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 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柯式野生活本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屠潔 一起迷路旅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柯式野生活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登山的起點讓「柯式野生活」帶你開始:高山Youtuber給新手的話 的評價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休息是必要的!山上完美營地chill 兩晚 雙人瑜珈 ♀️ 的評價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柯式野生活學歷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YOUTUBE ... 的評價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柯式野生活學歷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YOUTUBE ... 的評價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柯式野生活學歷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6月 的評價
- 關於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柯式野生活YouTube網紅頻道詳情與完整數據分析報告 的評價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畫家在2019波隆那書展的創紀錄】
昨天波隆那書展行前記者會,我因為已經先出發在路上,而無法參加。
很開心今年台灣畫家的成績:「本屆插畫展共有世界各地62個國家、2,901位插畫家參賽,評選小組最終精選來自27國的76位創作者,其中臺灣就有9位插畫家入選,此等榮耀不僅創下臺灣歷年參賽的最佳紀錄,也僅次於日本插畫家入圍數量,如此優異的傑出成績,呈現臺灣30多年來創作者韜光養晦儲備能量,瞬間在國際發光發亮。」
義大利朋友跟我說:台灣的九人甚至比他們的七人都多。:)
九人是:陳盈秀、陳永凱(阿尼默)、蔣孟芸(貓魚)、林芸、周宜賢( Ballboss)、李允權、江培瑜( 江魚 )、戴語彤、鄧彧。
此外,今年台灣館也派出五位推薦畫家:陳致元、張蓓瑜、安哲、黃郁欽、吳欣芷。
先祝所有的畫家和出版社都有豐盛的收穫!
Page今年的展館新設計也精彩可期,等到了波隆那再向大家簡報後續情況。
Bon Voyage!
2019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臺灣館
【捷報連連!臺灣插畫黃金年】
2019─臺灣插畫界的豐碩黃金年!史上首度9位插畫家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創新紀錄,陳盈秀、陳永凱(阿尼默)、江培瑜(江魚)、李允權、蔣孟芸(貓魚)、周宜賢(Ballboss)、林芸、戴語彤及鄧彧,驚喜從全球62國近三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臺灣瞬間晉升插畫強國!
2019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即將於4月1至4月4日舉行,文化部主辦、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的臺灣館以「山裡的圖書館」(Taiwan! Library behind the Mountain)為主題,規劃「Paradise動物主題特展」,國際童書出版業可全新體驗臺灣圖像原創的熱情、多元與開放;此外,臺灣館同步推薦五位金牌插畫家:張蓓瑜、陳致元、吳欣芷、安哲和黃郁欽,他們的創作也將在國際舞台隆重呈現,突顯臺灣驚人、豐沛的圖像作品生命力。
精銳盡出 波隆那雙捷報
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是全世界最大的童書盛會,鼓勵新人邁向國際市場的「波隆那插畫展」更是年度全球插畫家心心念念的重要競賽。本屆插畫展共有世界各地62個國家、2,901位插畫家參賽,評選小組最終精選來自27國的76位創作者,其中臺灣就有9位插畫家入選,此等榮耀不僅創下臺灣歷年參賽的最佳紀錄,也僅次於日本插畫家入圍數量,如此優異的傑出成績,呈現臺灣30多年來創作者韜光養晦儲備能量,瞬間在國際發光發亮。
除了9位插畫家入選的捷報,今年波隆那也傳來大塊文化入選2019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最佳童書出版社」(BOP-Bologna Prize for the Best Children's Publishers of the World)的好消息。「最佳童書出版社」 獎項,宗旨是為了表彰世界各地在圖書選題、專業編製與知識表現都產出優異作品的童書出版社,希望藉此促進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和文化樣貌的知識傳遞都能相互交流。歷來臺灣童書業多次入圍獎項,2014年格林文化曾經榮獲該年度「最佳童書出版社」榮耀,2015年和英文化也曾經入圍此一獎項。2019年第七屆「最佳童書出版社」頒獎典禮,將於4月1日傍晚6:30在波隆那市政廳舉行。
山裡的圖書館 動物主題特展閃亮推出
臺灣館策展人鄒駿昇延續2017年和2018年的策展語彙——四季常綠、豐盈美好,2019年從臺灣內在出發,呼應臺灣自然山林的地貌,擷選「圖書館」一詞的知識海量和典藏價值,呈現臺灣原創插畫美麗的創作,猶如山中珍寶和圖書館典藏;加上臺灣地景之美名揚國際,鄒駿昇定調「山裡的圖書館」(TAIWAN, Library behind the Mountain)作為2019展館主題,並邀請國內30位優異創作者展出蘊含動物元素的插畫作品,特別規劃精緻的「Paradise動物主題特展」。
