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我們提到把馬斯洛需求理論運用到廣告中,這次我們來談另一個常用的廣告策略框架效應––(Framing)。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面對同一個的問題,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後,人們對問題的觀感也會有所不同。名符其實,使用不同的「框架」包裝我們的說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例如你想要讓大家買你公司出售的減肥產品,你可以用正面框架(Positive Framing)––將「行為」包裝成能為你「帶來」或令你「賺到甚麼」,例子如下:
「如果你減咗肥,你就可以著到d好靚嘅小背心啦~」
又或是負面框架 (Negative Framing)––如果你不做這件事,你會「失去」甚麼或會有甚麼「不好」的事情發生,例子如下:
「如果你再唔減肥,到時你去同學聚會就會比人笑你肥!」
這裡哪個說法比較奏效?
研究指出,負面框架對於激發即時行動比較有效,也就是當你人已經在商店裡,前面是一貨架的減肥產品,此時負面框架能引起你強烈的情緒,讓你在一時衝動之下,買了一排減肥產品回家!
反之,正面框架不如負面框架般能激發強烈情緒,所以未必能讓人們即時產生購買的慾望。但人們對正面框架的記憶比負面框架的強,所以人們即使過了很長時間,也能記起正面框架廣告的內容、產品名字和品牌名字等。在電視上播的廣告,因為目標對象是安坐家裡看電視的人,所以目標並不是激發即時行動,而是要先讓他們記住你的品牌,他們下次購物時才會有更大的機會買你的產品。此時,正面框架就會比負面框架有效。
💌 #心理學教室 科和為你帶來更多心理學小知識!
————————————————————
立即按檔案連結,下載Void,
為你提供免費的放空引導教學,放鬆減壓👇🏻
https://void.com.hk/download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們立即瀏覽👇🏻
https://void.com.hk
————————————————————
#Void #科和 #Voidhk #mentalhealth #psychology #HongKong #hkig #hk #hkiger#hkigers #love #陳棨豪 #精神健康 #香港 #減壓 #放空 #情緒 #發呆#情緒支援 #職場 #廣告心理學 #情人節 #心理學 #市場營銷
框架效應 廣告 在 Voi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集我們提到把馬斯洛需求理論運用到廣告中,這次我們來談另一個常用的廣告策略框架效應––(Framing)。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面對同一個的問題,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後,人們對問題的觀感也會有所不同。名符其實,使用不同的「框架」包裝我們的說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例如你想要讓大家買你公司出售的減肥產品,你可以用正面框架(Positive Framing)––將「行為」包裝成能為你「帶來」或令你「賺到甚麼」,例子如下:
「如果你減咗肥,你就可以著到d好靚嘅小背心啦~」
又或是負面框架 (Negative Framing)––如果你不做這件事,你會「失去」甚麼或會有甚麼「不好」的事情發生,例子如下:
「如果你再唔減肥,到時你去同學聚會就會比人笑你肥!」
這裡哪個說法比較奏效?
研究指出,負面框架對於激發即時行動比較有效,也就是當你人已經在商店裡,前面是一貨架的減肥產品,此時負面框架能引起你強烈的情緒,讓你在一時衝動之下,買了一排減肥產品回家!
反之,正面框架不如負面框架般能激發強烈情緒,所以未必能讓人們即時產生購買的慾望。但人們對正面框架的記憶比負面框架的強,所以人們即使過了很長時間,也能記起正面框架廣告的內容、產品名字和品牌名字等。在電視上播的廣告,因為目標對象是安坐家裡看電視的人,所以目標並不是激發即時行動,而是要先讓他們記住你的品牌,他們下次購物時才會有更大的機會買你的產品。此時,正面框架就會比負面框架有效。
💌 #心理學教室 科和為你帶來更多心理學小知識!
————————————————————
立即按檔案連結,下載Void,
為你提供免費的放空引導教學,放鬆減壓👇🏻
https://void.com.hk/download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們立即瀏覽👇🏻
https://void.com.hk
————————————————————
#Void #科和 #Voidhk #mentalhealth #psychology #HongKong #hkig #hk #hkiger#hkigers #love #陳棨豪 #精神健康 #香港 #減壓 #放空 #情緒 #發呆#情緒支援 #職場 #廣告心理學 #情人節 #心理學 #市場營銷
框架效應 廣告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觀點決定很多事情
#有人正在看著你嗎
#聚光燈效應
康乃爾大學的湯瑪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教授,曾跟研究生一起進行實驗,證明了「聚光燈效應」。
四十歲以上的人,應該都記得一位叫做巴瑞‧曼尼洛的美國歌手。尤其他跟奧莉維亞‧紐頓強合唱的《這不是真的》(This Can't Be Real)這首歌,每個人應該至少聽過一次。雖然沒能受到樂評家的青睞,他的唱片確在全球銷售超過七千萬張,還親自製作、演唱電視廣告歌曲。不過,因為他沒有獲得年輕大學生的喜愛,所以穿著印有曼尼洛肖像的T恤出門,在學生之間可能是件丟臉的事。
季洛維奇教授在這個實驗中,讓一位學生穿上曼尼洛的T恤,走進有四到六位學生等待的實驗室裡待一陣子,然後讓穿著T恤的學生猜,實驗室裡有幾個人發現他穿著曼尼洛的T恤。
同時,他也問實驗室裡的學生,剛才那個學生穿了什麼T恤走進來。結果是,穿T恤的學生認為實驗室裡約有46%的學生看到了,但實際上,只有23%學生答出他穿著曼尼洛的T恤。
後續的實驗中,則讓學生穿上印有搞笑藝人肖像的T恤,做相同的事。結果也一樣,其實只有8%的學生記得別人穿了什麼,穿著那件T恤的學生,卻認為有48%的人會猜對自己穿的衣服。
雖然我們有時會想「穿這種衣服怎麼能去那種場合」、「這雙鞋子跟衣服不搭」,不過這大多是過度擔心,人們也不會發現。舉例來說,像是襪子的設計或鞋頭的角度,就真的可以不用太在意。
我們認為別人都在注意我們,但真正看著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在心裡設置了一台監視器,一直監視著自己,卻誤以為是別人在看我們。現在,該把那台監視器關掉了。如果能在世界中心靜靜放下自我,就不用像現在這樣,一天到晚把時間浪費在小事上。
文/崔仁哲(최인철)
書/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介紹/https://pse.is/FMG4G
遠流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