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挑剔指南|澎湖篇|我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沒有在生氣啦!
https://www.x10isme.com/post/writer20200310
《台北挑剔指南》一書的作者 郭佩怜 (Pei Ling Guo),挑完台北還不夠,這次要來挑剔全台灣了!
這是一本讓世界認識台灣的中英文風格旅遊書,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台灣版的Lonely Planet,除了全本雙語介紹各地概況、精選的推薦食衣住行店家以外,還有貼心的規劃一日遊行程以及深入的在地小專欄報導。
一個人要挑完全台灣,可能要花個十年,於是在挑地點前,她決定先嚴選各地「厲害的朋友們」來共筆,而10我很榮幸地在其中小小尬一角,負責澎湖篇的介紹。(講這麼多結果拐彎抹角在讚美自己?)🤣🤣
但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最有趣且令人期待的部分,因為這裡面充滿著各種「偏心」,各地帶路人的私心推薦,用風趣口吻跟你說著特殊的「門道」,以及除了玩樂外,還一併帶入各種議題,藏身在小專欄之中,讓你玩樂之餘還能補充心靈雞湯。
其實原本去年就已經寫完了,但趁著總統大選投票回澎湖時,又跑去跟大家Update 了一下近況,連店家也更新了一番!為了不要讓大家太難入手,除了自己私心推薦的店家外,也有適合闔家觀賞,去打卡拍照網美一下、與朋友聚餐的地方,和新發現的秘密小店;
也為了可以盡量收錄更多喜歡的夥伴們,連一日遊的行程都列入了不同的店家,同一時段還有可替換的選擇,甚至有我情商來的私房體驗,只在書中收錄,目前沒有對外開放;並且很硬的從早上5:30開始排起,原本我想說按照澎湖作息,在太陽最熱時的補眠時間都排進去了,但是總編大大說沒關係就盡量排,真的身體撐不住的人就自主休息。(所以如果你真的能夠全部都跑遍,請打卡告訴我一聲,收下我的Respect 💪。)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後面兩篇小專欄,當佩怜説可以置入自己所關注的議題,我真的好興奮RRR!但畢竟這是旅遊書,還是要能讓大家去玩,所以精心挑選了幾個我很喜歡的團隊來介紹,並且附上他們的活動資訊。
第一個專欄是常常會有人問我到澎湖到底要怎麼玩?一日遊的行程當然不可能排進離島,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如何到澎湖離島深度放空;第二個專欄則是介紹澎湖的返鄉青年們,同時他們也對澎湖的環境、文化傳承有很大的貢獻,相信透過這些可愛的人們,你會發現更多澎湖迷人的一面,進而跟我一樣深深愛上這個地方。
之前一直嚷嚷著想參加歐北來活動沒跟到的,這本武功秘笈就交給你們了,錯過了別怪我沒說!!!
最後謝謝澎湖的大家協助我完成這次的採訪,也謝謝你們一直守護著我愛的島嶼。
現在不適合出國玩,倒是挺適合在國內旅遊的😏,翻著其他人寫的篇章,覺得好像差不多可以再好好認識一下台灣(摩拳擦掌)。
---
《台灣挑剔指南》這裡買:
博客來 https://reurl.cc/lLEOZA
誠品 https://reurl.cc/yy5ama
金石堂 https://reurl.cc/pDqRZb
讀冊 https://reurl.cc/vnyxmj
---
作者:郭佩怜
編輯團隊:
副主編 黃筱涵 校對 簡淑媛 編輯助理 翁于庭 周鈺珊 Benedict Pan 鍾嘉瑜
翻譯團隊:
培根翻譯季芮彤 Kate Chen Neil Anthony Swanson Lee Yu-hsuan Emily Tzu-Hsuan Chen
設計團隊:
封面與版式 平面室 graphic room (特別 tag 一下最棒的 Minhan Chang )插畫 我的愛 Wanyun Chen WebApp Mu-An Chiou 與 Cindy Huang 入版 黃雅藍
---
寫手團隊:
