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兩年的臺詞課想一個月補上?不可能!】
2018-02-09 08:35:43 來源: 新京報
「不瞪眼、不面癱、有表情、能哭」已經成了評價一個演員是否有演技的基礎要素,而表演的另外一面「臺詞」,正在被從這個標準剝離出去,臺詞正在成為配音演員的工作。以至於最近趙立新、韓雪等演員在綜藝節目中秀了一把臺詞功底後,就讓觀眾有了發現新大陸的感覺。但在臺詞老師們的眼中,臺詞和表演素來不可分割。
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的幾位臺詞老師,解析目前表演和後期配音割裂、科班學生臺詞水準堪憂等現象的原因。
1 配音濫用 - 演員軋戲頻繁哪有時間背臺詞
最近幾年大熱的劇集不僅捧紅了許多演員,還帶火了一批幕後配音演員,他們的聲音幾乎全年無休地出現在各種劇集中。觀眾一方面被配音演員的聲音圈粉,另一方面也開始對「不同的劇集,熟悉的聲音」感到疲倦。
很多劇,尤其是古裝劇,現場收音可能會導致聲音上的穿幫,但無法同期收音跟必須起用配音演員之間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就算是後期配音,如果對自己的專業和塑造出的人物有要求,哪個演員願意讓別人來給自己配音?」中央戲劇學院臺詞老師吉璟津說。
接受採訪的幾位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口音問題,上海戲劇學院的臺詞老師孫魚洋表示,臺詞教學第一階段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就是矯正學生的地方口音,不然之後的戲路會受到限制。
一些古裝劇因為棚外拍的戲份多,同時段有若干劇齊拍,而不得不用配音,但在現代劇中,配音現象仍然屢見不鮮。除了口音出戲和臺詞功底不過關,軋戲也會導致演員沒有時間背臺詞。「他橫店有戲,車墩有戲,懷柔還有戲,哪有時間去琢磨人物、背臺詞呢?有些人就只能靠導演現場講戲,直接告訴他這場幹什麼,再不行就念數字臺詞。」吉璟津無奈地說。
知名配音演員姜廣濤(曾為《琅琊榜》藺晨配音)曾表示,「配音演員最為本職的工作其實是譯製片和動畫片,現在我們配這麼多國產電視劇完全是個美麗的誤會。」
「表演和臺詞一個是手心一個是手背。用配音演員,其實是把這件事割裂了,變成了兩個巴掌。」這種割裂讓北京電影學院的臺詞老師劉中哲很擔心,他害怕配音過分使用會給觀眾帶來錯誤的引導。
「國外配音演員大多受過表演訓練,但國內不少配音演員學的是播音主持,配音時容易過於『拿捏』,劉中哲認為,缺乏表演訓練會讓配音演員難以應對不同的角色,他提到了這幾年的熱劇,「適合清宮戲小清新范兒的配音演員,不一定能駕馭戰國時期的野性之美,所以《羋月傳》的配音就感覺很空。」
吉璟津提到《雞毛飛上天》中張譯的表演,東北籍的張譯用自己的聲音詮釋了一個地道的浙江商人,「語言成立,這個人物形象就完成了一半,慢慢地觀眾會相信你就是那個人物。」
2 悖論 - 學生無心上課忙拍戲,出校門卻急著補課
劉中哲經常會給學生們推薦一些經典的國外電視劇,讓他們去觀摩學習。之前,他推薦了英國的莎士比亞作品改編劇《空王冠》,但過了一段時間再問起時,全班僅有兩個人看了。
和其他院校的大學生相比,影視院校的學生要面臨另外的誘惑,通告、綜藝、拍戲等工作在讀書階段就紛至遝來,尤其某些讀大學之前就已成名的學生,更是需要持續的曝光保證人氣。
吉璟津表示,多數表演學院都明令禁止在校生外出接戲。但即便是不外出拍戲、錄綜藝,一些學生也難以保證每天出早功,認真練習課堂學到的方法。「生活中不鞏固,說話含糊不清,或者跟家人和老家的朋友打一個電話就又說回了方言,想要基本功扎實就一定得讓專業融入生活。」
校園裡有些學生無心上課,急著進圈子拍戲,進了圈子的不少人卻開始急著找老師補課。劉中哲常常接到一些臺詞和表演指導的工作,但授課方式讓他越來越難以忍受,有演員一到了試鏡的時候就拿著劇本來找他,最急的時候晚上給劇本,第二天就要試鏡,「這已經不是表演課了,這是創作課。」
有些演員甚至會把老師提供的粗略的表演框架,直接定型套用在戲中,劉中哲再也不願意給這樣的演員上課。在他看來,臺詞表演是門慢功夫,需要花時間來打磨和思考,「就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那一小段臺詞,要想講清楚,就得用上十節課。」
3 高校臺詞教學 - 學生思維僵化,無法理解感於心、發於聲
