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一件雕塑能換來一千多顆樹苗,
小小的花器也帶有百餘棵樹的能量。
-
Eggs 蛋|怡方的花器展順利結束,
謝謝 Cut&paste select shop 減貼選物
以及來看展與收藏作品的你們,
一起孵出許多美好的可能。
已將花器售價的三分之一捐助 trees.org 共美金1870元 / 台幣51818元,相當於南非洲種植7480棵樹苗,輔佐永續耕作教育工作,剩餘款項 3500台幣捐助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供台中大肚山天然林復育計畫使用。
-
花器上那串字母紀念的是臺灣近年來野外滅絕的植物或瀕臨絕種的鳥類,資料參考自「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以及「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藏家們可以看看蛋孵出來的是哪個小可愛。
The Red List of Vascular Plants of Taiwan, 2017
3.1 野外滅絕 (EW) 類別維管束植物名錄
Ericaceae 杜鵑花科 Rhododendron kanehirai 烏來杜鵑
Menyanthaceae 睡菜科 Nymphoides lungtanensis 龍潭莕菜
Musaceae 芭蕉科 Musa yamiensis 雅美芭蕉
Plantaginaceae ⾞前科 Limnophila heterophylla 異葉⽯龍尾
Plantaginaceae ⾞前科 Limnophila taoyuanensis 桃園⽯龍尾
3.2 區域滅絕 (RE) 類別維管束植物名錄
Asteraceae 菊科 Artemisia annua ⿈花蒿
Asteraceae 菊科 Tephroseris kirilowii 狗⾆草
Cyperaceae 莎草科 Actinoscirpus grossus ⼤藨草
Cyperaceae 莎草科 Carex metallica 寬穗薹
Cyperaceae 莎草科 Carex scabrifolia 鹼簣
Cyperaceae 莎草科 Cyperus unioloides ⽔社扁莎
Cyperaceae 莎草科 Fimbristylis acuminata 尖穗飄拂草
Cyperaceae 莎草科 Fimbristylis tetragona 四⽅型飄拂草
Cyperaceae 莎草科 Rhynchospora chinensis 華刺⼦莞
Cyperaceae 莎草科 Schoenus falcatus ⾚箭莎
Cyperaceae 莎草科 Scleria sumatrensis 印尼珍珠茅
Hydrocharitaceae ⽔鱉科 Najas ancistrocarpa 彎果茨藻
Lentibulariaceae 狸藻科 Utricularia uliginosa 齒萼挖⽿草
Linderniaceae 母草科 Lindernia nummularifolia 寬葉母草
Onagraceae 柳葉菜科 Circaea glabrescens 禿梗露珠草
Orchidaceae 蘭科 Liparis ferruginea 明潭⽺⽿蒜
Poaceae ⽲本科 Hygroryza aristata ⽔⽲
Poaceae ⽲本科 Oryza rufipogon 野⽣稻
Primulaceae 報春花科 Lysimachia candida 澤珍珠菜
Rhizophoraceae 紅樹科 Bruguiera gymnorrhiza 紅茄冬
Rhizophoraceae 紅樹科 Ceriops tagal 細蕊紅樹
Rutaceae 芸⾹科 Zanthoxylum armatum 秦椒
The Red List of Birds of Taiwan, 2016
3.1 國家極度瀕危 (NCR) 類別鳥類名錄
Aythya baeri (Radde, 1863) 青頭潛鴨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環頸雉
Turnix sylvaticus (Desfontaines, 1787) 林三趾鶉
Saundersilarus saundersi (Swinhoe, 1871) 黑嘴鷗
Calidris pygmaea (Linnaeus, 1758) 琵嘴鷸
Thalasseus bernsteini (Schlegel, 1863) 黑嘴端鳳頭燕鷗
3.2 國家瀕危 (NEN) 類別鳥類名錄
Synoicus chinensis (Linnaeus, 1766) 小鵪鶉
Ciconia boyciana (Swinhoe, 1873) 東方白鸛
Nisaetu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熊鷹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 1766) 黦鷸
Calidris tenuirostris (Horsfield, 1821) 大濱鷸
Tringa guttifer (Nordmann, 1835) 諾氏鷸
Tyto longimembris pithecops (Swinhoe, 1866) 草鴞
Ketupa flavipes (Hodgson, 1836) 黃魚鴞
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八色鳥
Garrulax taewanus (Swinhoe, 1859) 台灣畫眉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 (Hartert, 1912) 台灣八哥
Emberiza aureola (Pallas, 1773) 金鵐
Passer cinnamomeus (Temminck, 1836) 山麻雀
柳樹苗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說到那個「井」…….
