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聽的國樂,值得聆聽!
《秦王破陣樂》打擊協奏曲
作曲|林偉華、張大華
編曲|王惠然
指揮|劉江濱
打擊|劉昱霆
《破陣樂》原為隋末的一種軍歌。公元620年,軍民為歌頌唐太宗李世民討伐叛將,使大唐朝政轉危為安的功績,遂將軍歌填了歌詞,並在慶功儀式中誦唱,這是早期的《秦王破陣樂》。其後發展成歌舞大曲,更衍生多種表演形式。唐高宗的《神功破陣樂》、唐玄宗時的《小破陣樂》均源出於此。《破陣樂》在音樂上以漢族清樂為基礎,又吸收了龜茲樂,演奏時擂以大鼓,史稱「聞聲百里,動蕩山谷;發揚蹈勵,聲韻慷慨」展示了古代軍士英勇威武的豪氣。
此曲是作者根據唐古譯譜同名曲原始素材編創而成。配器中,運用了民族管弦樂團的整體表現力,尤充分發揮了民間鼓吹樂粗獷豪放的特色,樂曲開始由大楹鼓、大篩鑼以強有力的節奏,引出富有號召力的軍歌,古樸典雅中透出威嚴的氣勢,表現了出征必勝的信心。中段編鐘編磬「金聲玉振」,塤、簫、雲鑼典雅輕柔,好一派大唐宫廷樂舞,從而激發將士們為大唐的安泰平和而出征佈陣的決心。接著音樂急轉,金戈鐵騎、號角四起、戰馬嘶鳴、殺聲震天,形象地描繪了秦王率部衝破敵陣,威震四方的英雄氣概,更借以讚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及英勇奮進的精神。
原始連結:https://youtu.be/3LDdjqmgHp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賀州靈峰廣場,位於賀州市區繁華向陽路上,是賀州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百姓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廣場南面是靈峰山,北面是八步區政府,西面是人民會堂,東面是盛隆百貨大廈。廣場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是當地市民娛樂的好去處。以下是靈峰廣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1、靈峰山是靈峰廣場南面的一座山,廣場的名字也...
李世民 功績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李世民登基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 這究竟是為了什麼(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正式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逼李淵立自己為新任太子。僅僅過了兩個月,李淵便主動禪位稱太上皇,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從效率來看已經算是很快了。不過李世民登基稱帝後,直到第二年才改年號為貞觀,這究竟是為何呢?實際上,李世民登基後還不能完全掌權,離他真正能行使皇帝的所有權利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1. 一般史學界認為,自玄武門事件之,李世民魚躍龍門,成為大唐帝國實際上的掌舵人了。
但他這個舵手自己心裡清楚,情況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樣,一切都可以高枕無憂了。
因為實際掌權和名正言順安坐龍椅,這中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也充滿了變數。至少目前他擁有的權力是不穩固的。
那麼,他真正做到名正言順的詔令天下,堂而皇之的在太極殿辦公,是什麼時候呢?
在揭曉這個答案之前,我們有必要我們先將玄武門事件來一個簡單地回顧。
2. 公元626年六月,突厥入侵,唐高祖派李元吉率領秦王府的將領出征。這樣一來,李世民手頭無兵,自己變成了光桿司令。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密謀,李建成的打算是,邀請秦王在昆明池為李元吉餞行,讓勇士刺殺秦王,然後再上奏父皇,說秦王暴病身亡。
收拾完李世民,他的那些手下大將一個也不能留,像尉遲敬德這類人等都給悉數活埋掉,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麼隱秘的計畫,被太子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獲悉了,其實這個王晊,早就被秦王所買通,並安插在太子府的暗線,所以,他得到消息後,半夜來到秦王府,告知了這個秘密。
李世民馬上召集眾將士,連夜商討對策,最後決定來個先下手為強,對太子李建成他們進行絕地反擊。
3. 公元626年7月2日一大早,按照日前的籌劃,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這邊假扮入朝,那邊早已將兵力暗中埋伏在玄武門。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起入朝,向著玄武門走來。當走到臨湖殿的時候,察覺到情況不對,立即勒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既然來了還想走,沒那麼容易吧!
