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文章就是Thomas Chung 寫的。請看一下!
======================================================
我在大約15年前認識大竹研,第一次看這位吉他人的演出是2006年10月的⎡流樂之歌音樂節⎦,他跟生祥和平安隆在大安森林主舞台作【種樹】專輯的發表,之後也在華山文化園區4館(那時還未有 Legacy),大竹研有一個名為【當我的吉他遇見古樂器 When New and Ancient Instruments Meet】的工作坊,那時候他分享的內容已經記不起來,只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愛彈吉他的人。大約一年之後,大竹研就開始常在臺灣表演,我更有差不多15個月的時間跟他成為室友,那時候才真正領會,這人不只愛彈吉他,而吉他根本就是他身體的一部份,或者是已經合體了,所以當他去年得到 (終於!!) 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奬時,我腦海中一直出現的畫面,就是跟他當室友那時他除了洗澡睡覺上廁所,幾乎吉他不離手的樣子。最近一次看大竹研彈吉他是在228浮現祭他和生祥的演出,那天因為附近大舞台的音量,從Sound check 開始就感覺不妙,只有二人的民謠曲風,很難敵得過樂團巨大的聲響。但到正式上台的第一曲開始,就看到生祥和大竹研二人從容不迫的,彷彿不受打擾,這當然跟這兩位老拍檔充滿默契的起承轉合有關。熟悉他們演出的樂迷都知道,大竹研每次在生祥作品中的Solo 都一定有不一樣的彈奏,他在浮現祭當天的演出,絕對令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絕,縱然在不理想環境下,他甚至交出了更令觀眾驚喜連連的演出,這位最佳吉他手真是貨真價實,令人回味無窮。
早川徹跟我很多共同喜愛的音樂人,我們常常會一起討論一些歌曲,遇到他在鋼琴前,我們就會用合唱Billy Joel 的 Vienna, She’s always a woman,或是模仿Bob Dylan 的唱腔惡搞 Like a rolling stone。Toru 跟我分享過很多故事,他如何在老師古澤良治郎的影響下,養成今天的音樂品味的堅持,他不執著於精準,在錄音室中常常會保留一些自然流露的小瑕疵。現場演出時他會不經意的製造危機,這種技巧的考驗不是朝夕可以成就的事,他常說彈 Bass 是最不起眼的伴襯角色,但由 Toru 彈奏的Bass,卻往往是焦點所在,每次看到他像小孩子般在舞台上跳躍,就深深感動,而他每次的 Bass Solo,都是那麼的賞心悅目。
大家應該知道,東京中央線樂隊的名稱就是來自貫穿東京市的鐵路系統,稱為中央線。中央線沿線有許多酒吧、Live House、俱樂部,而他們三個人從年輕的時候到現在,就常在這些爵士樂和搖滾樂的場地玩音樂。所以東京中央線這個名稱,具有他們音樂之旅的象徵意義,也是他們的根源之一。 兩年前我就跟著他們,走了一趟東京中央線的小巡演,我可以告訴大家,這真的不是輕鬆簡單的事。那天福島紀明開著他的小客貨車,車上塞滿樂器,所以無法載其他人,當時我住在 Toru家,他要負責帶吉他音箱,但由於在東京坐計程車太奢侈,所以只好用手推車運送20kgs 的音箱,走了15分鐘的路程坐中央線,期間還換了一次車,下車後再走10分鐘才到達演出的 Live House! 而Nori 則已經先到,開始把鼓組合。可能您會問,Live House 沒有鼓嗎? 當然不是,這是因為 Nori 想用自己的鼓,給樂迷最佳的聆聽效果。而Nori 的這份精神,更延伸到臺灣。在兩年前,他從日本訂了一套全新的鼓組,寄來臺灣,所以他從 Lines & Stains 開始的錄音,都會用自己的鼓。至於演出,除了臺北以外的專場演出,他都幾乎自備鼓組。Nori 是一個心思非常細膩的人,他同樣受恩師古澤良治郎的影響很深,而且常常懷念著他,有次演出完聊到他過世的老師,他更失控地哭起來,那份真摯的師徒感情令人動容。
我真的很愛看東京中央線的演出,所以每次我都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看。我沒有奢求他們的音樂可以很普及,畢竟很多的樂迷對純音樂的演奏並不那麼熱衷,不過,我還是希望不厭其煩,要找出更多懂得欣賞這三位大叔的樂迷,來,暫時不要依賴歌詞的文字導引,偶爾放棄用歌曲來替自己感覺,放開胸懷,來坐上一趟東京中央線的音樂列車,我相信您會享受這三位有極深厚音樂修練所炮製出來每次都獨一無二的高質素現場演出。
從3月中到4月下旬,東京中央線將會從南到北,演出4場,每場都有當天限定不同的風格內容,要邀請大家跟他們一起充滿闘志 Fly by Light!!
