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called「知識型網紅」之我見,文長慎入。
-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網路歌手,會將知名歌曲改編唱來玩玩,偶爾也會自己寫些歌,拍MV。
有次與他聊天,他說:「我這種玩音樂的,大家對於我的私生活不會太在意。但你是做知識傳播的,如果私下形象不好,會很麻煩唷,哈。」
這樣來看,他的邏輯大概是:
愛玩的音樂人(O)
愛玩的作者(X)
其實這種認知範圍還可以擴大到很多東西:
愛玩的娛樂型Youtuber(O)
愛玩的知識型Youtuber(X)
當然,這並非一個公式,而其前提之所以成立,主要還是因為,不同的途徑有不同的取捨:作娛樂的人多,要殺出一條血路不容易,所以群眾更在意的是你的創作,而不一定是你的「人格」。而知識創作者的圈子相對小、競爭者沒那麼多,因此你「個人」的樣貌與你所傳遞的知識就有必要的關係,因為知識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關係主要建立在「信任」。
試想政治人物就知道:對於私生活較為燦爛的政治人物,大家大都會「懷疑」、「批評」,因為對個人生活失去了信任,怎麼還會期待他能夠在公共事務上表現得可信呢?
簡言之,知識創作者重「信任」而非「創意」。創意重不重要?重要。但在價值序列上,信任是排在比較高的位置的。但這當然不是說,所有作者、知識傳播者們都必須私生活超級無聊檢點,並非如此;而是說,作為知識創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讓人們相信從你這裡得到的「知識」可信,寧可犧牲記憶點,也應將此放在第一順位。
*重點:「內容可信」是知識型創作者的命根。
-
工作必須閱讀大量文章與論文的人大抵都知道一件事情:當一篇文章的「動詞」與「數字」較多時,其可信度較高;相對的,當一篇文章的「形容詞」遠多於前兩者時,那內涵有多深就挺值得觀察。總之,一個人的論述,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思維模式。
同理,作為知識傳播者,在錄影、文章中,如果你用的是「只要....你就」或是「當你....就要...」的「行動呼籲」,跟「當你....可能是....」、「當你.....要不要試試看」的「選項提供」,兩種陳述方案,本質上就代表了這個人的思維模式。
不少人以為,所謂的「知識」,代表書讀得多、有好的學位、引用的論文好,就叫「知識」,甚至以為這就是「理性」。但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一堆政治人士學歷好的不得了,但說出來的話離人群無比的遠,甚至基本的Sense都沒有。
原因在於,所謂的「理性」、「知識」的本質,是「不確定主義」、甚至「抱持懷疑」,也就是說:我提出的論點,在還沒有被證明是錯誤之前,「可能」是現況的解答;但只是「可能」,而不是「就是」或「只要....就」。一個讀了再多書、引用論文信手捻來的人,如果缺乏這種「可能是」、「有可能」的自我懷疑態度,本質上也不能算是個「理性」的知識思維者。
簡言之,一個理性思維者寧可說:「我不知道」,也不會說「只要....就....」
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言語並非以「自我懷疑」出發,而是用大量的「行動呼籲」語言來分享內容,甚至敢談自己所不擅長的專業。這或許只有兩種狀況:要嘛當事人明知故犯,覺得群眾好糊弄;要嘛當事人缺乏理性思維。
*重點:理性思維者寧可說「我不知道」,也不談自己不懂的領域。
-
我在寫上一本書《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時,一直有一個自我提醒(或是掙扎吧):我要讓這本書被列在人文科學、而非心理勵志。這並非我看不起心理勵志,而是如果該書被歸在勵志方向,那這是對我的目標、我的志向的一個羞辱。以推廣印度哲學作為目標的人,寫出來的書竟然只有談「個人經驗」的小品勵志水準?若然,我到底是為了推廣知識,還是為了推廣自己?
所以,我在寫作過程中,前前後後將該書大綱調了三次、第一章兩萬餘字砍掉重寫四次以上,因為我希望為「知識創作者」這個名字負責。
我們都說,希望人長大了以後,還能記得自己的初衷,不要為了社會的名聲、利益、金錢而放棄自尊,那如果連作為站在這種論點制高點的創作者們,都為了這些事情而放棄自己為知識服務的理想,那我哪有臉在鏡頭前面對著攝影機說:「找到你人生的目標,堅持下去才是王道。」
這也是為什麼我敬佩與熱愛敏鎬的黑特事務所,比我還年輕的他做的事情,全然就是在為歷史專業的知識付出,而不是為了「個人」。
當然,不少人會覺得,何必在意一個「知識型創作者」是否真的有為真正的專業負責?只要他能夠有高的流量、有賺到錢,而你沒有,這就是市場的答案了啊!