在整體視覺識別方面,為搭配「山裡的圖書館」主題,展館選色基調以臺灣自然生態與人文傳統為靈感,主色調象徵臺灣身處亞熱帶的特色,以綠色地景搭配文化意涵作為整體色系語言。展館風格上,則以「圖書館」為出發點,設計突顯臺灣本土特色的「Paradise動物主題特展」,插畫家的精選作品以裱框高規格展示,臺灣館參訪者猶如進入臺灣山林,體驗來自土地所醞釀的生命力。特展也同時建構插畫選品的自信和氣勢,積極強化並拓展插畫家與國際市場伯樂相見的機會。
臺灣館塑造人文新體驗 動物主題書區新亮點
多年來,臺灣插畫家持續在波隆那兒童書展發光發熱,臺灣的風土民情、人文涵養,甚至日常生活,均透過插畫家的筆觸,轉化為童書繪本或青少年小說中獨樹一幟的美好風格。
2019臺灣館位在英、美出版重鎮的25館A153,展館面積共10個展位160平方公尺,館內分區包括「動物主題書區」、「推薦插畫家區」、「臺灣精選好書區」、「數位出版品區」、「出版社專區」以及「版權洽談與活動區」等,推薦近年出版關於臺灣風土人情的特色童書繪本,展出書籍共計523本。藉由臺灣館多樣化的展品,國際出版專業人士得以深度認識臺灣最新的童漫出版品,並且進一步拓展版權商務的交流。
此外,為了協助國內童書出版同業與插畫創作者提升國際視野、增益作品格局,臺灣館亦延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延續規畫專業導覽與研習活動。臺灣館童書顧問柯倩華,針對2019波隆那書展主辦單位公告的節目表,即細心安排推薦參觀的重點展覽,例如瑞士主題國館ABC插畫展覽;或是展期間由波隆那書展主辦的一系列精選講座,像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知識圖畫書製作過程」,深信對於出版同業製作國際市場力的作品將有更多啟發。同時,針對插畫家作品的精益求精與國際競爭力,書展基金會也延請曾指導4部作品榮獲拉加茲童書獎優選的法國Actes Sud藝術總監Kamy Pakdel,與臺灣插畫家一對一討論作品概念和走向,期望藉由深度的對話,協助插畫家們創作銜接國際需求的出版品。
五位推薦金牌插畫家陣容 各個頂尖風格出眾
臺灣館今年推出五位金牌插畫家,每個人都在各自專業領域深耕多年,想法獨特且風格出眾,並具有國際市場及行銷力。五位插畫家包括:2017年以《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入選「德國最美麗的書」獎項的旅德插畫家張蓓瑜、享譽國際的插畫家陳致元、深耕插畫界30年的插畫家黃郁欽、斜槓跨界的知名插畫家安哲以及多次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的新秀插畫家吳欣芷,都將在波隆那書展期間舉辦活動,以最出色的出版品迎向國際、拓展版權,呈現我國創作力風範。
陳致元
目前為國內最受矚目的明星級兒童繪本創作者之一,擅長以平實有趣的內容,輔以溫馨的繪畫風格,傳遞跨越語言、文化隔閡,淺顯易懂卻又讓讀者印象深刻的故事,作品暢銷多國並屢獲國際多項殊榮,代表作《Guji Guji》更被翻譯成16國語言,入圍紐約時報暢銷童書,並獲得瑞典知名劇團改編為暢銷舞台劇。4月1日16:00-16:50,在波隆那展覽中心的「插畫家急救站」(Illustrators Survival Corner),陳致元將以「做一本圖畫書」為題演講,和世界各地的插畫家進行深度交流。
張蓓瑜
2017年以《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初試啼聲,便勇奪「法蘭克福書展書封設計獎」、「德國最美麗的書」獎入選、美國3X3國際插畫大獎(繪本項目)銀牌等國際大獎殊榮,人生中的第一本童書創作,便榮獲各界好評。今年張蓓瑜獲邀成為臺灣館推薦插畫家,除了推廣作品版權,也將在臺灣館舉行簽名蓋章活動。
安哲
2018年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的安哲,因故未能親至波隆那領獎,今年成為臺灣館推薦插畫家,終於可一償宿願,親臨波隆那兒童書展朝聖。這位型男藝術家創作多元,從繪本、插畫到漫畫等圖像創作,作品榮獲國內外大獎肯定。尤其他的創作觀點與眾不同,不附和潮流,風格帶點荒誕黑色,批判又深富寓意。從2017年入圍波隆那作品《阿河Aho》為例,安哲以發掘城市獨特氛圍和事件為創作靈感來源,將一件發生在臺灣的河馬意外事件,映照社會的省思。因此故事沒有Happy Ending,不想讓孩子們對現實社會抱持太多希望。這次他將帶新作前進波隆那,並近身觀察波隆那插畫展評審對於遴選作品的標準,以及觀摩西班牙SM基金會所舉辦的插畫獎項,希望藉由全球插畫趨勢的觀察,了解近來藝術形式的轉變。
黃郁欽
深耕插畫多年的插畫家黃郁欽,也可說是另一位斜槓奇人,本業編劇,1988年投入插畫,迄今創作已超過30年。同時他更創立臺灣第一個手製繪本團體「圖畫書俱樂部」,砥礪插畫家精進,每年定期舉辦繪本創作。除了獨立創作繪本,他也和同樣是繪本作家的妻子陶樂蒂一起合作。黃郁欽的作品多元,深獲許多獎項的肯定,2016年更以《好東西》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國際版權潛力無窮。
吳欣芷
已經二度入選波隆那插畫展的吳欣芷,可說是一位幸運兒,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碩士,她「立志」並且如願成為插畫家,接連於2016、2018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對比第一次去波隆那書展的心情,此次她認為自己更能掌握需要觀摩與學習的是什麼。吳欣芷以透明度高的水彩創作成為個人特色,她並希望藉由圖畫和文字對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夢想成為帶給世界溫暖的插畫家與繪本創作者。
2019臺灣入圍波隆那插畫展創作者
陳盈秀 入圍波隆那喜上加喜
9位入選波隆那的插畫家中,首次入選的陳盈秀,可謂喜上加喜。原來這次陳盈秀入選作品,靈感來自於2018年和姊姊獲得波蘭Art Moves國際議題看板設計競賽首獎,受邀領獎途中所經歷的飛行旅程。