東京中央線 Fly by Light 發片巡迴音樂會
Fly by Light Heavy Night
日期: 2021/3/13 (本週六)
時間: 8 pm
地點: 台南 Room 335 Live House
才70個位,現在還剩53,南部的朋友啊!!!
林 森北 路 酒吧 徵 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好,我是東京中央線 的活動統籌Thomas。
我大約在15年前認識大竹研,第一次看這位吉他人的演出是2006年10月的⎡流樂之歌音樂節⎦,他跟生祥和平安隆在大安森林主舞台作【種樹】專輯的發表,之後也在華山文化園區4館(那時還未有 Legacy),大竹研有一個名為【當我的吉他遇見古樂器 When New and Ancient Instruments Meet】的工作坊,那時候他分享的內容已經記不起來,只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愛彈吉他的人。大約一年之後,大竹研就開始常在臺灣表演,我更有差不多15個月的時間跟他成為室友,那時候才真正領會,這人不只愛彈吉他,而吉他根本就是他身體的一部份,或者是已經合體了,所以當他去年得到 (終於!!) 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奬時,我腦海中一直出現的畫面,就是跟他當室友那時他除了洗澡睡覺上廁所,幾乎吉他不離手的樣子。最近一次看大竹研彈吉他是在228浮現祭他和生祥的演出,那天因為附近大舞台的音量,從Sound check 開始就感覺不妙,只有二人的民謠曲風,很難敵得過樂團巨大的聲響。但到正式上台的第一曲開始,就看到生祥和大竹研二人從容不迫的,彷彿不受打擾,這當然跟這兩位老拍檔充滿默契的起承轉合有關。熟悉他們演出的樂迷都知道,大竹研每次在生祥作品中的Solo 都一定有不一樣的彈奏,他在浮現祭當天的演出,絕對令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絕,縱然在不理想環境下,他甚至交出了更令觀眾驚喜連連的演出,這位最佳吉他手真是貨真價實,令人回味無窮。
早川徹跟我很多共同喜愛的音樂人,我們常常會一起討論一些歌曲,遇到他在鋼琴前,我們就會用合唱Billy Joel 的 Vienna, She’s always a woman,或是模仿Bob Dylan 的唱腔惡搞 Like a rolling stone。Toru 跟我分享過很多故事,他如何在老師古澤良治郎的影響下,養成今天的音樂品味的堅持,他不執著於精準,在錄音室中常常會保留一些自然流露的小瑕疵。現場演出時他會不經意的製造危機,這種技巧的考驗不是朝夕可以成就的事,他常說彈 Bass 是最不起眼的伴襯角色,但由 Toru 彈奏的Bass,卻往往是焦點所在,每次看到他像小孩子般在舞台上跳躍,就深深感動,而他每次的 Bass Solo,都是那麼的賞心悅目。
大家應該知道,東京中央線樂隊的名稱就是來自貫穿東京市的鐵路系統,稱為中央線。中央線沿線有許多酒吧、Live House、俱樂部,而他們三個人從年輕的時候到現在,就常在這些爵士樂和搖滾樂的場地玩音樂。所以東京中央線這個名稱,具有他們音樂之旅的象徵意義,也是他們的根源之一。 兩年前我就跟著他們,走了一趟東京中央線的小巡演,我可以告訴大家,這真的不是輕鬆簡單的事。那天福島紀明開著他的小客貨車,車上塞滿樂器,所以無法載其他人,當時我住在 Toru家,他要負責帶吉他音箱,但由於在東京坐計程車太奢侈,所以只好用手推車運送20kgs 的音箱,走了15分鐘的路程坐中央線,期間還換了一次車,下車後再走10分鐘才到達演出的 Live House! 而Nori 則已經先到,開始把鼓組合。可能您會問,Live House 沒有鼓嗎? 當然不是,這是因為 Nori 想用自己的鼓,給樂迷最佳的聆聽效果。而Nori 的這份精神,更延伸到臺灣。在兩年前,他從日本訂了一套全新的鼓組,寄來臺灣,所以他從 Lines & Stains 開始的錄音,都會用自己的鼓。至於演出,除了臺北以外的專場演出,他都幾乎自備鼓組。Nori 是一個心思非常細膩的人,他同樣受恩師古澤良治郎的影響很深,而且常常懷念著他,有次演出完聊到他過世的老師,他更失控地哭起來,那份真摯的師徒感情令人動容。
