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香港這反面教材,與全球對中國「銳實力」覺醒之路
曾幾何時,中國把「一國兩制」視為拉攏台灣的國策之一,然而看見香港的「成功案例」,今天台灣絕大多數民意堅決抗拒「一國兩制」,甚至連韓國瑜,也說實行「一國兩制」要「over my dead body」。香港「一國兩制」不可能走回「井水不犯河水」,原因之一,正是中國早已放棄軟實力,改行「銳實力」。
「銳實力」一詞出自2017年,《Foreign Affairs》、《The Economist》等雜誌紛紛以專題報導,以俄羅斯、中國為調查目標。美國民主基金會(NED)撰寫的報告打響第一槍,報告主要負責人Juan Pablo Cardenal曾住在香港,而NED一直被中國視為「顏色革命」推手,去年剛被中國「制裁」離港,作為對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報復。但無論北京怎樣抗拒,「銳實力」一詞還是迅速發揚光大,泛指一個國家通過「大外宣」,影響對方輿論、利誘經濟合作、統戰對方精英等手法,建立第五縱隊,從而達到全方位經濟、政治、社會效益,而不再相信單靠散發魅力吸引人的「軟實力」。
香港「一國兩制」名存實亡,見證「軟實力」到「銳實力」的過渡
香港作為中國「軟實力」過渡到「銳實力」的樣板,最有感受。昔日香港演藝界百家爭鳴,歌手萬眾一心舉辦六四晚會,即使是十年後依然高調支持民運的天后梅艷芳,也沒有被中國封殺。台灣歌后鄧麗君作為與鄧小平齊名的「小鄧」,雖然被官方批評為「黃色音樂」、「靡靡之音」,翻唱李香蘭的《何日君再來》而成為「漢奸」,但據宋楚瑜回憶,當時中共反而有胸襟邀請「小鄧」到四川向數十萬人演唱,只是蔣經國阻撓作罷。不像今天,中港合拍片出現後,演藝人不當「護旗手」、高調配合主旋律,很難有演出機會,略有異議就會被上綱上線為「港獨」,即使是影后級葉德嫻、填詞殿堂級的林夕,也難逃封殺。昔日好些老泛民一面在港高叫民主、一面在深圳河設廠投資,相安無事;但「銳實力」出現後,以經濟手段進行政治施壓成為常態,和平共存,再不可能。
對這一套,國際社會心照不宣,只是以為並不嚴重,倒不如將計就計引資。但一場香港反送中運動、加上全球疫情,國際社會若再不覺醒,未免自欺欺人。早前NBA、英超職球員聲援香港+新疆維吾爾人風波,或國際品牌把台灣列為「country」被要求下架道歉(其實在英語語境,「country」只指地方,例如蘇格蘭、關島,並不涉及主權獨立問題),還只是商業行為;到了中國抗疫大外宣觸及各國內政,觸碰了國家安全基本紅線,就回不了頭。
中國通過孔子學院進行文化外交,本來相對成功,但自從贊助各國的中國研究中心、以研究經費統戰各國學者的手段越來越明顯,也就失去了英國、法國文化協會等的subtlety。自此,孔子學院在不少西方國家被勒令關閉,「統戰」議員一類行為成為澳洲的重點反擊對象。剛發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的前特首董建華,年前通過其中美交流基金會對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捐獻被拒,原因就是避免中共滲透,反映中國「銳實力」不但已成為新冷戰戰場,隨著「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香港作為「白手套」的功能,也急速褪色。
批評中國有代價、批評美國沒代價,可長久嗎?
