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妖魔化涉及大陸的疫苗與姚魔化核能來做對照,疫苗進口與核能遇到相同的命運,就是讓您下意識不自覺的抗拒它、反對它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但科學不見得都是如此,甚至適得其反。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諷刺:擋疫苗讓你得肺炎,擋核四讓你得肺癌。反科學的「極端意識形態」,付出的代價就是健康甚至人命,一定要選擇意識形態而不顧人命嗎?>
日本捐贈124萬劑AZ疫苗,許多朋友換了感謝日本大頭貼,台日友好令人感激,美國馬上也允諾75萬劑疫苗展現友好。不過,這些疫苗對於每天確診破百,一個月內總死亡超過200的情勢來看,醫療瀕臨崩潰依然是迫在眉睫,為何不開放團體捐贈呢?一樣捐兩樣情主因在涉及統獨。核能與疫苗遇到相同困境,讓百姓捨棄健康甚至生命原因在於「極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比人命重要,政治若追求普世價值乃百姓之福。
郭台銘要捐贈的BNT疫苗屬mRNA疫苗有效性達95%,而日本捐贈的AZ疫苗屬腺病毒疫苗有效性只有70.4%,連日本自己也因血栓等副作用疑慮讓民眾擱置使用,為何政府捨好的不用卻接受次級的,網路一篇美國大學教授翁達瑞給郭台銘上法律課點出核心原因:涉及統獨。
當然,對於擋疫苗政府也有說詞,比如安全考量、已經購足疫苗,只是進口的時間沒這麼理想。但實際的問題是,施打率上不來,而確診人數、死亡人數卻每日持續升高,怎麼可能忽視醫療面臨崩潰的壓力困境?台灣人不只疫苗這件事因統獨面臨健康與安全上的威脅,如進口美國萊豬,台灣因為「選邊站」,就需要承擔這些健康威脅。
但是,再怎麼統獨意識形態之爭都無法改變科學,病毒與瘦肉精不會分種族、國籍、政體,也不會分敵我,惟有回到人的自然本性是最佳途徑。
而另一件與百姓息息相關,也同樣發生因意識形態兩樣情,就是防疫最擔心缺電的能源問題。為了非核家園目標,在儲能限制導致核能無法被再生能源取代下,只能火力(發電)全開,並繼續增加燃氣電廠數量,讓百姓「用肺發電」。
對於反核的人來說,可以早一天不用核能就不用核能,但卻鮮少去認識,「核能用越少,為何需要增加越多火力發電?太陽能發的電愈來愈多,為何不能取代核能?」主要原因,就是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無法改變電的物理定律。
核能在世界的趨勢上並非無一是處,尤其是在降排碳污染上,核能算是穩定的首選能源,並持續進化,案例屢見不鮮,除了美國的企業家比爾蓋茲已經規劃在懷俄明州以新式核電廠取代將退役的燃煤電廠,中國大陸與俄國在今年5月核能合作開工。此外,中國大陸並在核融合有新的進展,在1.2億度C高溫運行100秒;核融合比現今核分裂的核能還要穩定、核廢料半衰期短,可以說是未來被看好的能源新星。
固然,逢核必反這樣的態度也是一種「極端意識形態」。
或許,台灣亦不用在能源道路上這麼辛苦,讓無排碳污染的核能與再生能源一起發展。何不在反核的意識形態上放開心?保護國人的健康。
觀點投書:看疫苗與核能,意識形態不比人命重要!