不得不說時報編輯把書名取的超級好!《沙漠化為一口井》,多美,多有意境啊,而且還是從三毛歌詞《沙漠》來的,好會取書名喔~,超強大!
多數人對撒哈拉的印象就是連綿不絕的沙丘,美美的那個有迷有?騎騎駱駝啊,沙灘車橫衝直撞超爽的啦,帶啥奇裝異服去那裏角色扮演的啦,還有去拍啥唯美婚紗照之類的啦,把沙漠當襯托自己強大浪漫形象的布景,只怕這世界不知道自己多優秀多厲害多獨特有多了不起,而不是放下自我,去看看沙漠有什麼──對啊,我一直都是這麼淡漠地看著種種觀光客熱愛的活動,難怪到現在都還沒發大財.
然而唯有深深走入沙漠且愛上沙漠的人,才能領悟「井」的諸等美好,例如《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讓沙漠愈發美麗的,是在不知名深處藏著一口井.」
例如三毛在《沙漠》歌詞裡寫的:「沙漠化為一口水井,井裡面,一雙水的眼睛,盪出一抹微笑.」
又例如在下蔡阿任我(撥髮~),不僅在沙漠深處鑿井,灌溉樹苗並與遊牧民族分享水資源,跟貝桑在帶導覽時,若遇到野驢家族在井邊等水喝,貝桑也都會下車,特地汲水給野驢解渴.
水是生命的起源,我想沒有其他地方比沙漠更能體現這個真諦.
而井呢,是把生之歡喜給含藏在地底,保護著,不受豔陽侵襲.
這些年來,撒哈拉帶給我的教誨之一便是,生命是一張相互牽動的網絡,讓這張網絡可以生生不息的,不是個體獨大或囤積,而是資源流通與分享.
雨來時,遍灑大地,長出各種野花野草,餵養羊群,人便得以維生,而耐旱的聖柳、金合歡與椰棗樹更是庇蔭諸多生命.
每逢我們在沙漠深處為野驢汲水時,我常很深地感受到那是一份單純的愛,單純與野驢及萬物分享神的禮物.尤其在沙漠吧,唯有互助合作與相互照顧,才能一同在艱困環境裡生存.
這樣的想法與意念,面臨疫情帶來的種種考驗,不僅並未改變或動搖,甚至是更徹底細微地執行.
一個人在海城,陸陸續續跟舊貨商買了不少哩哩叩叩,一剛開始的起心動念真的是想幫這些被疫情打趴的旅遊相關業者「紓困」,雖然我同樣是備受打擊的旅遊業者,雖然我也是沒啥錢啦老實說.
開始動筆寫下《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之後,很玄妙地,跟舊貨商買的哩哩扣扣竟也自然而然走進文字裡,甚至成為探索三毛筆下撒哈拉的冒險歷程裡的「帶領者」與線索,這讓《沙漠化為一口井》成了有很多照片的書,而書裡那些撒哈拉小物,全都是我掏出不多的積蓄,跟舊貨商買的,因我就不是那種拍了照就落跑的人,相反地,我很謝謝這些舊貨商讓我可以看到這些特出文物,自然以金錢回饋之,把這些老東西光明正大帶回家,聆聽他們的故事.而這樣人與人、人與物的交流及對話,全在《沙漠化為一口井》一書裡.
金錢不過是資源的某種形式,從我這裡,流向舊貨商,滋養他與他的家庭,而我,換來藏有故事的撒哈拉小物,細細解讀出來,寫在書裡,與讀者分享,形成美好良善的交流.