不少中國學者認為,利益就是一切,西方人也要發大財,誰會與人民幣過不去?紅線之前,倒是事實;在中國獨大、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時代,也是事實。然而,目前兩者皆非,就物極必反。
國際品牌有任何態度被視為「反華」,甚至只是個別員工在社交媒體「傷害中國人民感情」(例如說「光復香港」),就會在中國市場被封殺;但品牌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本身已有知識產權、國家補貼等爭議,若高調批評特朗普、批評美國資本主義,卻不會在美國市場有任何影響。邏輯上,可能長此下去嗎?西方市場怎可能無限開放予中國企業,同時坐視自己的企業在中國被以言入罪?以往西方總是騙自己,「生意是生意、政治是政治」,但北京以國泰員工支持香港反送中為由強勢介入,最終以太古解僱眾多機組人員、高層辭職收場、「香港人公司」品牌徹底破產、還充滿後續行為,正是警號。
在自由民主國家,自然不會因為中國企業有反美言論封殺。但須知在舊冷戰,蘇聯資金通過白手套投資西方,會受到國家安全部門嚴密監控。現在中國「統戰」西方企業、媒體、評論員,在抗疫一役總動員,影響遠比蘇聯當年滲透更大。在「國進民退」的新中國,不少民企老闆都是黨員,企業內必然存在黨委書記,更不用說國企;第一代創業者在位時,還能勉強抵擋,但制度比人重要,連馬雲、馬化騰,也要離開自己的商業王國,香港地產商也開始邀請內地人進入董事會,大勢可知。西方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審查,必然越來越嚴,本來這就是第二輪中美貿易戰談判的內容之一。一場疫情過後,相關「討論」只會更白熱化,這也是為什麼大量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要急速走回香港「再上市」的背景。
微信文革:理性、策略、迴旋空間,是這樣被制約的
「銳實力」主導經濟,體制內的潛台詞,就是中宣部得到影響經濟命脈的權力,倒退到毛左政治掛帥、寧左勿右的年代。創造力在重重枷鎖下,只能關注衣食住行、陽春白雪,連裏面也充滿莫名其妙的禁區;這種經濟體,依靠人口紅利的點擊率經濟,重量不重質,並取巧將國際社會成功案例「中國化」,只會繼續與世界脫軌。
即使在文革年代,最高領導層其實也有彈性,並有威信作出政策逆轉。例如香港的六七暴動,毛澤東、周恩來並沒有因為國內極左氣氛,而冒進「提前收回」香港,隨手一甩,就把「反英抗暴」青年變condom,繼續對香港「長期打算、充份利用」。至於中美建交,迎接批判了數十年的「美帝國主義頭目」尼克遜訪華,理應是最政治不正確的決定,群眾卻也不見反感。
然而在今日,微信世界充滿文革式批鬥,但比文革更微妙的是,這夾雜了「銳實力」的商業利益。一個普通港商、台商就算沒有政治表態,要到大陸做生意,競爭對手只要找幾個小粉紅抹黑為「港獨」、「台獨」,商人要麼要大張旗鼓表態、得失本地市場、變相減低品牌效應,要麼就被政治標籤。這除了限制商業彈性,也嚴重制約了中國領導人的政策選項。無論是內政、外交,本來一手軟、一手硬、忽左忽右,是現實主義國家的常態,而在正常網絡社會,多元聲音十分平常。但有了與牆外切割、自成體系的微信世界,自由主義聲音被長期邊緣化,「銳實力小粉紅體系」成了既得利益集團。最高層就是有心改變,在風險規避前提下,也無能為力。香港走向極左的覆亡之路,正是前車可鑑。
未來發展,邏輯上只有三個可能:中國改變路線;中國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全球化世界斷裂為兩大陣營。選項一看不到曙光,選項二就不要說笑吧。未來大趨勢,呼之欲出。
明報,2020年5月11日
▶️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的大台綜合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MX7UyXZRg
格 蘭 英語 中港 校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 🇺🇸】華盛頓,那些心痛香港的舊朋友們
—美國參議院《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通過前夕隨筆