我真的很愛看東京中央線的演出,所以每次我都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看。我沒有奢求他們的音樂可以很普及,畢竟很多的樂迷對純音樂的演奏並不那麼熱衷,不過,我還是希望不厭其煩,要找出更多懂得欣賞這三位大叔的樂迷,來,暫時不要依賴歌詞的文字導引,偶爾放棄用歌曲來替自己感覺,放開胸懷,來坐上一趟東京中央線的音樂列車,我相信您會享受這三位有極深厚音樂修練所炮製出來每次都獨一無二的高質素現場演出。
從3月中到4月下旬,東京中央線將會從南到北,演出4場,每場都有當天限定不同的風格內容,要邀請大家跟他們一起充滿闘志 Fly by Light!!
東京中央線 Fly by Light 發片巡迴音樂會
Fly by Light Heavy Night
日期: 2021/3/13 (本週六)
時間: 8 pm
地點: 台南 Room 335 Live House
https://is.gd/sr59TZ
才70個位,現在還剩53,希望南部的朋友不要錯過。
林 森北 路 酒吧 徵 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曼克》、《#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誓血五人組》、《#悲慘世界》和《#殺戮荒村》是我今年十大電影中的 10 至 6,延續此話題,進一步在 2020 年的最後一天,談談自己今年心中前五喜愛的電影。
今年共看了 360 部電影,不算特別多,一定有好片子沒看到,也總會有遺珠,但進行這樣的年底回顧,在爬梳觀影紀錄的過程中,老話幾句,發現讓自己最有感觸的,還是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怎麼共處的作品,世界已經夠亂了,但透過影像我們好像還能奢侈地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絲避世的位置。
發表年度片單,某一部分是透過審視今年的觀影足跡,記住在光影間的擺盪與遊歷,回味難忘的怦然心動,重溫甜蜜的美妙時刻,私心替自己再度烙下印記,希望有些感動永遠能記得。最後,在混亂的 2020 ,還能奢侈、自在地進電影院看電影,怎麼都該知足了。
🎬以下排名有分喜好順序,並附上短評。10 至 6 名請點此連結👉https://bit.ly/3hrs1Oq
5.《#逃亡的女人》,【可樂電影 Cola Films】發行
《逃亡的女人》呈現出來的,是洪常秀更明確地轉向探尋女性的樣貌,於同質中求變。這部替洪常秀拿下柏林最佳導演的作品,某程度來看的確很「洪常秀」,但同時也不那麼「洪常秀」。《逃亡的女人》幾乎是以一種全然的女性觀點敘事,男性視角基本上在片中遭到排除,是缺席的,是無理的,從這點來看,《逃亡的女人》可說是洪常秀一種創作上的轉變。
《逃亡的女人》結構明確,分成三段敘事,觀眾跟隨金珉禧走入三位女性的日常生活,或許解讀成跟著洪常秀窺視女性也未嘗不可(片中也出現監視器錄像的運用),這三位女性的感情狀態並非當代社會所謂的「完好」,第一位離婚、第二位遭一夜情對象糾纏、第三位與另一半貌合神離,但從對話中觀眾可以得知,這三位女性的生活基本上在男性的缺席中找到與自己「共處」的可能,是否「和解」不得而知,但能確定至少努力生活。
