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 #榮格積極想像 的 #直觀式歷程繪畫 參與經驗分享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
榮格積極想像 在 榮格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網路文章】榮格與曼陀羅
一、榮格為什麼要研究曼陀羅?
最早把曼陀羅引入心理治療的,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榮格曾經與弗洛伊德關係密切,但1913年兩人決裂,榮格心理受創,退而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並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於崩潰。此時,榮格身陷「中年危機」而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並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
為此,他記錄了自己一些夢境和幻象,並隨後將其整理為《黑書》《Black Books》(當今只個別人手中有此書稿)。同時,在托妮·沃爾夫的精神支持下,榮格也著手開始一項重要寫作,並配以其親手繪製的插圖,這就是著名的《紅書》。
二、《紅書》
《紅書》正是榮格「積極想像」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兩靈造訪,一跛腳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稱以利亞(Elijah)和莎樂美(Salome),並攜帶著一條大黑蛇。老人之後再進化為腓利門(Philemon),姑娘成為阿尼瑪,分別代表其理論中的「自性」(來自無意識的自我審視,也是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和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在此經歷中,魔、聖、妖、靈紛至沓來,他欲拒還迎,視之為心理分析的實驗,一種自願與無意識的近身肉搏。依其傳記作者芭芭拉·漢納的記述,此時榮格下定決心,無論何方神聖在夢中顯靈,他必不會任其憑空消失,直到他們向他彰顯所為何來。在此過程中,榮格自己開始繪製大量圓形的抽象圖案。
後來榮格發現,他所繪的那些圓形圖原來就叫Mandala(梵語,曼陀羅,亦稱輪圓)。根據他所說,「曼陀羅是自性(self)整體的一種心理表達」。換句話來說,「一個嚴厲的圖案罩上這種圓形意象(image)可以補償心智的失常與困惑,也就是通過構建一個連接萬事萬物的中心,彌補了心智的失常與困惑」。
原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原型都是分裂的,以至於我們需要「曼陀羅」讓它整合起來。曼陀羅的能量來自圓滿具足而無所欠缺的自然力。透過精密的圖騰、壇城能量、幾何中的結構奧秘,且利用色彩的力量,連結內在的圓滿力,共同創造強有力的能量圈,將其導引至生命的本體。
榮格的第一幅曼陀羅:進入秩序 榮格的第一幅曼陀羅是在1917年繪製的,名為《萬物體系》(Systema Munditotius)。在那段時間,榮格是一名關押英國人的營地長官,他每天早晨都在筆記本上勾畫曼陀羅圖形。他在書中寫道:「對於這幅曼陀羅,我當時並不知道它的意義所在。」心理分析師Hams(2011)分析了這幅曼陀羅,認為榮格表面似乎是在為世界物種定位排序,實際上是通過象徵的方式在努力建構內心的平衡與秩序。
三、曼陀羅繪畫中期:自性的形象
在面對無意識和自我治療的中期,《紅書》中有兩幅曼陀羅可以代表著榮格內心世界的轉化。這兩幅作品也經常被引用在他後期的著作當中。第一幅《四位一體》,其中心有個太陽,太陽周圍有十六個圓球及裝飾品,最外周有四個小圓,圓中各有一人的圖像。
