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生死錄】商鞅:作法自斃的緣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世事常因處境不同而有需變革的時刻。
戰國時代是競爭激烈的亂世,各國為求生存無不求新求變。正因競爭激烈,能從中脫穎而出的勝利者自然更受到關注及推崇,所以讓日後一統天下的秦國實力蛻變的「商鞅變法」,就成為後世研究改革的典範。
很值得玩味一點,我小時候聽商鞅的故事,講的人很少提他改革如何成功,反而比較聚焦在他「作法自斃」的結局。為何一個人幫助國家強盛,最後卻遭到舉國痛恨?雖已有無數前人對此做出點評,但老ㄕ這次也決定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探討這位戰國中的關鍵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國的王孫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宗室的後代。雖然出身高人一等,但衛國國力衰弱,衛鞅為求更好的發展就跑到戰國首強的魏國為國相公叔痤服務。
公叔痤非常欣賞他衛鞅的才華,所以在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年輕有才,可以讓他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魏惠王一聽這話就露出滿臉狐疑的表情:「國相呀,你是不是病糊塗了?且不說咱魏國那麼多人才,你卻只推崇衛鞅。依他的資歷,怎麼排也排不上他,若是用他那要如何服眾呀。」
眼看魏惠王反對,公叔痤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那就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成為後患。」
等到魏惠王走後,公叔痤趕緊找來衛鞅說:「我向主公推薦你當國相,他不答應,之後又告訴他,若是不用你就一定要殺了你。現在你趕緊離開魏國吧。」
相信看到此處,不少人會覺得:「這公叔痤有毛病吧?都說要殺人了,竟然還告訴當事人?於公,他這樣是縱虎歸山;於私,這是展現自己的殺意。如此只會陷入兩面不討好、兩頭都落空的結局呀。」
這裡就要解釋一下,戰國時代以前的春秋,很多時候家族或個人關係凌駕在國家之上。舉個例,有人跟孔子說:「我們這裡有人偷羊,結果被他兒子告發,這兒子不是很正直嗎?」結果孔子卻說:「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這才叫正直呀。」這就是家庭人倫凌駕在國家之上的言論。但了戰國時代,國家的力量開始膨脹,但就有的傳統卻沒有完全消退。對公叔痤而言,和國君對談就要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和衛鞅談話卻以兩人的交情及利益為主,這兩者在不同時空場景下是可以切割且不衝突的。
衛鞅回答公叔痤:「主公既然認為我是小咖,所以不採納你推薦我的建議,又豈會再聽你另一個建議呢?」所以衛鞅繼續待在魏國,而魏惠王也果然沒對他下手。
衛鞅為何會冒著被殺的風險(即便極小),也要留在魏國呢?因為老ㄕ說過很多次:「魏國是戰國中率先革新的首霸。」也就是說,風氣開明的魏國還算是有創新及向上爬的空間,所以衛鞅需要觀察一下,自己在魏國是否還有機會。另一方面,衛鞅也密切注意有沒有其他國家也會掀起改革的風氣,如果有更好的機會,那再離開也不遲。所以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衛鞅的思考,那就是「騎驢找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奔秦國
西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雖然是老牌諸侯國,但秦國當時的表現卻非常堪憂。首先它位置偏僻,在當時的國際外交上直接被中原各國諸侯忽略;另外秦國那時的物資及生產不豐,經濟困頓;最後,魏國曾多次擊敗秦國,這其中尤以名將吳起佔領河西之地對秦國打擊最大,因為這徹底封死秦國向東發展的可能性。
外交孤立、國力落後、強敵在旁,這些危機促使秦孝公積極改革,他頒布求賢令,並明確指出:「誰能為秦國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便給予他高官及土地的賞賜。
「這就是我要的機會!」
看到秦國的改革契機,衛鞅來到秦國,並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迅速見到秦孝公。
「先生有何指教?」
面對秦孝公的發問,商鞅開口:
「我為您講一下,遙想當年黃帝乃至堯與舜的時代……」
秦孝公聽著衛鞅的發言,越聽眼皮越重,強大的睡意讓他忍不住對眼前之人頻頻低頭。好不容易聽完衛鞅的發言,秦孝公衝回去找推薦人景監:「你這混帳!推薦的是什麼狗屁神經病?跟老子談黃帝?跟我講什麼神話故事?」
被噴得滿臉的景監衝去指責衛鞅:「主公說你就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這下好了,害我也被罵!」衛鞅卻說:「安啦,對我有點信心,再安排我見主公一面吧。」
不知是怎麼樣的神之操作,景監竟然信了衛鞅而且又成功讓他與孝公碰面。然後衛鞅開口:「今天跟您講,昔日武王伐紂,其後有周公制禮作樂……」
這次秦孝公雖然沒睡著,但回去依然對著景監就是一頓噴:「又讓這個廢物跟我講廢話!你敢再叫他來,信不信我弄死他後再弄死你!」
景監肚爛地找衛鞅:「你是不是想搞死我!信不信我先搞死你!」衛鞅依舊自信地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如果失敗了,你想怎麼搞我,我都認了。」
