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當我醒來,該怎麼訴說今天?」
.
戲劇老師艾提言受聘教導監獄裡的五名受刑人,藉由表演抒發他們的情緒。受刑人在監獄裡的日子一成不變,隨時處於等待的狀態,等待起床、吃飯、探視、睡覺,反反覆覆。艾提言獲得啟發,他向典獄長提出建議,打算花六個月的時間,訓練五位受刑人,讓他們演出山謬貝特克的戲劇《等待果陀》......
.
真實事件改編的《#抓狂演訓班》,有著特殊又傳奇的故事。電影提到貝特克的劇作《等待果陀》,劇中角色一直等不到果陀現身,卻還是癡癡地等待,呼應的是《抓狂演訓班》的劇情,果陀可以是各種形象的代表,可以是死亡,是希望,是救贖。對艾提言來說,他不在乎受刑人的過去,只在乎當下與未來,艾提言等待的是一個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身為演員與父親的驕傲;對劇中的受刑人來說,透過戲劇演出,讓他們找到對生活的熱情,在尋常的監獄生活外,有了另一種身份,然而,救贖與改變真的會就此來到?一場又一場成功的戲劇演出,能否改變世人對於他們的眼光,翻轉他們走歪的人生?對於亟欲改變監獄文化的典獄長來說,表演是否能讓受刑人變成更好的人?普羅大眾能否用更寬大的心胸接納更生人?對於觀眾來說,觀賞受刑人演出的《等待果陀》,是想要見證「真實且純粹的表演」?或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心胸寬大,願意放下對身份的歧視,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受刑人?
.
《抓狂演訓班》的艾提言、典獄長、受刑人等,都是《等待果陀》裡,苦苦等待果陀現身的角色,不斷地失望,又不斷地跟自己勸說:「果陀(救贖、改變、希望)明天就會來到。」、同時間,他們也是彼此心中的果陀,互有所求,在他人身上尋得一份渴望的肯定。《抓狂演訓班》結尾出現一個令人訝異的劇情轉折,翻轉觀眾與演員、演員與戲劇、老師與受刑人(學生)的關係,戲劇成為現實,反過來向觀眾提問:#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
觀賞《抓狂演訓班》前,以為它會是個勵志故事,關於戲劇老師如何感化受刑人,關於受刑人如何在表演裡,找回自信,找到人生第二春。看完電影後,覺得導演像是透過這個故事,訴說人生中難以消弭的徬徨、不安、反反覆覆的矛盾心情:人們為何要日復一日地等待果陀現身?因為等待期間所增生的信念,讓無意義的人生,似乎有了點意義?即便這份意義可能是被浪漫化的想像(想起《千年女優》片中,千代子用一輩子追尋畫家下落的心情)。同樣的,有人選擇不再等待果陀,追求當下的自由,究竟是放下了執念?或是趨向消極呢?
.
果陀現身或不現身,理由有千百萬種,人們選擇繼續等待或不等待果陀,理由同樣也有千百萬種。人生沒有唯一的正確解答,只有永無止盡的自我詰問與反思。
.
《抓狂演訓班》一方面很打動我,幽默風趣的敘事,精湛的演出,峰迴路轉的情節,都讓人看得過癮。劇中的受刑人在經歷藝術的薰陶後,感受到自由與解放的滋味,變得更難以適應牢獄生活(找回自信,重新像個「人」一樣地活著),這樣的轉變其實是很動人的。另一方面,我在觀影過程卻又不斷自問:我該同情受刑人的處境嗎?#表演藝術與個人行為是可以分開來看的嗎?典獄長與艾提言把文化帶入監獄,到底是值得肯定或是過於天真與理想的舉動?直到電影演完,我依然無法給出個答案,只覺得人生(與戲劇)的精彩,好似脫離不了各種荒謬(無解)的情境啊。
.