當時這幅畫的意義並不清晰,多年後,榮格重新分析這幅畫,並逐步完善他的心理分析理論。在《榮格全集》中,他的分析如下:「它們表示了人格的四個方面,或者說是屬於自性邊緣的四個原型意象。兩個女性的意象不難認出是阿尼瑪原型。老人對應了意義與精神的原型,而黑暗地獄的形象是智慧老人的對立面,稱為神奇(有時是破壞性)的路西弗元素……圓圈外用四種顏色所繪製的十六個圓球來源於眼睛,它們象徵著意識的觀察與分辨功能。同樣,在另一個圓中的裝飾品都朝向內部,如同把外面的內容傾注至中心一樣。另外,外周的裝飾品好像是從外界接受事物。這就是在自性化的過程中,把早期投射的能量流再一次回收並且整合至人格中心來。」從這一幅曼陀羅來看,榮格能夠把難以名狀的無意識心理特質(阿尼瑪和陰影)用清晰的意象表達出來,並試圖整合,中心的太陽象徵後來他所認為的自性(Self)的原型。自此,榮格開始流露出他的自性理論。另外一幅《星星》曼陀羅繪畫是上一幅《四位一體》的延續。
榮格對它的分析是:「和前面中心為太陽的畫相一致,這一次用星星來象徵著中心,這是非常典型的意象。太陽是一顆在天空中能夠發光的星星,展現了內在的自性,代表內心自性的星星呈現在紊亂無序的無意識中。該畫用四種顏色來強調四個方向輻射的結構。這幅畫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把自性的重要功能定義為對抗紊亂。」從這幅曼陀羅作品及榮格的相關論述可知,在繪畫此圖時,榮格雖未能確切理解其意義,但是內在的自性原型已發揮整合功能,榮格內心的紊亂已經開始得到整合。當然,這幅畫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讓榮格更明確了自性整合對立、混亂的功能。
四、曼荼羅繪畫後期:中心的意義
後期,榮格更深入到集體無意識中,認識到曼陀羅與自性原型、共時性之間的關係。《永恆之窗》與《黃金城堡》是榮格曼陀羅繪畫後期最重要的作品。《永恆之窗》是榮格根據他所做的夢境而繪畫出來的,這個夢記錄在自傳《回憶·夢·思考》中。他夢見自己出現在英國的菲利普,在某個雨夜與一群瑞士的朋友走在當地的街道上,不久他們遇到了一個形狀如同車輪的十字路囗。好幾條街道從這個車輪輻射出去,而交叉路口的中心則是一個廣場。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圓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個小島。雖然四周很黑暗,但中心的安全島卻顯得十分明亮,安全島上只長了一株開滿紅色鮮花的木蘭樹。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樹,而榮格卻被它的美麗所征服。在《榮格全集》中,榮格評論:「這幅畫包括了花、星星、圓圈,打算把城市分成由中心向外周輻射的布局。整體看起來,如同一扇朝向永恆的窗。」
榮格根據這次夢和這幅曼陀羅作品,在《回憶·夢·思考》中寫道:「通過這個夢,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與意義的原則和原型。其治療性作用就隱含其中。對於我來說,此刻的頓悟就是要通往這幅畫的中心,這過程擁有治療的作用。而有關我本人的神話也在這細微跡象中產生出來了。」
《黃金城堡》是榮格最後一幅曼陀羅作品,繪製於1928年。這是一座具有城、護城河、街道和教堂,以及被規劃為兩層的中世紀城市。中心的城市同樣由牆和護城河組成,如同北京的紫禁城,也類似於唐卡中的壇城。這些建築都朝內,向著中心。中心是一所有著金頂的城堡,它同樣也被外周圍繞。至此,可以看到,榮格內心已經呈現和諧有序的狀態,並能夠通過這些曼陀羅來理解內部心靈與外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從而催生了共時性概念。
五、繪畫中的心靈轉化
從這五幅具有代表性的曼陀羅作品及後來榮格對自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曼陀羅繪畫所帶來的心理轉化過程。初始階段,在《萬物體系》中所繪畫的內容主要是低等的動物,在象徵層面,它們涉及個體無意識的本能衝動。榮格正是通過為萬物定位來強自我的控制力,從而獲得對無意識本能的制約。可以說,這時候無意識所涉及的深度比較淺,處理的僅是個體無意識層面。
隨著曼陀羅繪畫的深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逐漸呈現在畫面之中,比如《四位一體》中出現的阿尼瑪、智慧老人、陰影、自性等。通過這些意象,榮格能夠深入自己心靈的深處並理解它們所象徵的意義。同時,集體無意識中自性原型也被曼陀羅繪畫所激活,逐漸發揮它整合對立的功能。榮格的人格結構已經基本穩固,對出現的幻象能夠控制住。
在繪畫的後期,通過《永恆之窗》,榮格認識到個體心靈的核心並非自我而是自性。認同自性,認清楚本來面目,聽從內在的安排,使榮格獲得了內在療癒。同時,自性的整合功能不僅體現在對內心世界的秩序上,更體現在心靈與現實的統一。