https://www.storm.mg/article/3732945
核融合是再生能源嗎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能源轉型討論中的系統性思考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日前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在臉書發文指出(https://bit.ly/3hLjvtu),台灣的公共輿論對於深度低碳的想像不足,故進行相關路徑討論時,缺乏系統性思考。筆者深感贊同;事實上,本學期期中筆者便曾經以社課講師的身份,在東吳逆思社課上,討論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以系統性、全尺度的思考方式,綜觀深度低碳的課題。
社課時筆者使用了之前也發文討論過的「人造林蓋太陽能電廠」(https://bit.ly/3nm7so0)為例,示範如何透過矩陣法,對一特定議題影響的不同層次做出系統性思考。該矩陣如下圖所示,當時筆者設定的兩個維度為環境考量的尺度以及決策者的能動性層次,據而做出一道2階方陣。(請參見圖一)
在〈近期光電與既有土地搭配上之疑慮釐清與可行解方探討〉一文中,筆者著重在個別決策者層次上的大尺度環境考量,討論太陽能電廠和人造林的減碳效益;圖中的矩陣中可以看到,還有其他能動性層次或考量尺度是可以被討論的。比如,雖然對個別決策者來說,太陽能電廠肯定比人造林更具有減碳效益,但站在更高位的政策制定者,就必須考慮推廣人造林改做太陽能電廠的排成順位(理論上,不具碳匯的土地更應該優先做綠能電廠)。另外,有些農光、漁光共存的案例站在個別決策者的層次上可能並不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政策決策者在考慮到國土整體的土地利用限制後,可能反而要鼓勵這種混合式的土地使用類型。
然而到這部分的討論,仍停留在過於基本的概念。接續戴老師的文章和我的矩陣,我想延伸兩個討論能源轉型議題時,台灣公共輿論仍缺乏的觀點。
其一就是我們以在地環境考量討論再生能源的潛在危害時,往往和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嚴苛不少。比如說真的要比較,風能機組對鳥類的傷害,不一定比傳統電廠高;太陽能板的反照程度,也不一定比窗戶、玻璃或其他光滑表面嚴重。但這些批評至少具有某種程度的建設性,敦促綠能業者改善機組,讓再生能源越來越環境友善。
在台灣真正麻煩的,是當再生能源和既有地景融合時,一種近乎直覺式的排斥心態。比如一張太陽能電廠擺放在農地中間的照片,似乎就能成為光能破壞農業的例證。然而太陽能板靜置在農地旁邊,對周圍的農業活動能有甚麼影響?而那些改作電廠的農地,沒有綠能這個選項真的願意繼續耕作的比例很多嗎?甚至我們應該衡量,農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後,底下土地如果變成草地,是有機會讓土地的碳匯能力增加的,由此等於是雙重的減碳效果(這可能是未來深度低碳過程中,少有的負碳排選項之一)!但這些討論在目前台灣的公共輿論中都很少見;我們總是直觀地認為,太陽能板出現在原本地景裡就是不對的,但對於真正對周圍土地利用有顯著危害的違法工廠和農舍,反而不會用同等力道監督。
第二則是轉型路徑過程中的無悔性。現在有一些針對綠能、電池、氫能、電動車、智慧電網等轉型技術的批判,固然有其真實性和反映著這些技術可以改善的空間,但這些批判,並不應該做為我們放緩或取消發展這些技術的藉口。道理很簡單:所有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認真討論深度低碳路徑的政策裡面,以上種種轉型技術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嚴肅看待晚近國際社會逐漸成型的深度低碳目標,則任何關於未來能源系統的討論,若不是立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展開,都不具任何意義。
這其中,綠能的發展又是最為核心的,因為能源、運輸、供熱等各部門的深度低碳,實仰賴再生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進程。所以再生能源政策永遠不會有太快、太躁進的問題,我們要也只需要擔心發展太慢、政策支持不夠,但我們絕對不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因為要改變深度低碳轉型策略,而後悔在過去蓋了太多再生能源。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氣候緊急的現狀,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就是必然的任務,這樣的概念就是「無悔性」(請參見圖二)。
