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號印刻文學
《那些金色時刻》胡晴舫
大概因為太常搬家的緣故,我時常揣摩死亡的意思,並不是指人死了之後所進入的永恆黑暗,而是一個人離開之後的世界,應該就像一間搬空了的公寓,很快又有新住戶入駐,之前那個人生活過的痕跡完全抹去,無所殘留,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我也常想,為了避免發生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情形,最好自己動手,先把不想被其他人看見的東西早點清乾淨,千萬不要留下什麼令人作嘔的日記或任何會惹來奇異眼光的惡趣味物品。每回收執行李時,我都在想像自己的死亡,從別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身後,只覺得驚悚,便有急迫感想要事先處理我這個人用一生累積而成的物品。真的是什麼都帶不走啊。在別人眼中恐怕皆是垃圾吧。連回憶我也很少認真去整理,沒有後代的人不會去規劃要留下什麼遺產,因為無人在意。
全球疫情發生,突然就不用搬家了,新聞每天報導著各地的確診數字和死亡人數,我腦海裡卻出現一間又一間公寓,不是淨空了的那種,而是內裝舒適,細節講究,裡面裝滿了照片、碗盤、內褲和球鞋,還有盆栽,代表了主人對生活的想像。什麼都不捨得丟,任何想要收藏的心思無非是一種對美好生命的眷戀吧。那些我因為不想變成「令人討厭的松子」而趕緊扔棄的累贅物品,突然變成過去鬼魂似的東西,從心底慢慢浮現。
也開始時常夢到當時在東京的生活。表參道底,青山道口,有一間麵包店叫「安德森」,每天我去那裡買日常需要的麵包。店家每日開門,假日也罕見休息,推門進去,香氣四溢,架上擺滿各種形狀的麵包糕點,口味各一,閉眼隨便挑,都不會錯。之後,沿著根津美術館長長白牆,提著各色新鮮蔬果,慢慢走回家。東京的晴空總是很高,空蕩蕩,一片乾淨。我買麵包時買得那麼漫不經心,好像春天該有櫻花、夏天該有菖蒲、秋天該有紅葉、冬天該有皓雪一樣天經地義,邊走邊皺眉頭,以為自己在思考(但我現在想不起、因此肯定根本不重要)什麼關鍵的人生命題,我真正未曾好好深思的是這幅簡單的生活畫面,背後該有多大的集體心力才有那樣美好如童話的街角麵包店,散發暈黃燈光,折射出溫潤的麵包光澤,讓一個普通不起眼的平凡人不須特別擎香向上天祈求,就能安安穩穩地隨時有美味麵包可食。也該有多大的幸運,世局如此靜好,麵包店能夠天天按時營業,扭開水龍頭就有熱水、開窗就有綠蔭鳥鳴,不愁沒咖啡喝,電鍋有香噴噴的白米,生活平穩如在鐵軌上行駛,悄悄不受打擾——像是瘟疫。
我搬離東京那麼久,安德森也已經關門了。這些年之後,這間麵包店突然回到夢裡,推門進去的手感仍記憶猶新,麵包出爐的芳香盈鼻,一時不知那是何時的事。帕慕克小說《純真博物館》的第一句話,「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夠守護這份幸福嗎?一切會變得完全不同嗎?是的,如果知道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我絕不會錯失那份幸福的。在那無與倫比的金色時刻裡,我被包圍在一種深切的安寧裡,也許僅僅持續了短短幾秒,但我卻年復一年感受著那份幸福。」
帕慕克描述的是愛情。對我來說,那間麵包店成了金黃色幸福的意象。當時仍算年輕的自己,雖無恆產但生活無憂,住在美麗豐饒的街道,周圍大部分人皆溫和有禮,就算我言行不當了,都願意包容我的失禮,那時候最大的煩惱似乎就是自己這個人如何安身立命而已。當然是回不去了。時空已逝,店家已換,這個人恐怕也變了不少,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事態凌厲地,一下子阻隔了所有時空的延續、交換、流動,再無任何可能回去行走原來那條街,收集過去的足跡。