於是,通過《黃金城堡》,榮格獲得對「共時性」的理解。繪製曼陀羅這段經歷不僅療癒了榮格,更讓他理解到集體無意識的存在,並把曼陀羅作為自性原型的重要象徵,從而開創了心理分析的自性理論。在該理論中:自性與曼陀羅為本質與現象、原型與象徵的關係,二者密不可分。後來榮格的自性理論成為心理分析最為重要且最有特色的部分,並為西方心理學與東方文化建設了彼此溝通的橋樑。
來源:醍醐
榮格積極想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榮格積極想像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嚴肅的議題。
近年來啊,每當有重大的社會案件發生的時候,像是公眾場所的隨機殺人事件,或者是前一陣子台鐵襲警案…這些部分。
我發現有很多民眾在看完這些新聞之後,常常會有一些感嘆跟疑惑;就像是喔「怎麼會有人這麼冷血?」、或者是「怎麼會有人這麼瘋狂,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
但我想邀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感嘆完「瘋子越來越多」、「社會真的好亂」這樣的想法之後;這種讓大眾感覺到害怕的事情,就會自動停止、不再發生了嗎?事實證明,並不會啊!
這些可怕的事情還是重複的在發生,所以現在重點來了,我們明明知道這種不可預測的事情,還是會存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它發生的風險,難道我們就只能夠隨它去,坐以待斃嗎?
還是我們可以想一想,就算這樣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事先的預測,但我們還是更積極的去面對;也就是在發生這些慘案之前,起碼能夠辨識出這樣的人,事前做一些預防、保護好自己,才是讓自己好好過人生,更務實的方法。
我一直相信,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善良的;因此當一個人會走到某個極端,或者是會做出那些太荒謬、讓人覺得難以想像的行為,他一定有他背後形成的背景跟脈絡,和那一個人不得不的苦衷。
不過我今天不是要做任何的個案討論,我真正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些殘忍行為的背後,那個讓人「泯滅人性」的源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更簡單的說,也就是一個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到底是怎麼樣擺脫社會的常規,和基本教育的自我約束,去做出那些有害他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
在解開這個謎底之前,我來說個歷史事件,你可能就會有感受。
我們都知道喔,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納粹的領袖希特勒,他是一個打著「種族主義」的旗號,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屠殺的獨裁者。
在希特勒和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底下,當年的納粹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的猶太人;甚至於還有更多的身心障礙,和被他們視為劣等,或者是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都遭到納粹政權的毒手。
然而在希特勒徹底執行種族主義之前,這些猶太人和身心障礙者,本來就是住在德國的境內啊。
也就是說,在希特勒宣布進行種族淨化政策的同時,那些準備去抓人、殺人的德國軍官,和跟那些即將要被滅族的猶太人。
他們原本可能是鄰居,但是在希特勒的政令一宣布之後,這些軍官就翻臉無情的對鄰居動手。
即使這些猶太人曾經跟德國的軍官的孩子一起上學、一起成長,各自成家之後,兩家的家人還一起玩耍;但是這些德國軍官,還是可以說殺就殺,毫不留情。
那麼當你聽到這裡,你是不是很好奇,到底這些德國軍官,是怎麼樣一夕之間,變成了冷血的殺人魔,能夠對於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痛下殺手?