因此,當有人號稱想養綠、減碳,卻將綠能和既有土地利用形式的競合過程、變動型再生能源的電力輸出波動、充放能的損失等等特性,誇大成綠能尚不成熟、綠能為主的能源系統不可行的理由時,他的行為和所宣稱欲達成的目標,便出現了嚴重斷裂。遺憾的是,這樣的斷裂主導著台灣關於氣候與能源政策討論過久,使得社會整體從來不把一個以綠能為能源系統主體的未來當成必須達成的前提來行事。如果不將戴教授和本文揭示的系統性思考導入這些討論中,這樣的問題終將無解。
♡
核融合是再生能源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記者李瑞玉:呂宏偉:杜拜報導
【距離杜拜2020世博倒數365天,杜拜在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前,盛大舉行燈光煙火秀。被視為當地最高機密的世博園區,也首度向全球媒體曝光。文茜世界周報是台灣唯一獲准進入的電視媒體:雖然此刻現場看起來仍像一大片工地,但主辦單位放下豪語,要一天當一天半來用。今年年底至少完成場館外觀!當世界重心不斷向東方傾斜之時,杜拜要當串連東方與西方的樞紐,透過一個如史詩般盛大的活動,成為文明對話的新熱點。請看記者李瑞玉/呂宏偉來自杜拜的採訪報導】
{內文}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我們人類,總是愛做大夢,搭建出來的甚至比想像更大,我們對建築的熱愛,始終並將永遠存在,只要看看我們曾經建造的,西元前2560年埃及吉薩(古夫)大金字塔,西元前447年希臘雅典帕德嫩神廟,西元537年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1997年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2010年杜拜哈里發塔,2019年丹麥哥本哈根ARC再生能源電廠
我們從來不曾懷疑,人類能因夢想而偉大,也深知實踐的人將決定夢能做多大。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我們人類從來不會說到此為止,我們豎立了紀念碑,然後穿越各大洲,讓人類得以飛翔之後,隨即發送衛星,走入外太空,創立了使用者介面,我們在沙地上建造城市,把海洋變成陸地,卻仍然還不夠,我們創造了懸浮火車,開放世界的遊戲,建造了摩天高塔,還讓太陽能納入電網,我們讓房子變聰明,把食物變藝術,打造了自動駕駛汽車,並教會機器人談吉他,但不,這也還不夠,當我們發現治療疾病的方法,演奏出交響曲,探究了海底,讓機器做了我們的事,於是我們解構了夸克,研究了大白鯊,對我們的基因進行排序,甚至透過3D打印出房子,這樣我們可以結束了嗎?喔,還是沒有,我們還未完成,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多,我們的工廠需要幫助,還有一些我們不能忽略的挑戰,但請記得,我們是人類,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任何工作都沒有做不到的,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抱持著真正無極限的精神,那麼當我們走上這個舞台,跨越國家地聚集在一起,如果我們能整合起來共同構思,我們就能使未來變得更好
杜拜就是這樣的角色,一個曾經綿延起伏的沙漠城市,歷經多年埋首於工程的敲打節奏,如今正欲向世人展現,她能從發燙的溫度中耀眼閃爍。
就在2020世博開幕倒數365天,杜拜選擇在迄今仍傲視全球的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前,熱鬧以燈光煙火秀舉辦慶祝晚會,宣示中東的第一次,要重新扭轉各國對「世界」的認知,讓杜拜成為文明對話的新熱點。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您缺席了,當人類征服火力,穿著獸皮服裝或發明自行車輪胎之時,您缺席了,當他們創建代數,在吉薩建造金字塔或為蒙娜麗莎畫畫之時,您缺席了,當他們第一次造紙或建造圓形劇場時,當他們計算重力或使飛行成為現實時,您缺席了,當他們創作經典樂曲或發現抗生素,製作機械鐘或教導世界如何搖滾之時,但是這回您可以在那裡,親眼目睹人類天才的新舉措,在那裡觀看藝術 音樂 時尚和科學的結合,在長達六個月的時間中,您將見證屬於未來,一個充滿新意和激進想法,表演奇幻無比的盛宴,這回您不能錯過,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表演中,這將是人類之最