當瘟疫變成一種日常,那間麵包店卻回到我的夢裡,顯得如此不真切,不像是這輩子發生過的事,不是如隔三秋,而是恍如隔世了。我已不相信自己曾經擁有那般金光閃閃的日子。夢中滑過時,好像在看串流平台上的韓劇,有種作戲的不真實,不屬於現實,更不屬於自己。
如果當時很快便覺悟,如此幸福不但有盡頭,不會再現,甚至連舊地重訪都不可能,當時的我會不會過得不同?我會不會一樣很快將之藏在回憶的深處,很少向別人提起?日子的盡頭是死亡,人類因為死亡的逼視,才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住在東京時碰上日本觀測史上最大地震,隔日福島核電廠傳出災情,周圍空氣頓時顯得可疑,本來用以維繫生命、最自然不過的呼吸變成幾近自殺的行為,家中門窗緊閉,戶外不宜久留,出門一律長袖長褲,戴上口罩,速去速回,商家架上貨品一下子淨空,因為災情,補貨變得困難,礦泉水、衛生紙等民生用品限購每人一日一件,那時候的心情就是每天怎麼驅吉避兇地活著,如何取得可靠的水源、上哪裡買到必要的民生用品,但究竟要怎麼呼吸到新鮮空氣,避免與死亡正面衝突,內心其實一點把握也沒有,只能多方收集資訊,觀察周圍的其他人怎麼做,當時心裡默默猜想,可能所謂的戰時生活就是這樣子,物資吃緊,個體的命運與集體綁在一起,人只能想著如何維持吃喝等基本生命功能,努力保持心情平靜,無法做任何長遠的打算。
當自己屬於捲入重大歷史事件的無名大眾行列,特別會明白自己與一棵樹、小狗、石頭沒什麼差別,我們存在於宇宙的方式是一樣的——思於此,寫作這件事其實也難免顯得有氣無力。
就某個層面來說,此時全球爆發疫情也是大自然的反撲。人類在地球上建造了一個強大的物質帝國,肆意掠奪資源,強力架構起一套豐饒便利的生活方式,人類一代代出生,不僅要健康長壽,且拒絕老去,那些日常慾念無時無刻不在製造億萬頓的塑料、萬年不滅的核廢料,城市面積不斷擴充,無用產品被當作資本燃料不斷被製造出來、淘汰、變成無法回收的垃圾,污染整個地球生態,對生命的貪歡已是當代人類的至高生命原則。因為有死亡的逼視,才明白生命的有限,如何珍惜並善用生命,但,在新世紀,生命的盡頭卻成了慾望的藉口。人類花費多少資源在維持自己的青春肉體,只為了活下來,但活著是為了什麼,似乎已經無人追問。
全球疫情令我駐在台北,兒時的城。生活重點在維持基本生活功能這件事,吃飯、喝水、睡覺,小心呼吸,讓自己活著。我忖度,是不是斷髮出家也就這麼回事,斷了一切浮誇的念頭,所有超乎生命基本需求的企圖心都散去吧,讓原本就簡單的生活更簡單,明白自己形而下的限制之後重新尋找形而上的自由。回到了台北,回到自己的童年,又開始閱讀厚厚的章回小說,加上新科技時代的網路武俠小說,熬夜慢慢翻閱,任自己墮入另一個時空。我從小熟悉這樣的心境,如何從一副瘦弱無趣的軀體飛脫出去,體驗現實生活裡永遠不可能經歷的時空,都說人類的想像力其實是旅行的最佳方式,翻一頁書,人已全身黑色勁裝上了明朝宮殿的琉璃屋瓦,像名功力高強的俠客,往下窺視腹黑的宮廷政治,滑一次手機,又進入了豪門名族政治,愛恨情仇糾纏不清。瘟疫並不是新時代的發明,而是一種歷史的永恆回歸,就像做完李白大夢,終究回到童年的起點,靜靜過起古典的生活。
然而,時空就算會重疊、交換,平行或跳躍,回歸並不是回到真正的原點,時間畢竟是線性前進。居家隔離、全球邊界關閉,時間彷彿靜止,地球仍然繼續公轉,四季自然仍循序替換,只有人類社會被迫留在原地,所有想要延長生命的人類依然持續衰老中。生命終止之前,人,要做些什麼呢?除了享受優渥的物質條件,拼了命打肉毒桿菌、換掉失效的器官,活著,所以能過日子;一直過日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因為近乎僧侶的生活,生命的核心反而如黑色礦石顯露出來。整理自己的心緒時,東京街角麵包坊就突然夜裏來到夢中。活著不只是享受生命的美好事物,更應該是為了創造真心相信的價值吧,而生活之所以必需趨于簡單,也是為了集中所有的心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吧。若是明白了那是幸福的時刻,除了當下的珍惜,也應該學會怎麼去守護,縱使世上很多事情都不在個人能力範圍內。
