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滿足,才能帶來最大的幸福…﹞
幸福,已經成為流行名詞,幾乎在我們的生活中氾濫成災。
我的書桌前貼了一張卡片,同事送的,上面特別用娃娃體寫著4個字:「要幸福喔!」政府現在選拔企業,已經不選優良企業,而是選幸福企業;年輕人買杯珍珠奶茶,也會引用村上春樹的「小而確定的幸福」,縮寫成「小確幸」;鄰居小朋友長大要結婚,我去參加婚宴,看到大家給他的祝福是—
「一定要幸福!」
幸福之外,別無所求了嗎﹖很多人會在搖搖頭之後,堅定地吐出這句話:
「幸福就好!」
幸福,變成現代人的一種必需品,沒有它,這個人生好像就不值得過下去。可是,要幸福不是難事,難的是要一直幸福下去。耶穌會神父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說:
「幸福是隻蝴蝶,你要追逐牠時,總是追不到;一旦你坐下來,牠就會停在你的肩膀上。」
假使不懂得滿足,幸福是短暫﹑容易消逝。中國人說「知足常樂」,不僅是時間的淬煉﹑生命的體悟,在我最近讀了一本新書《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之後,才知道「寧可滿足」其實在認知心理學、遺傳學上都是有其科學根據。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繼暢銷書《韌性》之後,又一最新力作,推翻了「大家都希望追求幸福」的既定想法,同時榮獲誠品﹑博客來9月選書,可見得是一本重量級好書。
研究指出,「滿足感」比「快樂」更重要。如果我們能辨識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對生命中的悲歡離合也都能平靜接受,那麼「幸福快樂」將只是低階的快感,而「滿足」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我的好朋友TT,是公認最幸福的女人,每次看到她,都一派恬淡自在的模樣。當我們在為一些事煩惱無解的時候,她會跳出來,揮揮手說:「想那麼多做什麼!」接著就喲喝大家:「管他的!走,我們去吃好吃的。」
大家都說TT好命,才會有這樣的好性情。活在幸福的粉紅泡泡裡,眼睛看出去的,當然也是一個粉紅幸福世界。可是有一天我突然被雷劈到,不對呀,TT並沒有比我們好命!於是我問了她一些「人生應該怎樣」的問題。
「妳一出生就被送走,是個養女,妳的成長應該有陰影才是。」
「怎麼會﹖我的生母住在兩條街外!別忘了,我有兩個媽,比你們都強。」
「妳先生駐外20多年,聚少離多,妳一人帶大三個孩子,妳應該會抱怨呀!」
「別傻了,他賺人民幣,讓我們能夠過得起好日子,再抱怨就沒道理了。」
問到這裡,我幾乎問不下去,不過轉念一想,女人最大的罩門是在兒女,他們才是心頭的肉,我再狠心地往下問:
「妳的兒子,高中讀了5個學校,最後只有高中畢業,妳應該要擔心的。」
「這的確曾經是我心頭最大的憂心,可是他堅持追求做設計這個夢想,每天認真接案,只不過收入不穩定。還好住在家裡,我們幫得了他。」
「妳的女兒這麼優秀,結婚對象的學歷與家境都不如她好,妳應該著急吧!」
「會啊!但是又能怎樣﹖孩子不會聽我的,我還是要照吃﹑照喝﹑照睡﹑照過日子。」
若是同樣情況,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會如何﹖一定怨聲載道!那麼TT的豁達來自哪裡﹖來自滿足現狀!她最大的不同是,沒有一個「幸福人生」的框架。
年輕時候,TT也同樣懷抱著「幸福人生」的框架,等到腳踏實地活了一遍,才明白這個框架套不進任何一個真實人生,最後她承認,人生不過是「一直對現實讓步」,非得認清現實﹑放下期待不可,否則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現在她說:
「對於人生,我不求『幸福就好』,只求『這樣就好』。」