還是在老ㄕ摸不透的神之操作下,衛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然後開口:「今天跟您說昔日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中興齊國並會盟多國諸侯……」
等到衛鞅發表完言論,秦孝公點點頭,之後回去找景監說:「你推薦的人,今天講的東西總算是比較有長進了,雖然我沒打算採納,但講的內容還是不錯地。」
景監找到衛鞅時,衛鞅這次主動說:「我想是時候開誠佈公我的壓箱底了。」
於是衛鞅第四次找上孝公,開口道:「昔日李悝著《法經》,文侯用之……」說著說著,旁邊的侍衛全都傻眼了,因為主公竟然越聽越嗨,甚至忍不住連連向衛鞅湊近,好像恨不得耳朵都要貼在衛鞅的嘴上,而且接下來好幾天,兩人都是從白天談到黑夜。
這個消息傳到景監耳中,連他自己都不敢置信。他在之後找到衛鞅問:「為何主公四次見你,態度差異如此巨大?」衛鞅說:「第一次見面,我講的是帝道,這樣實施好幾代才能達到天下安定的局面。第二次見面,我的是王道,要經文王、武王、周公輔政的成王三代才能定天下。這些對於主公都耗時太久,所以才不中聽。我第三次講的是霸道,一任君主就可以達成,但要顧及許多禮節。現在我講的是強國之道,是我總結魏國崛起的經驗內容,效果之強近在眼前,且無須顧及固網的法度,這就是主公最需要的治國理念呀!」
講到這裡,相信有人一定會說:「衛鞅幹嘛不直接就把壓箱寶拿出來?拖延這麼多次,萬一中間秦孝公完全放棄他,那該怎麼辦?」那我會回答:「衛鞅在進行一次結果滿意的向上管理。」試問,哪個領導者或是公司主管不喊著要人才?但請問又有幾個能真正用人才?所以在秦孝公考核人才時,衛鞅也在考核這號稱求賢之人的肚量。事實證明,秦孝公的肚量不是一般的大,面對前兩次都報告失敗之人,仍舊願意騰出時間繼續接見,這個舉動就是孝公向外昭告:「臭魚爛蝦來我都接待,難道人才來我不重用嗎?」看見領導的包容及耐力,並在之後提出改革理念看見秦孝公的飢渴及激動,這才讓衛鞅確定:「眼前之人,是願意大破大立的好領導,最適合讓我攀附並一展所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厲風行的改革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衛鞅展開激烈的改革變法,由於內容非常多,老ㄕ試著精簡出其中較為重要的核心概念:
1. 重農抑商
強迫各行各業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從事農業,並限制農民遷徙以及接觸知識的自由,其目的是累積戰爭軍糧。(在之後威力加強版的第二位變法,還規定從事工商業者,連同妻子、兒女罰入官府為奴。可見商人在衛鞅的法律下有多麼沒人權。)
2. 加重賦稅
明確規定土地稅、人頭稅、徭役(可以想像成為政府免費勞動服務),這三種稅收方式。為了達到加強稅收的效果,貴族成為重點打擊對象。首先,貴族的稅率更重;再來,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最後,貴族世襲享受祖先功勞的規定被取消,其目的是削弱貴族資產,一方面能迫使貴族要投入國家生產,另一方面可以強化王權。平民也別高興,因為衛鞅規定家庭若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必須在他們成年後分家獨立,如此可讓秦國按增加戶口數徵調人力,而不從此法的家庭,要繳加倍的賦稅。
3. 思想管制
明確用法律規定什麼性情的人要被處罰(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中槍: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懈怠懶惰、揮霍錢財、阿諛奉承……),居民要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坐。不告發奸人的處以腰斬,告發者則可賞賜爵位一級,若是藏匿奸人,鈽彈自己被處斬,全家財產還要被充公。(之後的第二次變法,衛鞅還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避免有人使用其他學說挑戰法令。)
4. 確立軍功制度
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士兵斬敵甲士首級1顆可得爵位一級,良田一頃,住宅土地九畝,役使無爵位的庶子一人,並擁有做官資格;斬敵甲士首級5顆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隨著爵位越高,就須以更多的斬首數換取,例如屯長若要晉身,所領導的五人小隊要斬首33顆。
另外,五人小隊沒砍到敵人首級,全隊處斬!衝鋒時有臨陣退縮者,在全軍面前處黥刑或劓刑(就是在臉上刺字或是砍鼻子)!
當變法內容一推出,秦國不分階層的人都炸了,因為新法完全顛覆秦國社會就有的習俗及體制。就因為這改變如此巨大,一開始大家都不敢置信。衛鞅對此還搞了「徙木立信」的宣傳,就是派人在首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約8公尺的木頭,並表示:「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立即獲得賞金10鎰。(後來賞金增加到50鎰,然後1鎰金可兌換12石粟,根據葛劍雄教授研究,一個秦人平均一年吃18石的粟,所以50鎰金的概念就是……讓你可以購買大約34年份的粟!)」有人真的去搬木頭,果然獲得賞金,這讓所有人了解:衛鞅是玩真的。
但新法的改變實在太大,幾乎所有階層都因極度不適應而表達抗議,甚至連秦孝公的太子都違反新法,可見當時秦人有多麼水土不服。
衛鞅的對應方法很簡單:罰到你怕就不敢囉嗦了!
太子的犯法對衛鞅而言,是挑戰,也是一個公關宣傳的時刻。他表示:「法律推行不成功,就是上位者自己不先好好身體力行,所以太子必須接受新法的處罰,也就是處以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刺青),如此才能證明法律的效力!」
「不可呀!」
所有官員都跳腳了,在太子臉上刺青?這樣他未來當領導還能見人嗎?
