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林建甫》加快擴大新南向學生交換機制
2018年11月12日 20:44 林建甫
本月初行政院召開「新南向政策亮點計畫檢討會議」,各單位說明成效與難處,開誠布公的精神值得讚許。我因為長久以來關心國內高教發展,這兩年又因APEC及新南向計畫經常到東南亞出差,自認有第一手觀察,因此野人獻曝地提出我的看法。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在2017學年度新南向國家學生來台留學、研習人數為40999人,較2016學年度成長26.86%;而台灣學生赴新南向國家留學、研習人數有19269人,較上學年度成長19.7%。另外,在國際產學合作方面,2017學年度總計培育2931人,包括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2494人,以及外國青年短期技術訓練班182人。
雖然雙邊交流呈現快速成長,但教育部統計,「產學合作專班」2017年度總共核定174班,預計招生5680個名額,但實際只開92班,招到2931位學生,顯示台灣吸引新南向國家人才的力道未如預期強勁。
什麼原因?我認為為香港、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也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我們就難以搶到足夠的來台學生。另外,我覺得既然還有預算,大幅增加雙邊交換學生的名額,可能更值得去做。這對未來台灣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首先,對交換生而言,1學期或1學年的交換時間雖然不長,但卻能對當地的文化、民情、生活環境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對語言能力、國際競爭力與開拓視野等都有很大的加分效果。交換機制,對於學生而言,短時間的停留與取得文憑的抉擇成本截然不同。多走、多看、多學習,甚至面對挑戰、嘗試錯誤、失敗再站起,都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很有幫助。這也是為什麼交換學生制度,近年來在全球愈來愈夯的根本原因。
在全球化、數位化的時代,國家間流動的限制將越來越小。人才主要的競爭對手不是在國內,將會是來自各國的菁英,如果學生時期有機會到其他國家交換,認識環境,對於自身未來的發展也能提前規畫,將會是十分寶貴的經驗。
其次,交換生選擇去歐美一流學府,固然很好,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經濟能力將小孩送到歐美的學校。現階段來看,東南亞的一流學府交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近來新南向國家高等教育的實力逐漸提升,依據各項指標,馬來西亞大學、拉曼大學、菲律賓大學、泰國的朱拉隆功大學,印度理工、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等,在國際上也廣受好評。學生過去交流也可以學到很多專業知識。
東南亞國家的學雜費相較於歐美大學而言,便宜許多,大多數家庭應都能負擔得起,若政策上再給予適當的補助,可以大幅提高申請交換生的意願;加上因同為非英語系國家,在透過英語的交流上,不會產生巨大的挫折感,英文學習反而容易進步;又因文化、地區、環境等因素相近,也較不會有種族上的歧視或隔閡,或是嚴重水土不服的情況發生。甚者,東南亞近年對華語的學習非常狂熱,華語師資極度缺乏,教華語也是打工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新南向國家的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這個全世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台灣未來的重要出路。
到東南亞甚至印度交換學生,就是讓台灣對這些國家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機會,而來台的新南向國家交換學生,也是培養該國的知台派、親台派。這樣的關係建立了,都將能成為未來台灣與新興市場連結的重要火種。
擴大交換學生的思維與數位經濟重視流量的商業模式相同,可以透過「量數」的大幅增加,帶動台灣形象及能見度的全面提升。以國家補助新南向學生來台學習的成本,一個專班或是文憑生可以換得大量的交換生,因此以投資的成本效益分析來看,更值得推廣。
日前金車文教基金會公布我國青少年國際觀問卷調查結果,有72.4%青少年覺得需要出國才能擁有國際觀,50%會選擇度假打工作為國際交流模式,44.8%選擇當交換學生,67.6%青少年願意或會考慮到東南亞就學或工作,大學生更高達79.9%願意或會考慮到東南亞,不僅顯示台灣學生走出去、走進新南向國家的意願很高,也指出交換生是最熱門的考量。
以上討論完全符合新南向教育政策的立場,如何借力使力,我們應加快腳步。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朱拉隆功大學語言學校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南亞與南亞大學校長決策委員會會議
— 張慶瑞副校長引介臺大各項聯盟與新南向策略】
