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86年3月一直到1888年2月,是梵谷的巴黎時期。這段時間,他在巴黎和城市近郊四處漫遊,尋找創作題材,發展嶄新技法。
以他作畫勤奮的程度來看,往往在短時間內便可觀察出梵谷的畫風和技法轉變之大。即使不是最富名氣,但是巴黎歲月卻標記著梵谷在藝術創作上的探索與成長,以及,永遠無法澆熄的熱情。
在這座美麗繁盛的城市,梵谷還會遇到他生命中最後的女人。😍
就像許多畫家都會畫下伴侶的身影,或許用來傳達愛意,也可能是取材最方便?梵谷也為大上他12歲的大姊女友畫了一幅《鈴鼓咖啡館中的阿格斯蒂娜.塞加托里》。
這幅描繪女子在咖啡館裡的畫作,內容與涵義都有別於印象派前輩們類似題材的作品。其中更是訴說了梵谷的人生(愛情)故事。
要親近梵谷,如果只看南法時期的名作,那就太可惜惹~😎😎😎
========================
關於梵谷的姊弟戀、巴黎咖啡館時光,以及19世紀末的巴黎時尚和苦艾酒密碼,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33集。
首播 01/13(三)20:00-21:00
重播 01/17(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is.gd/l7HFBb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23171538521711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This is 梵谷」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縱使我常面臨痛苦深淵,於我心中,卻依然保有平靜、純粹的和諧與音樂。」──文生.梵谷 梵谷的人生不斷重複同樣的循環──先度過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卻突然受到打擊而情緒崩潰,將他捲入絕望中。藝術與自然...
梵谷的人生 在 旅行沙舟 張J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把夢想當飯吃,夢想會變質嗎?】
蠻多人問我,當作家前跟當作家後,寫作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把夢想當飯吃,夢想會變質嗎?
轉職近兩年來,我有很深的體悟,這些體悟可以總結成三句話:
▎第一句👉「沒有會變質的夢想,只有不知變通的心態。」
我們的確不該把夢想想得太美好,當你決定踏上這條道路,從「以夢想為樂」轉換為「以夢想維生」的那一刻起,本質上就已經改變了。
原來在本業以外的夢想,是一種嗜好、一種為繁忙物質生活外平添精神氣息的雅趣。一旦它成為了主業,承載了生活的重量,便會從雲端跌落至凡間。
它不再只是假日的休閒,而是平時的柴米油鹽;它不再只能坐等繆思女神的靈感湧現,而是必須持續輸出、按表操練。
更辛苦的是,少掉本業的底氣後,你的一切都得從頭來起。
這時,如果心態不懂得變通,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夢想變質、看著曾經熱愛的事物,被現實壓榨得越來越不討喜了。
那麼,該如何調適呢?
▎第二句👉「跨入職業後,夢想是商品、不是閒情。」
以我為例,跨入作家這個職業後,「文字」就成了商品,不再是閒情,這是絕對必要的認知調適。
也就是說,我該在乎的,不再只是寫完一篇文章後,心情有多暢快?按讚數有多少?
而是「這些文字能夠轉換成多少效益」?是否能帶來稿費?酬勞?流量?是否能成為日後演講/ 書中素材?是否能夠連結人脈?
這麼看來也許很功利,但你該了解,這是「用夢想扛下現實的代價」,如果不設法功利地存活下來,那你又有什麼餘地持續走在夢想之路上呢?
梵谷與畢卡索,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一位是孤傲的天才,ㄧ生只賣出過一幅400法郎的畫,貧困潦倒, 37歲之齡,死在分崩離析的精神狀態裡。另一位除了是繪畫巨匠,更是超級行銷大師。一生名利雙收,看著自己的作品進羅浮宮,活了91歲,身後留下數百億資產。
如果可以,沒有人想過梵谷的人生,包括他自己。
以文字為業,一天不過就兩千字產能,我和所有的工作者一樣,擁有有限的精力與時間,我們一樣追求最高的工作效益,一樣希望每一分付出的心力都是值得的,如此而已。
而在寫作上,我一樣寫著肺腑之言,一樣寫著對生活的用心體會,不跟初衷牴觸,只是考慮的現實要件更多而已。
所以,最後,請容我再送你一句話。
▎第三句👉「唯有汲汲營營的世俗功利,才能撐起義無反顧的浪漫夢想。」
這句話最重要。
致 每一位努力走在路上的你。
_
《10年個人願景工作坊》
01/23 台南:https://reurl.cc/ldxZOQ
《從工程到旅程的勇氣》
01/30 台南:https://reurl.cc/odkGGD
梵谷的人生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末贈書
⠀⠀⠀⠀⠀
「處理大自然的畫家裡,唯有你在思考。」
⠀⠀⠀⠀⠀
─ ─ 保羅.高更
⠀⠀⠀⠀⠀
