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疫情 【6.5】今天台灣新增476例本土確診,另外有35例校正回歸,總計511例,今日新增38例死亡個案。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76例本土病例,為248例男性、205例女性,另有23例外籍人士性別待確認,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5月15日至6月4日。
另校正回歸個案35例中,為1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5月24日至6月1日。
指揮中心指出,綜上所有本土個案共511例,以新北市229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144例,苗栗縣66例,桃園市16例,基隆市13例,彰化縣11例,臺中市9例,新竹縣7例,屏東縣4例,南投縣、高雄市及嘉義縣各3例,新竹市、雲林縣及臺南市各1例。
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的縣市,138例中121例已知感染源,16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8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26位、女性12位,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日至5月30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3日至6月2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3萬6,50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1萬4,742例排除),其中10,956例確診,分別為1,145例境外移入,9,75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7例(新增案9984)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225例死亡。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苗栗電子廠群聚感染
苗栗縣2家電子廠發生群聚感染案件,前進指揮所已立即啟動相關防疫措施,避免感染擴大。
針對苗栗縣2家電子公司廠房發生COVID-19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已於昨(4)日設立前進指揮所,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及廠商進行防疫,避免感染擴大。相關作為如下:
一、加速篩檢執行:昨日經動員後於第1家電子公司共開設18條篩檢線,每小時可執行350-500人次篩檢,截至昨日(6/3-6/4)共完成採檢4,599人,累計抗原快篩陽性59人,其中PCR檢驗共56人陽性確診、3人陰性。今日進行其餘約2,451人之採檢,截至中午尚餘約1,500人待採,將於今日完成採檢工作。
二、宿舍、職場及外部風險評估及安置:針對第1家電子公司確診個案之宿舍及廠區分布,劃定風險區域,安排相關宿舍樓層之清空及人員區隔安置,密切接觸者送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居家隔離,今日預計移出280位。另第2家電子公司之相關接觸者已匡列安排隔離安置及採檢,該公司亦於今天展開全員約4千人篩檢。
三、由經濟部即刻派遣產業專家進駐前進指揮所,協助防疫醫師與電子場規劃廠區作業、休息及用餐等活動之分艙分流,如無法執行,即要求停工。
四、由勞動部即刻派員確保仲介公司之移工管理,落實住宿人數降載及確保分艙分流,並就仍需共用衛浴之宿舍環境問題予以解決;移工宿舍人員禁止外出部分,加強管理並協調警政協處。
五、為避免本國勞工將疫情帶入社區,請該公司緊急通知員工留置家中,如家庭環境無法落實一人一室者,公司應協助安排合適住宿地點。
指揮中心指出,截至6月4日,第1家電子公司共計131案確診(14名本國籍、117名外國籍),已匡列接觸者323名,均已採檢;第2家電子公司共計9案確診。相關疫調持續進行中。
#勞動部
自即日起,暫停移工轉換雇主等作業以減少人員流動 防杜疫情擴散。
鑒於本土疫情嚴峻,應絕對禁止廠區和廠區間的移工流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 地方政府及勞動部應協助苗栗某電子廠公司的移工避免離開宿舍,並於這段期間與地方政府合作,減少移工不必要的外出,以減少移工群聚發生。
指揮中心指出,請雇主及仲介公司自即日起,配合辦理下列事項:
一、自即日起針對移工非必要轉換至新雇主之作業,於第三級警戒期間暫緩作業。
二、自即日起針對同一雇主不同廠區間的派工,於第三級警戒期間暫緩調派。
三、確實依照勞動部發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雇主聘僱移工指引,辦理防疫作業。
指揮中心強調,基於國內防疫安全,近期將由勞動部與地方政府針對移工人數達五百人以上企業與百人以上大型移工宿舍進行訪查,實地督導雇主與仲介業者落實防疫指引,並請勞動部規劃補助企業改善宿舍防疫環境,以強化防疫量能。
#豪大雨登革熱
近期各地皆有豪大雨,請民眾落實孳生源清除及防蚊措施,防範登革熱。
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近期受鋒面及熱帶低氣壓影響,各地皆有豪大雨發生,加以氣溫偏高,利於病媒蚊生長。疾管署呼籲,民眾平時應做好環境孳生源清除,及做好防蚊措施,如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避免讓登革熱有機可乘。
疾管署統計,今(2021)年截至目前累計5例登革熱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分別自菲律賓、越南、印尼及柬埔寨移入,目前尚無本土病例;同期累計病例數低於2018-2020年(72、179、53例)。
疾管署表示,近日國內各地持續有降雨機會,雨後若未及時清理環境積水容器,易成為病媒蚊孳生的溫床,籲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是否有潛在孳生源,如花瓶、花盆底盤、廢棄瓶罐、水桶、運動場設施的廢輪胎、樹洞、竹筒及植物葉腋(檳榔、椰子落葉)、黃金葛或萬年青水瓶等,並澈底清除,以降低病媒蚊孳生的風險。
若有運用水桶、儲水箱等容器儲水,務必加蓋或是覆蓋細紗網,並須留意紗網不可接觸水面,避免成為孳生源。
民眾如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
#CSR在天下
#疫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54新觀點阿娟給...