最後,我好愛俄國清潔員這個角色喔,不在計劃內的人物,卻長出屬於自己的模樣,人生好像也是如此,既定計畫外的變數,有時候反而最令人難忘。
「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心得] 北藝大2008春季公演- 看板Drama 的評價
- 關於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我們一起等待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果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果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等待大幕再度升起之日!」—果陀劇場給予每一位觀眾 的評價
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我們一起等待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從1988年第一場演出帶給120位觀眾的感動開始,到2021年的果陀劇場已登上世界50多個 ... 在未來,果陀會繼續用戲劇鼓舞人心、帶來更多感動。 ... 你很慌,但你不敢落淚… ... <看更多>
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等待大幕再度升起之日!」—果陀劇場給予每一位觀眾 的推薦與評價
在未來, 果陀 會 繼續 用戲劇鼓舞人心、帶來更多感動。 我們一起, 等待 劇場大幕再升起的那天! 支持 果陀 加入天使會員‧不停擺堅持做好 ... ... <看更多>
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在 [心得] 北藝大2008春季公演- 看板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北藝大戲劇學院2008春季公演,就在北藝大校內的戲劇廳上演。
看的是三月二十九號,星期六下午的場次,陽光很賞臉。
一、《兩個星期一的回憶》 (《A Memory of Two Mondays》)
詮釋美國劇作家Arthur Miller的劇本,故事講述一九三零年代,正值經濟大恐慌的美國,
工廠中一群藍領階級的故事。
整場戲分成兩幕呈現,也就是兩個星期一,這兩個星期一中間隔了一個季節,但是工人
們卻做著相似的工作。
大時代正在大恐慌,「夢想」於是成為這些工人遙不可及的奢求,即使前一秒曾經試圖
專心作夢,下一秒卻被不由自主地飢腸轆轆而美夢驚醒,於是,想做的跟能做的永遠不
能平衡,這些被麵包綁架的人們也就只能日復一日,在每個星期一的早晨來到工廠。
每位工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齣戲沒有明顯的主角,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故事被刻意
縮小,從頭到尾,這齣戲的內容就是兩個星期一,工廠裡的一天,表演的主軸著重在日
常生活,並且以此為基調,加入偶爾的劇場設計,勾引出隱晦的反思。
其中一名工人「布爾」應該是整個工廠裡最特別的人;因為他的夢想還沒有被完全銷毀
,他還是在工廠裡閱讀《戰爭與和平》、還是專注同時期德國的納粹政權發展,他希望
能夠擺脫這個工廠的工作,他想回到大學唸書,而為了實現理想,他存錢,且不斷對著
生活中所有企圖同化他的聲音對抗。
第一個星期一,布爾還是一個躊躇滿志的工人,到了第二的星期一,他已然是一個辭去
工作、回到工廠為了道別的人。
相較於劇情略有放大的布爾的上進,其他的工人,渾渾噩噩度日,或各懷特異的堅持,
雖然不放棄對世界吶喊的權利,卻也並未發出多少聲音,源於獨木難撐頹天的普世想法
,作一個英雄造時勢需要太大的力氣,於是索性固守職位。