高校的臺詞課堂並不神秘,乍看之下,有些基本課程甚至和諸多藝考培訓班的培訓頗為相似。在上述幾大高校的表演系,臺詞必修課通常持續兩年到兩年半的時間。「氣息、聲音、咬字是第一階段的入門訓練,儘管基礎,但也需要在課堂外下足工夫練習。吉璟津介紹,『出早功』是中戲的傳統,要求學生每天早上花45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練習課程內容。
高校也會引進一些國外的教學方法,上海戲劇學院這幾年引入了林克萊特聲音訓練法,這套理論強調“放飛自然之聲」,有論文表述過林克萊特認為現代人在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束縛下,出於禮儀、紀律和偽裝等目的,已經丟失了發出最自然聲音的能力。「演員這個職業就是社會心靈疏導師,用人類的情緒和那些原始的生命訴求去引領別人」,孫魚洋如此說。
「第二個階段是『人情意』,你要去理解劇本和臺詞。」
吉璟津指出,一些演員並不理解臺詞,只是一味死記硬背。隨著各種影視劇數量突飛猛漲,對演員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但演員培養的規模卻沒有跟上劇集的生產步伐,「表演指導」、 「臺詞指導」應運而生。
但有時找上門的培訓卻讓吉璟津感到頭疼,「經紀公司簽了藝人,但戲不行被導演和製片人退回來,就找老師補課問『能不能在1個月之內解決掉?』,怎麼可能?」
「先塑造人物,再談臺詞。臺詞是人物感於心,發於聲的結果。沒有感於心,哪來發於聲?」,塑造人物是劉中哲反復強調的一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他卻經常感到無力,學生的僵化理解讓他頭疼。
「學生一演杜十娘,基本就是我崩潰的時候。她們永遠把杜十娘弄得風塵味十足,然後就是哭,把她變成哭哭啼啼的怨婦。在某種流行審美的驅動下,覺得‘能讓觀眾哭,我的創作就成功了。 」
4 改進 - 學校授課從舞臺劇為主到兼顧電視劇
如今臺詞表演存在的種種問題,其實已經埋藏在藝考體系中。一方面,對於藝考生的文化課分數要求過低,被錄取的許多學生在文本的理解能力上並非佼佼者。
另一方面,為了成功通過考試,大部分學生都會在藝考前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培訓班的課程往往更偏重朗誦,獲得了些皮毛的學生到了大學課堂上反而喪失了學習動力。劉中哲就曾在課堂上遇到過習慣了把朗誦當臺詞的學生質疑「怎麼跟培訓班教的不一樣」的情況,「孫道臨不用朗誦腔,依然可以把《琵琶行》演繹得讓人潸然淚下。」
雖然學生存在不少問題,但高校老師們仍然在努力革新自己的授課方式。孫魚洋表示,全國幾大影視院校的教學都以舞臺劇為主,但演員接觸更多的還是影視劇。為了跟市場接軌,學校的教學也在做調整,讓學生能儘早適應電視劇的拍攝方式。在他看來,職業教育有三個層面:心態、技能、知識,目前的教學體系在職業心態層面的培養還不夠多。
而影視劇中臺詞表演太差,過度使用配音的問題,演員固然有責任,但劇集生產鏈條上的其他方面也並非全是受害者。劉中哲指出,一些戲的劇本也有問題,「太爛的劇本沒法演,有些時候其實是演員在替編劇寫劇本。」
孫魚洋認為,有些時候使用配音,演員本身也很無奈,片方有預算考慮,經紀公司也有其他的工作安排。「現在越來越工業化、標準化,每個人付出的時間都有限,但這其實也是行業進步的表現。」
劉中哲推薦了一部電影,李麗華主演的《武則天》。對於看著近些年影視劇長大的人來說,這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的臺詞表演風格顯得過於平實。劉中哲解釋到,現在流行的朗誦腔是形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回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電影,他們也有『腔調』,但都是『人物』在說話。」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人物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爆文寫作2】如何把故事寫得有趣?
好了,我知道你迫不及待要開始寫了。
先把自己的奮鬥寫成金庸小說;
再把自己的愛情演成瓊瑤小說;
可是你只是素人,誰要看?
