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 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
「李佑群學歷」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李佑群老師Yougun Lee ユウグンリ's pos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李佑群假貨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李佑群假貨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李佑群學歷 在 李佑群假貨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李佑群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千年媽祖|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大海,神秘莫測,資源無限。就在中國海洋事業崛興的時代,一個海上女神隨之升起。祂就是今天我們俗稱的媽祖。
媽祖信仰與宋元的福建閩人航海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媽祖的顯靈和神跡,大部分與護佑沿海航行者有關。人們對媽祖形象的形塑,一開始就賦予祂具有控制海濤風向的靈性,深具護佑航海人員性命安全的神格職能。
媽祖的誕生,一般認為是在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誕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嶼,是林姓人家的女兒林默娘。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取代後周,但此時東南諸國未滅。五代「十國」中的閩國,雖在公元945年為南唐所滅,但漳泉等地仍為王審知、陳洪進等所割據,直至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才納土歸降於宋朝。因而,公元960年媽祖林默娘的誕生,應說是在注重海洋事業發展的「十國」末年。
有關媽祖的文獻,就目前所知,最早是南宋的文人集子和方志。媽祖在南宋以前的事跡,均是南宋以後的追記或附會。要至南宋以後,才有了當時代的媽祖文獻。
在宋代,興旺的海上絲綢之路出現了新的主角:中國海商。尤其是在南宋以後,中國海商,特別是福建閩商的海上活動更是蓬勃。媽祖信仰於這段時間出現,絕非偶然之巧合。這與中國海洋事業興勃、當時代的民生經貿背景,以及興勃的閩人航海事業之社會條件和背景起著某種互動的發酵作用。
媽祖一開始就具有「護航女神」的職能,具有支配大海的神力,能預知海上風濤變幻,拯救護佑海上遇險之船民,是「航海者有禱必應」,具有水神,而且是海神的神格。
南宋真德秀《聖妃宮祝文》指說媽祖是「凡航海之人仰恃以司命是用」。吳自牧《夢梁錄》更說媽祖「其妃之靈著,多於海洋之中,佑護船舶,其功甚大」。媽祖在南宋時期的福建沿海地區,已是庇佑海上活動者的守護神。
由於媽祖的「護國庇民」之神功,自宋代以來,屢受歷代朝廷敕封。從北宋宣和五年朝廷賜廟額「順濟」,媽祖崇祀正式收編進入官方的宗教體制開始,南宋受封14次,從「夫人」晉升為「妃」。元朝之時,因為護佑海運漕糧有神功,朝廷又把媽祖封號由宋代「妃」爵晉升為「天妃」。明代庇佑鄭和下西洋等有神功,保持「天妃」封號。清代,康熙23年攻克台灣、澎湖之後,媽祖地位更是獲得提升,由「天妃」晉升「天后」。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天后聖母」、「天后宮」之緣由了。
媽祖被收編進入古代帝制王朝的傳統儒教宗法系譜,也被佛、道吸納和融合,納入佛道神系之中。李丑文《靈惠妃廟記》指該廟在「至順三年(金山僧)僧德煥募眾重修」。元代,莆田黃四如《聖墩順濟神廟新建蕃厘殿記》提出了媽祖「即普陀大士千億化身」之說。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是具體化地指說,媽祖的出生,是因為其母親夢吞南海觀音給的優鉢花,懷孕生下了媽祖。所以,媽祖5歲的時候就能誦觀音經。佛教經典還有一部《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佛、道及民間信仰的交融,影響所及,明清以後,許多的天妃宮、天后宮往往建有觀音堂、佛堂或配祀觀音,也有不少觀音廟以媽祖為陪祀。
在道教方面,《宋會要輯稿》〈張天師祠條〉記有媽祖合祀於張天師廟內。另,前引之元代黃四如《聖墩順濟廟新建蕃厘殿記》也說媽祖「即姑射神人之處子」,亦可推斷,至少在元代,媽祖信仰已含有道教色彩。《道藏》〈洞神部〉收有《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據推斷,這是明初永樂七年之文獻。由此可窺,在明初,媽祖已被纳入道教的譜系之中。
謝重光教授《媽祖信仰:建構東亞共同體的重要精神資源》一文指說,媽祖信仰與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基礎,在於媽祖信仰分布地域的廣大和信眾數量的巨大。這就使得儒、釋、道三教都不能無視媽祖信仰,必須想方設法接納祂,以壯大本教的力量。至於媽祖信仰與儒、釋、道三教融合的過程,既可看作是媽祖信仰對三教成分的吸納,也可看作三教對媽祖信仰的改造。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李佑群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尋找阿都拉的表親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這樣說過:「求知要不遠萬里,即使遠在中國。」
唐宋元三朝,大食商人曾一批又一批地來到中土。這些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不僅從西域陸路,還從海上絲路,揚帆到來。尤其是唐朝中葉以後,陸上絲路的河西和隴右被吐蕃(今西藏)勢力佔據,而中亞又被土耳其民族所佔,陸路受阻。因此海上絲路更為興起,漸而取代陸上絲路。