事實上呢,這些人並不是人格分裂,而是希特勒的政權,對於這些有惻隱之心的人、這些軍官進行了洗腦;給他們一個殺人的理由,讓他們感覺到殺人並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只是負責執行。
甚至於是為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光榮來服務,讓這些軍官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不需要有罪惡感;而這樣的一個思想洗腦,就叫做「道德鬆綁」。
更直白的說,任何普通的正常人,只要被「道德鬆綁」的觀念侵蝕,就會變成泯滅人性的罪犯。
那麼,回到你我的日常生活裡,到底我們要怎麼樣去辨識出,有人正在進行「道德鬆綁」的過程,讓我們可以事先遠離危險呢?
其實這並不困難,因為這個過程,通常會有四個認知上面的特徵,在我說完之後,你也可以很容易的就能夠辨識出來。
這些隱藏著「道德鬆綁」的第一步,就是「把傷害的行為,重新定義成榮譽的行為」。
打個比方來說喔,假設有一個天性單純的孩子,偏偏遇上一個情緒管控有問題的長輩,這是他的主要照顧者。
於是這種壞掉的大人,在管教小孩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我會打你是在教你,要你學會看別人的臉色,將來長大之後才會得人疼啊!」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不對?
於是呢,這個大人在合理化的過程當中,他就降低了對小朋友拳打腳踢的罪惡感,讓家暴事件不斷的上演。
這個大人把在本質上面,在身體跟精神的傷害,包裝成三個最可怕的字,叫「為你好」!
而第二步讓人道德鬆綁的階段,那就是「藉由分散或者是推卸個人的責任,用來逃避自我的譴責」。
這就像是喔,你在職場上遇到沒肩膀的主管,在你被奧客申訴的時候,不但沒有幫你伸張立場、討回公道;反而是向上級呈報,讓公司誤會你專業不足、服務不周,害你被資遣。
而且呢,還理直氣壯的跟你說:「這只是人力資源部門的決定,我只是負責通知你,有問題你去找人資部。」這樣的話你聽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正在看視頻的你,就有這樣的主管,我勸你還是早一點幫自己找後路,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喔!
然而這個現象,其實不只是主管的問題,其實這裡它顯現出,這整個團體的集體卸責、集體去逃避每個人應該要有的擔當跟責任。
接下來的第三個步驟,就是喔「合理化自己對於對方造成的傷害,忽略所有的負面後果」。
這就例如喔,在一段疏離的親子關係裡,日子過得很混亂的大人,根本不會照顧自己的下一代;更別說是好好回應孩子對於愛的需求。
於是呢,給孩子的照應,經常是放任不理、忽略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從小就恐懼跟外界接觸,不懂得一些必要的人際技巧。
而大人卻還自以為是的說:「我把你生下來,我的責任就是給你吃、給你住,讓你讀書;其他的事情都要你自己要負責,等你成年之後,這就不會是我的事了。」
其實喔,傷害在本質上都是有脈絡、一環扣一環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成人階段的適應不良,往往可以在成長的階段裡,找到線索跟源頭,今天的加害人,通常是過去的受害者。
長期被忽略的孩子,日後往往會成為忽略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呢,他們會合理化的說:「啊我當初也是這樣長大的啊!」
最後一步那就是「重新建構對受害者的認知,把他們的所受當作是活該。」
這就像是一些恐怖情人,在施加暴力之後,往往會說:「我這樣子其實都是你害的,一切都是你自找的,活該!」
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受害者,就像當年納粹把許多的社會問題,都推給猶太人是一樣的。
當我們放眼今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政治人物,很多時候也用這樣的手法,那其實跟當年的納粹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啊!
要是你對於我剛剛講的這些句型並不陌生,我會很建議你,早點看清楚你所處的環境,或者是你眼前的人,敬鬼神而遠之吧!