第一位女性靠著離婚的贍養費買一棟好房子;第二位女性也能思考去酒吧尋找豔遇和心儀對象;第三位女性更大膽碰觸女女間的同志議題,縱使只有幾秒鐘,但洪長秀也特地變焦距,以 Zoom in 提醒觀眾此刻的特別。在南韓封閉、父權的社會中,洪常秀用一種看似鬆散實則嚴謹的結構抓住女性和社會的鏈結,這是比之前轟動台灣的《82年生的金智英》更勇於表現女性主權的電影。
特別的是,這三段女性的開場,洪長秀都將鏡頭率先瞄準了群山,而後才調整焦距將鏡頭放置於女性身上,最後一段的結尾,則收在戲院,銀幕上放映大海浪潮下的反覆洗滌,這邊我將山與海視做洪常秀對女性的致意,穩如山、靜如海,或許是種浪漫的定義。
《逃亡的女人》少了洪常秀在時間上非線性的虛晃一招,也脫離了洪常秀時常於角色間遊走在真實、夢境的恍惚狀態,但角色間仍然維持一種「神秘性」,觀眾很難從對話與動作間掌握故事全貌,無從得知離婚的來龍去脈,無從得知單身的原因、更無從得知女女同志間可能有的壯烈或噤聲,得靠觀眾去詮釋、去想像,敘事上也就有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便是洪常秀令人如此著迷的原因之一。
可以確定的是,這是洪常秀一次重要轉變,也是創作者感受到社會氛圍、從自我生活提煉而出的作品。或許碰上金珉禧之後,洪常秀的創作將走向下一階段。
📝全文請點👉https://bit.ly/3n0jHX1
4.《#氣球》,【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放映
中國從七零年代鼓勵計劃生育,喊出「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而後進入八零年代,一胎化政策實施,以更為粗暴的方式進行人口生育控管,引來的是墮胎、勞動力短缺、人口急速老化、男女比例失衡等結構性問題,八零年代的中國,經歷社會改革的巨變。西藏導演萬瑪才旦的《氣球》也將鏡頭對準生育計畫,這段在中國改革史上無法抹滅的失敗,猶如鬼魅幽靈般降臨在佇立於青藏高原的傳統家庭之上,萬瑪才旦召喚的是揮之不去的中國共業,如投胎、如轉世,宗教與政策的重量壓著現實,無法喘氣。
《氣球》在雄性世界中以「羊群」對比人類,父輩苦惱母羊生不出小羔羊,影響生計,走投無路之下向鄰居暫借「種羊」,拼死拚活地交配,藉以生出品質優良的小羔羊,以量取勝,進而改變羊群體質;反觀中國社會,喊著「優生優學」的口號,節制生育,以寡為旨,希冀改變人口結構。羊越生越好,人則越少越好,人類看似馴服羊群,生命的位置卻缺少高度,於是觀眾能看見男性在洗滌羊群的藥水中爭鬥,惹得一身腥,雄性建構的世界,會濕身且帶著點羊騷味。
更驚喜的是,萬瑪才旦在片中加進西方社會「試管嬰兒」的新聞畫面,當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不斷探尋生命不同的可能性時,中國正節制生育,抑制生命的出路,幾相對比下,其荒謬與困惑展露無遺,萬瑪才旦精闢的對生育提問,並加以辯證。
說到底,《氣球》達成的是在男女間的拉扯中,貫徹「傳統觀念」與「現代改革」的對立,當藏族社會篤信超脫轉世,孕育跨至宗教靈性層面時,女性身體自主權更加被限制、被剝奪,墮胎的當代觀念被傳統禁錮,萬瑪才旦便以人道主義的視野,捕捉到女性在計劃生育中的掙扎。
《氣球》也精巧安排三位女性做階段性的象徵,城中女醫師的進步力量衝擊現代社會,不斷勸導女主角墮胎;高原上的尼姑是傳統宗教的代表,不斷勸導女主角順從靈性;女主角則夾在這兩者之間擺盪、飄移,萬瑪才旦縝密佈局,又是一抹「傳統」與「現代」對立的塗暈。
順著敘事來到片尾,父親從城市買來的「紅色」氣球(象徵中共政策)自然不適用於高原,恰如因計劃生育而需要的保險套,最終氣球與保險套都如幻象般輕易被戳破。
《氣球》全片緊扣生育,擅用符號象徵(氣球、羊群、保險套),調度穩健俐落,同時帶著青藏高原獨有的生活況味,餘韻綿延不絕,如孩童手中抓不住的氣球,突如其來的飄散,化作女性及生育政策的哀愁,在寬闊天際中無止盡漫遊,不知該往何方。