這就是滿足!人生沒有完美,只有體驗。體驗不會只有一種味道,而是酸甜苦辣一樣不缺;缺了酸﹑苦與辣,甜就提不了味﹑吃不出好味道。不要說生活如此,工作亦是。美國在2005年做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上班族都不滿意工作,原因出在哪裡﹖美國管理顧問柯斯坦(E.L.Kersten)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分析:
「原因是我們對於工作有過多的期待。 」
而所謂的「幸福人生」,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跟別人比較出來的。當真實人生不如想像時,就會怨這怨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責怪父母﹑伴侶﹑子女,或是主管﹑老闆,一切都是他們害的,我的人生才會不幸福。相反的,當開始決定走出想像國度,進入真實世界,接受一切的存在都是剛剛好,就會輕鬆漫步到一個美麗新境界:滿足。
滿足怎麼產生﹖就是你不再追逐所謂的幸福﹑或是用「幸福人生」評價「真實人生」,而是活在當下,接納自己﹑感恩別人。追逐不會帶來幸福,唯有滿足才能。
追逐帶來競爭與比較,讓人貪得無厭,只能感受到須臾的歡樂,毀滅原來的美好。在體育競賽中,金﹑銀﹑銅獎三位得主,誰最快樂﹖一般人想都不想就會說,當然是金獎得主!根據統計,金獎的確是最快樂,但是最不快樂的不是銅獎,而是銀獎,為什麼﹖因為—
銅獎得主想的是:「還好,差點掉到三名之外,就不能站到台上被頒獎。」
銀獎得主想的卻是:「差點就可以拿到金獎,失之交臂,令人懊惱。」
沒有人喜歡被比較,但是每個人都喜歡做比較。跟別人比較,也跟自己的「幸福人生」比較,包括考試成績﹑學校排名﹑收入高低﹑住家坪數﹑子女成就等,不僅人比人氣死人,欲望也沒有填滿的一刻,贏了就快樂一陣子,但是無法持續,像是公司加薪,員工快樂最多不過2個月。
擁抱滿足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幸福。而滿足感,來自於有一個正確而健康的「現實感」,想的不是「幸福就好」,而是「這樣就好」,追逐幸福是活在未來,唯有這樣是活在當下。心理學家說,一個能夠接近現實與風險,不做空想的人,擁有高度的韌性,同時比較能克服困境。柏林大學創辦人威廉‧馮‧洪堡說:
「大多數人僅僅因為對命運提出了過度要求,便使自己落入了永遠的不滿足。」。
人生不可能永遠幸福,不然就不是人生。當你抓不住幸福的蝴蝶時,不妨抓住自己的心,安住下來,貼近現實,心就會打開,看到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自己所沒有的。這時候,滿足就來輕輕敲門,你就像一朵盛開的花,蝴蝶自來,停靠在你的肩上。
*** *** ***
「滿足」一書,時報出版,同時榮獲誠品﹑博客來9月選書,可見得它是一本重量級好書,我個人在讀後,深獲啟發,值得一讀,向你鄭重推荐。以下是各書店的連結,擁有長久幸福的密碼:
誠品:https://bit.ly/2MiK3p9
博客來:https://bit.ly/2MfBDip
金石堂:https://bit.ly/2KQDh75
柏林 洪 堡 大學排名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意識形態太多的城市會怎樣? 來看看紐約、首爾、柏林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四十五
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今日有高雄市長候選人表示「環保可以抗議、教育可以抗議,治安不好都可以抗議,你都可以抗議,唯一意識形態,對不起,通通不准」。雖然該名候選人不改一貫作風,晚間略為軟化。但到底什麼是意識形態呢?城市裡出現意識形態對經濟不好嗎?
剛好,去年10月31日萬聖節這天,好過日考察系列帶大家看的,是德國如何看待過去歷史上極權主義的種種「幽靈」。以不同的「城市地景」紀念,讓人永不能忘。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好過日考察過的城市,曾經出現,甚至有官方角度來紀念怎樣的意識形態?