Arthur Miller的劇本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從這齣一小時的兩幕劇中,不難看出
來他對社會的關懷,為弱勢發聲。
Arthur Miller以寫實劇場著稱,北藝大的這次詮釋很到位,既然說了寫實,自奉作圭臬
,自沒有太多的抽象。
而寫實,並不等同於嚴肅,相反地他可能意味著幽默;生活中我們不會總是沉悶,即使
在最苦悶的世道,還是可以有開心的事件、開心的對話發生,所以這樣的表演,不僅貼
近了日常生活中的最真實同時也不著痕跡地帶入了黑色幽默。
舞台設計很棒,工廠內的一切,舉凡躲藏老鼠的角落、滿佈灰塵的窗戶,雜亂的工作桌
,不難看出設計上的苦心。
缺點,演員似乎並不甚融入角色,有此一說,「演員演一個角色,不能讓觀眾發現他是
在『演』,而是這個演員就是這個角色」,若要舉例,《京戲啟示錄》中的孫婆婆,讓
我忘記演員的名字,甚至忘了為她鼓掌。
故事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演員卻彷彿置身事外,這很奇怪。
總之,《兩個星期一的回憶》,是傑出的寫實劇,工人們將窗子擦拭乾淨之後,成功
地引進了陽光。
二、《前戲‧賦格的藝術》 (《Foreplay , or the Art of Fugue》)
《前戲‧賦格的藝術》由美國劇作家David Ives所作(仍健在!),相較於《兩個星期一
的回憶》,這個作品顯得可愛,雖不比《兩個星期一的回憶》寫實,卻同等精緻,同時
也輕了許多。
輕,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個星期一的回憶》講述的是關於「現實」、關於「人生」
的這類,一不小心就會讓觀眾想太多的主題。
《前戲‧賦格的藝術》題目定得很玄,表現手法也稍有跳脫。
所謂「賦格」,在樂理中代表著類似的旋律重複出現,在劇中,藉由時空錯置,將男主
角先後與三名女孩子相約打迷你高爾夫的劇情跳接到同一個時間點,觀眾看見了男主角
與三位女子的應對,有相當程度的雷同,
也就是說,男主角用幾乎同一套的手法先後追求了三個女孩子,如此的重複被稱作賦格
,而這三場迷你高爾夫所發生的故事,同時涉及了關乎性愛的暗示,再加上劇中歌舞也
有重複出現以強調的行為,因此定名《前戲‧賦格的藝術》,絕對不是文不對題、譁眾
取寵。
舞台設計出三道迷你高爾夫的草坪,故事從頭說起。
(首先我必須很囧地說,關乎性愛的很多字詞,都因為它們帶有色情的成分而沒有被太
精心思考,其實這樣應該是很不健全的,譬若如果我們很嚴肅來看「做愛」,仔細推敲
,是會發現,原來我們一點也不了解這些東西,即便是已經體會過的人也是。)
劇中將迷你高爾夫球比作性,「你,要上嗎?」「什麼時候要射啊?」「一杆進洞!」
等詞彙更是不需要我講,大家就都知道是在影射哪些事情了ˊˋ
穿插歌舞,輔以用愛情為主題的文本,這齣戲的質輕可以想見,
時下年輕人用什麼樣的角度詮釋愛情?相較之下老一輩的愛情關是否太過保守?濫交又
如何?如果他是下一個世代的趨勢,藉由飛快的交往與分手,加速篩選心中理想的對象
,除了老舊道德的束縛之外,並找不到其他堪大力批評的論點。
全劇在混亂的狀況結束,完全跳脫現實,卻合理地應用時空錯置以找到發展劇情的那個
精準的角度,
很新鮮的作品~~
三、《來與往 ─ 數則貝克特的短劇》
《COME and GO》 - several short plays of Beckett's)
SamuelBeckett,薩穆爾‧貝克特,非常特別的劇作家,他的人生跟他的劇本都太特別了。
貝克特是劇作家,卻同時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低調,少有對自己的評論,更少
有對自己作品的評論,而他的劇作,更是極其低調之能,彷彿是在尋求一種最簡,如果
一件事情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那麼它就不容許一絲的複雜。
所以貝克特的劇作,大多抽象、晦澀、費解,原因就出在那個「見好就收」、「點到為
止」的風格,事情一旦交代完了,多說一字都是多餘。