「太子是儲君,不方便黥刑,所以讓太子的老師代替受罰,因為他管教無方!」
隨著衛鞅的命令,太子的其中一個老師被施以黥刑,而另一個老師─公子虔也被處罰,並在四年後因觸犯新法,直接被劓刑(削掉鼻子)。這一波操作讓所有貴族都安靜了,至少表面上如此。
對平民,衛鞅也不手軟。有平民議論新法的好壞,結果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全被衛鞅給抓了,理由是:「點讚的是阿諛奉承!批評的是目無法紀!全部違法我制定的善良風俗,所以通通發配邊疆服勞役!」
姑且不管秦人的心理陰影面積,衛鞅變法的成效很明顯提升秦國國力。因為秦國之後擊敗韓國,使各國不敢再小覷,於是楚宣王與秦孝公聯姻,魏惠王與秦孝公會盟,秦國終結外交被孤立的處境。
而隨著變法越加徹底,衛鞅終於要實踐他的目標─擊敗魏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揮師東進
前面提到,掌控河西之地是秦國能否東進發展的關鍵,所以秦孝公不惜徵人才、搞變法,都是為了擊敗魏國好佔有河西之地。
於是在西元前354年,衛鞅趁魏國派大軍進攻趙國首都邯鄲(順帶一提,有沒有覺得這個戰役有點眼熟?因為這就是在孫臏篇提到的桂陵之戰,也是「圍魏救趙」的成語由來),立刻領軍偷襲魏國,之後殲滅7000守軍並占領少梁。雖然戰果看似不多,但足以顯示衛鞅對當時國際局勢觀察的敏銳,使他能把握魏國與關東強國對戰的時機趁隙發兵。
之後,魏國在桂陵之戰被齊國軍隊擊敗,加上楚國以「救趙」的名義加入戰局,魏國一時之間被圍毆的狼狽不堪。精明的衛鞅自然不會放棄擴大戰果的機會,於是率兵直接攻占魏國舊都安邑。這下可把魏惠王嚇壞了,再擋不住秦國,自己可要面臨三路大軍的夾擊,於是緊急調軍修築防禦工事好阻止秦軍。問題是,這反而激起秦軍的鬥志,因為根據衛鞅的軍功升級制度,攻城戰可是能讓戰功累積增加數倍的,我想當時秦軍可能懷著「有城牆?我好興奮!我好興奮呀!」的心態去暴力衝鋒,於是衛鞅攻破防禦工事,進一步占領魏國土地。
有道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連連吃虧,但魏國畢竟是底子厚的戰國首強,所以魏國先後擊敗齊國並與楚國休戰,隨即集中兵力向西反攻,並且馬上擊敗秦軍奪回了安邑等失地。而且估計是受不了昔日的手下敗將竟把自己一度逼得如此窘迫,魏惠王竟一口氣召集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組成聯軍,準備爆打秦國。
這下換秦孝公嚇尿了,想不到連受重創的魏國竟還可以如此強勢,於是秦孝公決定:「召集全國軍隊跟他拚了!」此時衛鞅跳出來說:「拚個頭啦!我們一個國家打得過對方十三個國家嗎?安啦,我有辦法。」
於是衛鞅去見魏惠王,隨即發言:「大王的實力強大,我秦國萬不能敵,如今放眼天下能抵擋大王者,唯有東方的齊國。大王如今已能號令泗河地區的十二諸侯,何不繼續向北聯合燕國,如此就可以夾擊之勢向東攻打齊國,而我們秦國也願幫助大王,這樣大王就能向南攻打楚國。齊楚兩國一敗,韓趙兩國定會屈服,屆時大王就可真正的稱霸天下!」
衛鞅這一頓說詞,頓時把魏惠王哄得心花怒放,然後決定把矛頭轉向他國(而這麼做會成功的前提,我認為主要建立在兩點:1.秦國相比齊楚較弱,非魏國首要德的威脅;2.魏國先前的戰敗,這是尤其齊國的圍魏救趙做為開端,所以魏惠王自然更惱火齊國)。不只如此,衛鞅還出了一個餿主意:「大王何不先稱王,如此可作為號令天下的準備呀。」
這裡要跳出來解釋,先前為了敘述方便,所以都說是「魏惠王」。但實際上,當時用「王」之名號的,只有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還有從春秋時代就表示天下我最大最強的楚國。在接受衛鞅的慫恿前,魏國君主地位只到「侯」,而齊、秦、燕這幾個老牌諸侯國,甚至是魯、衛、宋等實力衰弱的小國君主,地位都是更高階的「公」,所以衛鞅抓準魏惠王積極稱霸的心態,讓他直接稱王,如此就能在名義上成為高人一等的存在。
魏惠王毫不猶豫地接受衛鞅的主意,立刻自封為王,這讓他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問題是……其他諸侯國覺得自己被小瞧,所以都很怒!魏國也注定在日後要被所有人針對。
說到這,眼看魏惠王一直被衛鞅牽著鼻子走向更大的危機,我突然想到公叔痤當初曾對魏惠王說:「主公要是不用衛鞅,一定要趕緊殺了他!」如今看來,這預言是何等的準確,又是何等的諷刺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度出擊
面對魏惠王聯軍的強襲,秦孝公認識到秦國國力雖有長進,可仍不及對手,所以接下來的時間,他繼續力挺衛鞅推動更激烈的改革,而衛鞅在強國練兵的同時,依舊關注著出兵時機。
終於在西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被齊國重創,衛鞅立刻揮軍攻魏。魏國很快派公子卬領軍迎戰,在兩軍對峙時,衛鞅聯繫公子卬:「我當初與公子相處愉快,卻沒想到如今要兵戎相向,我不忍心與你生死交鋒,不如我們見面訂立盟約,然後彼此痛飲,正好紀念我們既維繫彼此情誼又保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看到衛鞅的訊息,心裡真是感動的一蹋糊塗,於是準時赴約……然後瞬間就被衛鞅埋伏的士兵給綁了。
「你口口聲聲說念及我倆的情誼,結果以此來訛詐我?」
面對公子卬的控訴,我猜衛鞅會不會訝異地反問:
「敵人在戰場上說的話,你也信?」
由於主將被擄,魏軍因群龍無首大敗,已經無法再承受戰爭損失的魏惠王只能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但這只是極為短暫的和平,因為元氣大傷的魏國此時與秦國的強弱之勢已然逆轉,依照可預期的發展,秦國必然持續東進,而魏國未來將繼續挨打。此時魏惠王喟嘆:「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呀!」
在魏惠王垂足頓胸的同時,衛鞅因戰功被秦孝公加封於「商」,由於擁有獨立土地算是一個小國君主,當時人會以封地的名字稱呼他,於是那個名聞後世的「商鞅」就此誕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好死
從實力衰弱的小國王孫,如今成為崛起大國的百官之首,商鞅非常得意。所以有次他見到一個叫趙良的人,志得意滿的問: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來到秦國,之後改造了整個國家風氣,還建造不輸文化古國的雄偉宮廷城闕,這樣的功績與昔日同樣以外來身份輔佐秦穆公稱霸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你覺得誰更有才幹?」
面對明擺著要人肯定的商鞅,趙良這麼說:
「百里奚當年聽說秦穆公賢明,寧願把自己賣為奴隸也要湊齊路費,對於百里奚克如此刻骨的誠意,秦國沒有人不佩服。之後他出任秦相,累了也不坐車,酷暑炎熱也不讓人不打傘,就以德化教育百姓。他死的時候,舉國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皆因感念百里奚的恩德呀。
