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上野・東京都美術館|
#彥彥日本一百個美術館巡禮
來到東京後,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就是有好多好多展館可以去。大學時教授策劃了東京都內的美術館參訪團,當年還是小大一的我從沒想過未來居然可以體驗狂參觀美術館的生活。
不過日本總共有上千間美術館,想要全部參觀完應該是個夢想而已XD 本著想留下在日本生活的回憶這個初衷,決定來好好紀錄一下去過的展館。
⋯⋯⋯⋯⋯⋯⋯⋯⋯⋯⋯⋯⋯✎
上野恩賜公園內有著各式各樣的展館,從博物館、紀念館到美術館都有。在東京旅行想來個一日文藝行程,上野恩賜公園絕對是首選。
東京都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座國立美術館,於1926年開館。被稱為「都美」,是牽引著日本美術變化的重要展館。1976年時,日本第一座「公開制美術圖書館」在館內開放,並配有專門圖書管理員,典藏了許多藝術相關書籍。
以「アートへの入口(藝術的入口)」為目標,東京都美術館除了有來自世界各地、橫跨古今的藝術巨匠展覽(展覧会)、企劃展(企画展)之外。也舉辦了許多美術團體的公募展和學校教育展等,每年都會舉辦近300場大大小小的展覽。
除了付費展覽外,由日本現代主義建築巨匠前川國男先生設計的新館建築也是看點之一。只要走入美術館的露天範圍內就可以欣賞到12座立體作品,美術館內亦有「藝術休憩室(アートラウンジ)」、「美術情報室」等免費設施可使用。都設有北歐風格的座椅,簡直讓人想整天泡在裡面啊。大眾參觀人士不一定要付費看特定展覽,也能沐浴在藝術氛圍之中。
上野恩賜公園就是個可以放風,也可以文藝的好去處ᐠ( ᐢ ᵕ ᐢ )ᐟ
⋯⋯⋯⋯⋯⋯⋯⋯⋯⋯⋯⋯⋯✎
地址|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8-36
電話|03-3823-6921
開館時間|09:30~17:30(週五~20:00)
休館日|每月第一、第三個星期一(遇國定假日順延至隔日)、年末年初
※特別展·企劃展:每週一休展(遇國定假日順延至隔日)
交通|JR上野駅公園口步行7分鐘
#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展覽 #東京看展 #上野恩賜公園 #上野公園 #日本美術館 #アート #tokyomuseum #tokyoartsandcultur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有時跳舞 New York」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何曼莊 內容簡介: 這本散文集有我三年間的生活點滴,對紐約的愛與怨恨、有時跳舞,有時不跳舞。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為某些追求個人體驗的旅人提供一些靈感。紐約的美好與刺激,在於她海量多元的人文風景,還有一秒就能成為好友的路...
東京 藝術 大學 圖書 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村上春樹圖書館內部曝光 隈研吾以隧道意象設計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捐贈大批書籍、手稿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早大興建一座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收藏,委請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設計,預定10月1日開館。
村上春樹將自己的小說作品原稿相關資料、專訪文章、作品書評,以及在海外被翻譯的大量書籍和蒐集到的數萬張唱片等,大部分捐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校方以此為基礎,將校園的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旁的4號館改建成國際文學館。
負責設計、整修的是村上春樹的好友、設計東京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場的建築大師隈研吾,整修經費約12億日圓(約新台幣3億852萬元),由經營優衣庫(UNIQLO)等服裝品牌的日本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創辦人柳井正捐贈。
早大今天舉辦這座國際文學館將開館的記者會,村上春樹、柳井正、隈研吾、早大總長(校長)田中愛治、國際文學館館長十重田裕一出席。
現年72歲的村上表示,這座國際文學館是改建4號館,回顧大學時代,這座4號館因學生運動被學生占據過。1969年6號館的地下廳曾舉辦過爵士鋼琴家山下洋輔的爵士演奏會。當時學生等擅自把大隈講堂的鋼琴搬到4號館,搬運者之一就是作家中上健次,中上並非早大學生,而是來幫忙的。
村上說,自己當時沒能去聽這場爵士音樂會,後來聽拍製這場音樂會紀錄片的媒體人田原總一朗說,原本不對盤的人齊聚一堂,和樂融融地聆聽山下的演奏。