椰子派菲律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忽必烈滅宋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國家疆土異常遼闊,其實普通元朝人也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之中。按元朝人自己的說法,叫做「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聲」就是語言,「教」就是宗教或者禮儀、文化。元人還說「區宇之廣,曠古未聞」,「中國之往復異域商販,如東西州焉」。即從中國到外國去做生意,就像往返於東邊的省份與西邊的省份之間一樣平常。
為此元世祖忽必烈發起了一個項目,要編一部《大元一統志》,還要繪製一幅地圖,表現整個蒙元帝國。負責這個項目的機構是元政府中的秘書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檔案館或者是國家圖書館。當時中國內地的地圖,如南宋、金的地圖,秘書監已有不少,蒙古人遠征也帶來了一些回回人的地圖。秘書監的地理學家們的雄心壯志是,把這兩種體系的地圖拼合在一起,繪出一幅更大的蒙古帝國全圖。
這個任務非常艱難,不只是雙方資料的文字不一樣,主要是雙方的科學體系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的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所謂「天圓地方」,而回回人則認為大地是球形的。那麼在拼合過程中,漢地圖中說的東方,是不是就是回回圖中的東方呢?問題非常大。
編纂《大元一統志》的是秘書監的負責人,名曰札馬魯丁,是回回人,其家鄉是布哈拉,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札馬魯丁在忽必烈的兄長元憲宗蒙哥在位期間,曾進獻了幾種天文儀器,其中有一件叫做「苦來亦阿兒子」,是波斯語kura-yiarz的音譯,《元史 • 天文志》說,「華言,地理志也」。但是「地理志」怎麼會是一件科學儀器呢?
《元史》專門有解釋,稱札馬魯丁所獻的「苦來亦阿兒子」,是一個木頭做的球,表示大地,陸地以白色表示,海洋用綠色表示,陸地佔三分海洋佔七分——這不就是地球儀嗎?可以說大地球形說是在元代傳入中國的。
除了札馬魯丁以外,秘書監中最重要的掌握海外地理知識的人,以及其他科學家,如天文學家、數學家,都是回回人,都是穆斯林。這些回回科學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中國人不能盲目自大,認為自己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中國之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創造力的,如果你不能吸取別人的長處,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怎麼行呢?