預先埋伏的將士們一擁而上,很快就解決了他們兩個。
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和親隨們在海池划船。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李淵面前。李淵震驚的問道:「今天作亂的人是誰呀?你到這裡來做什麼?」
尉遲敬德回答說:「由於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便派我擔任警衛。」
李淵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眾大臣說道:「李建成與李元吉原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反隋的謀議,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勛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邪惡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的功績佈滿天下,我國疆域以內的人們都誠心歸向於他。如果陛下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政務託付給他,就不會再發生事端了。」
李淵聽了,回答說:「好!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願啊。」
於是便傳召李世民前來,撫慰他說:「近些日子以來,我幾乎出現了曾母誤聽曾參殺人而丟開織具逃走的疑惑。」
李世民跪了下來,伏在高祖的胸前,長時間地放聲痛哭。
至此,這件事情暫告一段落,史稱「玄武門之變」。
三天後(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這就是說,此時的李世民,就以皇太子的身份,全面接掌了帝國的權力。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4. 按一般人的理解,一旦登基稱帝,就算萬事大吉了。真的萬事大吉了嗎?其實還有許多收尾工作沒有完成。
首先,皇帝登基,是要改年號的。但是按慣例,一般是來年的年頭才進行改元,這個工作沒有完成吧?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那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李世民雖然稱帝,卻並沒有在皇帝真正應該待的地方坐殿!
唐朝建立以後,皇上正式辦公處理國事的地方為太極宮(唐初稱大興宮)的太極殿。而皇帝和皇子們住在什麼地方呢?李淵,是住在太極宮裡的甘露殿內;太子李建成,住在象徵儲君地位的東宮。
秦王李世民呢?住在承乾殿;齊王李元吉則住的是武德殿。但李世民在承乾殿沒住多久,卻被迫搬遷,在皇宮之外另建了一個宏義宮居住。他為何要搬出皇宮區,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居住?
公元622年,李世民帶兵出征,順利消滅了竇建德、收服王世充後,班師回朝。由於建立了這不世之功,李淵擔心,若不加制衡,恐怕天下將只知秦王,而不認太子,那樣太子將來的日子就艱難了。
另外,歷來功高震主,對自己的皇權也會構成威脅。於是,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他驅趕出權力中樞,到宮外去候著了。
「武德五年七月,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宏義宮)以居之。」(《唐會要·宏義宮》宋·王溥)
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太子,就名正言順的搬到東宮居住。後來李淵遜位,李世民登基稱帝。但他登基的地方不是在皇帝正規辦公的太極殿,而是在東宮的顯德殿!
為何?因為李淵雖然遜位當了太上皇,但還住在太極宮中,在太極宮中住,自然把持著太極殿。李世民沒有辦法,只能自己委屈了,在本應太子辦公的顯德殿來處理國家事務。
李世民的心裡,卻總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為何?你想,龍庭正椅上坐的是太上皇,自己在東宮辦公,總是感覺有雙眼睛在那裡俯視著自己,使得渾身不自在。
如果是手下文臣武將來上朝倒還罷了,偶爾碰到周邊各國的使者來朝,就有些尷尬了。
這些外域使者,習慣了到太極殿去拜見皇帝,現在被太監引到顯德殿朝覲,總有一種「晏子使楚」,被輕視的感覺。所以下來後把自己的不滿向太監們發洩。
可是能怎麼辦呢?總不能派人去給太上皇老爹下最後通牒——別佔著茅坑不拉屎了,趕快給本皇騰地方。要是這樣,就會讓天下人貽笑大方了。
李世民想到這裡,心裡直後悔,當初順便也讓父親來個「暴病身亡」,豈不就省了今天的犯難?
怨氣歸怨氣,還得動腦筋想辦法才是正道。腦子一轉,來了主意。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世民 功績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上拓拔皇朝若沒有魏徵不惜捨身犯顏,直諫唐太宗李世民二百餘次,諫言若是李世民不願採納改進,甚至惱怒把魏徵推出斬首,能成就大唐「貞觀之治」流芳萬世,至今仍存風貌在日本京都的卓越功勳嗎?