村上於2018年表示要將自己收藏的大部分書籍捐給母校早大,當校方告訴他,4號館這建築物全館都可作為圖書館使用時,他覺得很有意思,他與柳井正同年進早大就讀,感覺兩人很有緣。
村上1968年從神戶來到東京進入早大就讀,當時大學學生運動風起雲湧,村上在讀大學時就談戀愛、結婚,經營爵士咖啡館,雖然在早大7年,但實際上很少進校園。
村上說:「大學時代,我們學生高喊的口號是『大學解體』,企圖用暴力把大學解體,但沒達到目的,因為我們先被『解體』了。不過我們所想的是要打破老師只教書、學生只聽課這種單行道似的教學體制,期盼營造自由且開放的大學,這樣的理想並沒錯。」
村上表示,希望這座國際文學館能成為早大的新的文化發訊基地,學生們能在此自由地找到靈感並將此加以具體實現。
隈研吾說,一直很想建造如隧道般的建築,是以隧道意象設計這座國際文學館。起初村上春樹告訴他,4號館是一棟老舊的建築物,要他做改造感到很抱歉,他告訴村上春樹,他很樂於改造老舊建築物。
他認為,很多人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而得到救贖,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他開始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時,感覺彷彿被深深吸進隧道似的。原本站在隧道口,看到習慣的日常世界,突然整個人放空,進入隧道深處,當闔上最後一頁時又突然被拋進日常世界,但此時的自己已蛻變,非進隧道前的自己。
國際文學館收藏著村上的著作、被各國翻譯的書、著作的書評、原稿、村上收集的唱片等,是可研究「村上春樹文學」、「國際文學」及「翻譯文學」的地方,也可以是多元藝術領域文學交流的場所。
館內除了設有供研究者使用的資料室、覽席及研討會空間外,也設置讓村上迷可感受到「村上世界」的咖啡廳及音樂空間等。
此館是地上5層樓、地下1層樓建築,佔地面積2100平方公尺。1樓有視廳室、2樓有錄音室、展示室等,地下1樓有咖啡廳、交誼廳、仿造村上書房的空間。
東京 藝術 大學 圖書 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京都迷訪談計畫(12)-就這樣在京都讀書工作13年了。優雅低調的台灣女孩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無法返京所訂下的京都迷訪談計畫,就這樣一路延宕發表,到這一篇,終於到了最終篇了,其實這系列的訪談文字,大部分在三月就都全部完成了,但是因為發懶,到了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天慌地亂的,就這樣都已經進入處暑過的九月了,終於要發表最後一篇,上次就曾經提過了,最後兩篇訪談,我會留給目前住在京都的台灣朋友,上次分享的是對日本傳統與藝術非常專研的厭世京都,最後一位,則是一位已經在京都13年,唸完碩博士論文,也在京都生活工作的低調美女haiyo。
認識haiyo也是因為粉絲團的關係,當時看到她讀的是京都的龍谷大學,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馬上就想到了京都雙壁的作家-萬城目學所寫的小說-鴨川荷爾摩,裡面四個進行荷爾摩比賽的京都大學,其中朱雀組,就是龍谷大學,後來,那陣子還到另一位台灣朋友,她說她準備要去立命館大學念博士,有沒有這麼巧呀,剛好都是鴨川荷爾摩的大學與隊伍,哈!
雖然和haiyo只是網路聯繫的朋友,但是感覺她是位很謙虛低調的女孩,她的博士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感覺很專業,在她的文字裡,更能感受到她是個喜歡享受慢步調的人,真的好適合在京都,她有一年的時間,願意騎上40分鐘的腳踏車去上學,真是令人佩服不已。文章裡的許多問題,她也回答的非常詳盡,果然是做研究的高材生,介紹了很多京都的好店家與散步的地方,還有真正與京都人相處的事,透過haiyo在京都生活的眼光與推薦,或許大家可以進入更悠閒更緩慢的京都,她提到她的夢想是在京都買一間有緣側的老屋(誰不想呢,哈哈),非常期待,也祝她夢想成真,還是非常謝謝haiyo願意參加這個計畫,也期待日後能帶家人在京都與她相聚。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您好,我叫haiyo,來到京都已經邁入第13年了。在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京都留學。在大學時學的是日文,但因為認為語言僅是一種溝通工具,使我想要利用這個工具再擁有屬於自己的專業。我在日本的碩博班念的是社會學,主要研究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報紙,社會學系在日本不算太冷門的科系,主要分一般社會學以及社會福祉兩種。而我念的新聞學也是包含一般社會學之內,與台灣的社會學系印象有很大的差異。在漫長的留學期間,一開始在日式餐廳打工,後來開始接觸口譯翻譯以及教學等工作。目前為日企正社員從事翻譯工作。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工作)的原因是甚麼?