來自高雄的陳盈秀,目前和姊姊一起經營設計工作室,工作之餘,亦積極參加各項國際插畫賽事,曾獲美國3x3插畫年鑑、英國 WIA世界插畫獎等肯定。去年姐妹倆聯手拿下Art Moves國際議題看板設計競賽首獎,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大型廣告作為創作載體的賽事。陳盈秀指出,在受邀前往波蘭領獎的途中,經歷多個航班與機場激發她不少靈感。因此她用色彩的堆疊與錯位創造出機場熱鬧忙碌又令人嚮往的氛圍,並以小孩子的視角呈現初次去機場準備出國的新鮮與興奮感,她非常高興這段故事能受到評審青睞。
陳永凱(阿尼默)/入選作品: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
同樣首次入選的陳永凱,第一次投稿便入選,其實筆名阿尼默的他,作品常發表於各報副刊,也為不少書籍繪製封面,在插畫界名氣不小,近年因為喜歡登山,也從中衍生不少靈感,進而創作出一系列與樹相關的作品。
〈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是本次波隆那插畫展陳永凱的入選作品。提到靈感來源,他表示這是一棵樹愛上一位女孩的故事。「每位讀者心愛的一本書,前世可能都是一株深愛著你的樹。」這棵樹為了更接近小女孩,夢想是自己長大後,可以變成女孩手中的書……故事寓意深刻、溫馨感人。
蔣孟芸(貓魚)/入選作品:我們等妳回來
不少插畫家嗜養毛小孩,蔣孟芸也不例外。哲學系畢業後開始個人插畫創作,並曾在2013年為電影《十二夜》繪製前導視覺海報,她常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宣導並為動物發聲。
筆名貓魚的她,表示自己很喜歡山,山跟海讓人感到渺小,她想畫人類因為臣服自然而獲得心靈自由的故事。這次入選作品從構想到完成大約花了一個月,期間看了一本很棒的攝影集WILDER MANN,就好想畫大型的人形野獸,畫著畫著卻變成了山怪。她笑說,這次完全是野放左手,畫自己想畫的東西,邊畫邊想,最後才看圖說故事。媒材使用上是手繪加上電腦繪圖,包括鉛筆、墨汁、油性粉彩及油畫用油創作。
林芸/入選作品:Hey look!
插畫家林芸的入選作品Hey look!,源於她的臉書粉絲團「小人人」,林芸形容這些小人人,會穿梭在每天日復一日的生活框架與規則中,紀錄它們也是一種有趣的事。
從Hey look! 作品的5張圖,可以看到學生們在跳全民健康操、在教室上課、校外教學前興奮地等待上車、體育課的100公尺測驗,還有學校的圍牆等。校內活動和教室、操場等硬體設備都是為了表現某種需要遵循的制度和規則。再仔細看,每一張作品都可以發現學生們被「某個東西」吸引了, 因而打破了原本應該有的秩序而造成了小混亂。但他們究竟在看什麼呢?究竟是被什麼吸引? 這個創作概念是想在一個制式體制下營造出自由和混亂,也是她想呈現的故事核心。
周宜賢( Ballboss)/入選作品:開窗計畫
Ballboss(本名周宜賢)出身劇場界,當過導演、演員、編劇,半路出家變成插畫家,也因為剛開始沒有繪畫基礎,炭火、撕布等各式媒材都用上,大膽形式的創作,也成了他的特色。
入選作品〈開窗計畫〉描述三戶臺中在地民宅、最裡層的都市生活紀實。「也許他們將是你認識的第一批臺中人。」周宜賢表示,當旅客初到一座陌生城市,身份是最為曖昧的。城市核心的真實樣貌,總是透過一道道高牆將他們隔絕在外。在這個為旅客設計的創作計畫中,作者如同在水泥屋牆上打開了窗子般,從城市裡挑選出三個真實人物,極其透明地向外界分享他們居家空間的種種細節,作為大尺寸插畫繪製的題材。
李允權/入選作品:Faith
來自雲林的李允權,學的是化學,卻跨界劇場,玩起編導,進而以編導劇作【睡眠勿語】入選國家劇院實驗劇展,由於入行多年,低調行事的他,自嘲應是年紀最大的入圍者。
關於入選作品Faith,李允權指出,該作品靈感來自於他曾冥想過未來的某個畫面,「當人類再回到已被毀滅的地球上考古時,在一處殘破的山洞哩,看到了5幅壁畫,我將之定義為【荒蕪】、【崛起】、【繁華】、【腐化】與【歸零】。」李允權認為,雖然這並不是五幅參選作品的最後命題,但很多奇妙感應大概都是從其中發想開始的。
江培瑜( 江魚 )/入選作品:BE BORN
來自彰化員林的江培瑜,從一開始專注產品設計,後來換跑道做平面設計、插畫,一路堅持創作。這次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第一時間,連母校員林高中美術班都歡慶這位傑出校友入選的好消息。媒材使用上,江培瑜偏好手繪加上電腦繪圖。
這一次入圍的作品,故事是在講述一段在出生前探索自我的旅程,在一個生命還無法定義自身為何物的時期,沒有發展成熟之前,只能藉由漫長旅程去探索了解自己的感官與世界的連結,去認知眼睛、耳朵,等等觸感對於世界對於自己對於我之前的差異在哪,每一刻都是需要足夠的耐心與等待,等待出生的那一刻。這次在畫面配色使用上更奇幻非一般對顏色的基本認知,想營造出更多夢境的色彩感。用太空人的造型來表現新生兒對未知的探索與臍帶的象徵意涵。她想要介紹出生前的故事,因此講述一名新生兒誕生前,在生命還沒形成被定義之前,藉由旅行去了解感受自己這個個體為何,去認知自我的過程,直到出生。
戴語彤/入選作品:PURURU
插畫家戴語彤的入選作品PURURU,起源於她在大學時請音樂家到課堂即興演奏,戴語彤形容,當時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自由畫畫、創作,而她就在當下畫出了這隻粉紅色的怪物,幫牠取為PURURU,後來非常喜歡這隻怪物,就決定要以牠製作繪本。
戴語彤指出,PURURU在宇宙從星雲蹦出來,剛開始大家都嚇到逃走,沒人理牠,又餓又孤單的情況下,後來遇到好心的橘色宇宙人帶牠去吃拉麵、參觀星星,一起玩、一起笑,怪物與宇宙人的友誼就此展開。特別的是,她使用手工刺繡的媒材創作,也為這隻怪物憑添幾絲秀氣。
鄧彧/入選作品:勇敢挑戰未知
《勇敢挑戰未知》是一則討論勇氣的故事。自從長大成人之後,勇氣似乎和年齡成反比成長,因此鄧彧希望透過圖像來傳遞這個簡單的概念。這也是她在2017年以無字書《回家》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後,第二次入選。
鄧彧指出,隨著成長,身為大人的我們,對於不同事物逐漸失去熱度,甚至選擇相同的模式行事,年輕曾有過的目標或是夢想似乎變得遙不可及。這次的作品藉由一隻小狗象徵孩童時期的我們,天真、無所畏懼,對於新的事物充滿好奇,即便有可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而遭遇困難,仍不假思索地往前。以此警惕自己,對於新的事物抱持開放的心,勇敢的嘗試不同。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有讀有回](下)