可您之所以成為秦相,最初是靠著寵臣景監的推薦走後門,這事本身就沒啥好名聲。之後執政期間,一昧用嚴刑酷法強迫百姓改變及遵行,還讓百姓修建大規模建築,您覺得自己在百姓心中有會有什麼樣的名聲?事實上,您的新法還得罪秦國貴族,特別是當年為了立威,將受到貴族推崇的公子虔施以肉刑,如今他閉門不出八年,可見他對你怨恨極深。
百里奚當年出門,因受眾人愛戴,根本不用攜帶任何戶衛。可您如今,若沒有前呼後擁且持矛操戟的甲士貼身警備,就根本不敢出門。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準備完蛋。我看您不如把交還封地並退到偏遠的地方去自力更生,同時勸秦君施行德政,使弱勢百姓獲得照顧,或許能稍保平安。否則您要貪圖富貴並繼續獨攬國政,若有朝一日你無法再獲得秦君,那秦國想要你命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而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昔日差點被演上刺青的太子繼位(這位新王日後被稱為秦惠文王)。
眼看昔日死敵成為領導,商鞅趕緊表示想退休,但此時先有人向秦惠文王建議:「秦國百姓如今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種功高蓋主之人太危險了。況且君上您不是與商鞅有仇?不如趕緊清算他!」同時公子虔等貴族告發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派人捉拿商鞅。
不過商鞅提早得知消息,於是在拘捕前先落跑好投奔他國,連日的奔波後,商鞅在夜晚時分逃到邊境地帶。由於太過勞累,商鞅決定住宿旅店,結果旅店老闆說:「商鞅的新法律規定:旅店不可接納未帶身份證之人。勞駕您拿出身分證明吧。」商鞅囧了,因為逃難太急所以他沒帶身分證,何況就算他帶了,在被通緝的狀況下也不敢拿出來,於是他只能倖然離去,並道:「這法律可還真嚴謹呀。」
好不容易,商鞅走到秦魏兩國的交界處,結果把守國境的魏將忿恨地說:「你這欺騙公子卬的小人還妄想進入魏國?告訴你……沒門!」於是商鞅只能返回自己封地,而且索性發兵攻打秦國城市,估計是不想坐以待斃的被拘捕。
「哈!這下可是你主動造反,可不是什麼誣告了吧。」
秦惠文王派兵鎮壓商鞅,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商鞅戰死,其屍身被帶回秦國首都處以車裂後示眾,商鞅全族也被誅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關於商鞅不得好死的原因,歷史上許多人都有分析:得罪當權貴族、強制改變風俗、以詭詐之道行事……我覺得有道哩,但也還有可以為商鞅辯駁的地方。
比如:得罪當權貴族。但這是戰國時代的必要策略,如果不將全力及戰果從特定階級解放出來,誰還肯為國家賣力?更何況打擊貴族勢力,其實君主也在中央集權的過程中撈到好處,所以即便商鞅死,秦惠文王仍然執行商鞅新法,因為對君主而言,這法律簡直太好用了。
強制改變風俗,這的確會讓老百姓哀號遍野,畢竟人天性追求穩定。可是商鞅變法也讓不少平民獲得以往難以想像的晉升,更是讓秦國人享受到國際地位提升的尊榮。要說商鞅的改革會讓人民因不便而忿恨一時,但時間拉長,享受到福利的群眾應該會感恩戴德的鼎力支持才是。可詭異的是,商鞅死時卻幾乎是人人歡慶,難道秦國人各個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以詭詐之道行事,那就見仁見智了,因為對敵人的殘忍就是對自己人的恩慈。(但我認同呂思勉教授提出的一種看法,就是當你慣性的以詭詐待人,那身旁的人自然也會易詭詐待你,這就是把自己投入在危險的環境之中。)
到底為何商鞅如此被集體忿恨?觀察商鞅的變法內容,我找到自己版本的解答……相互監督檢舉,告發後採連坐懲處。
如果對課本提到「白色恐怖」時期有印象,應該知道言論及思想管制下,民眾有多麼被壓抑,而這股壓抑會形成怨念,長期的怨念若有機會抒發,將會發酵變質成巨大的反撲,即便這樣的管制當初有他的背景上的合理性或必要性(以白色恐怖而言,是為了防止共產黨進一步透過言論宣傳破壞治安,如果研究就共產黨歷史,很容易發現他們真的很會操作言論並以此動搖對手;若以商鞅變法來說,他則是希望人民先無豪易易的遵從新法,才能使秦國迅速富國強兵)。
同時,告發後採連坐懲處,遮當中有多少人因誣告而得利?又因被告而家破人亡?這不但是累積怨念,還培養一個最要不得的風氣:誣告。
大家回憶一下,秦惠文王是在何時決定要逮捕商鞅?答案是:在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謀反。但這引申出很多疑問:商鞅謀反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證據?透過這些疑問不難發現:這個告發超級站不住腳,商鞅如果據理力爭,應該能輕易反駁,可商鞅的反應卻是立刻落跑。為何商鞅反應這麼大?或許我們能合理推斷,商鞅在執政期間,對於誣告是清楚甚至縱容,所以他明白這招搞死人的功力有多厲害,以至於當他自己面臨誣告,連抵抗的念頭都不敢有。
最後做個結論吧。
以天下大勢而論,我毫不猶豫的肯定商鞅,但對於他的結局,我會說:「你活該,為你自己加諸在他人身上的所作所為負責吧。」
圖片為:電視劇海報 大秦帝國─裂變
這部電視劇大致描寫了商鞅的一生以及秦國變法的崛起,但其實自創情節非常多,也就是我說的,充滿太多現代人意淫了。
其實不是說歷史影視作品不能改編,畢竟只要是藝術創作就一定會摻有主觀的創作環節,但這部劇中把商鞅改編的超級正氣,或可稱為龍傲天、高大上......拜託,這其實很沒層次呀。
「東方帝國龍慈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看板home-sale - [閒聊] 請問這是詐騙嗎?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東方帝國-鼎藏大硯幸福社區- 在中壢中山東路與龍慈路 ...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中壢區中山東路和龍慈路轉角一大片土地動工?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龍慈路建案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內容 ...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龍慈路建案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內容 ...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東方帝國龍慈路 :: 台中住宅王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東方帝國建設公司 :: 台中建案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閒聊] 請問這是詐騙嗎? - PTT 的評價
