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 搶救台船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教授(基隆市)
台船基隆廠百餘名員工日前中午頂著烈日靜坐抗議,要求董事長鄭文隆下台。記者游明煌/攝影
一年前蔡總統出席輪船下水典禮時表示,要「一艘接一艘,把上下游產業鏈帶動起來,重振台灣造船業榮景」。幾天前報載:台船四年虧一二○億,基隆廠工會靜坐抗議並要董事長下台。
二○○七年「中國造船公司」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除了正名,照說也期望能走出去爭取國際生意。只是時至今日,維繫台船生存的,恐怕大致只剩海軍與海巡的艦艇和離岸風電訂單。回顧民國六十二年十大建設中,位於高雄的中船搭配中鋼,在國際造船市場上大顯身手,如今令人不勝唏噓。
造船曾被認為世界最老,也是最能獲利的市場之一。只不過,隨著近幾年來為綠色海運引進新設備,加上藉創新以提升船舶永續水平,也使造船成為全球最競爭的領域。如今若真要挽救進而重振台灣的造船,應先從世界造船的過去,記取前車之鑑。
影響造船業的因子可分為兩群:總體因子(世界海運貿易、油價及政治與經濟穩定性),及市場因子(政府補貼、老船報廢、租船費率、新船訂單)。而決定造船廠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因子為生產力,受技術、設施、管理競爭力、工作組織、工作實務、工人的技術與動機所影響。
當年日本失去造船獨占地位,有幾個理由。首先,日本當時同時面臨新年輕工程師短缺和人工成本高的困難。其次日本造船業不夠有彈性,難以適應當時全球船舶愈來愈大的需求改變。第三,日本造船八成在滿足國內市場,無以促進技術發展及落實新生產管理方法。再來是材料的需求與供給間的落差,增加交貨時間。另加上受匯率影響的價格,合起來對日本造船業構成沉重的打擊。
當時南韓以低造船成本,著眼於大型油輪、大型與超大型貨櫃輪、液化天然/石油氣船、海域鑽探平台,甚至尚屬歐洲少數船廠專利的郵輪。如今儘管南韓仍擁有許多優勢,也因為高人力成本、國內鋼量不足及進口原料與零件價格攀升等,而漸失競爭力。
中國大陸近十幾年,政府大力支持與龐大投資,並和幾個主要船舶設備製造商合作,快速提升造船地位。其造船業策略還包括改變產品結構,朝向更複雜、技術升級、合併船廠以建立特殊巨擘。
造船產業大致是在量身訂製的環境下經營,就技術與生產方式而言,堪稱最具創新空間,在策略上包括像著眼於生命周期的造船、潔淨生產方法、低汙染能源等。因此建造輪船,須建立一套符合永續發展的供應鏈,包括提升當地供應商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南韓與中國大陸都透過類似情境獲致世界領導地位:將國家造船業設定為策略性發展與落實的產業扶植政策。
如今台灣靠造自家的艦艇和海域船,或可讓台船殘喘,實則讓台船漸失再生與競爭能力。尤其特殊人力資源必將隨著學生與老師的流失出現空洞,進而擴大到無以彌補。
隨著全球郵輪產業穩健成長,郵輪建造可望成為台灣造船的新契機,並可讓整個造船產業鏈獲利,包括從郵輪建造技術中提升人員技術,同時強化與郵輪業者間的合作與溝通等未來成長的關鍵。而建立一個針對郵輪建造的研發中心,可以是第一步。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材料組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材料組 在 竹科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東北季風增強的這天,明志科技大學環境資源學院的同學們來到探索館參訪。
環資學院一共由三個系組成:化學工程系、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和材料工程系。
導覽一結束,可愛的同學們迫不急待地跑去體驗各種可以互動的產品。
你也想來體驗看看虛擬實境(VR眼鏡)嗎?帶著你的智慧型手機以及一顆愉悅的心來探索館玩玩吧!
#為什麼玩VR的時候會頭暈呢?
#快來探索館探索答案吧~
✨歡迎有興趣的機關團體學校來科學園區探索館參訪交流~~
➡️本館位置:30078新竹市科技五路1號 (竹科管理局後方黃色馬賽克建築物)
➡️導覽預約專線:03-5773311 ext.2223~2224
➡️線上預約位置
1. 新竹科學園區官網首頁(www.sipa.gov.tw)→竹科管理局→參訪諮詢→線上預約
2. 科學園區探索館首頁(https://web.sipa.gov.tw/explore/)
#竹科 #科學園區探索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