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反招生。
昨天有網友分享照片,指出台大法律系學生,在新生面試的時候,舉起「塊陶啊」的牌子。
無獨有偶,留言處也有網友分享在成大建築系發生一樣的情節。
今日亦有網友分享東海大學學生在地上貼了「這裡的宿舍很常斷水斷電,六十年幾乎不翻修」的字樣,試圖勸退新生。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想大專院校除了努力招生之外,讓在校的學生對學校感到滿意、感受到科系有未來,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東海建築面試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看到東海大學體育活動中心的競圖、許多新聞、影片,包括路思義教堂,讓我回想起在1980~81年曾在東海建築教書一年的生活快樂時光。
猶記得當時東海建築系要成立研究所,時任工學院院長陳其寬先生來美國波士頓找老師,原本想邀請在哈佛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華昌宜老師回去主持,但華老師仍希望留在美國,於是推薦即將自MIT畢業的我給陳其寬院長。我原本擔心自己碩士才剛畢業,且研究領域偏向都市住宅環境及舊市區的空間改造,與東海傳統的純建築設計有些落差。但華老師認為東海新成立的建築研究所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我目前所學應可適用,並積極鼓勵我回台從事教育工作。因緣際會,MIT畢業後即到東海教書,也開啟了我未來長期投入教育的人生旅程。
當時東海第一屆研究所只有游明國所長(美國執業的景觀建築師)加上初出茅蘆的我兩位老師,第一批有五位研究生。我開了一門「鄰里環境實驗計畫」的Studio,以台中柳川沿河舊市區的改善為個案,仿照我在MIT的Studio教學方式,並和我的碩士論文相關,結合了都市計畫、地政、財務、社區組織與參與、社會工作、及建築等多方面,試圖提出不同的個案改善方案。我還特別將此課程記錄整理成果,發表在《建築師雜誌》上,題目就是「鄰里實驗」,有興趣朋友還可以找來看看。
除此之外,我也在大學部帶了一組大四同學的住宅社區規劃設計Studio。附帶一提,現在我的好友也是美國安富財金公司董事長楊太樂(Tyler Yang)博士當時也是東海建築大四學生,只是他不是參加我帶的Studio。另外也開了一門「都市更新」的Lecture,當時還有林旺根(現都更金融中心董事長,當時是東海經濟系學生)也來上我的課。
我當時還唯一指導的一位大五學生--季鐵男的畢業設計,他設計的題目是如何將台灣典型的五樓公寓,透過傳統鄰居空間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規劃設計案。他非常用功,整天待在我研究室一起討論,其研究設計𢦓果相當出色。
當時我和太太兩人從波士頓到東海大肚山,住在校園牧場旁的新蓋二層樓的學人宿舍,當時賀陳詞教授自成大退休後也到東海來教書,和我們都是住在學人宿舍,我們常常到賀老的房子𥚃喝咖啡聊天。還記得他當時一直鼓勵我有機會也應該去公部門歷練,他也提到賀陳旦當時在台北市都計處工作,有機會可以相互認識。
平日我和太太兩人晨昏走在東海校園裡,生活的非常愜意!偶爾到台中市區、夜市或郊區走走,還和學生一起來個溪(頭)阿(里山)縱走,享受台中美好時光。
時間過的真快,這已經是快40年的往事回憶,如今雖即將自政大退休,還是很懷念當時美好的東海校園生活!