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文/牛皮明明
(註: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前言: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 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 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 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 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 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 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 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扎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 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砲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 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 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 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 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 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 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簽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 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 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准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后,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 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 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 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 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 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 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 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 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 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 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 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 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 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 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 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 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 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由曾焯文博士翻譯「如是我聞」成文字,如今全文照刊,歡迎您上節目觀看!其他的,不斷刊登。
FOURum「如是我聞」10 May 2018
《 巫之一 》
如是我聞之巫(一):
因為返了香港約個幾禮拜,停了這個節目,今曰重新與各位見面。今日如是我聞題目都係講一些千奇百怪事物,但形式有些小改變。我希望十五分鐘一段落,大家可先睇睇,中意再睇埋下一段。每一段十五分鐘。一個節目分為兩段落,此後可能每加。
另一問題,我仍講返一些以前有興趣的occult,意即一些古靈精怪,不能以常理解釋之現象或問題。提出來,好奇觀眾可再深入了解,自己再翻書找資料,做自己生活興趣。大部份這些資料學校都不教,我至中意學校不教的,學校教的一般定了題目,興趣不大。學校不教的,海闊天空,好大好多,多到自己窮一生之力,無法了解,若然好好研究接觸,實在充滿神秘,幻想,我人生至重要之嗜好,望大家同好者體會箇中情趣。
今日頭十五分鐘會講巫術。一聞巫術,大家皆膽顫心驚,恐巫術害人。但此處講的巫術非害人巫術,而係不同社會文化有不同巫術。
先講中國巫術,大部份為白巫術。巫術分黑白,WHITE MAGIC,BLACK MAGIC,皆西方語言。中國巫術無分黑白,起源久矣,非當如害人或超自然能力之表現,只不過係大約超出人力而不能解釋。
史學家認為巫者舞也。古代無舞字,巫代表埋舞蹈之舞.。巫者,舞也。巫者,無也,無者,無物,NOTHING之意。古無無字,無通巫。後方有無。又曰巫者,美也,美麗事物。又巫者,靈也,靈者,靈驗、靈活、有靈性之物。
又曰巫者,醫也,巫者,解決不少身心問題的人。古無專業醫科。巫兼醫生,慢慢醫生技落入迷信情況,非靠真草藥、治療、針灸、推拿醫人。反而求神,求莫明其妙力量醫治,或找莫明其明、無根據方式醫病,故史記有道: 信巫不信巫,抵其死,不治也。醫理有科學技術,勿信非科學技術,超自然力量,令自己情況愈差。