香港社會進一步動盪撕裂,政府一如過去數月無視Root Cause,警隊強攻香港中文大學之際,直播畫面令人徹夜難眠。那一刻,我身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百感交集。多年前,在這裏的智庫Brookings Institution工作,認識了不少華盛頓學界、智庫、政界友人,那時候,北京還對香港(相對)客客氣氣,中美關係同樣和和諧諧,同時和雙方朋友交往,一切自自然然。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事實上,到了法案第一次在2014年被提出,國會處理外交的某資深大老,依然說「不要浪費時間,100%不可能」。到了今天,中港兩地劍拔弩張,中美新冷戰如箭在弦,看見同樣的面孔,彷如隔世。
布魯金斯元老與香港泛民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外交智庫,屬自由派,不少專家是國務院常客,旋轉門十分成熟,它的東北亞研究中心,是少數研究香港的基地。我在Brookings時,代表香港到哪裏訪問工作,當時香港人有一個單獨名額,但後來被裁掉,據說因為大家覺得「香港已是中國一部份很久,沒有甚麼好研究」;想不到今天,隨著運動發展,香港研究在海外,忽然成為顯學。
當時的上司是中心主任卜睿哲博士(Richard Bush),他是台灣問題專家,曾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實質上的美國駐台大使),著作等身,氣度雍容。月前他接受訪問,談及香港反送中運動,認為抗爭者應「見好就收」、中國很強大、美國很現實、沒有甚麼可做,不幸被斷章取義,成為藍絲群組廣傳的維穩內容,觀點也被葉劉淑儀、梁文道等引述,令一些不認識他的青年感到不滿,就像這一代青年提起民主黨、司徒華,反感程度有時比提起建制派更大。卜睿哲是不是有點保守呢?大概是的,起碼是很傳統的現實主義路線;但他是否不希望幫助香港呢?自然絕對不是。
他和香港淵源甚深,童年在香港的國際學校英皇佐治五世渡過,經常緬懷香港過去。美國國會在1992年通過的《香港政策法》,他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據說本來版本比終極版辣很多,有更多美國承認香港不同內地地位的條件,卻被現在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內爾「減辣」掉(外間以為麥康內爾提出法案,理應心繫香港,而不知這只是他避免法案太刺激北京的權宜)。卜睿哲不看好香港抗爭,一來他嚮往中美和好,相信全球化時代的中美只能合作,而在一個和諧世界,香港沒有太大戰略價值;二來他常參照歷史,害怕給予虛假希望,例如對我舉出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例子,當時美國政府說「全力支持匈牙利人民反抗蘇聯」,結果蘇聯鎮壓,美國除了打嘴炮就毫無動作。其實卜睿哲依然深愛香港,只是認為無力挽回,對可見的悲劇,深深嘆息。
尼克遜翻譯到疆藏港研究:Freeman家族兩代人的丕變
同期曾對香港事務發出保守言論的美國外交元老,還有一位傅立民(Charles Freeman)。他在尼克遜訪華時,擔任總統和毛澤東的翻譯,也是海灣戰爭時的美國駐沙特大使,負責處理前線,一直主張尊重中國獨特國情,但難免停留在那個年代。上個月,他曾說「香港激進抗爭者不值得西方同情」,卻對宏觀背景缺乏理解,然後又是受到藍絲群組加油添醋的轉載。
傅立民我並不認識,但和他的女兒Carla是好友。Carla Freeman是貼地得多的中國問題專家,目前在Johns Hopkins的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當外交政策研究所主任,我也曾在那裏工作,和Carla曾合作出版,這天她請我到課堂上分享香港最新情況,想不到我把她和一些學生、包括中國內地留學生說得熱淚盈眶。她對我說,也是從網上看見父親對香港的評論,「嚇了一跳」,笑說父親不代表她,保證美國還有很多明白抗爭者的友人,很同情這些香港朋友面對的大陸高牆。
她家學淵源,小時候就到過香港,及後不時在香港的大學交流,看見中大被香港警察以催淚彈狂攻,感到揪心的痛。她對北京主導的「止暴制亂」言論一笑置之,因為她的研究專長就是新疆、西藏、中國公民社會等議題,對「一國」框架下,少數民族、地方自治、維權議題有何下場,知之甚詳。
但其實她也曾是「大中華膠」,只是近年和一批著名美國漢學家一樣「覺醒」,坦承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時,給予太多浪漫化想像,以為中國強大了,就會和美國共建美麗新世界,對種種問題刻意按下不表,殊不知今天中國強大了,圖窮卻匕見。這天她剛從中國回來,說官方招待她看的、住的,都是最宏偉的外觀,但她研究的新疆、西藏、香港,卻是另一回事,反差得很不平衡,乃至感到內疚。這種情結,近年反映在頗多中國權威身上,例如一度被北京捧為上賓的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近年立場大變,最終推出「中國崩潰論」,令北京目定口呆。