台北這個童年的時空,使我憶起當初那份對未知的嚮往,不需要高科技、僅憑已身的幻想力,便打開宇宙無數個時空,那時候從文學認知的世界雖然看起來危險,詭譎而複雜,卻不標榜污穢,也不崇尚卑劣,仍有大是大非,追求真理的企圖、以及彰顯正義的決心還是可以寫到文章裡,每個人都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心魔,因為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找到衷心相信的事情才可以繼續。
原點,指的是心的純淨吧。
搬空了的公寓也可以說是宇宙開了另一扇門。世界終究會重新開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中研院長翁啟惠,林佳龍表示,中原院學者劉益昌日前對媒體表示,核能四廠下方有史前遺跡,然而,台電在1998年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核能四廠出水管線預定地砲台腳遺址發掘評估報告」(由李匡悌教授主持)中,卻又表示該地未達重要文化遺址保存的標準,他質疑國人究竟要相...
核廢料 博物館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自然是高階核廢處置榜樣
賈儀平/前台大教授(台北市)
高階核廢料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難題,也是國際關注的環保議題。圖為核一廠核廢料乾式貯存場。報系資料照。記者徐兆玄/攝影
高階核廢料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難題,也是國際關注的環保議題。
倘若高階核廢料長存地面,千秋萬世都要面對戰爭、恐攻、天災或人為疏失造成的輻射威脅,而且後世要長期承受安全貯存的財務重擔,因此亟需設法與生活環境長期隔絕。
國際上研討過各種創意思維與處置技術,包括太空、深海、深孔等,但經評比後的共識,認為深層地質處置是最安全的方式。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僅有六、七千年的時光,無從驗證要能隔絕十萬年以上的地質處置場,許多民眾也認為最終處置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在大自然中,確實能發現與外界長期隔絕的事證,其中最常見的是黏土的阻絕能力。
義大利中部杜納若巴戶外博物館的窪地中,矗立著五十多棵化石樹,多為一九七○年代從二百五十萬年前沉積的黏土層中挖掘出來的,被黏土包圍的樹幹與樹根,並未風化或石化,樹皮與木質依舊保持原貌,顯見周遭的黏土阻滯了氧氣與地下水的出入,大幅減緩樹木的氧化分解與取代作用,故能保存木質結構百萬年以上。
一九八一年在加拿大雪茄湖四百多公尺深處,發現全球最大的高品位鈾礦,較特別的是,礦體上下包覆了五到三十公尺厚的黏土。自十三億年前形成以來,歷經多次造山運動、地面侵蝕與抬升,礦體始終維持著穩定狀態。由於黏土透水性極低,大幅降低鈾礦與地下水的化學反應,並有效阻滯核種流失,所以水文隔絕顯然是長期保存高品位鈾礦的主因。
這些自然現象,可以佐證適合的地質環境可與外界隔絕十萬、甚至百萬年以上,也提升世人對高階核廢料處置的信心。
民選政府受公眾信賴與託付,必須負責解決民眾面臨的輻射威脅,因此各國不得不考量本身有利的自然條件,逐步探查境內地質環境,依法選出條件相對較佳的處置場址。
反觀我國,自從退出聯合國後,朝野對核廢料處置的認知難與國際接軌,又欠缺核廢料管理法規與管理機關,大量核廢料放著不管,等待後世來承受?該是立法與行政部門覺醒的時候了!
