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則新聞,猶豫了一天要不要轉,不情願的猶豫點,在於一定會有人反過來說「哈哈哈你看吧古代的東西就是沒用的」
我不這樣想,因為這樣又是另外一種傾向的過度解讀
不過就寫吧,反正這件事情本來就難寫到爆。
自由時報:
不能開冷氣還得蓋被子 產婦坐月子熱死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133734
---------絮絮叨叨的分隔線------
該怎麼說呢?這並不是一個很好解釋,或是一兩句話就能講完的情形。
從紅豆水、四物湯、偏方一路寫過來
我始終怨懟的對象都是在「都」、「都不能」、「就」這些地圖砲式一桿子打翻一條船的字眼
以及各種把某些情況的「案例」,放大解讀成「所有的情況一定要怎樣」這件事情上,甚至有些加油添醋的情形上。
就像下面這些句子:
「孕婦『都不能』碰冰水」
「坐月子『就』要天天吃麻油雞」
「夏天感冒自己弄銀翹散冬天桂枝湯『就』會好」
「女生『都』要喝四物湯」
以及這則新聞所提到的兩則悲劇
「都」、「都不能」、「就」
我認為這些過度放大無限上綱的現象,不但造成了各種悲劇,醫師的臨床困境,也淺移默化地造成中西醫之間的溝通困境
「而「民間傳抄偏方」的這個行為呢,經過幾十甚至幾百年的發酵,一方面很容易被加入各種浪漫的幻想,或有心人士的加油添醋,二方面則是你抄錯一點我漏抄一點,最後就變成驚人可怕的東西了」
我記得在聊偏方的文字中,我這麼寫下。
大概就是這樣。
你說,這些東西有沒有他背後的意涵?有。
但有些要看情況、有些看環境、有些看病情、看體質、看生活狀態、或甚至是有些概念已經過時要修正了,負責分析這些,則是我們醫生的工作。
針、灸、推拿、運動、食療規範、生活習慣改變、乃至於藥物…
這些都是恢復健康的手段,
但是在我眼裡,所有的手段都有適用和不適用的情況
所以要診斷,
所以要望聞問切,
所以要親自看到病人
然後,於是
我們才知道眼前「這個」病人的體質偏性、生理病理狀態
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建議「這個」病人怎麼做,或是不要怎麼做,
並且才知道要給予「這個」病人怎樣的治療手段
體虛寒骨節疼痛的病人我也建議少碰冰水,但不是每個人
我也曾跟某些孕婦說少碰冰水,你體質不行但不是每個人
四物我也開,但不是每個人
銀翹桂枝我也照用,但一樣,也不是每個人
這,就是案例和通例的不同。
咬文嚼字一下
「某些情況」跟「通通都怎樣怎樣」
「要注意」跟「一點都不行」
這中間有多大的差異?
---------------
話說回來,寫在網路上的文字因為必須考慮到所有的情況,所以最謹慎負責的建議,就是要看體質,並且回歸專業
寫在網路上的文字,假設是談論到臨床相關的情況,只要不是100%的情況,我就不會寫下「都」、「都不能」、「就」這種字句。這是我的習慣。
ok上面是說網路文字。
那回歸到個人呢?
找個可信賴的醫生看看你,跟你討論出最適合你的建議。
你/妳也可以把聽到的禁忌或疑問詢問醫師,醫師可以跟你說那些禁忌是你需要注意的,那些跟你的體質比較無關,那些禁忌是過時的
謹慎的醫療行為應當是這樣,我是這麼想的
---------------
老實說,講說「看體質」這三個字一點都不有趣
我知道的,我也超討厭寫這種一點都不爽快的東西
但是阿,臨床上聽過太多稀奇古怪的實際言論
看過媳婦被各種親戚你一句我一句奇葩言論搞得裡外不是人最後憂鬱症割腕
孕婦被逼得兩個月沒洗頭癢到失眠身體壞掉
實熱體質的孩子被強灌一堆四物湯
風熱的病人被餵了一堆適合風寒的藥
看過這個,聽過那個…那些令人難過的故事後
我就選擇站在「看體質回歸專業」這種中庸的立場上
如此而已
#本文謝絕媒體未經詢問授權引用
Search
本文謝絕媒體未經詢問授權引用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tHub Gist 的推薦與評價
(2)未明確區隔自己與他人的論述。 (3)未清楚明確地標註就使用他人著作。 (4)未經同意便將其掛名為作者。 3.以研究倫理的觀點而言,除了主筆寫作論文的作者之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