蘭德公司研究員五年前的預言
在維珍尼亞(而不是「弗吉尼亞」)邊境,座落國防部智庫蘭德公司(RAND),北京經常渲染蘭德的神秘,其實也不外是一家右翼智庫而已,只是進行了類似「中美終有一戰」沙盤推演一類研究,被北京視為不友好名單。蘭德有一位香港問題專家Scott Harold,曾長期在港工作,和不少香港學者相熟,這次拜訪他,察覺他對「香港之死」除了痛心,也有先知的無奈。
早在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他的觀點就和接受中國人大「831框架」是合適妥協的卜睿哲不同,認為深層次的Root Cause根本不是普選問題,而是中港矛盾。他從親身觀察發現,香港人擔心一國兩制只是虛言,憂慮逐漸強化的中港融合,會在「831」框架被通過後無限加速,因此才有「佔領中環」出現,這恐怕連戴耀廷、陳健文等當事人也當局者迷,五年後的今天,論證了他先知先覺。他慨嘆香港人不幸運,碰上美國外交大轉型,而最應負道義責任的是英國,但此刻碰到的英美最高領袖,都不是價值主導的人。
Scott在香港有不少愉快回憶,問他甚麼時候再來,他卻苦笑,說察覺不少曾在香港的國際友人,近來都在中國境內出了事,其中一位是曾任加拿大駐港副領事、後來被內地以間諜罪名捉為人質,來報復孟晚舟案的Michael Kovrig,這也是《逃犯條例》為何刺激世界各國神經的原因之一,令他不禁擔心入境會否「被洗頭艇」。坦白說,這種新冷戰氣氛是雙向的,我也認識不少中國的美國研究權威,近年不獲美國發簽證,美國大學也開始對華裔學者「另眼相看」,似乎1992年冷戰終結—2012年習近平上台的蜜月期,不過是兩次大戰之間那段休戰期罷了。
盧比奧參議員身邊的智囊,與香港本土派
美國新生代中國研究學者的研判,和上一代完全不同,與香港的年輕學者、本土派思維,反而先天有血緣的相近。在北京眼中,一切人類行為,「自然只能以「收買」、「權力」一類唯物角度解釋,因為這個政權是不相信價值觀的。然而正是全球科技變革、網絡社群興起、令社會結構重整的「時代革命」,令全球新生代一方面大大加強了對理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勇於打破常規,發掘了不少前人忽略的盲點,知識變得非脈絡化。解構再重構的學風不容於上一代,在新世代卻成主流,逐漸產生了像劉仲敬、Harari那樣的鬼才,他們眼中的世界,天翻地覆。
Peter Mattis是研究當代中國政治外交的年輕學者,多年前,曾在台灣一個學術會議發表關於「新型大國關係」的文章,當時我是評稿人,早已忘懷,他卻惦記至今。年輕可畏,轉眼間,他剛成為對北京高度批判的CECC(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副幕僚長(Deputy Staff Director),目前在盧比奧參議員辦公室工作,而這位盧比奧參議員,正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最大推手。Peter和卜睿哲一代的中國通有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及早正視中美已完全是競爭對手這現實,也認為上一代對香港不負責任,對中國以自己的方式改造「真香港」為「新香港」,有道德使命式的批判。上一代中國通跟隨北京口吻,說「香港對中國已沒有大價值」,他卻強調香港回歸時只佔全國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40%、現在卻高達七成,反映中國越富有,對香港的依賴越多,加上箇中「貿易」涉及不少敏感技術和材料,北京不可能不知……這些數據,在我面前,他如數家珍。
一些美國政界前輩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潑冷水,他卻懷著傳教士式熱情,協助盧比奧草擬法案所有細節。須知美國國會一向是《紙牌屋》式現實,這條法案對盧比奧而言,一無選票(他的佛羅里達州沒有多少人對香港有興趣)、二無捐獻(不像中國遊說團能給予大量利益)、三不為總統所喜,他卻視之為baby,不惜用盡一切私人關係力推法案,前後五年,最後甚至使出殺手鐧,對推延排期表決的多數黨領袖麥康內爾(也就是剛談及在1992年對《香港政策法》減辣那位元老)攤牌逼宮,才有如今極速表決「hotline」這招。這都是很耗費社會網絡和人情牌的事,可謂all-in,要是沒有堅定信念,怎會如此?