〈小說〉:
* 別讓我走
* 一九八四
* 流
* 長日將盡
* 人浮於愛
* 複眼人
* 山茶花文具店
* 荒人手記
*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 被遺忘的新娘
* 言葉之庭
* 人間失格
* 毒木聖經
〈小說〉總結:
我其實沒有料到自己讀了這麼多小說,是我2018年度所看的類別最多的一種。基於對知識與議題的追求,我有意識地盡量使自己不要太多地閱讀小說。畢竟小說基本還是娛樂人類的產物,若是我看書都看得很開心、沒有一點思考與學習的成分,好像與自己「有意識地閱讀」背道而馳。
但厲害的小說還是有能讓人十足十的燒腦功效。光是鑽研字裡行間的言下之意、試圖想像文字的畫面韻味、體會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不啻是一種人情義理的邏輯訓練。
上乘的小說除了故事情節扣人心弦、文字精美之外,通常還涵蓋著某個作者關懷的人生哲理,進而導引現實中的我們一同關注與理解其中心思想。這麼說來若要從漫無目地的閱讀方式轉向有意識的閱讀目標,基於某種理念虛構而出的小說的指引就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寫作《別讓我走》、《長日將盡》的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身為移民的身份卻能寫出英倫風味十足的故事。據說其英文原版的詞彙華美、用字嚴謹,文字應用功力完全不輸道地英國人。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石黑一雄,看似沒有因為自己的移民身份特意關注移民議題,其實有他期望世界民族以「世界人」自居的野心。
身為一個國際身份尷尬的台灣人,且沒有第二本護照,民族認同與自我根本追尋這種事,就會如鬼魂般或多或少附著在身上。我選書時喜歡看作者介紹。會被石黑一雄的書所吸引,我想除了因為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被書店當作賣點大肆宣傳其作品之外,發覺他日裔英國人的身份,也是促使我想看這個人的書的原因。日本作為亞洲社會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國家,其國民對其文化的驕傲與排他性是眾所週知的事;而作為近代歷史領頭羊的英國,在西方列強間不僅是現代化國家的表率,更有深刻的文化歷史淵源。
「日本製造、英國加工」兩種強勁的文化同時在身上融合的過程促成了怎樣的石黑一雄的小說,是我亟欲暸解與參考的。這樣的心情也可以衍生到我之所以看東山彰良的《流》。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是一位擁有台灣及日本雙重國籍的旅日台人。這樣的他將自己追根溯本的證據完成了一部虛構的小說《流》。以日文寫作一位追查自己爺爺死亡真相的台灣少年的故事,其背景還設定在蔣中正死去的一九七五年。主人公的爺爺是一九四九年隨蔣來台的老兵。
而我看日本小說特別多的原因,除了因為日本小說寫作的語法不知為何相當簡潔清爽,非常容易閱讀以外,也因為我曾經學過日文,對日文的語法與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更容易上手。日本小說常常是我在看一部燒腦作品的同時,能夠令腦子休息一下的好去處。但《人間失格》或許因為其成書年代較早的緣故(一九四八年),也或許由於作者太宰治超乎常人的複雜心思,即便篇幅不長,還是令我看得頗有壓力。
其他日本小說《山茶花文具店》、《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被遺忘的新娘》、《言葉之庭》,就真真是清爽好讀的小說了。即便書本厚度是《人間失格》的二至三倍,都可以讀得比《人間失格》要快速。在這之中我特別想提出一本小說:《言葉之庭》。是因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大紅的日本導演新海誠,以自己創作的同名動畫《言葉之庭》為本寫出的小說版本。中文版後記有作者述說的關於自己創作同一個故事的動畫與小說的差別與難易之間。我認為是同時喜歡電影與文字的人相當值得一看的有趣段落。
〈小說〉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將此名額留給吳明益的《複眼人》。
我感覺對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從小接觸的小說無非是翻譯小說或是武俠、言情、網路小說。除此之外的中文文學作品,不是過於古樸艱深,就是流於簡單通俗。難有介於兩者之間。介於兩者之間的佳作大多以散文方式呈現。能夠成功融入現代調性,開創出一個時代的清新風氣,又節奏嚴謹、格局大氣,兼之融合大量科普知識與人文關懷的中文作家,就我淺薄的眼界而言,非吳明益的作品不可了。
同年度閱讀的《毒木聖經》也有同樣相似的閱讀效果,亦是一部佳作。但翻譯作品多少會有一些晦澀語意流失於語言轉換之間。對中文世界的我們來說,在過多的註釋之下,也難以酣暢淋漓。
能夠暢快閱讀、暢快思考的中文小說非吳明益的小說不可了。其所關注的背景議題,也有不輸外國小說的巨大野心。是我認為代表這個世代台灣寫作的國際面貌。
(二)散文:
* 孤獨六講
* 天地有大美
* 感覺宋詞
〈散文〉總結:
恰巧三本都是蔣勳的作品。如果能在閱讀之前先行於網路上看過蔣勳的影片,在閱讀時於腦中融入他磁性沈穩的嗓音當作旁白。會是非常舒服的享受。
在心神不寧的時候我尤其喜歡看蔣勳的書,似是一個對生活有歷練的智者在淘洗心靈的過程。蔣勳的文字像是一名心細溫柔的牙醫,在病人巨大的驚懼之下,依舊自若,細細淘洗牙間縫隙。生活中總有污穢不如意,有時能黑暗的不只是深不見底,而是坦然地令人噁心。蔣勳的文字即便優雅細膩,卻不會予人強顏歡笑、自以為是的做作之感。你能明白我們都是從泥淖裡走出來的人,漿洗之後,還能有風霜的色彩與愈發的柔軟。
我相信絕對的狼狽才能成就絕對的不狼狽。唯有如此才能看重生命的創口、才有結痂成自然的能力。
蔣勳的作品並不艱澀,卻能看到行到水窮處的泰然。那或許要更難。
〈散文〉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選擇《孤獨六講》。或許是因為我曾經感覺非常的孤獨,敝帚自珍的心態作祟下,我特別珍惜那樣的歷程與感覺。