基隆、花蓮 Gao Fei 基隆中元祭特輯 何昱泓 新竹特輯 謝爾庭 與見域工作室 桃園大溪特輯 楊孟珣 苗栗特輯 Paz Huang 台中路線規劃 Joying Chang 台中特輯 梁薑薑 彰化 Han-Hao Chang 雲林(南投與宜蘭文字) 李佳芳 嘉義 Joanna Sun 台南 黃蓉 高雄 Trista Liao Nato Jay 屏東 黃銘彰 台東 Wen-Ling Liu 花東特輯 Jolin Lin 澎湖 陳亦琳 金門特輯 Ting-Chi Wang 馬祖企劃與特輯 ChengTao Lee 陳泳翰 科技 Elisa Chiu 文學 Hank Chen
#台灣挑剔指南
---
感謝澎湖受訪(以及沒受訪我偷偷列入)的大家:
楊馥慈 (Fu-Tzu Yang) 曾宥輯 黃士恩 (Austin Huang) Tinka Hsu 葉生弘 辛寶 唐采伶 洪明泉 高一筆 (高筆一) 洪瑀蓁 行雲志 洪于智 (Yu Chi Hong)
以及特別感謝一筆哥友情支援了幾張攝影作品
Puti Ma陪我那幾天在澎湖奔走
因為有你們澎湖繼續閃亮下去 <3
林青蓉近況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喜歡這篇文章,在「亂世」裡讀來格外真切,
文中表面談武學、文學,骨子講做人處事原則,
在各行各業裡,都可共同看到一個現象:
江湖上,能耐是其次,
同樣能力的人,際遇可能截然不同,
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能在眾人眼前光鮮亮麗的,不一定都有真功夫,
默默無名者,也未必有這麼不足。
行走於「江湖」,每個人都有一套心中準則,
這些準則無關對錯,只求問心無愧,
很喜歡王文華在最後拋出的提問:
你在江湖上行走的原則是什麼?
用我的話來說,大概會是:
嚴以克己,寬以待人,
標準是留在自己心中支持個人成長的,
與人相處時多用一份心,釋出善意,
讓彼此之間存在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那你/妳呢?:-)
梁朝偉、章子怡背後的那個人,教了我4個做人道理
王文華
上週末,台北連續大雨。星期六晚上雨勢稍歇,我和一位拄著拐杖的神秘客走向一間古屋。蕭瑟的感覺,就像小說《大明末世南京城》的開場: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細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遙遙無期,再更寒冷的北方,一對錦衣衛騎著快馬,忍受著鼻耳的凍痛,將名將戚繼光的死訊帶進了京城…」
要進古屋,得先踏過積水覆蓋的石塊。他拿著枴杖,很危險。有人推來輪椅,勸他坐上從另一邊進去。他婉謝。黑暗中用拐杖探路,三步兩步,跨過積水。
他是電影《一代宗師》的金馬獎編劇徐浩峰。
他也是導演,導過武俠片《師父》、《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
他也是小說家,《大明末世南京城》就是他的小說,後來改編成《倭寇的蹤跡》。
徐導是北京人,應「兩岸電影展」來台。我跟他在松菸的「閱樂書店」對談。
他的小說、劇本,或電影,表面上講武俠,骨子裡講做人。
他最近趕拍新片,身體不適,但仍放下新片,拄著枴杖來台。讓我想起《一代宗師》裡梁朝偉說的:「一約既定,萬山無阻」和「郎心自有一雙腳,隔江隔海會歸來。」
這在容易相約、容易取消的LINE時代,難了。
承諾,貫穿他的作品。《師父》裡的徒弟說:「我在天津活了二十六年,一受嚇唬,就不要朋友、不要家了,我還算個人麽?到別的地方,我能有臉活麽?」
最後他真的就這麼死了。
學到第一課:承諾是倔將的,自己選擇要不要跟他交往。
進場前,陪他去抽煙。他拿出一支給我,我接下。我上支煙是大學時代抽的,但哥兒請,我就陪。
「芙蓉王?」我看著菸盒上的品牌。
「湖南的煙。北京文藝圈喜歡抽的。」徐導說。
「為什麼北京文藝圈喜歡湖南的煙?」
「味道濃。」
他抽濃煙,但作品很淡。早期導演的作品《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形式和內容都很簡單。
他的主角,不會飛簷走壁,也沒有奇特招式。兩人對坐在椅子上,光靠拳腳,兩三下就定輸贏。《一代宗師》裡,梁朝偉的葉問跟前輩宮寶森比武,決勝點不是葉能不能打到宮,而是葉能不能掰開宮手中的一塊餅。
是啊,會飛簷走壁很好,但到了沒牆的地方怎麼辦?