還記得希特勒是怎麼說服德國軍官的故事嗎?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因為「道德鬆綁」的過程,解除對於任何破壞行為,或者是邪惡行為的道德底限,去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
只要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的暴行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說詞。
然而我相信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但不能否認的就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的人,或者是某些團體,會用道德鬆綁的過程,合理化自己給他人的傷害,甚至於會鼓吹他人一起進行集體的霸凌。
面對這種狀況,你就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否則喔,就像是一個光著身體上戰場的小兵,在短兵相接的時候,大聲呼喊說:「我很善良,不要殺我。」這是有沒用的啊、而且是非常、非常荒謬的,不是嗎?
談到這裡,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它會讓你學會怎麼樣面對這些有害的關係的時候,不只是被動的承受,你更可以主動的取捨、積極的調整你和他人的距離;更進一步的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的具體作法。
然而,如果你生命當中的相遇,並沒有這麼極端的話,那麼【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也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跟人進行「建設性的衝突」,去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讓別人輕易的剝削、或者是勒索你,讓你的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但無論如何,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他人跟環境,但是可以讓自己更有力量!
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永遠是我們自己每個人的責任。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所提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我很期待你能夠參與並且加入。
我相信綜觀我們的人生,你難免就會遇到一些罔顧你的權利、忽略你的需求,甚至於把侵犯你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人。
當面對這樣的人,他可能是你在工作職場上遇到的人、他更可能是你親近的家人;你該怎麼辦?
所以呢,【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並不是要讓你決絕的去切斷這些關係;而是知道怎麼樣把那些對自己有害的信念。
或者是讓自己放不下的一些需求,甚至於能夠拉出一個不管是心理還是物理的距離,讓你能夠一步一步的保護自己之餘,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常常說:「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那麼當你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你才能夠把你的心力,留給那些「對的人」。
【人際斷捨離】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榮格積極想像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最後一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曉得你是否有過掙扎,到底要多賺一點錢?還是把時間留下來陪家人?或是好好照顧自己?
或是讓自己做的事情符合潮流、大眾口味一點,使自己更被看見?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卻不為人知?
這些都是很困難的決定,也許你知道經營關係很重要,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時間是不等人的,可是當生存的焦慮就在眼前,你真有把握可以拒絕升職、加薪的機會,只為了守護最愛的人?
或是你知道創作是需要往內挖的,媚俗的東西,只能曇花一現,無法流傳下去,但是當大家都一窩蜂流行某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不懷疑自己?也不確定自己的決定是擇善固執,還是不知變通?
面對這類情況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出平衡,設法保留兩邊的好處,讓自己可以左右逢源。但現實上,要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並沒有那麼容易,常常我們只能滿足一邊的需要,保留某些好處,並且付出必要的代價。
可是偏偏人很不喜歡損失,所以我們都會延後決策,不肯下定決心,選了一條路後,就好好的把它走完,而是「吃碗內,看碗外」。
因此,時常擺盪在兩端,滿足某個需要後,又覺得另一邊沒得到,很失落,跳到另一邊後,又懷念以前的模樣。把自己搞得很累。
為了讓心裡不那麼拉扯,很多人會逼自己趕快做出決定,可是依據我的經驗,如果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甘願,不管做什麼決定他都會後悔,不斷的想像那條沒有走的路,是不是更好、更快樂。
我最近就遇到一個case,他是一個很專業的保母,很知道如何照顧小孩,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因此客源一直源源不絕。他已經不需要為了生存而煩惱,所以他有了一個新的困擾,就是該不該出來創業,成立一間公司,把保母的專業更有規模的放大。
所幸,他不是一個衝動的人,為了瞭解現況,他先進入托嬰中心工作,想知道企業的SOP是怎麼進行的。可是他去了一陣子後,他就做不下去了,因為企業為了營利,人力不可能太充足,只要過得去,有吃有睡就好,不可能所有的細節都照顧到。
他必須看著小嬰兒在床上哭,但他卻無法分身照顧。這大大違反他對照顧嬰幼兒的信念。在他的專業生涯中,好好的回應每一個孩子的需要,是他最基本的要求,因為他相信唯有孩子的情緒被照顧好,孩子才有可能長出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擁有健康的身心。
然而,一旦考慮盈利,這些理想的做法就必須被犧牲,所以他很拉扯。
可是要他放棄創業,繼續當一個快樂的保母,他也很失落。因為他一直渴望成功,有一份好事業,可以讓家人為他感到光榮,那份肯定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份需要幾乎形塑了他的人格與個性,使他變成是一個很積極努力認真的人。
所以要他立刻放下這份期待,也是很難很難的,很可能會改寫他對生命的看法,變得更加焦慮、無意義感。
在我了解他的掙扎後,我沒有花力氣跟他討論哪一個做法比較好?哪一個決定比較實際?可以賺到錢和名聲?或是生活比較快樂?因為這些他早就知道,如果他能做出決定,他也就做了。
我反而去問他,那些曾經被他帶過的孩子,後來長大怎麼了?他們還有聯絡嗎?