#紐約 (世界經濟規模、金融業規模最大城市)
講起紐約的「意識形態」活動,或許許多人有印象的是2011年9月17日開始的「佔領華爾街」,當日近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活動持續超過數個月,期間也發生過11月15日的祖柯蒂公園驅離事件。但紐約市府當然沒有「禁止」這樣意識形態鮮明的示威活動。
其實,紐約的政治示威是家常便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就出現在聯合國總部前。而且不只美國政治,更涉及全球政治。
1971年1月29日,二千多位台灣及香港留美學生就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示威,高呼「保衛釣魚台」,活動也擴及全美各地。而參與美國保釣運動的不少右派留學生之後都成為中國國民黨的要員,例如馬英九;不少左派留學生則倒向中國共產黨。這些現在高喊反「意識形態」的政客們,在他們留學美國(甚至許多取得綠卡)時,都享受過「言論自由」的庇蔭,然而卻絕口不提。
#首爾 (世界競爭力前十城市、世界數位指數第一城市)
南韓的發展軌跡和台灣相若,首爾從民主化運動開始,就上演一場又一場的抗爭。光州事件後,抗爭活動持續對南韓軍政府施壓,民間也一直有自發紀念光州事件的地下活動。1987年,強調「拼經濟」的全斗煥政府無視民間要求修憲爭取總統直選的呼聲,強硬表示漢城奧運前「停止討論修憲」,並於6月初指定陸軍士官學校同學盧泰愚為下任總統。
6月9日,延世大學爆發大規模抗議,學生李韓烈在校園內被催淚彈集中頭部,當場失去意識倒地。身後掩住口鼻的夥伴攙扶著他立刻送醫急救。
這張照片傳遍全國,輿論大譁,隔天四十萬人民上街示威,2400人被捕,「意識形態」很快擴展到全國卅多個城市,不只學生,中產階級也響應上街頭,據稱半個多月內有830多萬人上街抗議,1萬7千多人被捕,對政府的不滿傳遍全國,史稱「六月民主運動」。
7月5日,李韓烈在頭部重創近一個月後,仍不治逝世,四天後,160萬漢城市民走上街頭,為李韓烈舉行「民主國葬」,而後促成了總統直接民選。歷史的巧合是,南韓為民主歡呼、為李韓烈哀悼之時,正好是臺灣解嚴的前一週。
今天,李韓烈中彈的雕像仍聳立在延世大學入口不遠處,在小丘上俯瞰著校園,一旁的紀念碑上,刻着198769757922這串好像密碼的數字,紀念事件發生的幾個重要日期(6/9、7/5、7/9、22歲)。
南韓進行了對獨裁政權的責任追究,紀念過往的人權地景也流傳至今。沒有韓國人,會說這樣抗暴的意識形態,會影響他們的經濟。
#柏林 (歐洲創業排名第二城市、國際會議排名第五)
柏林身為歐洲命運最坎坷的城市之一,目前殘留大量「意識形態」的遺跡。好過日介紹過的猶太博物館、共和國宮是其中較醒目的地標。
1988年,柏林市政府決定興建猶太博物館時,曾經遭受反對,有人認為猶太歷史部門不必從歷史博物館獨立出來,有人認為經費應該用來「拼經濟」、重建東柏林而不是「拼意識形態」。更有人認為猶太人不是我殺的,為何拿市民稅金來「譴責自己人」。好在,柏林堅持這樣的「政治化」,建成了柏林最受歡迎,吸引觀光客數量名列前矛,也象徵德國人反省態度的博物館。