杜拜傾全國之力,要讓這場世界級博覽會展現如一千零一夜般的阿拉伯式魔力,於是從2015年三月,選址杜拜南部離機場不遠處,斥資82億美元興建成本,讓4.38平方公里的黃土,幻化為傳奇的調色盤。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_
等距於每天串連全球近300個目的地的,杜拜及阿布達比國際機場的杜拜世博園區 以「串連心智 共創未來」為主題,作為杜拜世博會的最佳選址,創新的願景將透過整合機遇 機動性及可持續性這三個子題,每個子題都有自己的專屬區域,核心區是一個名為Al Wasl的廣場,這是杜拜舊的阿拉伯名稱 意即「串連」,在這個廣場的邊緣是創新館,這是一個全新場館概念,旨在加強世博會各個層面的參與度,讓參與者 訪客及來賓等思想領袖透過演出,討論及不斷衍生出的展覽一同進行,在這裡 計畫能夠隨時被創造,主題與思想也能被融合與發展
(李瑞玉/中天記者)
被視為最高機密的杜拜2020世博場館,在距離開幕倒計時360天,正式向全球上百家媒體曝光,儘管外觀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大片空地,但杜拜政府矢言,他們要一天當一天半來用,至少在場館的部分,2019年底要全部完工
中天新聞文茜世界周報節目,是當天唯一獲准進入採訪的台灣電視媒體,在全程40分鐘的官方導覽中,主要關注的就是這顆世博會的心臟,這座高65公尺開放性半球體的Al Wasl廣場,號稱是融合創新技術與伊斯蘭文明的驚人設計,不只內部空間足以容納兩架A380客機,外部由這款直徑130米的半透明薄片覆蓋,據說還可以在內外進行360度表面投影。
(Ahmed Al Khatib/杜拜世博2020開發與交付主管)
我們幾乎完成了所有結構部分,彼此之間的串連還要再加強,但對外發聲的系統已經接近完工,首先就像這三片花瓣,環繞著主場館分別是可持續性 流動性和機遇,都可以通往捷運站
再往遠處看一點,這個長得像巨大盤形天線的可持續發展館,據說是從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獲取靈感,創造出一個可以動態捕捉太陽能,並可以從空氣中收集淡水的結構,企圖展現未來建築將具備自主調節以適應極端氣候的新樣貌,至於這個鄰近媒體中心 外型最吸睛,如飛行中獵鷹般的建築,則是地主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場館工程看起來進度最快,世博官方稱,它們將在這裡闡述這個連結世界的樞紐國家歷史,及該國元首如何打造出如此和平進步的社會。
(Ahmed Al Khatib/杜拜世博2020開發與交付主管)
目前我們有兩萬三千名工人在現場工作,大約有45台塔式起重機,而且我們已經移除了500萬立方公尺的卡車廢土,每個人都朝向單一目標努力,那就是如何讓這個計劃盡可能地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環繞世博主場館這一棵棵鋪滿太陽能板的能源樹,杜拜政府宣稱已斥資11.6億美元,進行電力水利相關基礎建設,務使2020世博會期間建築所需一切,均來自可再生能源,這個全球第七大石油生產國,近來亟欲擺脫能源消耗大國的負面形象,也讓杜拜世博成了最佳表演場。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德國,在德國校園參加可持續發展課程;英國,人工智能與太空的未來主義體驗;
奧地利,每個好點子都從正確的問題開始;波蘭,遷徙的鳥類描繪了一個生產動力
;阿曼,講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接下來七個月,杜拜世博會宣稱,192個國家地區將開始搭建屬於他們的場館,這也是世博開辦168年以來,頭一回每個國家地區都有機會向世人展現自己所代表的文化與遺產,杜拜說,當全球經濟和政治重心不斷向東方轉移,阿聯無疑正處於關鍵樞紐,他們的角色除了串連舉辦這場如史詩般壯闊的世博,也將如同現代版的人工奇蹟,讓杜拜躋身人類偉大文明城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