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連上兩班寫作課、要改兩班的寫作業,有很深刻的體悟。
週六晚上一位在歐洲的學員,從小是作文比賽冠軍,社群媒體發文很活躍。她的寫作作業讓我有很多邏輯上的疑惑,到底上寫作課的動機是什麼?
我沒有太多修改,只是提出很多問題請她補充說明。她第一稿寫了五小時,第二稿改了也很久。
課程中她坦承,根本不會寫作。過去的寫作就是成語、比喻精巧,但是在海外跟外國人溝通,必須精準表達,成語的比喻幾乎無效。同時開始經營事業,需要提案,跟投資人、大眾溝通。
她發現過往的寫作技巧,幾乎無法派上用場,因為她思考統合的能力出了問題。
第一堂課將她打回原形,開始重建自己的思考與寫作能力。必須站在讀者角度思考,每段、每句話的意義是什麼?是否清晰表達想法,也能有效打動與說服讀者。
透過深刻反思,以及回應我的疑問,把該精準表達之處補強,她的第二稿就順利過關。
也有很多學員文章被我刪除,因為跟主題無關。我問他們會心痛嗎?他們說不會,本來就來接受改變的,才發現自己就是思考不清,導致什麼都想寫,反而過於冗長鬆散。
我也看到很多學員用太多寫作「技巧」,奇特的形容詞、刺激的字眼來包裝內容,但是我一一建議刪除,因為看不懂、甚至迴避了該寫的重點。
重寫之後的文章,突然比較清晰爽朗,沒有那種刻意的「作文」感。
被要求文稿補強之後,有位國文老師寫出她的痛苦。
她寫著:就算中文系出身,經過四年的師培教育,對作文的教學一知半解,唯有複製著上一代的教學模式:出題、寫作、批改的無限循環。
這樣的教學對於作文能力的提升,只是徒勞。辛苦無限,而成果有限。
但我認為最難說得清楚的部分是——架構。這是一開始看到題目時,我應該如何決定大綱?我可以怎樣書寫出有條理的內容?然而不管是公式般列出「總分總」、「起承轉合」或「鏡框法」等包羅萬象的架構模式,再加上範例說明,依然無法解決我的問題。
========
看著看著,覺得這一代學生、老師、大人、甚至企業主管(我要去教主管商業寫作)都好可憐。
最簡單的最不簡單,我希望幫大家一把。但改稿其實很累。我跟澄意文創的可欣說,今年只再開一班了,11月下旬的週二晚上開班。因為我太忙了,想要寫變現刺激文的、學各種寫作技巧的人,可不要上錯門了。
框的成語有什麼 在 蘇治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勸世三姐妹》,因為討論實在太熱烈,所以我再補充一下
第一 #語感
有臉友私訊問我什麼叫語感,我想我說的太快,應該再多花點力氣說清楚點。
是的!我們的母語(不管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進入學校體系了。但我想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我們的母語有沒有毫無違和地在科學演講裡,傳遞知識;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在藝術的領域裡,傳遞情感;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在面對外來新事物的時話,被用來傳遞新概念?
[舉例:老師,請問這個python語言若欲學,包括原始開放碼合CC創用,是欲安怎處理安排?]
你聽起來、或說起來會不會覺得很彆扭?!這就是語感的疏離!我們的語言教育,沒有社會功能的安排,讓大家在學校的母語,只是圈圍在學校裡,沒有透過政治經濟的手段去安排(比方會雙語有加薪?!),讓母語真正在這些新生的事物裡被使用、被理會、被爭執、被喜歡、被討厭,這些都是語言的辯證過程,這樣才會形成語感。有語感的母語社群,才會有共同體。
而這個音樂劇只是其中一小步。
好,回來說,我的母語的歌謠已經變遷到旋律跟語言聲調,彼此之間脫鉤失聯的窘境。
這裏我舉個例:當年很多翻譯日文歌曲的台語歌,其實很多是不合聲調地寫就,比如“黃昏的故鄉”第一句話:叫著我.....第一個字“叫”唱出來的時候,是兩個音so-do"(高音do)的滑音,變成了橋的台語。這就是不ㄠ韻。
然而,這個唸謠式的音樂劇,或許俚俗,或許可以內斂,但創作這件事牽涉太多了(我早說了以下省略三千字)。我只就:我作為一個關心在地母語文化的人立場提出看法。
我喜歡的是它循著說話的方式找旋律,寫出符合劇情推進的歌詞跟表達。
第二 #藝術
戲劇或是任何藝術的再現,常常找的是典型中的典型,或者你也可以叫罕見的類型,“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要不要用髒話,我再說一次,我覺得不一定。
不過,大家可以從過去文學史裡,從藝術表演裡,去找很多很多例子,一時風俗一地風物,此時被反對,彼時被奉為經典。
例如山東話的水滸傳根本是下里巴人的語言,好好好,提台灣的。布袋戲“南俠翻山虎”裡頭對當時台灣的新生物,以及過往的語言之結合巧妙,我目眩“沈迷”。
我要說的是,別這麼快下定論!