其實我認識京都是透過一位曾來京都交換留學的大學同學,我記得她結束交換留學時,一邊拿著相機的照片,一邊跟我述說關於京都的美好,讓我對於這座古都有很好的印象。同學當初也笑笑地跟我說,以我這樣慢步調的個性,可能不適合東京大阪那種大城市,京都可能最適合我。沒想到因為這句話,我就待了13年。
311東日本大震災的時候吧!那時候家人也希望我回台灣,但是剛好同時博班也錄取了!雖然掙扎但還是想繼續學業。在外國生活的確會遇到很多挫折或是困難,比起求學上的困難,我覺得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比較多。
例如,租房子的時候仍是有不少房東不想租給外國人,要不然就是要日本國籍的連帶保證人,對於保證人還有許多職業年收等等的條件。除了保證人還要繳納預付房租,禮金押金以及火災保險等等,在日本搬一次家就需要花上25~30萬日幣。這個是比辛苦的地方。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或日常生活)嗎?
起床洗漱後開始泡咖啡做早餐。是的!日本沒有美而美也沒有永和豆漿那種早餐店,基本上早上都是自己煮。像我這樣慢步調的人,還是無法像一般日本人選擇不吃或是在便利商店抓個麵包飯糰果腹。目前即使已經成為社會人,我還是寧願早起兩小時慢慢地吃早餐享受早晨。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這題蠻難的。如果要說的話就是來京都的第一年,什麼都不太知道,聽留學生的學長姐說京都都是用腳踏車代步的。所以我就騎了一年腳踏車上學,單程就要40分鐘,至今想想真的十分青春。但也因如此,我比很多人知道京都的小路,沒有紅燈就可以一路向北或向南的捷徑。往往這種道路是樸實卻很有味道的。
以前有很長的時間在圖書館,常常都是唸到關門。有一次身心俱疲出了圖書館要騎車回家,停車場滿地的黃色銀杏葉,像是絨毛地毯一樣,非常的美。看著看著竟然不自覺流出淚來,可能是身心太累,突然看到這樣的美景,內心突然非常感動。現在想想真的蠻浮誇的。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我覺得是京都人的性格吧!我想大家都有聽過京都人很難相處,講話也不好好說,總是拐彎抹角的。我覺得這蠻真實的,也真真切切感覺到。因為在京都的時間長,同時期的留學生朋友也各自發展,目前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以在地京都人為主。
這樣說吧!老京都人是無意識覺得優越於其他地區的人。這種與生俱來的優雅以及自信到現在還能感受到的。我與熟識的老京都人朋友曾聊過這個話題,我也蠻直接問說為什麼你們京都人這麼難相處?他笑著說,是啊!他也這麼覺得!他接著說,他從小被奶奶教導絕對不能給人帶來困惑以及麻煩。所以,即使是多年的鄰居,掃門前的地時也是絕對不能越界。這樣的教育之下,對於還不熟悉的友人更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不失禮儀的作法。
這樣的想法是深植老京都人的生活,所以衍生出許多場面話。常見的例子如:京都人覺得你說話太過冗長,會說你這錶真好真漂亮。實際意思是請你注意時間。或是你在京都人家作客,京都人問你要不要吃茶泡飯?其實是想要讓你回家等等。
有人會說京都人陰陽怪氣,話都吞在肚子,不好好說。依我看來,這是他們慣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吧!其實在熟識之後,京都人也是會付出真心來交往的。只是他們真的很慢熱很慢熱,到他們真心認同你的時候,這份友情也會長長久久。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櫻花跟楓葉的季節。比起其他城市,京都的櫻花與楓葉更有一種雅致。即使在京都多年,看過的櫻花楓葉太多太多,但還是在這兩個季節裡,讓我有一種「京都にいて良かった!(身在京都真好!)」的深刻感受。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騎腳踏車吧!京都市真的不大,若真的有時間我會建議可以租借電動腳踏車慢慢自己探險。京都最大的魅力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你會看到什麼風景。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街景,也會讓你感受到京都的美好。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我喜歡兩個區域,一是目前居住的四條烏丸區域。一是四條大宮周圍。烏丸區域大部分的人認為是銀行與辦公大樓的集中地,但其實也是祇園祭舉辦地點。周圍也有很多傳統產業的店鋪,可以享受在都會中感覺傳統的優雅。另一個區域是四條大宮,以前阪急電鐵還沒有烏丸跟河原町站時,四條大宮便是最終站,所以附近聚集了很多很道地的店家。很多都是觀光客比較難知道的在地店家,這個區域算是京都市中心的下町,所以其實對外國人都是蠻和善的。直到今天還是很常到這一帶與朋友聚餐。這裡很京都,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京都,而是很容易親近的京都。
訪談文章一樣非常長,haiyo因為回答的都很詳盡,也介紹很多好店與好地方,所以這裡就不全文貼出了,歡迎想看的朋友,繼續點留言的訪談文章詳讀喔!照片用了大家最想念的京都銀杏地毯,我想很多人都曾經被不經意遇見的銀杏與楓葉地毯打動過吧!