2017 年 10 月 28-29日張慶瑞副校長代表郭大維代理校長,參加於泰國宋卡王子大學 (普吉校區) 舉辦的「台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決策委員會會議」(SATU Board Members Meeting),並於 29 日在會中發表「臺大新南向政策」,引介臺大各項在地聯盟與國際合作成功的例子,例如 NTU System,馬來西亞台灣教育中心,臺泰經貿文化聯盟中心,亞洲大洋洲頂尖大學工學院聯盟 (AOTULE),東南亞高教聯盟組織 (ASAIHL),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APRU); 同時深入說明臺大的新南向策略,已經成立的高端產學聯盟和逐漸擴大的業界實習; 此外,還有今年九月啟動的臺大-筑波-波爾多三校碩士學位學程,希望能先拓展三校「校園無國界」修課系統 (Campus in Campus)的模式,嘗試延伸到臺大-朱拉隆功,臺大-越南,臺大-菲律賓…等南向國家的高教。
SATU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 and Taiwan Universities)組織目前共有來自東南亞和南亞 9 國 (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新加坡、汶萊、印度、菲律賓),以及87個會員學校組成,因由成功大學於 2005 年發起組成,所以台灣的會員校最多,計有 53 個會員學校。2017-2018決策委員會則由這 9 國會員學校組成,目前有 16 校代表為決策委員會委員。本校自 2005 年成立時即為決策委員。決策委員會每年一次年會,主要為規劃討論每兩年一次的「校長論壇」。此次兩天的決策委員會會議,主軸為討論明年「校長會議」的主題與內容,另外則是委員分享該校這一年來的重大策略和發展。除了主辦學校成功大學以外,張慶瑞副校長與朱拉隆功大學、清華大學為獲邀擔任講者的三位貴賓。
適值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SATU 組織與校長論壇在此時刻成為台灣高校和東南亞/南亞國家連結合作的重要媒介之一,其精神與宗旨與時並進,設下六大目標,希望明年校長論壇各會員學校可以環繞這些主題發展: (1) 加強東南亞國家與台灣的學術合作 (2) 由雙邊學術和文化交流拓展成多邊國際化 (3) 提升教育、研究與社區服務的質量 (4) 建立師生與行政人員交流 (5) 產學合作 (6) 致力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針對這些議題,交流座談中張副校長一一舉例,說明臺大頗有進展的成果,例如NTU System三校聯盟與東南亞高教聯盟的簽約合作; 本校和朱拉隆功大學的產學合作,以及他們提供臺大的海外辦公室; 其次臺大創新創業學程,同學協助社會弱勢族群創業,累積資金的輔導與服務模式; 或是已經積極執行的國際事務行政人員交流研習; 短期課程培訓東南亞語言文化人才…,這些不只是新南向政策,而是一直以來,本校即相當積極實施的服務、教學與研究成果。
今年底宋卡王子大學將組團到本校訪問,此番張慶瑞副校長藉 SATU 會議在該校先引介臺大模式,屆時他們來訪,得能更進一步認識臺大的各項優勢以及所能提供的協助。在新南向介面,本校發展迄今可以提供的行政、教學與研究相當多元,既深且廣。
朱拉隆功大學語言學校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清華全球姊妹校博覽會 帶你走進世界大學殿堂
前進歐美大學留學、到澳洲打工度假都不再稀奇,你是否想過遠赴曾培育出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在全世界最難考大學排行榜上居首的的印度理工學院、或泰國歷史最悠久的皇家學校朱拉隆功大學留學或交換?國立清華大學慶祝在台建校一甲子校慶,將於本月13日於校內舉辦首次全球姊妹校博覽會,提供選校及申請的資訊,讓學子的海外留學夢更寬廣多元。
清華在海外有二百多所姊妹校分布五大洲,除了歐美日韓名校,還包括位於世界上最長國家智利的菲德里戈聖瑪利亞理工大學、非洲肯亞的德丹基馬蒂技術大學等,這些姊妹校於不同的學術領術各占勝場,多元文化和學習方式也值得學子探索。
清華大學全球事務處分析,台灣學生受限於語文能力及資訊取得不易,留學或交換時多選擇前往美國、英國、澳洲等英語系國家交流,但為自己創造與眾不同的學習經歷,才是未來致勝的關鍵。
清華與世界各地知名學府簽屬合作協議,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提供學生出國交流更多選擇,包括雙聯學位、姊妹校交換生、短期交流等。
清華全球姊妹博覽會即將於4月13日在旺宏館登場,特別邀請各國駐台文教單位,包括澳洲商務辦事處、英國文化協會、日本交流協會、美國教育中心、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法國教育中心等代表共襄盛舉,提供學生留遊學最新資訊,歡迎大學生、高中生及一般民眾參加。
4月11至14日還有一系列的特展,期間邀請ETS臺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托福資源中心、財團法人語言測驗中心、LiveABC互動英語教學集團及英國文化協會等,舉辦多場語言檢定與出國留遊學精彩講座。
博覽會各攤位也將提供各姊妹校短期交流計畫、留遊學文宣、手冊、海報,參加闖關遊戲還有機會贏得來自荷蘭的木屐、澳洲的袋鼠鑰匙圏等紀念品。赴國外交換生說明會則將提供學生最直接的申請協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f6UTOU9ak&nohtml5=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