我學到第二件事:
功力,不在於你擺出的陣仗,而在於你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時,發出的力量。《箭士柳白猿》中,箭士的手筋斷了,仍能拉弓。因為命中紅心的出力點,往往不在最明顯的地方。
所以內功,比招式重要。想法,比技術重要。宮寶森輸給葉問後,回顧自己一生,結論是:「我沒輸在『武功』,輸在『想法』 。」
走進書店,影壇大老李行導演也來捧場。徐導先跟李導致意,彷彿《師父》中的拜師禮。
我借用《一代宗師》的對白開場:「『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很高興今天在台北跟徐導『久別重逢』。」
然後聊他成為導演的歷程。
他小學習武,中學學美術,大學到北京電影學院學導演。畢業後沒機會拍電影,進了電視台,在各地拍片,閒暇時寫武俠小說。李安的《臥虎藏龍》上映時,初期很多負評,他力排眾議寫了篇好評,得到注意。他持續寫小說、影評,小成本地拍了《倭寇的蹤跡》。後來得到王家衛的青睞,邀他寫《一代宗師》,開始成名。
「你從導演系畢業,到真正變成導演,間隔多少年?」我問。
「十多年。」
正呼應了《一代宗師》裡那句話:「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十年後再成名吧!」
如今成名的他說:「潦倒的時後,就讀讀書,累積實力。」
這第三個做人道理,給正處於低潮的朋友。
但累積實力,不保證成名。他對於自己成名,也覺得幸運。他在《一代宗師》裡寫過:「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所以梁朝偉的葉問成了「面子」,而張震的「一線天」武功同樣高強,但終其一生只能成為「裡子」。
裡子重要,但面子還是要顧。所以對談結束前,我送他一份禮。
準備禮物時,我想起他的台詞:「做人就像熬粥,火候不夠,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怎樣的「火候」剛好?
我送他一顆大衣鈕扣。
為什麼送鈕扣?答案就留給看過《一代宗師》的影迷。我希望一顆不值錢的鈕扣,讓他記得台灣。
對談後,兩位大學生找我簽名。看著他們,我想起《一代宗師》的章子怡,和《師父》裡二十六歲的徒弟。
人生,不就是一場武林?有師父,也有徒弟。有「面子」,也有「裡子」。我們都在練功,每天都得比武。只不過不再用拳或刀,而是用手機和電腦。
徐導在《一代宗師》中寫:「習武的有三個階段,思自己、思天地、思眾生。」
不習武的,也會隨年齡增長,走過這三階段。
「思眾生」的人,往往看不到眼前活生生血淋淋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看著這兩位大學生,詢問他們的近況。我知道他們面對的未來,跟葉問的時代一樣艱難。
於是我寫下徐導的台詞、我學到的第四個道理,祝福他們:
「拼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在江湖上混的原則是什麼?留句話,讓我們念念不忘。
林青蓉近況 在 王文華 TOM 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梁朝偉、章子怡背後的那個人,教了我4個做人道理
王文華
上週末,台北連續大雨。星期六晚上雨勢稍歇,我和一位拄著拐杖的神秘客走向一間古屋。蕭瑟的感覺,就像小說《大明末世南京城》的開場: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細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遙遙無期,再更寒冷的北方,一對錦衣衛騎著快馬,忍受著鼻耳的凍痛,將名將戚繼光的死訊帶進了京城…」
要進古屋,得先踏過積水覆蓋的石塊。他拿著枴杖,很危險。有人推來輪椅,勸他坐上從另一邊進去。他婉謝。黑暗中用拐杖探路,三步兩步,跨過積水。
他是電影《一代宗師》的金馬獎編劇徐浩峰。
他也是導演,導過武俠片《師父》、《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
他也是小說家,《大明末世南京城》就是他的小說,後來改編成《倭寇的蹤跡》。
徐導是北京人,應「兩岸電影展」來台。我跟他在松菸的「閱樂書店」對談。
他的小說、劇本,或電影,表面上講武俠,骨子裡講做人。