魏徵的諫言:《十漸不克終疏》
魏徵作為唐太宗時期最為有名的諫臣,一生所諫二百餘事,大部分被唐太宗採納。其中,尤以貞觀十三年的《十漸不克終疏》最有價值,文中直白的指出唐太宗不能堅持到底的十種表現,充分體現了魏徵居安思危的治國理念。
1、陛下在貞觀初,清靜寡慾,教化波及偏遠之地。現在使臣遠行萬里之外,購買駿馬,尋求奇珍異寶。當年,漢文帝拒收千里馬,晉武帝焚稚頭裘,陛下常常議論起他們,認為他們比肩堯舜。而陛下如今所為,是要變得比漢文帝、晉武帝還要差嗎?
2、子貢問孔子怎樣治理老百姓,孔子說:「這就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帝王的車駕一樣令人畏懼」,子貢問:「有什麼畏懼的?」孔子答:「不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就會成為我們的仇敵,如何不畏懼!」陛下在貞觀初,護民如子,輕易不大興土木。近年來,陛下愈漸奢侈放縱,欲用民力,還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容易管理。」自古沒有因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滅亡的,因老百姓易驕而讓他們服勞役又是哪門子道理?
3、陛下在貞觀初,常常損己利人,而近來卻因自己的貪慾而使百姓勞苦。雖也擔憂百姓吐槽,但還是將自己快樂的事情切記於心。陛下要修宮殿,就說:「不建此宮,就不方便。」陛下既然這麼說,誰還敢說什麼?
4、貞觀初,陛下親君子,斥小人。近來,陛下對小人輕慢卻接近,對君子敬重卻疏遠。太近了就不見其缺點,遠了就不看見其優點。不見優點,即使沒人離間也會疏遠。不見缺點,即使有時沒有分寸也會越走越近。想通過親近小人,疏遠君子,而達到治世的最高境界,我還沒有聽說過。
5、貞觀初,陛下不以奇異的東西為貴,不造無益處的玩弄之物。如今難得之物紛紛進貢,供娛樂的工程晝夜不息。上奢靡而望下簡樸,徭役多而希望農業興旺,這是不可能的。
6、貞觀初,陛下求賢若渴,對被舉薦的人信任而重用,往往是取其所長,總怕有所疏忽。近來,陛下隨自己的好惡,常因一人之過而棄用其推薦之人,即便是自己信任而任用多年的官吏,一旦懷疑也會不分青紅皂白的辭退。品行是靠平時的行為形成,事業是靠過去的功績成就。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多年之行不應該立刻被否定,陛下未能究其根源,使得讒言之人大行其道,堅守正道之人被疏遠。
7、貞觀初,陛下拱手高居,無所事事,沒有狩獵捕鳥的嗜好。多年之後,陛下不在堅定自己的志向,鷹犬之貢,遠及四夷;晨出夕返,馳騁為樂。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來得及救嗎?