共和國宮則是過去「柏林皇宮」,在東德時代被改建為現代化的「共和國宮」,作為東德人民議會使用。這樣高度「意識形態」的建築,在東德民主化併入西德後,發現過去的建材有毒(石綿)而要拆除,拆除後是否重建原來的皇宮,就引起論戰。有人認為柏林市府要抹殺共產時代痕跡,有人認為重建皇宮象徵舊帝制的崇拜。最後,柏林重建「三面皇宮」,但留下一面不加裝飾的水泥牆,避免完全復舊。而建築則作為「洪堡論壇」使用,要研究與保留世界文化,推動科學、藝術、文化活動和對話,預定於2019年啟用。
而從小處,也處處可見德國人對歷史的尊重,例如柏林選帝侯大道上的公車站,立著納粹黨衛隊大隊長艾希曼參與大屠殺的解說。
公車站背後,是「最終解決方案」行政作業的總部(選帝侯大道116號),置身極權主義中的眾多「平凡公務員」,製造了謀殺600萬人的死亡體制。即使人性本身並沒有改變,在缺乏思考的服從中,卻依然能製造巨大邪惡,亦即漢娜鄂蘭所言的「惡的平庸性」。
在德國許多城市的人行道上,鑲著一不注意就會忽略的小金屬牌,上面通常寫著:曾經在這裡居住的(Hier wohnte ...)某某人、出生年份、以及多是此人被驅逐的年份以及最後去世的地點。
這樣的金屬牌目的是紀念在納粹時期,被謀殺、驅逐和逼迫自殺的人。稱為絆腳石(Stolpersteine)計畫。
在這裏,沒有廉價的「放下過去」,而是透過在每日日常中,誠懇地「時時面對」,讓記憶永不遺忘,讓錯誤不再發生,讓歷史繼續向前。
#操作去政治化才是可怕意識形態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美國、德國、韓國...以及更多的民主國家,他們最繁榮的城市裡面,絕對不排斥政治與歷史的存在,不會禁止、也不會「道德勸說」阻止帶有「意識形態」的遊行。這樣的包容並蓄,反而促進了思想的多元性,讓創意更容易產生。
實際上,刻意將城市「去政治化」的舉動,反而可能是讓統治者獨尊其「意識形態」,打壓異己的最好工具。軍國主義的日本,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民不談政治專拼經濟,只要不觸碰統治者的底線,馬照跑舞照跳。這樣的國家或城市,真的會是偉大的嗎? 而膽敢說出「禁止意識形態」的候選人,你不擔心他當選後,只會「剩下一種官方意識形態」嗎?
柏林 洪 堡 大學排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博硯「說」法》什麼都不做 只是坐以待斃!!? (12/29/2015 自由時報)
“..... 台灣因為地狹人稠,所以我們面對的環境問題的考驗將比各國更為嚴峻。而核能的使用成為執政黨所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別忘了,台灣根本沒有偏僻的角落讓政府偷偷掩埋核廢料,連這種地理不正義的事情我們也做不到。
荷蘭的水利工程與水資源管理是全世界有名的,原因無他,因為荷蘭是低地國。也因為低地,使得他們必須發展這樣的技術,而台灣卻因為地狹人稠、因為是一個島,政府不思利用科技解決問題,反而要大家認命,格局也差太多了吧!
台灣空氣污染情況嚴重,這是強迫我們再度面對問題的契機,但我們有改變的勇氣嗎?
能源轉型是我們絕對要去面對的問題,台灣做為一個海島國家,諸多國家的成功經驗並不見得能全然移植,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因此失去克服困難的心。....."