除去如上所說,這樣的思維等於告訴我們「為了市場放棄初衷也ok」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與市場本身在某方面是背道而馳的:知識的累積與導入,需要運用人類極大的理性、無聊與分析和投資,但是市場本身以「呼籲感性」的樣子出現:人們在市場上作決定時、跟風時,往往靠的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感覺和情緒,恰恰是這些東西讓我們離求真的知識隔了一層不短的距離。
當然,從宏觀來說,「泛娛樂知識型網紅」,的確能讓整個對「專業知識」關注的市場變大,進而可能建立起一個價值階梯,使普羅大眾在這個階梯上,從「泛娛樂型知識」開始,漸漸走上「深入認識的知識」,這對整個知識創作者的大環境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然而,初衷永遠是最重要的:在理性的得到答案與感性的得到共鳴和消遣中,後者當然簡單與容易,但是,熱愛知識的人永遠不會選擇後者,因為這就不是知識的本質。
*重點:知識是理性的堆疊,而非感性的共鳴。
-
綜合上述,我私意認為,知識型創作者的天職,就是提供可信的知識、忠於理性思辯並熱愛理性思維而非感性共鳴。當然,我完全理解不是每個「知識型創作者」都能如此:在名利和流量vs專業而無聊中,要選擇後者不是「難」,而是「非常難」。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2018/09/22/bad-blood/
這篇這些天熱門的新聞,徹底說出了我想說的話。所以,在如此困難的世界裡,我希望所有堅持並忠於知識型創作的戰友們都能堅持下去,也理解、甚至憐憫以「知識創作者」為名來行泛娛樂之實的人,他們不過是在殘酷的現實中,放棄了自己而已。
-
題外話,其實從一個人的生活模式,你大抵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是不是「知識」人:他是花時間在派對交際應酬娛樂合作,還是花時間在學術讀書文章專業領域,並非前者就不好、不堪,而是或許這樣的人,不配被稱為「知識型創作者」。
梯形容積公式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o called「知識型網紅」之我見,文長慎入。
-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網路歌手,會將知名歌曲改編唱來玩玩,偶爾也會自己寫些歌,拍MV。
有次與他聊天,他說:「我這種玩音樂的,大家對於我的私生活不會太在意。但你是做知識傳播的,如果私下形象不好,會很麻煩唷,哈。」
這樣來看,他的邏輯大概是:
愛玩的音樂人(O)
愛玩的作者(X)
其實這種認知範圍還可以擴大到很多東西:
愛玩的娛樂型Youtuber(O)
愛玩的知識型Youtuber(X)
當然,這並非一個公式,而其前提之所以成立,主要還是因為,不同的途徑有不同的取捨:作娛樂的人多,要殺出一條血路不容易,所以群眾更在意的是你的創作,而不一定是你的「人格」。而知識創作者的圈子相對小、競爭者沒那麼多,因此你「個人」的樣貌與你所傳遞的知識就有必要的關係,因為知識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關係主要建立在「信任」。
試想政治人物就知道:對於私生活較為燦爛的政治人物,大家大都會「懷疑」、「批評」,因為對個人生活失去了信任,怎麼還會期待他能夠在公共事務上表現得可信呢?
簡言之,知識創作者重「信任」而非「創意」。創意重不重要?重要。但在價值序列上,信任是排在比較高的位置的。但這當然不是說,所有作者、知識傳播者們都必須私生活超級無聊檢點,並非如此;而是說,作為知識創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讓人們相信從你這裡得到的「知識」可信,寧可犧牲記憶點,也應將此放在第一順位。
*重點:「內容可信」是知識型創作者的命根。
-
工作必須閱讀大量文章與論文的人大抵都知道一件事情:當一篇文章的「動詞」與「數字」較多時,其可信度較高;相對的,當一篇文章的「形容詞」遠多於前兩者時,那內涵有多深就挺值得觀察。總之,一個人的論述,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思維模式。
同理,作為知識傳播者,在錄影、文章中,如果你用的是「只要....你就」或是「當你....就要...」的「行動呼籲」,跟「當你....可能是....」、「當你.....要不要試試看」的「選項提供」,兩種陳述方案,本質上就代表了這個人的思維模式。
不少人以為,所謂的「知識」,代表書讀得多、有好的學位、引用的論文好,就叫「知識」,甚至以為這就是「理性」。但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一堆政治人士學歷好的不得了,但說出來的話離人群無比的遠,甚至基本的Sense都沒有。
原因在於,所謂的「理性」、「知識」的本質,是「不確定主義」、甚至「抱持懷疑」,也就是說:我提出的論點,在還沒有被證明是錯誤之前,「可能」是現況的解答;但只是「可能」,而不是「就是」或「只要....就」。一個讀了再多書、引用論文信手捻來的人,如果缺乏這種「可能是」、「有可能」的自我懷疑態度,本質上也不能算是個「理性」的知識思維者。
簡言之,一個理性思維者寧可說:「我不知道」,也不會說「只要....就....」
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言語並非以「自我懷疑」出發,而是用大量的「行動呼籲」語言來分享內容,甚至敢談自己所不擅長的專業。這或許只有兩種狀況:要嘛當事人明知故犯,覺得群眾好糊弄;要嘛當事人缺乏理性思維。
*重點:理性思維者寧可說「我不知道」,也不談自己不懂的領域。
-
我在寫上一本書《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時,一直有一個自我提醒(或是掙扎吧):我要讓這本書被列在人文科學、而非心理勵志。這並非我看不起心理勵志,而是如果該書被歸在勵志方向,那這是對我的目標、我的志向的一個羞辱。以推廣印度哲學作為目標的人,寫出來的書竟然只有談「個人經驗」的小品勵志水準?若然,我到底是為了推廣知識,還是為了推廣自己?