將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地理知識相結合,表現範圍遠超以往
秘書監的官僚在編修《大元一統志》的過程中,向忽必烈打報告說,除了元帝國東、西兩邊的漢地圖與回回圖以外,新地圖中還要描繪東南亞、印度及海外諸藩國,需要收集航海圖。除了漢文海圖以外,還需要回回的海圖。報告中提到專門要派人到福建去,那裡有一種圖叫「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多年前南京大學陳得芝教授曾經考證說「剌那麻」是波斯語rāh-nāma的音譯,其意義是「行路指南」。他們的要求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大元一統圖》今已不存,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元仁宗時代的《經世大典圖》等幾幅非常重要的元朝留下來的地圖,表現的範圍遠遠地超過了歷朝歷代。
講到地圖,我們不能不提到有一幅很重要的古代中國地圖,叫做《大明混一圖》,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這個圖現在已經完全朽爛了,一翻就破,有4米多長、寬達3米7,幾乎佔了一面牆這麼大,但摹本還是可以看的。從圖中的國內地名判斷,繪製的時間大概是在洪武二十年左右,也就是1387年,早於鄭和首航約20年。這幅地圖覆蓋的地理範圍極廣,東面到日本、東南亞,南及印巴次大陸,西面更了不得,包括了整個歐洲和非洲,巴黎也繪在其上,還標示出地中海。
雖然此圖被稱為《大明混一圖》,但圖中多數中國內地地名都是元代地名,且從朱元璋取得天下,至此圖繪成不過二十餘年,其間積累的地理知識不足以畫出這樣一幅地圖,因此它一定利用了元代的資料,應當有一幅元代的底本,但其底本又與官方機構中的科學家們繪製的地圖不同,應當是一幅由元代江南的民間人士繪成的世界地圖。
民間人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世界地理知識呢?這非常值得追究。我們迄今在中國本土沒有發現甚麼線索,但是1339年蒙古統治者建立的伊利汗國有一幅繪出歐、亞、非三大陸基本輪廓的草圖,繪圖者是一位地理學家叫穆思脫非,圖中歐、亞、非三大陸的形狀和《大明混一圖》大致相同。這點使我們相信,《大明混一圖》的元代底圖在繪製時參照過與穆斯脫非圖類似的回回地圖。
《大明混一圖》為甚麼重要呢?如果我們把它和《鄭和航海圖》比較一下,會發現《鄭和航海圖》一類的海圖,通常不管地理方位,起點是南京的龍江關(今南京的下關),終點是東非,以一字長卷的形式表現,像人在一條船上看兩邊,船經過了甚麼地方我就把它畫出來。《大明混一圖》發現之前,歐美人雖然承認《鄭和航海圖》很了不起,居然畫到非洲了,但是認為中國人沒有地理方位感,東南西北不分。所以單憑《鄭和航海圖》還不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人對中國和海外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
而《大明混一圖》可以說是記載了「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人到達東方之前,中國和東方對於世界地理知識的最重要的資料。當時的歐洲人甚至不知道非洲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歐洲人長期以來認為非洲的大陸的形狀是一個「7」字形,其南部尖端是拐彎的,認為印度洋像地中海一樣,被包圍在亞洲、非洲之間,歐洲當時的地圖都是這樣畫的。這說明甚麼呢?它說明,早在元代,各民族的科學家們,在吸納海外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地理知識。元代的科學家將伊斯蘭世界的地理知識與原來中國的地理知識結合在一起,表現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陸,除了澳洲、美洲不知道以外,全世界都在上面。這也說明,鄭和在出海之前,海外的方位已經很清楚了。
小知識:中國古代航海的自然條件
島鏈:中國所面對的並不是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在黃海、東海以東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島鏈」,大致和中國的海岸線相向平行。若從北向南數分別為:千島、日本列島、琉球(沖繩)、台灣島、呂宋(菲律賓)列島等等。所以中國古代的水手從東南沿海的港口啟程,只要知道北極星在甚麼地方,在航行中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如果遭遇到風暴或發生不測,向東可能會漂到這一連串島嶼中的一個,向西可能漂到中國大陸沿海,向北可達朝鮮,越過對馬海峽則為日本,向南就進入東南亞。
季風:中國地處東亞的季風帶,每年4月,東南風起來了,出海的船舶帆一張起,就自動向北航行。而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北風起的時候,帆一張起風就把船向南推。因此,我們古代的航海稱為季風航海。季節性的航海持續了幾千年,只是在自然動力被人工動力(蒸汽機等)取代以後,季風航海的規律才被打破。