成就解鎖:我城危如累卵,國際關係卻終成香港顯學
Peter不過「打份工」,卻是以完成博士論文的吹毛求疵態度,去完善這條法案,背後反映的全球新生代connected思維,不但中國學者、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永不能明白,就是卜睿哲、傅立民那樣的美國前輩,也難以理喻。世界是前進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依歸,《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重要性,除了上月在這裏分析過的外交、經濟部份,還縮影了世代交替:盧比奧三年前提出法案時,只有45歲,屬新生代參議員;法案一位co-sponsor、上月到訪香港後高調聲援抗爭者的Josh Hawley參議員,今年更只有39歲,是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Peter Mattis大概也在三十多歲這範圍;在幕後穿針引線、成立HKDC向國會游說的lobbyist Samuel是香港出生的同齡人,朱耀明牧師的公子。當何韻詩、黃之鋒,張崑陽等到訪華府,自然啱嘴型;反而李柱銘、陳方安生等造訪,雖然英語無疑更勝一籌,但對口畢竟是上一代人,新世代卻可能格格不入。
昔日大家對國際線多有顧慮,畢竟在北京動輒都是「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下,強行自我克制,這也是昔日一國兩制僅存的互信之一。但事到如今,香港民意研究計劃的最新民調顯示,居然有超過一半香港人認為,當自身問題不能由特區政府、北京解決時,就應該訴諸國際社會,反映北京昔日多少還有點阻嚇力的「漢奸走狗賣國賊」標籤,已被不屑一顧。香港新生代反正已不能回頭,被美心集團創辦人千金為代表的上一代權貴「放棄」,上綱上線的批鬥文宣正排山倒海湧現,卻因此突破了思想局限。我們也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一旦每四人就有一人具有緊密國際聯繫的香港人,投身真正的國際關係,足以令世界從此不一樣。
假如他們能利用這機遇,建立屬於自己世代的全球網絡,和各國up-and-coming一代識於微時,配合截然不同的國際環境,綻放的無限潛能和榮光,或能令香港人成就解鎖。即使是不同意這條法案的朋友,當串連到背後成事的全方位立體圖像,相信也很難否定:萬物盈虧,自有其道,物極必反,當中國要打破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原有微妙平衡,在香港實施「全面管治權」,公道自在國際人心,蝴蝶效應下,看,這卻真是催生了一場全球範圍的「時代革命」。
星期日明報,2019年11月17日
格 蘭 英語 中港 校 在 詹詠然 Latisha C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耶耶耶~我們在日本女子公開賽冠軍囉!
這星期從不停的調時差、適應場地氣候、適應球,一直到我們拿下冠軍!
雖然我們每一場都直落二,但是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做的準備和訓練帶來的成果,很開心在詹皓晴~Hao-Ching Chan22歲生日這一天,拿下我們共同的第五座WTA的女雙冠軍!
謝謝我們的團隊,謝謝在背後支持我們所有的一切,所以當我們有好成績,就是感謝大家的時刻!
特別感謝:
台灣大哥大與你生活在一起
EVA Airways Corp. 長榮航空
Regent Taipei 晶華酒店
長庚運動醫療社群
Lacoste Tennis
格蘭英語中港校
OverTake超越生化科技
國立體育大學
LOVE LIFE珍愛生命永不放棄
Woohoo~~~
So happy to win our 5th title together!! Wasn't easy at the beginning with the jet lag from NY,glad we made it! Thanks to our team to make all these possible,and we are definitely looking forward for more good results!
#chansis #sisterpower #japanwomensopen #Tokyo #doubles #champ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