核廢料 博物館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自然是高階核廢處置榜樣
賈儀平/前台大教授(台北市)
高階核廢料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難題,也是國際關注的環保議題。圖為核一廠核廢料乾式貯存場。報系資料照。記者徐兆玄/攝影
高階核廢料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難題,也是國際關注的環保議題。
倘若高階核廢料長存地面,千秋萬世都要面對戰爭、恐攻、天災或人為疏失造成的輻射威脅,而且後世要長期承受安全貯存的財務重擔,因此亟需設法與生活環境長期隔絕。
國際上研討過各種創意思維與處置技術,包括太空、深海、深孔等,但經評比後的共識,認為深層地質處置是最安全的方式。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僅有六、七千年的時光,無從驗證要能隔絕十萬年以上的地質處置場,許多民眾也認為最終處置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在大自然中,確實能發現與外界長期隔絕的事證,其中最常見的是黏土的阻絕能力。
義大利中部杜納若巴戶外博物館的窪地中,矗立著五十多棵化石樹,多為一九七○年代從二百五十萬年前沉積的黏土層中挖掘出來的,被黏土包圍的樹幹與樹根,並未風化或石化,樹皮與木質依舊保持原貌,顯見周遭的黏土阻滯了氧氣與地下水的出入,大幅減緩樹木的氧化分解與取代作用,故能保存木質結構百萬年以上。
一九八一年在加拿大雪茄湖四百多公尺深處,發現全球最大的高品位鈾礦,較特別的是,礦體上下包覆了五到三十公尺厚的黏土。自十三億年前形成以來,歷經多次造山運動、地面侵蝕與抬升,礦體始終維持著穩定狀態。由於黏土透水性極低,大幅降低鈾礦與地下水的化學反應,並有效阻滯核種流失,所以水文隔絕顯然是長期保存高品位鈾礦的主因。
這些自然現象,可以佐證適合的地質環境可與外界隔絕十萬、甚至百萬年以上,也提升世人對高階核廢料處置的信心。
民選政府受公眾信賴與託付,必須負責解決民眾面臨的輻射威脅,因此各國不得不考量本身有利的自然條件,逐步探查境內地質環境,依法選出條件相對較佳的處置場址。
反觀我國,自從退出聯合國後,朝野對核廢料處置的認知難與國際接軌,又欠缺核廢料管理法規與管理機關,大量核廢料放著不管,等待後世來承受?該是立法與行政部門覺醒的時候了!
核廢料 博物館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中研院長翁啟惠,林佳龍表示,中原院學者劉益昌日前對媒體表示,核能四廠下方有史前遺跡,然而,台電在1998年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核能四廠出水管線預定地砲台腳遺址發掘評估報告」(由李匡悌教授主持)中,卻又表示該地未達重要文化遺址保存的標準,他質疑國人究竟要相信哪一個,要求中央研究院不要拿台電承諾重啟研究,確定是該處否有文化價值,翁啟惠也承諾將重啟研究。
林佳龍並詢問翁啟惠對廢核的看法,翁啟惠坦承,政府尚不能做到「確保核能安全」,也還沒有完善的能力處理核廢料;林佳龍進步一詢問翁啟惠是否會去公投,翁啟惠表示,如果明天就舉辦核四公投,由於沒有充足的資訊,他無法下判斷,所以不會去投票。
另外,針對核能四廠位置是否有史前遺跡,林佳龍引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接受平面媒體採訪的說法,指核四所在地有距今3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應該訂為古蹟;然而,台電在1998年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核能四廠出水管線預定地砲台腳遺址發掘評估報告」(由李匡悌主持)中,卻又表示該地未達重要文化遺址保存的標準,林佳龍表示,台灣電力公司委託作調查,做出的結果又有利於台電,中研院應該避嫌,建議中研院重啟相關研究。中研院則承諾願意主動做相關之研究。
林佳龍說,由於上個會期在立院審查中研院預算時,教育文化委員會通過一項決議「中央研究院應成立中部中心,以供發揮『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最大效應。」,再加上中研院建置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自2002年起,政府每年編列1億元預算給中研院,全台民眾可藉由網路瀏覽國寶文物及民間私人收藏外,中研院更將規劃現場展覽中心,由於人文薈萃的中部地區已具有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相關建設,中央研究院應優先設置中部中心,以供發揮「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最大效應,而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校長李德財,曾擔任「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主任及共同主持人,非常熟悉此項計畫,中研院必須要更積極設置中部中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QvBm3MG5Xg/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0W74jjCniXYlp1hhDNPydYZZq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