這次北藝大的演出,一共取經了歐美三位劇作家的劇本加以詮釋,在觀賞之前我只知道
貝克特這個人,因為他在台灣的的名氣實在是太大於另外兩人了。
1953年,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問世,這是貝克特最廣為
人知的劇本,首開荒謬劇場(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先河,《等待果陀》講述
兩個人在一條蕭索的道路上等待「果陀」,據他們口中所述,只有「果陀」來了,他們
才可以有繼續下去的動機,所以一切的一切,就是要等到果陀,但是他們在那路上等了
好幾天,每天傍晚的時候都會有一個人來告訴他們「果陀今天不來了」,所以這兩個人
每天抱著期待醒來,到了傍晚絕望,但是他們害怕自己如果走開就會錯過果陀,所以便
不敢任意離去,就這樣每天抱著希望,然後絕望,故事最後,這兩個人還是在等狗陀。
貝克特在《等待果陀》中想講的主要命題,是人們往往會被對未來的不確定所絆住腳,
猶豫其中,最後蹉跎了一生。
這次北藝大沒有搬演《等待果陀》,而是另外用了貝克特的四齣短劇,〈來與往〉(Come
and Go)、〈戲〉(Play)、〈俄亥俄即興〉(Ohio Impromptu)、以及〈呼吸〉(Breath)。
〈來與往〉,三個女人並肩而坐,然後兩兩離席,各到舞台後側說了第三個人的一個秘
密,然後這齣戲結束在三個女人彼此握手微笑。
觀眾成為偷窺者,我們都知道每個女人都知道了另外兩個女人的秘密(且知道秘密的內
容),但是每個女人也都知道另外兩個女人知道自己的一個秘密(但是自己卻不知道這
個秘密的內容),在這重複了三次的來與往之間,藏了千言萬語;然而最後,這三個女
人彼此握了手,即使知道大家心裡都藏著秘密,表面依舊和善,而,究竟是不在乎這些
秘密,抑或只是佯裝表面上的和平,頗值得玩味。
〈戲〉,一男兩女,各自被關在一個甕裡面,遊戲規則是,當光照到自己臉上時才能開
口說話,燈光一旦移開,就得閉嘴。
這三個人的關係是夫妻跟情婦,他們對同一個外遇事件各有一套說辭,而這三套說辭可
能存在矛盾,但是燈光卻不會一直定在一個人身上,所以觀眾在燈光不斷的變化下拼湊
事件的真相。
「燈光」喻為世界的目光,每個人看見的東西總是有限的那些,唯有當燈光照到自己身
上時,才能發言,於是大家或許都期待發言,或許都害怕發言,但是習慣性的發言跟被
迫發言都不是完善的表達方式啊!
所以,從〈戲〉裡頭可以看見到的,除了各自表述的亂七八糟之外,還能發現尚未準備
好的人被燈光照到、強制說些什麼,以及燈光照相所有人時的結果:每個人說的話都聽
不清楚。
〈俄亥俄即興〉,這齣我沒看懂@@,兩個白髮的男子坐著,眼前有一張長桌子,長桌子上
放了一頂帽子,其中一名男子將一本書放在長桌子上,朗讀,另一名男子用心在聽,不
時要求暫停。
朗讀的故事內容大概是在說一個神秘的男子,每天固定會到一名女子家中唸故事給她聽
,唸完故事之後一點也不逗留,就消失,然後隔天再出現。
他是代替「他」來的。
〈呼吸〉,是一齣全長僅有三十五秒的戲,而且沒有演員,舞台上只有一塊像是石頭的
東西,配合著一聲嚇人的聲音,跟緊接著一聲驚恐的喊叫,於是結束。
同樣不甚了解這齣小戲想表達的東西,但在這一連串的表演呈現時,〈呼吸》扮演了串
場的角色,彷彿是要為了戲跟戲之間做緩衝,換口氣的感覺XD
三齣戲(包含四齣小戲)綜合看來,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寫實到了極點的《兩個星期一
的回憶》,抽象懸疑的《來與往 ─ 數則貝克特的短劇》,以及歌舞性質,歌誦快樂與
自由的的《前戲‧賦格的藝術》,雖然在三個小時之中搬演這些,讓散場之後的我有點
混亂,但是現在回味開來,才知道那是一種因為太過飽滿而生的混亂,理清了頭緒之後
,寫成這些,感謝北藝大精采的演出!並期待《浮士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95.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