我的絕對孤獨感大抵是來自愛情的面相。長大成人的我也目光如豆地以為,孤獨一定是來自丟失的另一半。但《孤獨六講》卻點出了許多我不曾感知到孤獨感,讓我的眼界擴大,知道自己需要珍惜與重視的還有許多層面,生命才有趨向完整的可能。
在科技尚未發展到可以仔細描繪出人類的夢境以前,我們對於心理活動的琢磨,只能來自體驗,與體會過後的哲學式思考。開放式的問答令人迷茫,卻也令各種情境變得有無限可能。我們藉由偷看蔣勳的答案進而去思考自己的,然後才能感到慶幸,孤獨是眾人的共業。如果這世上只有一個人,就不會感到孤獨。
(三)心理勵志:
* 正是時候讀莊子
*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
* 斜槓青年
* 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
* 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照見真實自我的43道愛的練習題
*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 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 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 婚內失戀
*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心理勵志〉總結:
我一直以為我的心靈很強大了,沒想到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籍。不過我感覺人進步的曲線,是像海浪一樣會來來回回。有所進步之後再退回來,尤其會令人感到氣餒。我想那是我居然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的原因。因此我不想因為這個數量而否定自己。
所謂心理勵志無非是換個思考方式、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中心思想只是這樣,為何要一直看別人的樣貌?說到底,人類還是需要合作與分享才有前進的可能。我們閱讀是一種合作、他們書寫是一種分享。
我想我可能不會有所謂真正心靈強大的一天,必須謙虛地一直學習,才能盡可能不落入一個程度之外。
〈心理勵志〉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絕對是言簡意賅地將現代生活的煩惱條列式的破題解開。融入精彩的腦科學知識,更具信服力。不過有時過於簡單的解法反而會令人不夠深刻而輕易拋在腦後,畢竟要是人生這麼簡單,我們怎麼還會這樣煩惱至極?要是都照書上做了人生就會好轉,自己還會懷疑這是不是某種異端邪說。
關於「心理」這件事,我特別想提出來的一點是「形式」與「本質」。書上寫的那些解法是形式,能不能參透並融進自己的思想是本質。必須要內在改變了,顯現出來的形式才具有意義,不然都是徒具外表的空泛。
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討厭「語錄」、討厭為什麼簡短的一句話就能把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什麼「認真就輸了」⋯⋯,要是不認真,究竟還有什麼事情有意義?純粹是受不了自己的心理拉扯才嗔怪是因為自己太認真,而且還要假鬼假怪地用「認真」這樣高尚的詞語定義自己的軟弱。恕我感覺這樣的行為噁心。
語錄的生產,是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事情所榨取出的精華,的確是最值得摘取的部分沒錯,卻不能不去重視其背後的生產歷程。這就像是一個有錢人吃了別人說的最頂級的魚子醬,但他僅是吃了,無法真正獲取感動,因為他不理解其頂級的原委何在。那不如一個很愛滷肉飯的人,吃遍全台的滷肉飯後扎扎實實的評鑑出他心中的第一名,因為那是他花費時間精力的心理獲得。
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囫圇吞棗地把書上寫的這些複製貼上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先能硬生生地、機器人式地去做做看。我們畢竟不是太強大的動物,很多事情還是需要經由外在的改變來催化內在的質變。在實踐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豁然、快樂、痛苦、挫折,就能逐漸地把別人的轉化成為自己的,然後就再也不是活在Hashtag加粗字體下的人。
人生不需要強調什麼,因為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請認真地活著。
(四)科普:
* 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讀懂佛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 在地球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讀懂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 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讀懂馬克思與《資本論》
*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
〈科普〉總結:
去年讀的這五本科普書籍,我只能說每一本都很精彩,都令我在最廣泛的面相裡面參透了這個世界的面貌一點點,不僅僅是一個饞食著生活的人。然後我在航行於人生之際,面對著世界所引起的浪潮,儘管我不是美國總統那樣站在世界權力核心的人,世界的浪潮打來我身上的時候已經是小的不能再小的漣漪狀態,我還能有點拍自己馬屁似的為自己與世界的距離提出一些見解。
不全然的盲目,甚至還能稍稍改變步伐,去令自己五十步笑百步的再近一點。
這一點感覺自己與他人不同、感覺自己與世界息息相關的自覺我想稱之為「公民意識」。這樣公民意識的開啟很有助於成為設定個人目標的原則,也能有助於錨定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不至於感覺自己非常非常孤單,畢竟我們不論如何也還無法飛起來生存在另一顆星球之上。