信巫不信醫,弊也。巫、醫源頭一樣,最早醫生皆赤腳巫醫,以生活經驗醫病人,找些草藥煲了,使病人好返。中國傳說: 神農嘗百草,神農氏是否人,而今難確定,但神農氏可能係一種人,一族人,或一個職業統稱。這些人自己可能無病,但有心醫人。故登山周圍採藥,嘗完百草,將草藥配方記低,經多年經驗而成中國醫書或醫術。
草藥其實不定係植物,亦可能係礦物質、沙石,但內有醫病元素,不只植物,礦物質,甚至水質、井水、簷水、河水、泉水,均可醫病。
中醫學博大,任何自然物均可用以醫病。最早做此類工作者稱巫,非後來古靈精怪作法者始稱巫。巫此數解,大家聽完可能有少少懷疑。
其實當年所謂巫者,古老職業也,從事者皆以身體語言唱歌跳舞之藝術家。巫者舞也,非交際舞,而乃祭天地祭神姿態。口中吟詠讚美詩句,而手舞足蹈,真心感受感恩,歌頌神明,為之巫,非普通人可做,須經訓練,或內心有聰慧,其感受可助完成祭祀工作。
巫漸成當地部落村落神人溝通工具,經巫師可能與神靈溝通。亦有神棍冒充,蒙騙愚人。清朝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聽見天父天兄聲音,教其如何作反,好何革命。中多污穢之事,頗為驚人,如後宮有成千妃嬪,人家不許,自己大把。跟往助手楊秀清話不單你聽得見,我亦聽得見。乃又自稱通靈,亦可聞上帝聲音,於是兩個指揮內訌。此皆冒充,完全仿古巫能通天地之神秘。
好多可能係真,好多可能係假,尤其好多人發表預言,好多時不靈驗。不靈則曰天機不可洩漏; 靈則自稱通天曉。故此種巫術為求生本領,呃人騙鬼車大炮。
東方巫術此段完,休息一陣,再來下集,又有十五分鐘,講下西方巫術。多謝各位,陣間再會。
《 巫之二 》
如是我聞之巫下集。上集講了中國巫者,古時巫者舞也、無也、美也、甚至醫也。大家聽過祖先黃帝,其實是否獨立個人?小時老師錯解黃帝為獨立個人,黃帝雖在史記出現過,但係傳說人物。 近代黃帝名稱可為氏族名,非獨人物,而係氏族。中國黃帝之黃,乃黃色之黃。秦始皇始自稱皇(EMPEROR),大帝稱號,之前諸侯王,三劃王,甚至周朝王帝,亦不稱皇。 何以稱黃帝?而非紅帝、綠帝?黃帝乃傳說中華夏共主,共同推舉為主人,率領人物。後來五帝之首。黃帝相傳姓公孫,因出生於軒轅之丘,故亦稱軒轅氏。又有人曰其姓姬,姬妾之姬,因當日於姬水出世成長,故以姬為姓。中國三王五帝前,未必有姓氏,中國姓氏多源自居住地,亦有分封之地。 比如我姓劉,劉字本身解釋風雅。有三把刀,上高卯字一把刀,下底金字亦金屬製品,旁邊兩楝亦刀。意思明顯為用刀。用刀何所以?非宰割食物,而係殺人。故劉字解釋殺人,劉其人,古書有道,殺人也。今通常不用此義,只留姓氏義,此姓氏亦分封地,以分封地為姓氏。中國人姓氏,多以分封地或居住地決定。方才話姓姬,姬水之地,故姓姬。 又名有熊氏,非因有熊人也。加拿大有熊人死兒童,小童睇慣卡通片漫畫,以為熊人仁慈,但原來熊人爪如五把刀,落來,細熊都二百幾磅,大熊過之,力水一抓落來,真係五道傷口,割穿心肺。並非真有熊人,而係黃帝在有熊此地,建立國家領土,故亦稱有熊氏。 當時五行學說已流行,有熊氏軒轅黃帝以土德為王,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土為五德所在,士色若何?簡單觀察,土色黃色YELLOW,故亦稱軒轅王帝為黃帝,以土為德,而土色黃,故稱黃帝,易記哉。 學校老師少解釋,聽我節目就有此種文化解釋。此氏族或個人相當聰明,對當時中國人有貢獻,打敗蚩尤,使中原長久和平。建立農業社會,故尊為祖先黃帝,所謂炎黃子孫,我等為黃帝子孫。炎帝係另一位,有人話係黃帝,容後研究報告。 黃帝對當時中國人有何貢獻?首先發明曆法。中國農曆曆法非只以月亮盈虧來計,廿四節氣,有四個實依太陽,包括立冬、立夏、立秋、立春。以北半球太陽返回歸線,再返轉頭,計算。其他以月亮盈虧計算。此種計算曆法有助黃帝建立農業社會耕種曆法,即在北半球中原,農民依農曆所示節氣而耕耘,幾時下種,幾時除草,幾時收割,幾時冬藏,全依曆法,通常準確,尤其在中國北方。依曆法工作,自然暢順。好多時非廿八日為一週期,而係三十日方為一週期,故有潤月,容後再講。 除了曆法,黃帝尚發明許多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甲子幾年、十二生肖,甚至有謂其同文字圖畫音律皆有關,或占卜音樂祭祀。好多人話甚至風水皆黃帝後來的發明。我等通稱中國人文化,最早生活習慣,遵守之規律,從古代文明開始已擁有,而且延續四千幾年,中間改變之處不多,但持久遵行,成為中國人指標文化,政治經濟力量不能移半寸。 黃帝對手蚩尤史記有記載,居長江流域,中原南面,未到香港,香港是否在中國南方有政治是否正確講法,長江流域亦為中國南方,有所謂九黎,民族名,當時當作南蠻,可能非北方的人,但如今都算中國人。這些人可能係苗族,亦可能係藏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同黃帝之間戰爭衝突若何? 今日就此打住,下回第三回,再分享蚩尤同黃帝之戰,及後所引致結果,下回分解。 多謝 各位捐款,支持鼓勵,今日如是我聞兩節新形式,暫且說再見,拜拜。
FOURum「如是我聞」18 May 2018
《 巫之三 》
好了,繼續今日遲了的如是我聞。抱歉,今早有事辦,做延至今日黃昏,即香港時間朝早,同大家見面·今日仍講巫術。
上次已講了中國之巫,講到黃帝蚩尤大戰於涿鹿,大戰結果大家都清楚,小學老師都有教。
近代解釋乃是蚩尤為黎族或藏族,有人以為苗族。族群名也,入於少數民族。
中國語言不通,或膚色五官些少不同,當非漢人。非漢人不緊要,但漢人古代歧視之,當少數民族係蠻夷,其文明進程慢些,但亦有共民族風格特色。今少數民族擡頭,大家皆知五十六個少數民族同漢族應和洽相處,共同建立一個祖國,一個中國。
在這關頭,黃帝同蚩尤大戰可謂漢族領袖同少數民族領袖率領兩族人生死決戰。大戰中,當然古代滲入好多神話,如當時天氣惡劣,賴蚩尤放毒氣,山林漳氣,令戰場糢糊一片,利於蚩尤蠻族進攻。
黃帝所領軍隊都茫無頭緒,不知何端是頭,真的陷入混沌之境。
但黃帝相當聰明,所謂民族領袖或多於一人,能知磁石有南北二向定位,做出指南車,用石令車上人手指向南北,南北定位後,可定埋東西,於是可辨方向,不怕大霧迷離,仍可掌握地形方向,終戰勝場仗。
蚩尤敗後,聞說落荒而逃,從此匿居深山野嶺,黃帝子孫遂能統治大地。話雖如此,再用常識想想,除辨別方向定位外,打仗並非如此簡單,中間包括有形武器,無形志氣,陣法及戰略,這些皆致勝原因。
似乎無提及黃帝族人用何戰略打贏蚩尤,只道黃帝發明指南車,能辨方向定位,然後於大霧中戰勝少數民族。
我認為此在今日不足夠,亦有好多講法,我們異日再分析。但今日仍講巫。
黃帝能算巫否?廣義而言,巫中立無眨義,巫性質或為醫學,或為占卜,或為政治領袖。當年巫在中國只無貶義,而且可能有褒義。山海經中見十巫,十位巫師皆爭取人定勝天,幫人。
西方恰恰與巫結大因緣,因西方有宗教關係。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公元三、四世紀時,或更後期,羅馬何等國家?