「一手可蘭經,一手持劍」,並不是伊斯蘭教傳播的唯一印記。最起碼,在其往東傳(尤其在中國)的記事裡,伊斯蘭教是和平的進入、發展的。早在一千多年前,大食商人是一手拿著《可蘭經》,一手拿著珍奇寶貨,和平友好地東來貿易。在長程貿易過程中,構架起了跨文化的橋樑。
僅在唐代,據估計,廣州、泉州和揚州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就有數以萬計。唐朝文獻也常見有蕃官、蕃人、蕃客、蕃舶、蕃坊和蕃長等名稱。此「蕃」,大抵指的都是阿拉伯大食商人。至宋代,泉州還有伊斯蘭教徒的「蕃客墓」。由於阿拉伯僑民的長期留居,還出現了「土生蕃客」,亦即出生於中國的阿拉伯人。
當時,這些經營海洋國際貿易的大食商人非常富有。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說:「諸蕃國之富盛,多寶貨者,莫如大食國。」這些到來中國的大食商人,中國文獻又都記說他們很多是姓「蒲」的。例如南宋岳珂《桯史》記載當時僑居廣州一位最富豪的大食蕃商蒲姓者之家,「其揮金如糞土」。這位蒲姓富豪商人原是「占城之貴人」,來中國貿易後而留居不歸。
在《宋史》〈大食傳〉記載來華的使節中,記有蒲希密、蒲思那、蒲羅、蒲加心等。他們有些是官員,有些則是阿拉伯船主或商人,用自己的名義來華進貢。例如大食商人蒲亞里,他曾一次向宋朝政府進貢大象牙三百九十株,大犀牛角三十五株,每株象牙都在「五、七十斤以上」。他長期留居廣州,還娶了漢族女子為妻,五年不歸。
由於大食商人的海貿生意能為中國海舶稅收帶來巨利,宋朝政府還常因此而授予他們官職。他們包括以占城進奉判官的名義入貢的蒲霞辛可,以及船載乳香來廣州市舶的蒲羅辛等。當然,最著名的,還要算是那位宋元之際的大豪商蒲壽庚。
蒲壽庚的祖輩原為西域穆斯林。至其父蒲開宗,從廣州遷至泉州。宋代淳佑年間(1241-1252),蒲壽庚因助平海寇有功,被委為泉州提舉市舶司,掌管一切海舶抽稅事務。他還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控制當地的軍政大權,成為一方權貴。宋末,元軍攻克臨安,南宋朝廷殘餘勢力逃至泉州,蒲壽庚為保有其既得利益,竟轉投降元。元朝蒙古人征服中國後,蒲壽庚和其子蒲師文備受重用,蒲氏家族承辦泉州市舶招商的重任,利用權勢大量累積財富,擁有海船80艘。
中國文獻裡的「蒲」姓,不僅在《宋史》〈大食傳〉有述及,《宋史》〈三佛齊國傳〉(亦即島嶼東南亞的室利佛逝)亦記說「其國居人多蒲姓」。該傳中見有蒲姓者,有蒲蔑、蒲婆藍、蒲謀西等。在《宋史》〈占城國傳〉(今越南中南部)又記有蒲思馬應、蒲路雞波羅、蒲訶散、蒲羅遏等名姓。他們都是伊斯蘭教徒。
在勃泥國(今婆羅洲汶萊),《宋史》則記載有其國副使蒲亞里來中國朝貢的事例。考古發現,在今汶萊的一塊宋代古墓碑,迄今被公認為是遺存在東南亞的最早中文碑刻。其碑刻上「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此「蒲公」,也許原為阿拉伯或波斯人,但已中國化。他是來自泉州的一個中國官員,而且墓碑完全是中國式的。
「蒲」姓的由來為何?著名學者桑原騭藏在《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曾如是考證說:「蒲」姓就是中國人對於阿拉伯人名Abu之音譯。中國人對於Abu之音,普通常用「阿蒲」或「阿卜」等字面譯之。有時又省略最初之母音,而以「卜」或「蒲」等一字代表Abu之音。
桑原騭藏認為,當年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經營東方遠洋貿易,應會在其通往中國的航線上建立不少據點。除印度,馬來半島的箇羅國(即吉打)、室利佛逝、占婆,恐亦一度為彼等之居留地。此外,還有一個地方,那就是中國的海南島。
至於那些唐宋元以來,留居中國的蒲姓族人,很大一部分後來就成為了在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系民。有些在泉州,有些在海南島。十多年前,海南島三亞市先後發現五處伊斯蘭教徒古墓群,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伊斯蘭教徒墓地。《宋史》〈占城傳〉也記說,在宋朝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儋州(今海南儋縣)上言,占城人蒲羅遏為交州所逼,率其族百口來附。」此後,占城穆斯林入居海南島者漸多。宋元之際,又有一批占城的伊斯蘭教徒移居海南島,散居海岸,謂之番村、番埔。其人多蒲姓。《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1380〈崖州風俗〉記載了這段史事。
如今,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羊欄鎮回輝村還有不少回族。1943年,小葉田淳遵照日本「海南海軍特務部」的囑托,著手編纂《海南島史》,記述了海南島這些沿海回族,他們多是漁民,「一直到現在大抵姓蒲,此外哈、海、李、江、劉、陳諸姓雖然也有,然而他們的祖先,幾乎都姓蒲,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19世紀,大概是1870年吧,有四名海南島三亞回輝村的哈姓回族兄弟離開家鄉到南洋來尋找生計。其中一人名叫哈蘇璋,也就是哈山沙禮。哈山有一女,拿督凱蘭哈山。她就是我國(指馬來西亞)前任首相阿都拉(指Tun Abdullah Haji Ahmad Badawi)的母親。
天涯海角鹿回頭。有人說「布衣首相」阿都拉應也可以算是四分之一的「海南人」,故事就是這樣來的。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李佑群學歷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李佑群學歷 在 李佑群老師Yougun Lee ユウグンリ's po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學歷 大專以上,熟悉英日文、服裝相關科系尤佳。(男女不拘) 2.熱愛流行時尚。 3.個性謙虛隨和,細心並認真負責。 4.具備一定的溝通與文字能力。 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