回頭來看,我也感覺自己有幸是以上述的順序閱讀這幾本科普書籍。韓國作家蔡社長所撰寫的《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不旦淺顯易懂,也像建中班長般將千年來文明世界形成的脈絡,做了非常簡潔有力的筆記整理,就是認真讀完至少可以考六十的感覺。
接下來再看台灣作家楊照用思想史的方式,去解構十九世紀以降影響現代社會形成的三本重要著作: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如果說《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是一本編年史,一步步告訴你這個世界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楊照的三本著作就有點像是傳記般,幫助我們轉身繞到那個時代的背後,去看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這三位大師的個人智慧,也能歸納到是時代的堆疊。旁徵博引地去了解他們思想的起源,而不是艱深地困在他們已然織就的網絡。反而有種柯南般解謎的有趣,也令自己以比較輕鬆童趣的方式去理解重要的一點什麼。
最後看的《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則是大大顛覆了我對人類性愛與忠貞機制的傳統想像。我許多對自己都難以啟齒的動物本性,都在這本書中的論述得到寬慰。這本書是一面巨大的照妖鏡,照見我們無法掩蓋的真實本能。殘酷、殘忍,卻也耐人尋味,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我必須說,因著這本書,我開始變得不是一生一世摯愛的信仰者,我希望能更多地回歸自然,尋找屬於我最好的愛的方式。走出瓊瑤後,屬於新時代的新經典是什麼,這就是我現在企圖追究的事物。我逐漸不害怕當個離經叛道的人,只怕自己常存抱柱信,卻在陰間怨嘆自己幹麼要死的這麼不明不白。
〈科普〉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覺得所有不知道這個世界在幹麼,活得非常茫然的人都該先去看看《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很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起點。至少知道了裡頭的一些內容,也能幫忙自己變得說話假掰一點,可以用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待事情,不只是小市民的日常哀屈,只能感嘆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可悲的是我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基本上我們都已經是這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了(很遺憾的好像也不是這麼回事),去了解這個世界的使用說明,至少不會令我們產生那麼多時不我予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本來就還不熟稔現在這首曲子該怎麼跳,被舞伴踩到腳也只是剛好而已。
世界非常大,值得懂得的事物有很多很多,這本書至少能畫出一個目錄,讓你明白可以繼續鑽研的是世界的哪一個部分。
(五)報導文學:
*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
* 錫安主義——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 做工的人
* 幹嘛羨慕新加坡
* 表裏柯P
〈報導文學〉總結:
這大概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個文類,畢竟若是報導,就不免要揭露一些令人不忍卒睹的真實。這跟看恐怖片是不一樣的,恐怖片的殺戮、血腥,可以安全地理解為是人為設計、是令人血脈噴張的假象。但若在抬眼安逸的地方,VR般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且所言不假,同樣是人為設計、是充滿血腥與殺戮的真相,我們心裡會矛盾地同時產生對同類的不捨與厭惡。如果心有所感,會惶惶然找不到安身之處。
不過若是不想絕望的認定自己就是出生成分不佳、是鬼島島民、只想掌握一些人人蜂擁的小確幸,很殘酷地割開自己的心再去感受一些更悲慘的事物,其實是一帖立竿見影的做法。能夠有效收束我們停止哀怨,至少能有一時的功效。
可以說,我是為了令自己變得更加柔軟,才要這樣讓自己痛苦。不過看書也已經是看恐怖片般的坐上觀了,我實在沒資格再哀嘆自己的人生什麼。
人類天生就是一個喜愛不停比較的動物,適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助於我們在心裡將自己固定在較高的位階;再更進步一點,還能多付出寬容予他人。
不期待自己能夠拯救世界,至少要令自己的方圓一寸之地問心無愧。我盡力維持這樣小小一片和善的防護罩,希望自己能是有能力一直面對真實的人。
〈報導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做工的人》大概是我所閱讀的書中最悲傷的一本,也因此我最推薦它。這本易讀的小品能夠令人真實感受社會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有心酸、也會有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不解。
人究竟是怎麼樣從一個樣子轉變為另一個樣子的呢?為什麼有人會願意讓自己停留在同樣的地方停滯不前,是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還是他們自己太過懶散?在思考這樣問題的同時,也能照見自己的無力感。真正積極的人會在這個時候奮力扭一扭身,試圖甩開所謂的命定。當然這個功效的時間長短不定,端看個人意志力如何。
不過,我們在崇拜高大上的同時,一定至少要試圖看看腳下。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下面開始的。俗鄙往往是根基的力量,要想茁壯就不能一味地只看著上面。我們和下面的距離,或許才關鍵。