這就是素人寫作最大的難題:
當你不夠紅,寫自己沒人想看
但別怕,
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學爆文的原因,
學著把平凡人生譜成壯闊史詩。
既然你的故事沒人想看,
那沒關係,我們就先借「經典IP」來寫。
什麼是「經典IP」?
就是你聽過的神話、童話、典故。
就像雷克·萊爾頓借了神話大IP,
寫下《波西傑克森》,賣翻全球。
就像電影《公主與狩獵者》,
借了童話「白雪公主」這個大IP,
全球創下將近4億美元。
不過,我們不是要寫小說或拍電影。
因為那涉及「編劇」能力,
如果想學,推薦你找我的朋友:
許榮哲、李洛克、東默農
要開始練「爆文寫作」,
最簡單也最重要的練習就是:
把「典故」寫成一個「段子」
典故,是客觀的事實,但讀起來,
就像是維基百科,一板一眼,無趣。
因為它只負責讓你知道這件事,
但不負責撩撥你的閱讀樂趣。
段子這個詞,出自相聲,
指的是相聲中的一段有趣的內容。
所以你要練習把「客觀」典故,
用你的「主觀」,改寫成段子。
相信我,這不會很難,因為有我在。
教你三個我常用的寫作技巧:
一、遮蔽
「遮蔽」就是「隱藏」+「揭露」。
你先找一個讀者認識的名人,
但普遍不熟悉的故事。
在寫他的故事時,先「隱藏」他的名字,
改用「有個年輕人」、「有個窮小子」取代。
等故事說完後,
最後再「揭露」他的名字。
這時,讀者就會有一種驚喜感:
「什麼!原來就是他!」
舉個我曾寫過的例子給你吧!
「在美國有個年輕人,由於家境貧窮,他開始做起了渡船的生意。但是因為搶了別人的生意,所以被打了一頓,更糟的是,還被告進法院。控告者說年輕人沒有得到肯塔基州的渡船特許權。當法官正要判年輕人罰款時,年輕人說話了:『法官大人,對方控告我是根據肯塔基州的法律,但其實我是從印第安那州的河邊,把客人載到河中央的輪船上,我並沒有進入肯塔基州啊!因此控告不該成立。』法官被年輕人清晰的邏輯給震撼了,最後判決無罪。後來,法官很欣賞年輕人,要他跟著自己,繼續學習法律。這位年輕人也沒辜負法官的期望,長大後透過法律伸張正義,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誰呢?
各位,他的名字叫做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的十六任總統。」
注意到了嗎?
林肯你肯定很熟,
但這個故事你絕對不熟。
當熟悉的人加上不熟悉的故事,
利用「遮蔽」技巧,就能創造驚奇。
若你對這個技巧感興趣,
推薦你買王溢嘉老師《青春第二課》,
裡面所有故事,都是遮蔽技巧的運用。
而我,也是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的。
二、換框
「換框」就是「古事」 + 「今世」。
前陣子,熱門美劇《冰與火之歌》,
有個場景引發熱議,
就是明明是中古世紀,
但場景竟出現星巴克的杯子。
這意外插曲正巧解釋換框原理。
符合時空的事物叫正常,
違反時空的事物叫反常,
然而,反常才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這就是近年來,
為何國文著作很夯,
像是謝金魚《崩壞國文》
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廢文觀止》;
敏鋯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
因為這幾位作家,把原本無趣的國文,
換了個現代框架,瞬間拉近讀者的距離。
舉個例子好了,
咪蒙在《聖人請卸妝》,
是這麼寫墨子的:
「提倡低碳主義的墨子、宣揚不插電生活的墨子、
與一切誹聞絕緣的墨子,成為最當紅的相親節目
《非嗔勿擾》的嘉賓,這是充滿懸疑。」
典故會說墨子刻苦勤樸,摩頂放踵,
但這麼講很平面,掀不起任何波瀾。
咪蒙把概念換了框,
變成「低碳」、「不插電」的現代感,
再用「相親節目」製造墨子形象反差。
三、圍觀
圍觀就是「路人」+「反應」
我研究所論文研究的是「三言二拍」,
這幾部小說,說穿了,
就是古代的「玫瑰瞳鈴眼」,
只差沒有盛侏儒。
「三言二拍」有個有趣現象,
就是每次主角群發生了什麼事,
旁邊都會有群鄉民,
拉板凳、吃雞排、喝珍奶、看好戲。
舉個例子來說,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你聽過吧!