結果這個朋友非常開心的告訴我,那些被他帶過的孩子,後來在學校的成就如何?爸媽多麽感謝他當時的付出,讓這些孩子有很穩定的身心,使得他們在學校遇到挫折時,是怎麼處理和面對的。
我順了這個邏輯,告訴他說:「你有想過另一種成功的定義嗎?」
他聽不懂,搖搖頭。
我說:「成功有兩種,一種是完成自己的目標,讓所有人羨慕;另一種是幫助一群人達成他們的目標,讓他們可以做到更多,你獨自一人做不到的事情。
你的愛,讓那些被你照顧過的孩子,擁有一個很穩定的童年,對這個世界有信任感,將來他們長大,就可以帶著這份資源,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創造更多美好。每一個從你家走出去的孩子,都可以是世界的禮物。
但你也可以選擇企業化的經營,你可以擁有更穩定的收入,有更好的名聲,讓你的家人感到榮耀,但從你中心走出去的孩子,很可能只剩下一個個沒有靈魂的身殼。
這兩種各有好壞,就看哪一種成功更接近你心中的相信。」
聽我說完後,朋友吐了長長的一口氣說:「我想我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了。」
那一刻,我猜他找到讓自己甘願的理由了。他之所以不再左右搖擺,並不是他終於搞清楚這兩種選擇哪一個比較有利於自己,所謂功能目的上的優劣得失,而是他真心誠意的,清楚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哪一個更接近他喜歡的自己,所以他願意承擔代價。
我常常覺得無法做出決定,並不是選項太難,而是對自己了解不夠完整,所以害怕自己選了之後會後悔。而那個後悔,其實來自於我們掌控不了自己,要得太多,能做到的太少,因而無法好好的回歸當下,做出此刻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假使你現在有難以抉擇的議題,或許把目光先收回來吧,別去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花一點時間想一想你自己到底在乎什麼?敢為了這個真實的自己,努力嗎?或許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假使對於如何把人生過好有興趣,啟點線上學苑將於7/22推出一門線上課程,就叫做【過好人生學】,將會協助你回到更根本的關鍵去思考,如何在這快速變動的網路世代,安身立命。
相關的課程連結請鎖定啟點線上學苑,期待這堂課可以幫助你活出屬於你的獨特價值。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榮格積極想像 在 不同於冥想,把我淨空後才能思索自性,榮格積極想像法的第一 ... 的推薦與評價
不同於冥想,把我淨空後才能思索自性,榮格積極想像法的第一個步驟是要專注於讓自性的無意識意象自發地浮現,審視細節,之後用書寫將其「留住」:「盡量讓心境澄明,無 ... ... <看更多>
榮格積極想像 在 積極想像,追尋自性!】(主講人 的推薦與評價
長期研究榮格心理學的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陳文玲,充份將榮格「積極想像」應用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想像力,並曾參加Marta在台「積極想像」工作坊,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