東京 藝術 大學 圖書 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有時跳舞 New York」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何曼莊
內容簡介:
這本散文集有我三年間的生活點滴,對紐約的愛與怨恨、有時跳舞,有時不跳舞。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為某些追求個人體驗的旅人提供一些靈感。紐約的美好與刺激,在於她海量多元的人文風景,還有一秒就能成為好友的路人們,我覺得人到紐約,沒有什麼一定要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不吃會死的東西,不認識路你有谷歌地圖、怕碰到地雷可以查Yelp,觀光變得這麼安全,重要的是深刻感受這個城市的文化與魅力,然後你會發現,心情對了,去哪裡都很好玩。
作家何曼莊從小在「八○年代的表演藝術風景後台」成長。自身熱愛跳舞、也和舞蹈家們熟識的她,舞蹈就像閱讀寫作之外開向世界的另外一扇窗。這本源起於她在BIOS Monthly的同名專欄,小說家靈動的文字寫起文化散文分外犀利過癮,然後書中不只收錄專欄散文,女作家靈感噴發,以紐約為豐富地景寫成了結構完整的《有時跳舞》。此書也可說是長住紐約的何曼莊給喜愛文化藝術的讀者們的另類紐約旅遊指南。
對跳舞上癮,也對紐約上癮的何曼莊,自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多年再度回到紐約定居,她開始有更多機會欣賞舞蹈,也有更多機會跳舞,不但因為紐約市是表演藝術的重要基地,更深層的理由是,她在這裡找回了生活。
從母校哥大校區緊鄰的哈林起步,何曼莊帶領了一趟不迷路的紐約奧德賽之旅。全書不似典型旅遊書照地區分章節,而是選擇一個對作者特別有意義的地點開始,輻射狀地寫及和這個起點有關的各種紐約軼事。
各章以女作家熱愛的生活圈為主軸,從紐約市立圖書館出發,幽默道出如何在觀光客的注視下生活的一日欲望城市,接著帶領大家紙上遊歷中央公園、上城與博物館區,傳授如何取得哲學與預算的平衡,以及林肯中心、中城劇院區折扣票攻略。何曼莊也寫到她最沉迷跳舞的一年和喬伊斯劇院的淵源,筆鋒一轉描述起紐約人的時尚廚房雀兒喜Chelsea市場,丟出走訪東西村必備的一日村民指南。還有東河三大橋與無敵天際線,及紐約人都知道,但是旅遊書都沒寫的地鐵地雷!
〈男舞者教我的事〉一篇,讀得熱血沸騰直想趕緊入場欣賞舞蹈,從鑽石級閃耀的名字喬治‧巴蘭欽、巴瑞辛尼可夫,到雲門二再訪紐約帶來了新任總監鄭宗龍的作品〈來〉,隨著何曼莊彷彿寫寫就要自轉一圈的文字舞步,讀者也很難不被這華麗的催眠所召喚。
不論你想看的是「無恥卻永遠閃耀」的時代廣場與劇院區舞者傳奇,或者與眾不同的曼哈頓水岸一日遊、布魯克林絕不兒戲的夏日烤肉盛宴,都最好不要錯過這本有時藝術、有時感性而時尚的《有時跳舞》。
作者簡介:何曼莊 M. Nadia Ho
曾任《換日線》英語頻道Crossing.NYC 特約主筆。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曾居北京,短滯東京、柏林,現居紐約布魯克林。著有小說《即將失去的一切》、《給烏鴉的歌》,以及紀實文學作品《大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