦公室一起計劃在美的一些投資,這些計劃包括資本密集型、技術勞動密集型與高科技的投入,我們已開始和一些州政府合作,選擇這個項目的地點,我將在夏季與大家分享。」
這次投資案,由川普女婿庫許納負責的「白宮美國創新辦公室」所主導,透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和日本軟銀社長孫正義的牽線,邀郭台銘進白宮談計劃。是否就是去年孫正義秀出對川普的簡報中,那70億美元的投資,目前不得而知。但路透報導,美國有6個州都在爭取郭台銘落戶,而與會的還有夏普社長戴正吳,他在給夏普員工的內部訊息中透露,川普在會談中說,自己是夏普的愛好者,也因此,外界預料,自動化程度最高,在美洲最有市場潛力的面板,將是郭台銘這次在美最主要的投資。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表示,「我們還沒最後確認,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我們很大的機會,我們也想要在美國製造,與美國一起創新,和美國人一起工作。」
一時間,郭台銘成了搶手貨,而對他來說,這卻是一段臥薪嘗膽、浴火鳳凰的過程。
1988年,郭台銘到深圳投資,從一開始只有百來人的小工廠,到佔地3平方公里 30多萬人的工業園區,生產全世界最頂尖的電子產品。
當時鴻海行政總經理兼商務長李金明介紹,「現在我們在的地方就是我們總裁辦公的地方,他的辦公室,這邊原來是整個園區在開發的時候的營建的前進指揮所。」
這是《文茜世界周報》獨家曝光的畫面,白手起家的郭台銘,至今仍保持創業之初的儉樸,白牆鐵皮的辦公室,陳舊的桌椅底下還有郭董穿過,沾滿泥沙的拖鞋,一張張的白報紙,寫滿鴻海的經營戰略,地圖上說明著全球布局,然而,這樣的雄心,卻在2010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當年,郭台銘說,我這兩個月,我最怕的是晚上11點鐘以後接電話,早上凌晨接到電話,我們很多同仁的壓力、我們高階主管的壓力,也都非常非常的沉重,我也跟心理醫生講,這些高階同仁也要接受一下心理的治療,可能包括我在內。
2010年,富士康在深圳大本營爆發多起員工墜樓輕生案件,引發外界對富士康「血汗工廠」的抨擊。郭台銘為化解危機,親上火線,首度對媒體開放生產基地,並帶著記者逛工廠,了解廠內狀況。
郭台銘帶大家走到游泳池旁邊,他說,「他們每天最少有一半的時間是休閒的,不然他們怎麼來游泳,你以為這是我安排的?絕對不做這種事。」
但這場危機的公關處理並不太成功,在廣東厲行產業轉型,騰籠換鳥之際,勞力密集的富士康,成了眾矢之的。國際媒體站在勞工一方,廣東的媒體更是落井下石,同一時間,大陸本土大廠華為與中興,都陸續爆發類似的員工輕生案件,但卻只追殺富士康一家,抨擊對員工的軍事化管理,並完全忽略大陸新一代農民工的抗壓性,以及經濟社會轉型下的深層次矛盾。
而在危機過後,郭台銘苦思對策,除了火速將深圳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成都、重慶與鄭州等地,更加快智能製造、無人工廠的開發。
《文茜世界周報》在2010年獨家曝光,這個位於鴻海土城總部的無人工廠,因為沒有人,也就不需要燈光,可機器手臂不斷的在動。正在生產的,是精密的主機板插槽,不過幾十坪大的空間,卻能有全球75%以上的產量。
郭台銘說,「其實最重要的是節能減碳,你看用的場地面積小了,你用的空調少了,你用的電少了,你看用的搬運車都不是很重的鐵塊,是那個塑膠。所以哪怕你搬運用的動力,我們這個搬運車的架子都可以拆解,做什麼產品都可以拆解,你不開燈就是減碳了嘛。你用人的話,你燈光要多亮 人才可以去看。」
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不但可以提高精密產品的良率,還可以做到人類無法達成的工作,這手機外殼的拋光,就得由機器代勞。
從模具設計到自動化設備參數,什麼產品,用什麼生產裝備,全靠幾十年來的數據累積。而這座示範性的無人工廠,已在大陸各個生產基地運用。
在貴州深山中,以「綠色隧道」命名的data center,裡頭是滿滿的12台集裝箱伺服器,這是富士康興建第四代生產基地的核心,儲存的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資料庫,累積40年製造業代工的經驗,未來郭台銘要賣的,不再只是簡單的代工,而是把數據變黃金,為客戶的產品,打造更有效率的生產方案。
郭台銘說,「我們富士康做40年來,開了上百萬套的模具,我們的模具的積累,我告訴各位,數據不是收集的是積累的。我們在製造業,我們積累非常非常多大數據,最近正在積累,譬如說模具,譬如說各種的工業自動化。」
一場員工墜樓頻發的危機,加快了鴻海的轉型,打破勞力密集的代工產業,苦於尋求低成本的比較利益法則。而郭台銘這次赴美投資,源於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下,要求「美國製造」的在地生產,這更凸顯鴻海這幾年在智能製造上所下的功夫。
郭台銘說,「不管我們將來是那個國家保護主義,我們把生產線遷那兒去,但是我們能夠把我們工廠做到自動化、無人化,我相信這是我們自己要做紮根的工作。所以不管(貿易保護主義)什麼時候來臨,甚至你什麼時候面臨這個情況,我覺得我們只要是工廠到了自動化、無人化,甚至到可以說全產業鏈,都可以垂直整合的,有效的這個互聯網化的話,我們可以搬到那裡生產,都有一樣的成本,所以我想這個基礎工作,我們已經開始做。」
而李克強這回到鄭州富士康,凸顯了對郭台銘可能出走,減少對大陸投資的擔憂,但郭台銘赴美生產已成定局。新華社報導,李克強希望富士康將更多的高端研發,和全產業鏈留在大陸,並承諾會進一步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曾經被深圳棄之如敝屣,如今是總理親自登門慰留,郭台銘無疑是當前中美間,最炙手可熱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