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眩,小心是脖子肌肉僵硬或是頸椎神經根壓迫
作者:楊梅天成醫院 復健部 李薇 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 蘇柏璇 主治醫師
眩暈一般常見的類型包括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腦部缺血,其他可能疾病,如:眼疾、腦炎、高低血壓、高低血糖、貧血、內分泌疾患、藥物、焦慮及憂鬱症等,而暈眩症最常見原因為頸部脊椎或肌肉張力問題導致的姿勢性眩暈。
造成的原因都不一樣,現代人因工作生活作息時間不固定、長時間使用3C產品、長期姿勢不良、工作檯高度不足、缺少運動、高壓緊繃生活型態,導致頭暈、睡眠障礙、頸椎疾病、自律神經失調機率大幅提高。不正確的姿勢嚴重則會影響身體正常體態及外觀,例如頭過度前屈頸椎僵直形成俗稱的「烏龜頸」,或是肩內旋使上背部曲度增加形成「圓肩、駝背」等情況,使得頭及肩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肩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過度緊繃造成部分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造成肌力變弱,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一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脖子後及側邊張力過大,而脖子前側肌力不足;上斜方肌、胸大肌及胸小肌過於緊繃,中下斜方肌與菱形肌較為無力,而產生肩頸僵硬疼痛、頸部轉動困難,因緊繃的肌肉造成頸部血管受壓迫造成腦部缺血,進而產生頭暈而影響生活、睡眠、自律神經及工作狀況。
西醫治療包括:肌肉放鬆藥物、熱敷、電療、牽引、按摩等復健,自我伸展及肌力運動,放鬆頸部後側及上斜方肌,強化頸部前側肌力。頸部肌肉過緊或脊椎神經炎患者,醫師可施行乾針、激痛點或體外震波治療。自我伸展運動有四項:雙手抱頭將頭往前壓、單手將頭往側壓、將手互扣往後伸展肩背、肩胛旋轉運動,每個動作維持五至十秒,並施行五至十次;肌力訓練包含:內收下巴靠牆運動及肩胛骨內收運動。針對睡眠障礙及姿勢不良,運動如有氧及瑜珈運動,可有效改善頸部肌肉張力過強和睡眠問題,穩定運動一週三至五次,時間三十分鐘以上,可以增加深度睡眠,改善自律神經及內分泌失調。
中醫治療會透過中藥物、針灸及傷科手法。對於不同的體質,選用活血化瘀或行氣通絡等效果的藥物,透過適當配伍來調整氣血;針灸治搭配電刺激,選用不同波形與頻率可以施行補法或瀉法,補法可以增加肌力,適合氣血虛弱慢性勞損的患者,瀉法則可以止痛、緩解痙攣,適合過度使用、長期姿勢不良的患者;傷科手法是藉由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的肌肉將緊繃的肌群放鬆,對於無力的肌群給予強化訓練,對歪斜偏差的椎體加以矯正復位,再透過穴位按摩,如風池穴、大椎穴、肩外俞、肩井穴等幫助緩解肩頸肌肉的緊繃問題。
患者應要注意平時坐姿要挺、下巴要縮,使用手機時可將手機拿高,高度與鼻子同高為最佳;應避免維持固定姿勢,使用手機3C產品的時間建議避免超過十五分鐘以上,工作長期使用電腦者,建議半小時起來活動變換姿勢,另外應避免躺在床上滑手機追劇等錯誤姿勢,養成「治未病」的良好觀念。
梅尼爾氏症中藥 在 彭溫雅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陽不升濁氣不降 #眩暈 天旋地轉
#眩暈 不像一般頭暈,通常症狀比較嚴重。眩暈發作時整個天旋地轉,完全無法走路或站起來,甚至連頭都動不了,而且一動就暈,暈到會想吐。
中醫認為,#眩暈與濕邪相關性非常高,倘若濕邪阻滯氣機必會感到眩暈。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眩暈 #好發 於五、六十歲女性,不過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眩暈,如內耳神經不平衡、耳石症、梅尼爾氏症、聽神經退化、睡眠不佳、壓力大及自律神經失調等。
眩暈是十分常見的困擾,#建議 急性發作時先在安靜黑暗室內靜臥,儘量不要轉動頭部,減少誘發眩暈機會,以減輕不適症狀;等到眩暈情況稍微改善後,再採漸進式頭部及身體運動,也要避免長期不活動,這樣反而會延誤復原時機。
#中醫認為,脾胃功能是升清降濁,脾會透過運化作用,將食物精微物質上升到肺部及頭部,食物中的濁物及殘渣下降至大腸,藉由大小便排出體外;清陽之氣應該上升至頭部,頭腦才會感覺清醒,倘若濕邪阻滯氣機升降,導致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必然感覺眩暈。
✍🏻血壓偏低引起眩暈,臨床上使用
#生脈飲 類的中藥方,提高身體含氧量及整體血液含量
✍🏻血壓偏高的情況,建議使用 #西洋參 類涼補方式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