(六)回憶錄:
* 擊壤歌(經典版)
*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 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
* 往事並不如煙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回憶錄〉總結:
這是對我來說很難歸類的文類。要說上述這些是小說的話其實也可以,但這些小說寫的又是作者自身的真實經歷,因此我只好將它歸類為回憶錄了。
能夠寫下回憶錄的人通常都有超凡於常人的經驗,才有值得書寫的價值。像是《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往事並不如煙》都有這樣的特性。《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光看書名就相當驚悚了,這樣的男女要怎麼做成夫妻完全充滿獵奇的風采;《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亦是有這樣怪奇認證的經歷,再加上宗教的加持,更讓人非常想要一探究竟;《往事並不如煙》書寫的則是作者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少女時代。
上述三部作品的議題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夫妻之間的性關係、基督教如何解讀同性戀、文化大革命),能夠擁有這樣願意書寫的親身經歷,我相信對作者本人來說亦是一種解脫、對讀者來說更是跨越議題的橋樑。
《擊壤歌》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多點小清新的感覺。即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的亦是親子在面對教育這件事情的各說各話,但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自己就這樣隨便長大的人(我認為我的母親不能算有怎麼樣教育過我),我反而會想安慰自己般的想,反正長大之後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這個議題我反而沒有那麼重視。
人若想要擺脫自母胎脫出以來的孤獨感,就自然會去尋找與他人的經驗共鳴。像我們戀愛時總愛先將對方的祖宗十八代倒背如流一遍,並極力找出我與他的共同點,用星座血型算命證明我倆是天生一對。
閱讀回憶錄一類的書籍亦是一種擴大自己生活經驗共鳴的方式。我們即便無法愛上作者,但願意去傾聽一個人所解釋出的歷史,正是尊重人人所思所想的不同的開端。
時代僅是時代,經由生活其中的人的解釋,才能顯出精彩。
〈回憶錄〉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往事並不如煙》(有一版本亦名此書為《最後的貴族》)在格局、文筆⋯⋯各個方面都是我所閱讀的這幾本書中的上乘之作。雖然好像點不公平的是,此書作者章詒和女士所經歷的一切的確更較其他人的經歷要深沉許多,被環境所逼使出的思想本就理應更高竿,但想想在那之中撐不過去的更是多如牛毛,也會為她能倖存下來這件事情更加感動。
(七)旅遊文學:
*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 聖地之旅
* 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
〈旅遊文學〉總結:
其實村上春樹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及謝哲青的《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若要歸成散文也是可以的,我其實是為了《聖地之旅》這本書才有些硬是劃了個旅遊文學的文類。
但旅遊文學之所以一直可以是一個會被放出來的主題,大概也是因為不論是誰,問他的夢想是什麼,定會有「環遊世界」這一項之故。由此可見,我們不單渴求安定,亦渴求未知的變動。這種矛盾並不奇怪,不然要是人生在世只像石頭一樣定住不動,哪還有什麼意思呢。
旅遊時寫下的文字,說是記錄從未見過的風景,不如說是記錄自己的心內活動。因為心裡感覺乾涸了,沒有活水注入而沒有感動,才需要一再一再地向外去追尋什麼。
我說過,人不是什麼高竿的動物,所以大部分只能應用外在的改變來引發心內的質變。闖入他人的日常亦是一種外在變形的方式,其實真正期待的該要是小宇宙的爆炸,而不是背板的多樣化。從前人沒有相機,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寫下《馬可波羅遊記》;現代人隨時隨地都有上百張底片可以應用,好像外在環境的改變能引發的心理變化也少了。所以我更敬佩也欽慕這些能夠真正去「旅行」的人。
必須無地自容地承認,曾經我害怕一個人去旅行,其實是因為害怕沒有人幫自己拍照而已。
與其害怕沒有人拍照,不如留下一本傳世的著作。我如此這般安慰自己。加油。
〈旅遊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村上大師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當然是不戰而降地贏了其他兩部作品。
慕村上春樹之名而來卻又害怕被艱深字句轟炸到放棄的假文青們,非常建議從村上大師的散文、隨筆開始閱讀。我是一個連《挪威的森林》都看不完的女子,可是我依舊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喜歡村上春樹。可以把平鋪直敘的扯淡寫得精彩,而不像是為賦新詞的慘綠少年,大師有他的天份也有他的歷練。
不敢真正去壯闊旅行的人,這或許是一種截彎取直的方式。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Dcdc5GUbe4/hqdefault.jpg)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屠潔 一起迷路旅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綠島本名叫做火燒島?
綠島的監獄到現在還有關著大哥們?