https://youtu.be/ekwf75gHJLI
東海建築面試 在 亞洲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位港大前校長的香港情懷》
一個英國教授的香港情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約翰·斯賓克斯教授離港感言
文/約翰·斯賓克斯教授(Prof John Spinks)
來自英國的心理學教授約翰·斯賓克斯,在香港大學渡過了二十年的學術生涯,見證了亞洲高校的崛起,多年參與港大本科招生工作,為中國內地學生的素質而驚嘆。
1977年,我還是個小青年,因為鍾情東方文化,從英國來到香港大學(下稱港大)任教心理學。港大那時還是一所「微型大學」,學生幾乎都來自本地,學生間相處愉快,而且學習非常努力,對我所任教的心理學學科充滿熱情。更令我無法相信的是,在開學幾週後的教學評估中,學生一致要求增加更多課堂測驗!那種好學,這在我之前的大學裡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香港那種文化衝突遠遠超出學術領域的情形令我至今難以忘懷。剛到港大,我沉浸在一種與英國非常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優先事項,當然,還有不同的行為方式。然而,社會的運作非常良好,事實上比我熟悉的很多西方國家都要好。也因為此,令我開始懷疑我從小在英國環境中確立的價值觀,成為我瞭解中國文化的第一堂課,令人滿是新奇。
升任為香港大學負責教學的副校長,並擔任本科生招生主任近20年了。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香港大學成為亞洲最搶手的大學之一,並取得眾多院校無法匹敵的入學標準。每年,中國大陸參加高考(National Joi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國家統一高等學院入學考試)報名港大的學生有1萬至1萬2千學生。由於香港政府每年只允許300名最優秀的學生進入香港大學,其入學標準變得「高得嚇人」。
港大被CNN形容為「亞洲的哈佛」,也被《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戲稱為「東亞的牛津劍橋」。雖然覺得這些稱呼還是不能盡然彰顯港大的優秀,不過我相信這些比喻也是基於每年進入香港大學的學生素質。當下許多亞洲學生選擇留在亞洲進行本科學習,而不是一味地選擇傳統的西方國家諸如英國、美國或是近來流行的澳大利亞之類的教育目的地。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當然是亞洲的經濟所帶來的工作機會和職業發展。香港大學,實質上已經連續七年維持100%就業紀錄,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非本地學生,這是一個誘人的數字。
早年的1998年,我和港大同事開闢內地生生源時,申請人數只有每年大約100人。不過,學生的素質一直都好得令人驚歎。我們有很多面試學生的精彩記憶。就像他們向我學習一樣,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和港大的同事常常在每次面試後都共進晚餐,不論是北京、上海或者是南京,餐桌上的話題都不由自主地轉到學生面試時提到過的觀點。大陸來的學生很有趣,常常很有創意,幾乎是極度的聰明。他們的想法,會讓我們好幾個小時因著迷而不能自拔。
我一直認為,本科生招生主任,這是世界最好的工作之一。這個工作可以遊歷多個亞洲及其他地區的國家,去尋找世界上一流的學校和頂尖的學生。我們會見學生、父母、大學同仁以及政府官員,幾乎都是碩果纍纍的。在旅途中,我經常會收集當地的繪畫作品,比如緬甸、越南、荷蘭、印度、蒙古或者中國,並帶回來展示在我的香港西貢家裡。
難捨香港西貢的家
我的第一次收藏是在中國西安的一個學生畫廊裡。那裡有地毯、壁飾,以及來自約旦、愛沙尼亞、埃及、印尼等國家的藝術作品。那些有趣的收藏使得愛舍刊登在《華爾街時報》(Wall Street Journal)並於2013年榮登亞洲最佳居舍榜首。《海外生活雜誌》(Expat Living Magazine)亦剛剛授此殊榮於愛舍。
不過,世界上總有最後的晚餐。我要結束在香港的生活搬到加拿大,與愛舍的緣分也即將終止。離開香港將是我生命中最難的抉擇。學生、同事乃至整個社會的能量和職業道德,都讓我無比摯愛難以忘懷。
這幢漂亮的小屋,承載著我的香港記憶,它坐落在新界的一個小村莊,靠近香港的東海岸。15年前,剛剛搬過去時,那個村莊住的幾乎全部是本土香港人。那裡便開啟了我的中華文化之旅,接受當地居民的文化教育。比如村民們會放煙花,舉行狂歡派對來慶祝傳統節日,還會組織集體大掃除歡度公眾假期。
約翰·斯賓克斯教授位於香港西貢的家
約翰·斯賓克斯教授位於香港西貢的家
村莊附近有兩個寺廟(佛教寺廟、天后廟)讓我對傳統的中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悟。時過境遷,這個村莊多了很多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等其它國家的人居住,她的文化也隨之變得更加開放與包容。村莊街頭出現了各種不同國籍的混搭派對,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一起慶祝英國皇家婚禮和週年紀念,也一同舉辦海灘燒烤慶祝中國的節日!大家還中英文並用地通過whatsapp和facebook等不同的方式促進了社區的交流和溝通。
我們懷著無比的依依不捨之情準備出售愛舍,我的兒女對愛舍有深切的情感依賴。他們在花園裡與貓貓狗狗玩耍,在蹦床上嬉戲,或者是在泳池享受,又或者是在房頂闔家燒烤。他們在沿著這條路過去的馬術中心練就了他們的騎馬技術,而且他們也開始精通中文,包括閱讀和寫作。這幢擁抱大海,可以盡情享受陽光海灘美麗景色的小樓,承載著的美好記憶永遠難以揮去。也給未來主人留下了更多香港文化的符號。這幢小樓留下的文化可以讓未來的主人得到更多的享受,我等待著新主人的出現。
房子的建築面積是2100平方呎(約195平方米),從房子望出去看到西貢島礁的景色是如此壯觀美麗,這與我們在加拿大的新屋望出去看到奧卡諾根湖(Okanagan Lake)、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景色可以媲美的。這將是我,一個英國教授留下最美好的香港記憶。
《亞洲財經月刊》
新聞網:http://www.asft.cc/
Twitter:https://twitter.com/asiafortuneyzcj
微信:http://www.weibo.com/yazhou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