8、貞觀初,陛下遇下有禮,意見上達無阻。而今庭外百官奏事,不但不受歡迎,而且有時會因言語不當而被責問,即便是真誠之言,也難得申述。
9、貞觀初,陛下孜孜不倦的尋求治國之道,常常不能滿足。近年來,陛下依仗功業之大,才智之明,驕傲自滿、放縱奢欲。興無道之兵,問罪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親近您的人阿諛奉承不肯直言,被您疏遠的人畏威而不敢言。如此日久天長,造成的損害不是一點。
10、貞觀初,連年霜旱,就連京畿百姓也紛紛攜老扶幼到關外求生,但是儘管如此數年,卻無一戶逃亡而去。之所以這樣,在於陛下以安定為本,憐憫撫育百姓,所以百姓始終沒有二心。近年來,關中之人疲於徭役,百姓苦不堪言。僱傭的工匠服役期滿本應遣散卻不遣。府兵本是輪流到京城護衛,卻不斷的強迫任用。此外,和市之物不絕於鄉間,道路上的商人絡繹不絕。如果發生天災,百姓之心恐怕不會如以前那樣平靜安心。
貞觀十七年(643年)元月十七日,魏徵病逝,唐太宗悲慟之極,親至魏徵靈前祭奠痛哭,並罷朝五日為魏徵舉哀,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贈魏徵為司空,諡曰文貞,陪葬昭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受挫,感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自古唯有開明的時代,賢明的君王,才會有不世出的諫臣,以及滿朝的良將賢臣,共同成就國富民強的歷史功業。但拒諫近佞臣導致亡國滅代的歷史教訓,則屢見不鮮。
(V編/魏徵十諌不克終梳白話譯文取材自網路)
李世民 功績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賀州靈峰廣場,位於賀州市區繁華向陽路上,是賀州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百姓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廣場南面是靈峰山,北面是八步區政府,西面是人民會堂,東面是盛隆百貨大廈。廣場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是當地市民娛樂的好去處。以下是靈峰廣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1、靈峰山是靈峰廣場南面的一座山,廣場的名字也因為這座山而叫靈峰廣場。靈峰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石灰岩石孤山,有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位仙女叫靈鳳,愛上了賀州的青山綠水,就化作一座青山留在賀州,靈鳳和靈峰是諧音,所以後來的人就把這座由靈鳳仙女化成的青山叫做靈峰山了。靈峰山方圓約1200平方米,高100余米。峭壁險陡,挺拔峻秀,雜樹咬岩,古樸天然。山上有奇石怪洞,洞道四通八達,洞頂鐘乳倒懸,洞底與地下河相連,洞內有古生物化石,還有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山腳北面又有一個岩洞,高約8米,寬約5米,深不可測,可容數百人。古代邑人王贊斌曾手書“靈峰岩”三字於洞口石壁上,至今清晰可辨。山前原建有一座觀禮台兼舞臺,台額“靈峰台”三字及對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均為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先生手書。可惜此台及題字已不存在。
2、神獸麒麟尊,現放置於靈峰廣場北面,是一個放大6倍的複製品。真正的正品麒麟尊可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出土于八步區沙田鎮。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用的大型青銅酒器,距今約2500年,因外型似古代早期傳說中的麒麟而得名。麒麟尊尾部附鳳鳥,北部蟠龍,集中國古人創造的三大神獸麒麟、龍和鳳於一身,形態古樸、憨厚、祥和,表現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交匯融合的歷史印記,見證了八步區古老而悠久的歷史。
3、 留趣山,顧名思義乃“趣”留於山,山於“趣”興。留趣山,位於廣西賀州廣場西南面,山勢不高,可有它的氣勢爭一席山光水色之地。從西面拾級而上,山頂一風格別致的六角亭,供遊人小憩。山半腰有個約一米深寬的岩洞。“留趣山”三字石刻便藏於洞正面之上,字體瀟灑剛勁,無落款。真可謂謙讓才華不外露,功績劉作後人頌。留趣山是賀州八景點之一。相傳古代僧人見當地人喜歡聚此談古論今,欣然提筆留下這一盛名“留趣山”,然後飄然離去。後人將此三字刻于石上,以防風雨剝蝕,讓趣興永留……
4、留趣山鐘廊,位於靈峰山西面,陳列著18口明朝以前的古銅鐘、鐵鐘。其中乾亨寺銅鐘鑄于南漢大寶四年(961年),重750公斤,高1.33米,口徑0.83米,頂背附有兩頭龍紐,銅鐘造型精美,口似喇叭。紋飾華麗。有數道凸弦紋,並飾鉦四枚,鐘身鐫字1288個,記述此鐘鑄造年代、尺寸、重量以及監造官、鑄造匠、鐫字匠和使用僧的姓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此鐘雖久經滄桑,但所鐫字跡依然清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生產力的發展水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此古銅鐘放在桂嶺鄉梅桂村乾亨寺內。民國19年(1930年)遷至賀街三乘寺。因天將曉時擊之可響徹方圓20裡,乃以“三乘曉鐘”列為賀縣舊八景之一。1963年遷於今址,並專門建造鐘亭置放。 1963年,此銅鐘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