藝術也不是只有談「美」,藝術也討論醜、善、惡、人類處境的歡喜與苦難。藝術扣連著時代,它反映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的脈絡,喚起我們在忙碌生活裡遺忘的感知,衝擊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結構,賦予我們反思「我們是誰?」的契機。
我可以看到躍演劇團正努力在做。
第三 #布爾喬亞
至於,這齣戲是不是只是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的鄉野奇觀,我可不認為。我捫心自問,從我早年參與黨外運動,所有的本土文化運動,過與不及,或者矯枉過正,我都歷歷在目。我們正走在一個「不再需要去談:文化創作要有框架」的路上前進著。我對文化的欣賞,可以欣賞荒野裡,各個物種之間的辯證演化,我也會欣賞歐洲庭園裡,帶入巴洛克美學的修整線條,我也可以欣賞落地掃,也可以入得廳堂做御前清客。
這樣一齣戲,是中產布爾喬亞的鄉野奇觀,實在太沈重。它的錯在於,劇情中個資的舖陳不夠細膩,道歉不夠草地化,這個要改。
好啦,我寫太多了。
內斂可以是文化,狂野可以是文化。
下里巴人是文化,陽春白雪也是文化,只要只要「它從土地裡長出來」我都歡迎,或者不反對。
我還是說一句話: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你當然可以不喜歡。但別太快判它有罪。
#最後的最後,
我在這篇有史以來最文青的貼文的最後,貼一則「算是比較內斂」的表達;裡頭一直咒罵詈言,但最後卻說:「只是在腦海走一遍,不然你會死好幾遍」。
這樣有比較內斂齁?! https://youtu.be/l81lcfnV2nc
框的成語有什麼 在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自我成長書籍實踐報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妍良語的生活隨筆】-06
#如何擁有修改人生劇本的能力?
我好像一直沒有說,
我想要分享的知識是什麼類型的
知識百百種
「三言兩語」-「三妍良語」
當初用這個三言兩語的成語含義,
做為「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的粉專名稱,我希望自己可以再三研究好的知識,然後向人傳遞良好核心價值。
其實書籍裡一直藏著一個秘密
是我在自學時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進行大量的主題閱讀時發現的。
所謂的主題閱讀就是
如果你想了解一門領域的核心概念
那麼就以該領域為中心去閱讀
相關主題的書籍約10~20本左右。
你就會發現雖然這些書籍,
寫的方向不大一樣,但是同樣的關鍵字卻在書中重複的出現,那就可以得知這重複出現的東西就是這一門領域裡面的核心概念。
其他的東西只是作者的衍生思考和想法
藉由這樣的方式淬煉出所謂的原則。
每個領域裡面原則
就像是未經雕琢的原石一樣,
你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
替它加工成各式各樣的物品
而不是只能購買別人產出的東西
你擁有創造的能力。
這個說法也許你覺得似曾相識,
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
巴菲特最有智慧的合夥人-查理蒙格
把這個原石般的東西就叫「思維模型」
擁有的思維模型越多種,
懂的互相相搭配使用
思維能力也會大幅度躍升。
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提到能懂得思維模型,
等於大腦進行作業版本的升級。
「大器能夠晚成」裡,提到人天生擁有兩種智力「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
「流質智力」不受過往知識限制,是推理與解決新問題,辨識抽像模式,運用邏輯來歸納與演繹,這種智力在人生早年達到高峰。
「晶體智力」則是運用技能、知識和經驗,多數成人的智力包含職業知識和業餘知識(例如嗜好、音樂、藝術和大眾文化等)而與流質智力不同,中年後晶體智力人會持續上升。
也就是說,流質智力比較是天生的聰明(記憶力佳反應快),這個智力是天注定的沒辦法改,而「晶體智力」是可以提昇的,而且沒有年齡的限制。
怎麼提升?持續學習和大量閱讀,提升思維能力,跟過往經驗結合,變成有深度思考的智慧。
我以前覺得自己就是個笨蛋,國中的時候常常問身邊的朋友「單純跟笨是不是同樣一種東西?」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很聰明,靠著不斷的學習是讓你變聰明的好方法。
現在我覺得有比過去聰明一點點了~嘿嘿
哎呀,話題好像扯遠了
這個世界擁有許多純粹的原則和法則,
只要了解這些原則就能改變自己的思維,
影響自己的人生
但願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擁有修改自己人生劇本的能力。
😊我最常用的幾個思維模型,分別是從商業理財書籍、經濟學、心理學裡面幾種摘取出來的,有機會再講怎麼用到生活當中。
(思維模型一直讓我想到遊戲王牌組🃏)
「成長性思維」
「3的法則」
「以終為始」
「複利效應」
「80/20法則」
「沉沒成本」
「心理帳戶」
「框架思維」
「5W2H」
和我一起了解更多
能改變生命的知識吧!
#主題閱讀
#思維模型
#改變生命的知識
#文章合作請私訊三妍良語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