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模式分享-雲南省長跑隊
從去年山東今年雲南都是長跑傳統強隊,兩省隊伍共同點就是一個單位裡有很多位教練,中長跑都基本都五位以上各自帶開訓練,以不同風格的訓練模式也有各自的招生手法,以下介紹他們三大訓練模式。
#大跑量型
大多素人跑者最多選擇的方式,用大量公里數來評斷訓練成效,而且不用安排太多複雜的強度訓練,我個人偏好這放在基礎期或是剛入門的跑者,還有要做專項轉換的選手來進行(剛轉馬拉松的籌備期)
#一週課表範例:15km中速/13km低速、13km低速/10km低速、15km中速/13km中速、18km中速/休息、10km高速+400m*5/13km低速、18km中速/休息、25km中速/休息。這樣的訓練看表看起來很乏味,但實際上還是會搭配不同路線去進行(草地、煤渣場、土路、沙石路變換不同肌群跟難易度)
P.S為什麼我以高、中、低速去寫,因為怕大家難以理解為什麼他們慢跑低速是4:30⋯
#混合型
經常會用時間來計算訓練課表內容,適合在沒有距離的訓練場地使用,比如法特雷克這種課表就不一定要在田徑場執行,並且一套課表時常出現有氧與無氧並行,這種一般美式跟非洲選手比較常使用,台灣選手一般跑課表脫離不了田徑場。如果我沒記錯越野女王Ruth還有鐵人一哥張團畯課表也都是以時間計算的。
#單次課表範例:2km低速+活動操+20分鐘中速+活動操+30分鐘法特雷克(快慢1+1)+活動操+20分鐘中速+10分鐘低速+活動操+靜態伸展
(以上為單一次訓練)
我選擇的教練是走這種模式的,除了跑的過程辛苦,中間搭配的活動操讓我手忙腳亂吃盡了苦頭!
#高質量高恢復型(我個人偏好這個)
用白話來說就是訓練做單次高強度搭配長時間恢復再做單次長距離訓練,特點都是一次頂的最高強度或是最極限的長距離訓練。
#一週課表範例:1k*8 休息兩天,10km一次休息兩天30km再調整內容進入下一個循環,跑的安排就會再次有所調整,但規劃都是以接近最佳狀態值跑以上的訓練,休息時還是會做身體素質強化,恢復跑等等課表只有幾次的靜態休息。
這種訓練在台灣實在很少,因為要掌握今天訓練強度到底能達到多強,恢復時間要安排多長比較難以掌握,而且一般觀念還是處於不練則退的觀念,所以如果要安排兩天恢復期,到底怎麼恢復?全休、慢跑恢復、游泳恢復或是交叉訓練,這都要經驗累積還有個人化的安排才能達到最高效率!
無論以上走哪個訓練法,它終究還是有基礎面,技術面,還有專項面,如果你單純的模仿課表,缺乏基礎訓練也很難達到預設的目標值並且容易受傷或無法如期往下個計畫前進,就好比大家都來練大迫傑「跑」的課表,剛開始先把速度下降成自己能跑到的秒數,訓練一段時間就能大幅進步嗎?訓練的根本還是有一些基礎訓練,技術動作,最後還要把專項能力調整到最佳狀態,比賽才有更高的機率達到設定的目標。
#圖為隊員訓練後偷摘桃子的樂趣時光
#好像台灣20年前的生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