綠島燈塔是因為綠島人救了一整船的美國人才有的?
----------------------------------------
對於部分網友反饋影片內容需要以更正經的方式呈現
在此說明本人拍攝旅遊影片,初衷抱著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各地的歷史故事的心情拍攝,為的是希望觀眾旅遊時可以多停留了解故事,能有更深度的理解,而不是看看就離開。此次拍攝影片以歷史介紹為主,希望以輕鬆的影片步調來說明景點歷史故事,過去的歷史傷痛需要正視,也需要有人負責傳遞給更多人知道,並無任何不敬。造成誤會,深感遺憾。
----------------------------------------
綠島系列上線啦!
屠潔繼續走台灣
#綠島 #機車環島 #線上導遊
#火燒島 #綠島燈塔 #綠島監獄
#台灣 #旅行 #迷路旅行
----------------------------------------
★屠潔的精采生活都在FB粉絲團
http://bit.ly/lostholicFB
★屠潔的IG美照持續更新中
http://bit.ly/lostholicIG
----------------------------------------
製作影片好需要堅持毅力,
喜歡要按讚, 想給某人看要tag
如果覺得姊姊故事講得真好大家都該知道~
就分享!分享!分享啊!
視覺設計:逆向異術 Reverse Design studio - Nico
拍攝/腳本/演出:屠潔
剪輯:陳鈺盈(小白)
片頭設計製作:咔麥喵團隊 - Sherlock
美美飾品:綠綠亞 Liuliuya 手作
《走進紫禁城系列》
★7分鐘了解故宮中軸線: https://youtu.be/NNDAShk191I
★尋找延禧宮!延禧攻略的魏瓔珞 和如懿傳的青櫻到底有沒有住在這? https://youtu.be/NNDAShk191I
★紫禁城的春節秘辛!皇上這樣過年的? https://youtu.be/2vqYEow5Y5Y
★故宮紫禁城的建造小秘密: https://youtu.be/xkcTVtvQ7sg
《金門全系列》
★金門必遊EP1:金城鎮驚見紫禁城的皇室才有的黑金磚!?
📷https://youtu.be/fuID8QugmqM
★金門必遊EP2:金湖鎮 軍中樂園是真實存在?
📷https://youtu.be/Ue7fYemcs6Q
★金門必遊EP3:金沙金寧鎮 和女神鄧麗君一起播音!看砲兵操演!
📷https://youtu.be/0W1NmdCFHSA
★金門必住EP4:住一晚明朝豪宅!?住進二品官員的家!
📷https://youtu.be/XkWaEIwfBig
★金門必遊EP5:全金門最聰明最多進士的村落!去瓊林追一波最帥、最小風獅爺|屠潔’s迷路旅行
📷https://youtu.be/NzTZnSfJ7uc
★金門必玩EP06:烈嶼 - 機車騎遍小金門全攻略(上)|屠潔’s迷路旅行
📷https://youtu.be/3tbLJTO-QdQ
★金門必玩EP07:烈嶼全攻略(下)貓公石不像貓?從島上的望遠鏡竟然看到廈門的...?|屠潔’s迷路旅行
📷https://youtu.be/D1heW5Q3nLY
★金門限定EP08 大膽島(上):封閉了70年的神秘軍事島嶼!那些機密一次告訴你!|屠潔’s迷路旅行
📷https://youtu.be/5U7pzoDZasg
★金門限定EP09大膽島(下):心戰牆上寫的是這個!傳說神泉、神雞、神廟到底有多神?|屠潔’s迷路旅行
📷https://youtu.be/55_oJsDnDGc
《文化旅遊影片》
★長城到底有多長? https://youtu.be/qQTwKfPjveI
★澎湖通樑古榕、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https://youtu.be/0Z5fuNy4s-g
★韓國釜山韓服體驗 https://youtu.be/SBeDe0geKzw
《知性說書系列-迷路屠書館》
★光榮城市˙柯文哲:https://youtu.be/hizKKwhBpOU
★在咖啡冷掉之前˙穿越時空的溫馨故事: https://youtu.be/TiIFy0Db5X4
★蔡康永的情商課: https://youtu.be/bHSusTMQwE0
《不用腦袋好玩好吃就好系列》
★台灣秘境栗松溫泉:最美野溪溫泉 https://youtu.be/0h6O3BmqI9c
★美食:永春站日式牛排專賣 https://youtu.be/puDpPUyMJbg
★墨西哥可口可樂和一般可口可樂不一樣?
https://youtu.be/_kBSr_aA5OU
#綠島 #環島 #綠島旅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tC6RutohhQ/hqdefault.jpg)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登山的起點讓「柯式野生活」帶你開始:高山Youtuber給新手的話 的推薦與評價
每個人開始登山都有它背後的契機,而你是否正在尋找那個使你行動的契機呢? 那就來聽聽柯式野生活的主理人… ... <看更多>
相關內容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休息是必要的!山上完美營地chill 兩晚 雙人瑜珈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淡蘭古道|中段D1 野營溪邊、沁涼溪水、漫步在百年的歷史古道、廢棄國小、北台灣消暑勝地 崩山坑~外澳段. 柯式野生活. 柯式野生活. ... <看更多>
柯式野生活本名 在 柯式野生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柯式野生活. 17517 likes · 3131 talking about this. 女性登山攝影・登山嚮導・高山Youtuber 紀錄台灣郊山深山溪流美景,結合人文與自然對話 ・ 演講/ 訪談/ 合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