相當雄武,戰備能力高之國。能令全歐洲大部份地區,尤其是地中海中心邊緣地區,今羅馬、希臘、歐洲法國南部、西班牙、北面非洲、摩洛哥、利比亞、以及埃及、蘇彝士運河、以色列猶太地區,皆羅馬帝國屬土。遠征軍可至英國,如今去英國旅行,不妨到BATH(巴斯)一探,該處遺留了羅馬最喜歡的浴室。當時的浴室已有暖水供應,有儲水池。勢力所及,無遠弗屆。諺語有道: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乃繁盛羅馬帝國首都,亦意大利首都。
大家去意大利旅行,會發現好多古蹟,必去處包括鬥獸場,李小龍曾同對手在該處決戰,景當然是搭出來的,但都利用了名勝,隔鄰為當時羅馬首都文化區。
好多建築至今仍在發掘中。聞得羅馬建地下鐵時,困難重重,因掘掘下,又會出現古蹟,又要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考證判斷,不易建成地下鐵。
不同香港,發現宋朝村落,在宋王臺附近,好隨便清理了,古蹟證明香港宋朝時,千年前,已有居民在宋王臺附近耕作打魚,甚至開繁榮市鎮,有待考古學家繼續發掘。我希望有更多好發現。其實,我認為這種資料大勝於開條地下鐵。
講返巫,當年羅馬帝國信了耶教,教義中世上有神,有敵對之魔鬼,根據經典,乃光明天使LUCIFER(路西弗),因妬忌人,比其更高級,或更得上帝恩寵,故妬忌心引致作反,率三分一其他天使組軍隊,聖經,猶太教書籍,都話其為靚仔英俊天使長,居然夠膽想將主人上帝的天上王國推翻,自立為王,因而被打落地獄,率領的三分一天使亦成魔鬼。
我們通常有一字形容路西弗,曰撒旦,有幾個講法,有道撒旦乃官階名稱,信教與否的人都研究魔鬼來歷,因為所有壞事全入撒旦的數,如何入法?我們今日暫停,第二段講到耶教時,再詳談。第一段完。
FOURum「如是我聞」18 May 2018 《 巫之四 》
今日如是我聞第二節開始。上一節講到耶教中有魔鬼,Lucifer(路西弗)乃魔鬼王,本靚仔光榮之至的天使長,奈何因妬忌(傳說)作反,率三分一天使成魔鬼。三分一其實好多,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天將天兵,不講得笑。
因教義謂有魔鬼,故一切邪惡皆魔鬼引誘人造成。魔鬼本身亦惡之象徵。好多教徒問何以上帝不滅魔鬼?無魔鬼,世界就美麗無醜惡了。神學講到上帝交予人是非之心,自己性情可選好與不好,這種自由叫意志自由。
自我決定之意志,聽起來頗有趣,聖經其實並無自由意志一詞,係神學研究出來而已。
因有邪,故天主教廷認為魔鬼經常作祟,至今仍有魔鬼作祟。因天主教仍有驅魔,七三年電影驅魔人,兩位神父同受魔鬼入身的受害人驅魔,卒之老神父心臟病發歸天,後生神父將魔鬼引入自身,然後跳樓同歸於盡。
那受魔鬼入侵的少女,最後恢復健康,聞得改編自真實故事。
究竟有無驅魔?有無魔鬼?耶教認為一定有,無就教不能立。魔鬼反面證明神存在,乃非常重要的證據。
故天主教至今仍有驅魔。非所有神父主教皆可驅魔,教皇頒佈了一專家名單,專門從事驅魔活動,好似當年耶穌驅逐魔鬼出受害人身體。
當然,巫無法證明正面,於是當作壞,因有超能力,超自然方式,令人驚。在耶教教義,只有神/耶穌,或其賦能之人,方可做此等神蹟工作,天主教聖母瑪利亞仍可,非人人都得。
巫者,一種超能力現象,負責產生這些力量之人或為男人巫師,或為女性巫婆。教會邏輯甚簡單: 這些人受魔鬼差使,這還了得?
