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放下,是一輩子的功課】
要把佛教影片拍攝的淺顯易懂又不歌功頌德,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佛教廣大精深,述說太淺容易淪於表現儀式與個人功德闡揚,論述太深又容易把觀眾拒於佛門之外。
以前我曾在佛教體系公司擔任影片製作的工作,某些拍攝影片的構想礙於團體內部規則的執著,很多想法難以實踐,這使得要將佛法的傳遞與普及產生許多窒礙。《本來面目》沒有一般佛教團體影片說教的匠氣,在我看來他放下很多佛教團體無法跨越的障礙,有些佛教團體拍攝影片時,會著重想讓觀眾了解什麼,但《本來面目》更著重觀眾想要了解什麼,直接從非信眾的立場去考量深入淺出的角度。
聖嚴法師的身影很渺小但十分莊嚴,他的仁慈藉由別人的口數顯得樸實,但這些樸實的回憶,反而讓聖嚴不凡的光輝顯得溫暖但不刺人,更沒有一絲灼熱的懾人。聖嚴法師佝僂的背影,彷彿承擔著無形的責人,雖然腰桿無法挺直,他還是扛起了巨大的天,讓苦難的蒼生能在大地上歇息茁壯。
稻穗因飽滿而彎垂,但聖嚴法師壓低了自己的姿態,只為了看見腳邊容易忽略的悲劇。即便他身上有了病痛,目光還是停駐在因地震被埋在瓦礫下的受難者。一個人本身若是菩薩,在他眼裡所有的人就是菩薩,因為即便個人力量在小,真正的菩薩還是能挖掘出每一個人能對世界貢獻的方式,並讓每個人能用本來的樣貌悠遊於世間。
聖嚴法師的一生都在學習放下,塵俗的放下、批判的放下、學位的放下、到最後師長身段的放下。所謂的放下不是完全將經歷過的一切從腦海中驅逐,而是讓過去的一切不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但我個人認為聖嚴法師唯一沒有放下的,是早期經歷戰亂的回憶,那些苦難不斷敦促他成為慈悲的人,內戰時屍橫遍野的江土,父母臨別前的眼淚,成為他歲月無形的香板,在貧苦中還是維持生命穩定的吐息,為的就是不讓自己的遺憾繼續發生在新的生命上。
真實的菩薩往往誕生於苦難中,那些無法安眠合眼的死亡、響徹雲霄的哭聲,霎時間占據了他人生的全部,因為實在過於悲慘,無法再目賭同樣的景致繼續發生在他的歲月裡,所以自願扛起勇者的責任。
實際上許多顯赫的創作者也是如此,他們終其一生都在作品裡處理無法放下的愴痛,史蒂芬史匹柏總是在電影裡談論童年雙親離異的遺憾,九把刀將一段無法完滿的愛情處理成許多作品浪漫的印記,那個不斷追逐著我們的過去,可能成為個人性格鮮明的輪廓,但也可能是指導我們學習放下的良師。那些沉澱於聖嚴法師歲月底層的困苦記憶,成為造就他眾生導師的養分。當我們誠實面對原來的自己,才有能力教導別人有勇氣接納原本的自己。
還記得兩年前跟一個遠從法國來的朋友聊天,他說佛教在法國不是宗教,是一種哲學的存在。要把佛教影片拍的平易近人,應該就是要把佛教詮釋的更哲學性一些,想辦法剔除艱澀的術語。《本來面目》以凡夫俗子的角色,由淺入深地帶領觀眾理解聖嚴法師的一生,讓他平凡又莊嚴的背影,像吹過麥田的微風般輕盈地永駐於觀眾的心中。
放下,是一輩子的功課。身為創作者的自己,我也在學習放下自己的面具,將赤裸的自己更真實的呈現出來。
本來面目放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來面目:放下,是一輩子的功課】
要把佛教影片拍攝的淺顯易懂又不歌功頌德,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佛教廣大精深,述說太淺容易淪於表現儀式與個人功德闡揚,論述太深又容易把觀眾拒於佛門之外。
以前我曾在佛教體系公司擔任影片製作的工作,某些拍攝影片的構想礙於團體內部規則的執著,很多想法難以實踐,這使得要將佛法的傳遞與普及產生許多窒礙。《本來面目》沒有一般佛教團體影片說教的匠氣,在我看來他放下很多佛教團體無法跨越的障礙,有些佛教團體拍攝影片時,會著重想讓觀眾了解什麼,但《本來面目》更著重觀眾想要了解什麼,直接從非信眾的立場去考量深入淺出的角度。
聖嚴法師的身影很渺小但十分莊嚴,他的仁慈藉由別人的口數顯得樸實,但這些樸實的回憶,反而讓聖嚴不凡的光輝顯得溫暖但不刺人,更沒有一絲灼熱的懾人。聖嚴法師佝僂的背影,彷彿承擔著無形的責人,雖然腰桿無法挺直,他還是扛起了巨大的天,讓苦難的蒼生能在大地上歇息茁壯。
稻穗因飽滿而彎垂,但聖嚴法師壓低了自己的姿態,只為了看見腳邊容易忽略的悲劇。即便他身上有了病痛,目光還是停駐在因地震被埋在瓦礫下的受難者。一個人本身若是菩薩,在他眼裡所有的人就是菩薩,因為即便個人力量在小,真正的菩薩還是能挖掘出每一個人能對世界貢獻的方式,並讓每個人能用本來的樣貌悠遊於世間。
聖嚴法師的一生都在學習放下,塵俗的放下、批判的放下、學位的放下、到最後師長身段的放下。所謂的放下不是完全將經歷過的一切從腦海中驅逐,而是讓過去的一切不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但我個人認為聖嚴法師唯一沒有放下的,是早期經歷戰亂的回憶,那些苦難不斷敦促他成為慈悲的人,內戰時屍橫遍野的江土,父母臨別前的眼淚,成為他歲月無形的香板,在貧苦中還是維持生命穩定的吐息,為的就是不讓自己的遺憾繼續發生在新的生命上。
真實的菩薩往往誕生於苦難中,那些無法安眠合眼的死亡、響徹雲霄的哭聲,霎時間占據了他人生的全部,因為實在過於悲慘,無法再目賭同樣的景致繼續發生在他的歲月裡,所以自願扛起勇者的責任。
實際上許多顯赫的創作者也是如此,他們終其一生都在作品裡處理無法放下的愴痛,史蒂芬史匹柏總是在電影裡談論童年雙親離異的遺憾,九把刀將一段無法完滿的愛情處理成許多作品浪漫的印記,那個不斷追逐著我們的過去,可能成為個人性格鮮明的輪廓,但也可能是指導我們學習放下的良師。那些沉澱於聖嚴法師歲月底層的困苦記憶,成為造就他眾生導師的養分。當我們誠實面對原來的自己,才有能力教導別人有勇氣接納原本的自己。
還記得兩年前跟一個遠從法國來的朋友聊天,他說佛教在法國不是宗教,是一種哲學的存在。要把佛教影片拍的平易近人,應該就是要把佛教詮釋的更哲學性一些,想辦法剔除艱澀的術語。《本來面目》以凡夫俗子的角色,由淺入深地帶領觀眾理解聖嚴法師的一生,讓他平凡又莊嚴的背影,像吹過麥田的微風般輕盈地永駐於觀眾的心中。
放下,是一輩子的功課。身為創作者的自己,我也在學習放下自己的面具,將赤裸的自己更真實的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