他最近趕拍新片,身體不適,但仍放下新片,拄著枴杖來台。讓我想起《一代宗師》裡梁朝偉說的:「一約既定,萬山無阻」和「郎心自有一雙腳,隔江隔海會歸來。」
這在容易相約、容易取消的LINE時代,難了。
承諾,貫穿他的作品。《師父》裡的徒弟說:「我在天津活了二十六年,一受嚇唬,就不要朋友、不要家了,我還算個人麽?到別的地方,我能有臉活麽?」
最後他真的就這麼死了。
學到第一課:承諾是倔將的,自己選擇要不要跟他交往。
進場前,陪他去抽煙。他拿出一支給我,我接下。我上支煙是大學時代抽的,但哥兒請,我就陪。
「芙蓉王?」我看著菸盒上的品牌。
「湖南的煙。北京文藝圈喜歡抽的。」徐導說。
「為什麼北京文藝圈喜歡湖南的煙?」
「味道濃。」
他抽濃煙,但作品很淡。早期導演的作品《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形式和內容都很簡單。
他的主角,不會飛簷走壁,也沒有奇特招式。兩人對坐在椅子上,光靠拳腳,兩三下就定輸贏。《一代宗師》裡,梁朝偉的葉問跟前輩宮寶森比武,決勝點不是葉能不能打到宮,而是葉能不能掰開宮手中的一塊餅。
是啊,會飛簷走壁很好,但到了沒牆的地方怎麼辦?
我學到第二件事:
功力,不在於你擺出的陣仗,而在於你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時,發出的力量。《箭士柳白猿》中,箭士的手筋斷了,仍能拉弓。因為命中紅心的出力點,往往不在最明顯的地方。
所以內功,比招式重要。想法,比技術重要。宮寶森輸給葉問後,回顧自己一生,結論是:「我沒輸在『武功』,輸在『想法』 。」
走進書店,影壇大老李行導演也來捧場。徐導先跟李導致意,彷彿《師父》中的拜師禮。
我借用《一代宗師》的對白開場:「『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很高興今天在台北跟徐導『久別重逢』。」
然後聊他成為導演的歷程。
他小學習武,中學學美術,大學到北京電影學院學導演。畢業後沒機會拍電影,進了電視台,在各地拍片,閒暇時寫武俠小說。李安的《臥虎藏龍》上映時,初期很多負評,他力排眾議寫了篇好評,得到注意。他持續寫小說、影評,小成本地拍了《倭寇的蹤跡》。後來得到王家衛的青睞,邀他寫《一代宗師》,開始成名。
「你從導演系畢業,到真正變成導演,間隔多少年?」我問。
「十多年。」
正呼應了《一代宗師》裡那句話:「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十年後再成名吧!」
如今成名的他說:「潦倒的時後,就讀讀書,累積實力。」
這第三個做人道理,給正處於低潮的朋友。
但累積實力,不保證成名。他對於自己成名,也覺得幸運。他在《一代宗師》裡寫過:「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所以梁朝偉的葉問成了「面子」,而張震的「一線天」武功同樣高強,但終其一生只能成為「裡子」。
裡子重要,但面子還是要顧。所以對談結束前,我送他一份禮。
準備禮物時,我想起他的台詞:「做人就像熬粥,火候不夠,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怎樣的「火候」剛好?
我送他一顆大衣鈕扣。
為什麼送鈕扣?答案就留給看過《一代宗師》的影迷。我希望一顆不值錢的鈕扣,讓他記得台灣。
對談後,兩位大學生找我簽名。看著他們,我想起《一代宗師》的章子怡,和《師父》裡二十六歲的徒弟。
人生,不就是一場武林?有師父,也有徒弟。有「面子」,也有「裡子」。我們都在練功,每天都得比武。只不過不再用拳或刀,而是用手機和電腦。
徐導在《一代宗師》中寫:「習武的有三個階段,思自己、思天地、思眾生。」
不習武的,也會隨年齡增長,走過這三階段。
「思眾生」的人,往往看不到眼前活生生血淋淋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看著這兩位大學生,詢問他們的近況。我知道他們面對的未來,跟葉問的時代一樣艱難。
於是我寫下徐導的台詞、我學到的第四個道理,祝福他們:
「拼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在江湖上混的原則是什麼?留句話,讓我們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