作者:胡博硯 /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學博士,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上週末,多個來自中部地區的公民團體結合了北部地區的公民團體與政黨舉辦的「反空污大遊行」。中部地區空污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是不需要靠數據就可以被了解了。而其中一個污染源就是台中火力發電廠。因此,台中火力發電廠的降載問題又成了討論焦點,這時候就會有人說,「又不要核電,也不要火電,那我們要什麼呢?」
能源轉型是我們絕對要去面對的問題,台灣做為一個海島國家,諸多國家的成功經驗並不見得能全然移植,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因此失去克服困難的心。
這幾年,能源轉型做得最好的國家,一般咸認是德國。實際上,德國不僅是政府努力,民間也是積極投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成果。
德國鐵路公司的努力
1994年德國鐵路公司成立,它的前身是不具備法人格的德國聯邦財產-德國聯邦鐵路。而目前該集團在全世界擁有超過三十萬名員工,旗下子公司也超過百間,主要以德鐵區域交通公司,德鐵遠程交通公司、申克貨運公司、德鐵鐵路網建設公司等為主。而這間排名全世界前幾大的運輸公司,在環保上的努力卻是有目共睹。
德鐵公司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是39.6%,該公司本來是預計在2020年時達成35%的目標,但顯然速度超前了。而這樣的綠色電力除了運用在一般場站外,也包括長程鐵路。德鐵的綠電使用絕非僅是帳面數字。利用電網的分離,德鐵保證使用的綠電是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
但若單是這樣說明,就無法理解德鐵不僅是配合政策來使用再生能源,而是在科技上想辦法來減少排碳。例如,車輛的空調系統的改進,利用CO2去冷卻空氣;例如集電弓熱能回收利用等作為,除了有利能源利用外,也減少排碳。不只車輛,火車站也是節能減碳的一部分。
自從1997年德國在Uelzen車站設置了第一個太陽能裝置後,就開始逐步推展太陽光電。目前總共已產生超過1900萬度電力,約可提供5800個四人的家庭每年的電力需求。而未來的火車站想法則是完全不靠外部電力的提供,除了車站內部外,於車站外也預計設置電動車的租賃站。這些電能的提供都來自車站本身的太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設備。
世界環保大廠BMW
另外一家德國大廠BMW公司則宣稱該公司半數電力來源為再生能源。2014年BMW再度成為道瓊永續發展指數上汽車製造業的龍頭。而今年度它們宣稱其集團用電已有半數來自再生能源。
這樣的成果不僅只出現在德國。該集團的節能減碳以及能源轉型措施遍布全球工廠與分公司。例如,需要大量能源的碳纖維製造最後落腳在美國的摩斯湖(Moses Lake),原因在於該處有綠能可以使用,因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廠Grand-Coulee-Talsperre正坐落於該地。除了美國外,萊比錫的工廠也使用了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而在整體能源的利用上,新型電動車的BMW i3的製造,電力使用節省了70%,水也省了一半。這都還不包含該公司在新型電到車輛研發上的努力。
德國的成功經驗在很多台灣經濟學者的眼中是看不到的,德國人不做則已,一做就是要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心態,這對於留德的我是影響深刻的。德國綠電飛快成長,有很多台灣學者都將其歸功在歐洲電網一事,而面對綠電使用,往往只問一句「台灣人願不願意接受電費上漲?」
上述所提出的數據,還沒告訴大家德國國民所得的變化,或許從最近關於難民爭相湧入德國的報導,大家都已經熟知德國這幾年的經濟變化了。
當然電網、電費昂貴都是事實。但是德國人擁有突破的心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至少BMW的成就與歐洲電網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吧!而德國就使用這樣的「不穩定的」電力開火車、造汽車。
當然,在台灣也有對於環保節能非常重視的廠商,例如台達電於中國大陸各廠區建置太陽光電設備,2014年生產572萬度電。而該公司的各項環境指標也都是正向發展。顯然,這是可以達成的事情。
台灣是一個36000平方公里的小島,這島上有2300萬人,因為地狹人稠,所以我們面對的環境問題的考驗將比各國更為嚴峻,獨立的海島的確不會出現歐洲電網這種東西,而核能的使用成為執政黨所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別忘了,台灣這樣一個海島根本沒有偏僻的角落讓政府偷偷掩埋核廢料,連這種地理不正義的事情我們也都做不到。
荷蘭的水利工程與水資源管理是全世界有名的,原因無他,因為荷蘭是低地國。也因為低地,使得他們必須發展這樣的技術,而台灣卻因為地狹人稠、因為是一個島,政府不思利用科技解決問題,反而要大家認命,格局也差太多了吧!
台灣空氣污染情況嚴重,這是強迫我們再度面對問題的契機,但我們有改變的勇氣嗎?
圖片說明:德國能源轉型,傳統德國小鎮與公民所擁有的風力發電機組或是其他再生能源設施普遍存在於德國各個角落。
文章資料原始來源: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554250
======== ♡♡♡ ========
☞ 更多的相關內容請至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 ) 以及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官網 ( http://momlovestaiwan.tw/content/masterpage/Index.aspx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