我不怕餓著,只要還有讀者願意買書、讀書,我便能有足夠資源繼續做這樣的美好交流,也希望在這一來一往的流動裡,藉由這本書,讓讀者感受到撒哈拉絕美豐沛的能量,以及豐富的人文故事,也讓方格子平台持續維持下去,提供網路發表空間給所有創作者,更讓時報可以持續做好書.
想參與這一整個連結沙漠與島嶼,橫跨非洲與亞洲的美好獨特的流動網絡嗎各位?
很簡單唷,訂閱方格子專案並買時報出的這本,就可以了唷!
方格子推出獨家優惠方案,詳見留言,3Q~!
2021.10月新書上架!
《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
#台灣購書請見留言1
#海外購書請見留言2
柳樹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鹿林道、四季林道、820林道、丹大林道、郡大林道……
登山的你,是否熟悉這些名字?在台灣爬山,沒有不認識「林道」的權利,因為無論再怎麼逃避,只要越走越深,終究得踢上幾回。
台灣的山裡,有加總超過3000公里長的林道系統,有的漫長惱人、有的短卻艱難,它們是一個大時代的遺緒,更是人們探索高山的捷徑。
林道,述說著台灣林業最興盛的年代,如何在民國40年代將臺大森林系推上第一志願的巔峰,又如何在民國80年代徹底潰散,徒留散落竹東、嘉義、水里、羅東、花蓮等地的木材廠,艱困的在時代縫隙中掙扎求生,從加工自己的木材,轉型成削切外國進口的大樹。
那個年代伐去了可能超過7成的台灣原始檜木林,是一整個時代的劇痛,卻也成為了今日台灣林業最難以啟齒的尷尬話題——如果這個社會,因為那個年代的陰影,一直抱持著「包含人造林一棵都不能砍」的想法……那麼我們的木頭,哪裡來?
曾經木材自給率超過100%,外銷賣到所得佔公有事業盈餘四成的林業,如今在全面禁伐超過30年的今天,幾乎是槁木死灰,也連帶讓我們的木材自給率,僅剩1%。
意思就是說,從衛生紙、課桌椅一直到木頭傢俱、裝潢… 在台灣,只要眼睛看得到的木頭,幾乎都是進口的。而其中,更有許多是砍別國的原始森林而來,就如同過去我們砍自己的原始檜木林一樣。
我們有沒有選擇,為這個地球、不分國界為僅存的原始森林,盡一點微薄之力?有的,除了選用有「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標章」的木製品外,還有一個能從世界尺度,為僅存的原始森林盡一點力的方法——重啟台灣人造林的經營,提升木材的自給率,開始收穫那些50年前種下,如今已屆輪伐期的外來種柳杉們,重新種下屬於台灣的小樹苗,期待50年後,我們再回來拿取這些以砍伐為前提種下的木頭,一如所有的農漁牧業一般。
只要人活著,就一定會消耗資源,而木材以至少30年為單位永續循環,相較金屬與礦物有限的存量,是一種可以固碳而永續的材料。既然人一定會用木頭,而木頭又是最環境友善的原物料,那麼與其砍別人家的原始森林毀滅生態,不如開始好好思考我們要怎麼利用阿公們50年前砍光原始檜木林之後,親手種下的樹,開啟永久的綠色循環。讓那些長在逝去神木故土上的杉木們,以我們的土地,拯救國外即將面臨同樣遭遇的美麗原始森林。
畢竟,我們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呀!
———
我是臺大森林系系友,以我們系為榮(看到邱祈榮老師好親切啊~實習時參訪過的正昌木業好懷念啊~)這篇報導雖然有一些我覺得可以更好的部分,但我覺得仍是我看過針對台灣林業現況所做最棒的報導。(我現在在臺大新聞所唸書...這篇報導就是我兩個專業加起來啊!還好我畢業論文沒有要寫這個,不然他們做這麼好還搶先發,我一定掰掰,做一半還要換主題XD)
一起透過聯合報這篇超深刻的報導「告別不義之材」,來一窺台灣林業的現在,並思考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未來吧!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Vision Project)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告別不義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