這些人一旦發現或審清楚,就會燒死。
當年有兩位多明尼我神父,著天使之槌/魔鬼之槌一書,記載男巫女巫特點,如何審訊懲罰。
中世紀二百年間,死了約七十五萬人,皆涉及巫師被天主教所殺。此數字未有正式統計,牽連甚大。
尤其當年歐洲組織一種法庭,非世俗法庭,而乃宗教法庭,稱宗教裁判所,其中神父法官都經常引用兩位多明尼我神父之天使之槌內容,判定誰人為巫師巫婆。當年好多婦女,大都上了年紀,從事今所謂赤腳醫生工作,於鄉下小鎮醫人小病,往往成功率頗高,甚至接生,英文叫做cunning,今解狡猾,但一般又解聰明醒目女士。因有此能力,好多人覺得其能力非天主或耶穌所賜,或為魔鬼所賜。
這還了得?變了異端邪說。天主教義早期對異端邪說如何處理?一般燒之。非若秦皇焚書如此簡單,而乃將犯異端邪說罪的巫師巫婆綁住,一把火燒死。
而今焫一焫你都好痛,何況下面透火,煮熟你,變成焦炭。嚇都嚇死,但好多人觀禮,覺大快人心。唉,可惜。中國本少獵巫,但乾隆時曾出現風波,同獵巫有關,洋人孔菲力,寫了本小說,名「叫魂」,詳述一故事,好多人因此枉死。獵巫時代,最後至十八世紀,仍有條法律懲罰巫婆巫師。
甚至遠至美國SALEM(今所謂沙龍香煙),當年亦有後生女子,中老年女人,受獵巫風氣摧殘,因此被處決。
英國蘇格蘭,算文明些,處理巫,不用火刑,用問吊,即掛臘鴨,掛在絞刑臺上吊死。
中間有無寃案?我夠膽講,全部寃案。事關所有證據講法,都係用醅刑迫供,而且離奇古怪。
獵巫事實:歐洲火燒,蘇格蘭美國問吊,我們下回分解。下週準時分享,獵巫得人驚事情,請了老友翻譯成白話文,技術員正上字幕,上兩回字幕好快同大家見面。今回字幕亦會同大家見面。有埋字幕,相信更加可觀。同時其他節目亦正準備加字幕。多謝各位收睇捐贈,今週拜拜,下週再見。
如是我聞之巫下集。上集講了中國巫者,古時巫者舞也、無也、美也、甚至醫也。大家聽過祖先黃帝,其實是否獨立個人?小時老師錯解黃帝為獨立個人,黃帝雖在史記出現過,但係傳說人物。
近代黃帝名稱可為氏族名,非獨人物,而係氏族。中國黃帝之黃,乃黃色之黃。秦始皇始自稱皇(EMPEROR),大帝稱號,之前諸侯王,三劃王,甚至周朝王帝,亦不稱皇。
何以稱黃帝?而非紅帝、綠帝?黃帝乃傳說中華夏共主,共同推舉為主人,率領人物。後來五帝之首。黃帝相傳姓公孫,因出生於軒轅之丘,故亦稱軒轅氏。又有人曰其姓姬,姬妾之姬,因當日於姬水出世成長,故以姬為姓。中國三王五帝前,未必有姓氏,中國姓氏多源自居住地,亦有分封之地。
比如我姓劉,劉字本身解釋風雅。有三把刀,上高卯字一把刀,下底金字亦金屬製品,旁邊兩楝亦刀。意思明顯為用刀。用刀何所以?非宰割食物,而係殺人。故劉字解釋殺人,劉其人,古書有道,殺人也。今通常不用此義,只留姓氏義,此姓氏亦分封地,以分封地為姓氏。中國人姓氏,多以分封地或居住地決定。方才話姓姬,姬水之地,故姓姬。
又名有熊氏,非因有熊人也。加拿大有熊人死兒童,小童睇慣卡通片漫畫,以為熊人仁慈,但原來熊人爪如五把刀,落來,細熊都二百幾磅,大熊過之,力水一抓落來,真係五道傷口,割穿心肺。並非真有熊人,而係黃帝在有熊此地,建立國家領土,故亦稱有熊氏。
當時五行學說已流行,有熊氏軒轅黃帝以土德為王,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土為五德所在,士色若何?簡單觀察,土色黃色YELLOW,故亦稱軒轅王帝為黃帝,以土為德,而土色黃,故稱黃帝,易記哉。
學校老師少解釋,聽我節目就有此種文化解釋。此氏族或個人相當聰明,對當時中國人有貢獻,打敗蚩尤,使中原長久和平。建立農業社會,故尊為祖先黃帝,所謂炎黃子孫,我等為黃帝子孫。炎帝係另一位,有人話係黃帝,容後研究報告。
黃帝對當時中國人有何貢獻?首先發明曆法。中國農曆曆法非只以月亮盈虧來計,廿四節氣,有四個實依太陽,包括立冬、立夏、立秋、立春。以北半球太陽返回歸線,再返轉頭,計算。其他以月亮盈虧計算。此種計算曆法有助黃帝建立農業社會耕種曆法,即在北半球中原,農民依農曆所示節氣而耕耘,幾時下種,幾時除草,幾時收割,幾時冬藏,全依曆法,通常準確,尤其在中國北方。依曆法工作,自然暢順。好多時非廿八日為一週期,而係三十日方為一週期,故有潤月,容後再講。
除了曆法,黃帝尚發明許多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甲子幾年、十二生肖,甚至有謂其同文字圖畫音律皆有關,或占卜音樂祭祀。好多人話甚至風水皆黃帝後來的發明。我等通稱中國人文化,最早生活習慣,遵守之規律,從古代文明開始已擁有,而且延續四千幾年,中間改變之處不多,但持久遵行,成為中國人指標文化,政治經濟力量不能移半寸。
黃帝對手蚩尤史記有記載,居長江流域,中原南面,未到香港,香港是否在中國南方有政治是否正確講法,長江流域亦為中國南方,有所謂九黎,民族名,當時當作南蠻,可能非北方的人,但如今都算中國人。這些人可能係苗族,亦可能係藏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同黃帝之間戰爭衝突若何?
今日就此打住,下回第三回,再分享蚩尤同黃帝之戰,及後所引致結果,下回分解。
多謝 各位捐款,支持鼓勵,今日如是我聞兩節新形式,暫且說再見,拜拜。
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東方帝國-鼎藏大硯幸福社區- 在中壢中山東路與龍慈路 ...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中壢中山東路與龍慈路交叉口的鼎藏建案-捷運綠線的捷運宅. ... <看更多>
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中壢區中山東路和龍慈路轉角一大片土地動工?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位於龍慈路上的東方第四期正在整地中,此建案就在東方帝國第三期旁邊,第四期最近應該就會搭建施工鐵皮圍籬,大家路過龍慈路有沒有看到呢。 ... <看更多>
東方帝國龍慈路 在 看板home-sale - [閒聊] 請問這是詐騙嗎?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