杜十娘是京城名妓,
與尋芳客李甲相愛後,決定從良,
贖身後,兩人準備廝守終身。
沒想到,李甲被玩咖孫富說服
竟然把杜十娘賣給孫富。
最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後,投江自盡。
注意喔!這時作者寫道:
「於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心薄倖。」
「當時旁觀之人,皆咬牙切齒,爭欲拳毆李甲和那孫富。」
哪來這麼多人旁觀?
而且有這麼多人,
怎會眼睜睜看杜十娘投江?
這就是「圍觀」的寫作技巧,
故事情節無法改變,
但透過路人的反應,
為讀者找到情緒宣洩出口。
這招怎麼用在爆文寫作呢?
就是當你描述情節時,
設想旁邊有群鄉民,
他們會作何反應?
把他們的反應寫出來,
越馬景濤(浮誇)越好。
比方我《飄移的起跑線》有篇文,
叫做「致對手:謝謝你,虐過我」
裡面我寫了莊子的故事,我是這麼寫的:
「莊子老婆過世,
他在那邊鼓盆而歌,
世人嚇到骨盆下滑,
這根本比川普還狂啊!」
還有:
「莊子轉身,跟弟子說:
『來!老師跟你說個故事。』
弟子還來不及說不要,莊子就講起來了。
這都是刻意揣摩路人反應,
創造角色言行張力的寫作技巧。
天哪!我這篇太有誠意了!
根本把爆文寫作的精髓開誠布公。
那是因為,
我受惠於爆文寫作。
也希望努力的你,
因為爆文寫作而被看見。
------------------------------------------------------
我知道你現在歡欣載舞,
但別開心得太早,
因為知道技巧並不代表學會啊!
我出個作業讓你練習,
請你找個熟悉的典故,
用我教的這三個技巧,
改寫成段子。
打成文字檔後傳給我,
我會挑出寫得最有趣的,
寄送一本書給你!
給你幾個典故參考吧:
司馬光破缸救友、蘇秦懸樑刺骨、張良圯橋撿鞋
#歡迎分享
#可以幫我把三個技巧編個口訣嗎我想不到
#只要懂技巧加上練習人人都可以寫出爆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人物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爆文寫作2】如何把故事寫得有趣?
好了,我知道你迫不及待要開始寫了。
先把自己的奮鬥寫成金庸小說;
再把自己的愛情演成瓊瑤小說;
可是你只是素人,誰要看?
這就是素人寫作最大的難題:
當你不夠紅,寫自己沒人想看
但別怕,
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學爆文的原因,
學著把平凡人生譜成壯闊史詩。
既然你的故事沒人想看,
那沒關係,我們就先借「經典IP」來寫。
什麼是「經典IP」?
就是你聽過的神話、童話、典故。
就像雷克·萊爾頓借了神話大IP,
寫下《波西傑克森》,賣翻全球。
就像電影《公主與狩獵者》,
借了童話「白雪公主」這個大IP,
全球創下將近4億美元。
不過,我們不是要寫小說或拍電影。
因為那涉及「編劇」能力,
如果想學,推薦你找我的朋友:
許榮哲、李洛克、東默農
要開始練「爆文寫作」,
最簡單也最重要的練習就是:
把「典故」寫成一個「段子」
典故,是客觀的事實,但讀起來,
就像是維基百科,一板一眼,無趣。
因為它只負責讓你知道這件事,
但不負責撩撥你的閱讀樂趣。
段子這個詞,出自相聲,
指的是相聲中的一段有趣的內容。
所以你要練習把「客觀」典故,
用你的「主觀」,改寫成段子。
相信我,這不會很難,因為有我在。
教你三個我常用的寫作技巧:
一、遮蔽
「遮蔽」就是「隱藏」+「揭露」。
你先找一個讀者認識的名人,
但普遍不熟悉的故事。
在寫他的故事時,先「隱藏」他的名字,
改用「有個年輕人」、「有個窮小子」取代。
等故事說完後,
最後再「揭露」他的名字。
這時,讀者就會有一種驚喜感:
「什麼!原來就是他!」
舉個我曾寫過的例子給你吧!
「在美國有個年輕人,由於家境貧窮,他開始做起了渡船的生意。但是因為搶了別人的生意,所以被打了一頓,更糟的是,還被告進法院。控告者說年輕人沒有得到肯塔基州的渡船特許權。當法官正要判年輕人罰款時,年輕人說話了:『法官大人,對方控告我是根據肯塔基州的法律,但其實我是從印第安那州的河邊,把客人載到河中央的輪船上,我並沒有進入肯塔基州啊!因此控告不該成立。』法官被年輕人清晰的邏輯給震撼了,最後判決無罪。後來,法官很欣賞年輕人,要他跟著自己,繼續學習法律。這位年輕人也沒辜負法官的期望,長大後透過法律伸張正義,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誰呢?