陸標導航
中國古代海船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導航法,是陸標導航。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舟師——今天叫船老大,大都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小本子,記錄航線沿途地理特徵。如要去某一個國家,舟師事先要估計順風需要航行五天,到了某處應當先看到某種形狀的海島,然後如何轉向。海上有時候風大、有時候風小,如果航至第四日某一時刻,應當出現的島嶼已經看到了,雖然天數未足,也應果斷轉向。在陸標與預計航行日程發生矛盾時,舟師的判斷以陸標為第一標準,日程是第二標準。
早期海圖
中國的舟師,那些船老大,在世世代代航海的過程中,像師傅帶徒弟一樣,將航路中某一站會看到甚麼——比方說一座山,把山上的廟,古怪的石頭等等地理特徵,都描繪下來,以待他日再次經過時對照,這應該說就是海圖的起源。最早明確提到海圖的是宋代的文獻,存留至今天最詳細的古代中國海圖是《鄭和航海圖》。
海圖是這樣做記錄的:比方說海船抵達今越南南方的外羅山時,海圖中會提到這座山東高西低,海灣里可以看到有椰子塘,海水有四十五托深。一托就是成年人雙手伸開後兩個中指間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米六至一米七的樣子。
測量水深的辦法是:水手將繩子的一頭拴個石頭或其他重物,抹上豬油或牛油沉到海底,油脂會沾到海底的泥沙,水手將繩子拎回,就可以用雙手伸直的方式丈量出海水有多深,也可觀察到海底是泥質還是沙質。
元代的國際交流語言是波斯語
元朝中央政府設立了兩種翻譯的職位,一種叫做蒙古譯史,把蒙漢語互譯。第二種叫做回回譯史,即翻譯回回人的語言。
今天,英語被視為國際交流語言,而在10 -16世紀的西域和亞洲許多地方,波斯文是最重要的學術語言,也是通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元代與明代中前期,中國的使臣到西域去,都使用波斯文與當地人進行交涉。元代的色目人民族眾多,宗教不同,多數擁有自己的書面語,但是只有回回文,即波斯語,與蒙古文、漢文一起,被列為元代的官方文字。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在海外能夠看到鄭和留下來的唯一的實物證據,就是在斯里蘭卡的國立博物館中保存有一塊三種文字合璧的碑,記錄了鄭和代表明政府向當地一個寺院進行的布施。這三種文字是漢文,當地使用的泰米爾文,以及波斯文。
新觀點:「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甚麼叫「西洋」?
關於「東洋」和「西洋」的概念,過去討論來討論去,大家沉在史料的圈子裡出不來。我想另闢一條思路,跳出前人討論的範圍。
為甚麼會有「東洋」和「西洋」的概念呢?
南海有很多珊瑚礁,很多在水下,到低潮的時候冒出來,人可以站在上面,捕魚是好地方,但是遠航的船舶都知道這個地方危險,一定要避開。怎麼避開呢?兩條路,第一條從中國福建、廣州出洋以後,先向東到台灣或菲律賓,然後向南走;第二條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出海以後,直接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從福建、廣東到海南島,再到越南,繞過越南到泰國、柬埔寨。前兩種方法之間的差別,就是前者是沿著南海的東邊走,後者沿著南海的西邊走。所以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東洋」與「西洋」應當起源於上述兩條航線,是航線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因此「東洋」指的就是東洋航線所經過的地區,就是從福建、廣州出去,向東到台灣、呂宋(菲律賓)、印尼、日本,這都叫東洋,地理範圍大概是今天南海以東;那麼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經過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印度,沿途所經各地就叫西洋,大概是今天南海以西。東洋和西洋的界限就在於南海的珊瑚礁。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椰子派菲律賓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菲律賓椰子酒奪命
11人死亡300人送醫
私釀的酒,可能會加入甲醇或是混到甲醇,而導致中毒。
輕則頭暈、噁心、嘔吐、喘,重則失明、腎衰竭、昏迷、呼吸衰竭、甚至致命!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017499
椰子派菲律賓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54新觀點阿娟給你新觀點 https://goo.gl/a6Vwu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