📝全文請點👉https://bit.ly/3pC7CJa
3.《#她們》,【Sony Pictures 索尼影業】發行
葛瑞塔潔薇揮別《淑女鳥》的初試啼聲後,獨立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的《她們》更顯自信,全片散發著迷人、雋永的古典魅力。葛瑞塔潔薇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將馬區家四姊妹的成長歷程,裝訂成一本乘載著回憶的手工精裝書,精緻、細微地幽幽道出愛情、家庭、女性、抱負、婚姻等等面向,雖然極富沈甸的厚重之感,卻溫暖地包裹人心。
在今昔交錯的「雙時空」敘事下,葛瑞塔潔薇刻意將攝影機運動方向左右變換,精準地以好幾組工整的對稱剪輯,不斷明示這群「小婦人們」遭遇的困境與心境,映襯出苦澀與美好。諸如喬初回老家,獨自在街上行走的沈重感(行李掛身的包袱),下一顆鏡頭馬上切換四姐妹在街上的歡笑,並呈現輕盈感;喬與病重的貝絲在海灘上談心,對比的是四姐妹與四公子的戲水;劇場俱樂部的嬉鬧收到羅禮的鑰匙,換來的是人去樓空獨自打開信箱的蒼涼。
除此之外,葛瑞塔潔薇也對比了四姐妹在「選擇」後的生活樣貌:喬選擇獨自在紐約教書、梅格選擇與老師結婚後的貧窮、艾美選擇前往歐洲修習藝術活躍社交圈、貝絲因良善選擇照顧弱勢染上猩紅熱而後身體每況愈下。四姐妹都在自身特質的選擇下走向彼端的未來,沒有對錯,只有選擇,葛瑞塔潔薇做的只是交互剪輯,將「選擇」與「結果」的概念強而有力地具象化。
除了剪接,葛瑞塔潔薇同樣懂得利用「色調」做出對比,7 年後的現在是冷冽、灰色調,7 年前則是溫順、暖色調,拆開檢視,葛瑞塔潔薇刻意為之的結果,便緩緩述說了韶光荏苒,成長的苦澀滋味。此種滋味,更是本片藏在女性主義大旗下的另一道鮮明主題,而喬的這句獨白:「我想念過往的一切。」舉重若輕地點題,餘韻繚繞。
縱看《淑女鳥》和《她們》,即使年代不同,但主題核心都不脫青春少女的成長紀事。電影藝術往往是真實經驗的再造與複製,導出《淑女鳥》的半自傳作品後,不難發現葛瑞塔潔薇也將自我投射進《她們》──不管是 19 世紀還是 21 世紀,加州、麻州還是紐約州,葛瑞塔潔薇都透過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超越時空,直指當代,雜糅了女性的理性與感性、迷惘且自信、柔軟而堅毅的百種姿態。
對於葛瑞塔潔薇而言,或許生活並非永遠只有愛情與婚姻、家庭和孩子,葛瑞塔潔薇橫跨幾世紀譜寫出心中的小婦人,不卑不亢地告訴女性能害怕、能退縮,但也請保持果敢與溫柔,抓住榮光與財富。無論童年或成年,不斷與自我對話、她人共處,希冀最終能走出一條屬於「她們」的康莊大道。
📝全文請點👉https://bit.ly/2WTBdBC
2.《#1917》,【環球影片粉絲專頁】發行
《1917》在導演山姆曼德斯的領導下,各部門配合的天衣無縫,尤其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的神乎其技,全片親密地緊跟大戰下的小人物,共同克服壕溝、草原、泥地、洞穴、洪水、森林等地形,在限制中掌握室內與戶外的光影變化,更以廣角鏡頭宏觀地映照出戰爭之苦,同時完美地隱匿攝影機,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其滿溢的才華與實力,望諸當代,少有人能匹敵,難以置信。
再來是剪接李史密斯(長期與克里斯多福諾蘭配合)縫合了鏡頭的斷裂,利用鏡頭運動、場景調度的掩護找到剪接點,巧妙且流暢地切換轉場,在這場「偽一鏡到底」中來去自如,將 1917 這一年的戰爭,連成一氣呵成的磅礡氣勢。而湯瑪斯紐曼(藍迪紐曼表兄弟)的管絃配樂情緒飽滿、烘托人心,替這場史詩戰爭奏出難忘樂章,雖有過重之嫌,但瑕不掩瑜。全片在各大師們的齊力中,概念與形式完整合一。