細細讀完 Deborah Heiligman《#梵谷兄弟》後,更能確信,2018 年 Julian Schnabel 的電影《梵谷:在永恆之門》與威廉達佛的精湛演繹也提到了這點,之所以成為最能透過梵谷之眼觀看世界的作品,原因就在於 ── 思考性。任何一個人、一部電影、一本著作,都可以告訴你梵谷的人生歷程,但能讓你體會到他帶著至美靈魂佇立在麥田中央是何等感受的卻是少之又少,畫作引導我們深度思考,影像引領我們身歷其境,而文字,則帶著我們探索他們由情感譜出的內在宇宙,思考藝術與人道,思考永恆與不朽。
⠀⠀⠀⠀⠀
不同於多數傳記的刻意抽離,此書著眼於人性與情感面,從梵谷兄弟的共同起點開始鋪陳,一個性格像父親,一個像母親,他們就像太陽與月亮緊緊牽引,成為對方的經濟支柱與精神導師,有過磨擦,有過爭執,有過計較,有過懷疑,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歡而散後漸漸領悟到生命中那些不容改變的事物,對藝術的熱愛與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初衷,讓他們總在關鍵時刻接住即將墜落的彼此。
⠀⠀⠀⠀⠀
西奧以真知灼見透視當代藝術的趨勢,透過最實際的角度給予兄長精益求精的方向,並為那一代的偉大藝術家們另闢蹊徑;文森則努力吸收建言,設法忠於理想同時調整自身繪畫技巧,無懼將生之熱烈揮灑於筆尖之燦爛,洞悉寒冬凜冽、透視稻浪起伏,滲透清醒刺骨的痛楚與洗盡鉛華的真誠,擁有看遍人世醜陋仍舊相信人世美麗的眼神,保有孤單寂寞卻渴望理解陪伴的溫柔,與生俱來歷盡滄桑卻依然溫暖的至美心靈,儘管生命中的苦難多於喜悅,雨水多於陽光,敵意多於珍惜,最終依然凝聚成一幅幅永垂千古的深遠回望,細看盡是悲傷、赤裸的靈魂碎片。
⠀⠀⠀⠀⠀
憑藉著一人之力難以撐起一片天空,所以《天能》主角的背後有尼爾,就如封面的西奧的紳士帽放置在文森的草帽之上,文森的背後有西奧,西奧的背後還有喬,他們一起成就了向日葵、鳶尾花、麥田與星夜,作者選擇拉遠俯瞰這片苦難淬鍊出的生命美景,思考〈食薯者〉為何而生,〈夜間咖啡館〉的日常風景,黃色交響樂的抑揚頓挫,無數自畫像生成的原因,以及那株盛開杏樹在天空襯托下藍白交映的美麗記憶,探問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的平凡理由。
⠀⠀⠀⠀⠀
「雖然他們都病了,但他們走在同一條路上,擁有一樣的夢想,就跟年少時一起走向風車時想像的那樣。從桑德到現在,經過人生的起伏,分道揚鑣之後又走在一起,他們仍舊緊緊相繫,是兄弟也是朋友。超越了兄弟,超越了朋友,文森寫道。他們是『命運的伴侶』。」
⠀⠀⠀⠀⠀
⠀⠀⠀⠀⠀
⠀⠀⠀⠀⠀
——
⠀⠀⠀⠀⠀
非常感謝 博識出版(Omnibook)-阿姆尼愛閱讀 提供兩本《梵谷兄弟》(https://bit.ly/378IWQT)合作舉辦贈書活動,這裡將選出兩位幸運的獲獎者,抽獎方式延用老規矩,只需按讚並於下方留言處回答問題即可,請自由參與,自由作答,自由分享,為期三天,僅限台澎金馬地區,預定在 12 月 17 日周四晚上十二點截止。
⠀⠀⠀⠀⠀
⠀⠀⠀⠀⠀
一、很想聽聽看大家喜歡的藝術家,或特別喜愛的藝術作品是什麼?
⠀⠀⠀⠀⠀
二、再麻煩推薦我一部曾經給予你力量的人物傳記電影或小說吧!
⠀⠀⠀⠀⠀
(三、喜歡也當然歡迎佛系轉發。)
梵谷的人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This is 梵谷」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縱使我常面臨痛苦深淵,於我心中,卻依然保有平靜、純粹的和諧與音樂。」──文生.梵谷
梵谷的人生不斷重複同樣的循環──先度過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卻突然受到打擊而情緒崩潰,將他捲入絕望中。藝術與自然,成為他逃避痛苦、感受狂喜的出口。然而即使自身生活多難,他卻不忘對更為困苦的人伸出援手,農人、工人、小販、郵差,也成為他畫中主角。
梵谷一世多情,畢生寂寞,強烈的情緒讓他難以跟身邊的人溝通,但他的才華將這些情緒轉化為視覺藝術,豐富而強烈。
然而他在世時,只賣出一幅畫作。他去世後,畫作卻依然對我們說話,傳達他的悲憫與易感,傳達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透過文字與插畫,我們看見梵谷困頓蹇厄的一生,飽受折磨卻又發光發熱的靈魂。
作者介紹:喬治.洛丹(George Roddam)
長期於英、美兩國大學教授藝術史。研究範圍主要為歐洲當代主義,並發表過無數文章探索此一領域。他與妻子、兩個兒子一起住在英格蘭東南區。
梵谷的人生 在 2021年11月號Unit 4-2【梵谷:印象派巨匠的傳奇人生】 的推薦與評價
A+ English空中美語雜誌訂閱:http://shop.english4u.net加入我們的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MCAplusEnglish/想要A+ English空中美語雜誌 ... ... <看更多>
梵谷的人生 在 《梵谷》 主編 何政廣價格 480元ISBN 9579530122 梵谷是天才 的推薦與評價
「他的話」是梵谷的書信,透露了梵谷對人生的信念及對死的看法,透露了梵谷對人生的信念及對死的看法。書後並附有完整年表。喜歡梵谷畫作,研究、或對這位天才畫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