所以,我在寫作過程中,前前後後將該書大綱調了三次、第一章兩萬餘字砍掉重寫四次以上,因為我希望為「知識創作者」這個名字負責。
我們都說,希望人長大了以後,還能記得自己的初衷,不要為了社會的名聲、利益、金錢而放棄自尊,那如果連作為站在這種論點制高點的創作者們,都為了這些事情而放棄自己為知識服務的理想,那我哪有臉在鏡頭前面對著攝影機說:「找到你人生的目標,堅持下去才是王道。」
這也是為什麼我敬佩與熱愛敏鎬的黑特事務所,比我還年輕的他做的事情,全然就是在為歷史專業的知識付出,而不是為了「個人」。
當然,不少人會覺得,何必在意一個「知識型創作者」是否真的有為真正的專業負責?只要他能夠有高的流量、有賺到錢,而你沒有,這就是市場的答案了啊!
除去如上所說,這樣的思維等於告訴我們「為了市場放棄初衷也ok」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與市場本身在某方面是背道而馳的:知識的累積與導入,需要運用人類極大的理性、無聊與分析和投資,但是市場本身以「呼籲感性」的樣子出現:人們在市場上作決定時、跟風時,往往靠的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感覺和情緒,恰恰是這些東西讓我們離求真的知識隔了一層不短的距離。
當然,從宏觀來說,「泛娛樂知識型網紅」,的確能讓整個對「專業知識」關注的市場變大,進而可能建立起一個價值階梯,使普羅大眾在這個階梯上,從「泛娛樂型知識」開始,漸漸走上「深入認識的知識」,這對整個知識創作者的大環境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然而,初衷永遠是最重要的:在理性的得到答案與感性的得到共鳴和消遣中,後者當然簡單與容易,但是,熱愛知識的人永遠不會選擇後者,因為這就不是知識的本質。
*重點:知識是理性的堆疊,而非感性的共鳴。
-
綜合上述,我私意認為,知識型創作者的天職,就是提供可信的知識、忠於理性思辯並熱愛理性思維而非感性共鳴。當然,我完全理解不是每個「知識型創作者」都能如此:在名利和流量vs專業而無聊中,要選擇後者不是「難」,而是「非常難」。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2018/09/22/bad-blood/
這篇這些天熱門的新聞,徹底說出了我想說的話。所以,在如此困難的世界裡,我希望所有堅持並忠於知識型創作的戰友們都能堅持下去,也理解、甚至憐憫以「知識創作者」為名來行泛娛樂之實的人,他們不過是在殘酷的現實中,放棄了自己而已。
-
題外話,其實從一個人的生活模式,你大抵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是不是「知識」人:他是花時間在派對交際應酬娛樂合作,還是花時間在學術讀書文章專業領域,並非前者就不好、不堪,而是或許這樣的人,不配被稱為「知識型創作者」。
梯形容積公式 在 體積公式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分享到:. 梯形体积计算公式? ... 第二种:把四棱台延长成椎上截面面积为s,下截面r,台高为h,那么体积=1/3(r-s)*h. ... 注:V:体积;S1:上表面积;S2: ... ... <看更多>
梯形容積公式 在 體積公式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分享到:. 梯形体积计算公式? ... 第二种:把四棱台延长成椎上截面面积为s,下截面r,台高为h,那么体积=1/3(r-s)*h. ... 注:V:体积;S1:上表面积;S2: ... ... <看更多>
梯形容積公式 在 體積、容積、容量、周長...等數學公式... - 師大.魔數思(Math ... 的推薦與評價
所有面積、體積、容積、容量、周長...等數學公式長度單位: 1 ... 梯形=(上底+下底)×高÷2 菱形=對角線×對角線÷2. 圓公式: 圓周長=直徑×3.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