此外,在一部與時間競賽的電影中,「迫在眉睫」之感強而有效地貫串,情緒張力也隨著劇情推演逐漸加溫,但《1917》最棒的戲都是於「快」中提煉出的「慢」──山姆曼德斯無所畏懼地停下腳步,在逃亡時打破與法國婦人的隔閡,並透過士兵之眼於嬰孩中望見新生與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此場戲出現的牛奶成為存活的養分,對比片子中段盛裝牛奶時的死亡,出現截然不同的表徵;而這裡的女性也有可能擴寫成聖母形象(沒生孩子、秒瞬止血),成為槍林彈雨中超現實的神來一筆。
山姆曼德斯也懂得在湍急流水中感受緩緩灑落的櫻桃樹花瓣,似在奠祭死去的亡魂(櫻桃樹是好友的愛);山姆曼德斯更莊嚴的在樹林間透過古老民謠〈Wayfaring Stranger〉幽微傳唱出對死亡虔誠、尊敬的態度,靜靜地輕撫戰火下每顆顫動的心。
最後,山姆曼德斯在「偽一鏡到底」中繞行死亡幽谷一圈,將小兵執行任務後的出發與抵達於樹下完整收束,首尾的寧靜之勢遙相呼應,「家」與「愛」則成了失去朋友的救贖與大戰後的心之所向。
《1917》揉合了《現代啟示錄》和《搶救雷恩大兵》,透過營救任務,在斷壁殘垣中反思暴行,同時在一連串命運與人為的偶然性中,書寫戰爭。山姆曼德斯創造出粗獷同時溫柔的風格,在此證明了自己精湛的執導功力(調度與整合),無庸置疑是近年戰爭電影的標竿,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
📝全文請點👉https://bit.ly/3o2Dfez
1.《#日子》,【#台北電影節】放映
《日子》是蔡明亮獻給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要說獻給李康生也十分認同),或許人們都是一座座孤島,但某些時刻又能彼此連結,可以是陌生人,也猶如音樂盒,這份連結更能跨國度、跨時間,蔡明亮的溫柔,溢出影像,承接住人性的困頓時分。
此片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甚至是美術館式的錄像,它是日常生活,縱使拆開片段觀看,都能成戲,而看似鬆散的結構經過蔡明亮統一與整合,雲淡風輕的在 46 顆鏡頭中,做出許多符號隱喻及情緒堆疊,是創作者的直覺生成也好,或是縝密布局也罷,都長成所謂的「作者電影」,將蔡式的電影語言發揮淋漓盡致,皆提供觀者不同角度的切入,亦在疫情慌亂的局勢底下,提醒世人電影、電影院永遠不會消散。
人們常說「以畫面說故事」,蔡明亮的《日子》洗盡鉛華,做到「以畫面說故事」的純粹高度,且並非淪於表面炫技,反倒是經過時間與生命的淬煉、掏洗後,返璞歸真,才於無形中內化成行雲流水的創作底蘊,《日子》的好,就在層層對照、堆疊、並置當中,刻劃出兩具肉體的差異,並順著自然讓靈魂水到渠成地自由交合,電影中的電影。
蔡明亮的《日子》並非曲高和寡,是不帶隔閡地進入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是聽雨沈思,是煮飯燒菜,是洗澡淨身,是祭奠拜香,是做愛歡愉,當人、事、物慢了下來,日子也就慢慢被看見、被聽見了。每位觀眾都能嚐出《日子》的苦澀與甘甜,至於熟稔蔡明亮的觀眾,則能深掘出《日子》的醍醐味。
這是一部允許觀眾睡著的作品,將主動權完整交還觀眾,如美術館,遇到沒感覺的畫面,就跳過,有感覺的,便駐足幾秒、甚至花上幾分鐘觀看,能停留,當然也能逃離,生活中總有百無聊賴的時刻,但也必定有傾心著迷的瞬間,這便是日子,恣意的日子。蔡明亮正在影響、創造人們觀看電影的方式。
蔡明亮輕輕拾起哀愁,化繁為簡,真摯邀請觀眾「感受」每個人都有的日子,無論喜歡與否,日子就在那,安安靜靜在電影院綻放。
📝全文請點https://bit.ly/37UmZ8D
#2020年度片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