各位,他的名字叫做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的十六任總統。」
注意到了嗎?
林肯你肯定很熟,
但這個故事你絕對不熟。
當熟悉的人加上不熟悉的故事,
利用「遮蔽」技巧,就能創造驚奇。
若你對這個技巧感興趣,
推薦你買王溢嘉老師《青春第二課》,
裡面所有故事,都是遮蔽技巧的運用。
而我,也是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的。
二、換框
「換框」就是「古事」 + 「今世」。
前陣子,熱門美劇《冰與火之歌》,
有個場景引發熱議,
就是明明是中古世紀,
但場景竟出現星巴克的杯子。
這意外插曲正巧解釋換框原理。
符合時空的事物叫正常,
違反時空的事物叫反常,
然而,反常才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這就是近年來,
為何國文著作很夯,
像是謝金魚《崩壞國文》
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廢文觀止》;
敏鋯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
因為這幾位作家,把原本無趣的國文,
換了個現代框架,瞬間拉近讀者的距離。
舉個例子好了,
咪蒙在《聖人請卸妝》,
是這麼寫墨子的:
「提倡低碳主義的墨子、宣揚不插電生活的墨子、
與一切誹聞絕緣的墨子,成為最當紅的相親節目
《非嗔勿擾》的嘉賓,這是充滿懸疑。」
典故會說墨子刻苦勤樸,摩頂放踵,
但這麼講很平面,掀不起任何波瀾。
咪蒙把概念換了框,
變成「低碳」、「不插電」的現代感,
再用「相親節目」製造墨子形象反差。
三、圍觀
圍觀就是「路人」+「反應」
我研究所論文研究的是「三言二拍」,
這幾部小說,說穿了,
就是古代的「玫瑰瞳鈴眼」,
只差沒有盛侏儒。
「三言二拍」有個有趣現象,
就是每次主角群發生了什麼事,
旁邊都會有群鄉民,
拉板凳、吃雞排、喝珍奶、看好戲。
舉個例子來說,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你聽過吧!
杜十娘是京城名妓,
與尋芳客李甲相愛後,決定從良,
贖身後,兩人準備廝守終身。
沒想到,李甲被玩咖孫富說服
竟然把杜十娘賣給孫富。
最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後,投江自盡。
注意喔!這時作者寫道:
「於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心薄倖。」
「當時旁觀之人,皆咬牙切齒,爭欲拳毆李甲和那孫富。」
哪來這麼多人旁觀?
而且有這麼多人,
怎會眼睜睜看杜十娘投江?
這就是「圍觀」的寫作技巧,
故事情節無法改變,
但透過路人的反應,
為讀者找到情緒宣洩出口。
這招怎麼用在爆文寫作呢?
就是當你描述情節時,
設想旁邊有群鄉民,
他們會作何反應?
把他們的反應寫出來,
越馬景濤(浮誇)越好。
比方我《飄移的起跑線》有篇文,
叫做「致對手:謝謝你,虐過我」
裡面我寫了莊子的故事,我是這麼寫的:
「莊子老婆過世,
他在那邊鼓盆而歌,
世人嚇到骨盆下滑,
這根本比川普還狂啊!」
還有:
「莊子轉身,跟弟子說:
『來!老師跟你說個故事。』
弟子還來不及說不要,莊子就講起來了。
這都是刻意揣摩路人反應,
創造角色言行張力的寫作技巧。
天哪!我這篇太有誠意了!
根本把爆文寫作的精髓開誠布公。
那是因為,
我受惠於爆文寫作。
也希望努力的你,
因為爆文寫作而被看見。
------------------------------------------------------
我知道你現在歡欣載舞,
但別開心得太早,
因為知道技巧並不代表學會啊!
我出個作業讓你練習,
請你找個熟悉的典故,
用我教的這三個技巧,
改寫成段子。
打成文字檔後傳給我,
我會挑出寫得最有趣的,
寄送一本書給你!
給你幾個典故參考吧:
司馬光破缸救友、蘇秦懸樑刺骨、張良圯橋撿鞋
#歡迎分享
#可以幫我把三個技巧編個口訣嗎我想不到
#只要懂技巧加上練習人人都可以寫出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