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觀眾有這樣的交流,是無價
《梁祝的繼承者們〉回響(継續)
2016-05-16 23:00
作者 Ashley咧
作為中國愛情傳說頂梁柱的丿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坊間有許多傳聞和版本,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連故事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這樣的愛情故事,在我心裏曾經留下的印象不過是“化蝶”二字,有點隨意,有點老舊。只是因為去年在成都看紅樓夢,中場休息時看到了梁祝的預告,感覺酣暢淋漓蕩氣回腸,遂決定約上朋友遠赴山城。
《梁祝的繼承者們》透過藝術學院裏的學生梁山伯與祝英台,講了一些關於“我”的故事。人對“我”這一概念的認識不知最早源於何處,但目前最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講大白話,其實就是“我想要”,“我能要”和“我應該要”,試圖用理性的科學去解釋非理性的自己。而梁祝這整整二十場戲裏,對非理性“我”的疑問、鞭笞和探索貫穿了愛情,教育,藝術和人生。
最令人心寒的教育
身為一個進博物館美術館只能靠標簽價格判斷藝術品良莠的人,我自覺地承認我並不太懂藝術。學琴是為了開發大腦,學畫是因為顏色好看,看不懂梵高也不認識安迪沃荷。但憑著一點對美的向往,不能充分領略藝術讓我覺得有點遺憾,好像人生比別人又少一些樂趣。這種遺憾讓我在上課的時候特別關註我的學生,每當講到aesthetic這個單詞,我總是頓一頓說,這是一個中國學生的學習中幾乎遇不到的概念,叫做美學。99%的學生都只是茫然地點點頭,記下這個他們其實連中文都不能理解的單詞,剩下的1%可能會問我,什麽是美學?而當聽到劇中吐槽“不用等到我成為藝術家,就沒有人需要藝術品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每一個我講過的aesthetic,就像給埋藝術的墳頭再添了一抷土。一個美術課總是被英語數學和種種敷衍占據的學生,從哪裏能懂得什麽是美學?
梁山伯的爸爸沒有賣出過一張畫,所以他恨他的爸爸。因為“沒被看見的畫”,讓他也不能看見自己了。因為失去了價格的標簽,畫好像也失去使人愉悅使人動情的價值了。我也曾有學繪畫的學生,明明畫得動人,卻告訴我要不是為了能考上大學,毫不願意在畫室裏畫到想吐。
木心先生曾經說,無審美力者亦無情。作為一個不懂藝術的老師,最害怕的不是學藝術的學生不懂為何藝術,而是教育從來沒有教過不學藝術的學生,在賺錢和考試之外,要怎樣欣賞令人生更有趣更有情的美景。
藝術學院裏的老師剛開始授課時,學生梁山伯與祝英台們有著許多問題。老師的語氣儼然與現實裏每一位老師一樣,問著一個並不想得到回答的問題,“同學們還有沒有問題?”他們在講台下遲疑,躍躍欲試,分明不敢發問又忍不住不問。然而不幸的是鼓足勇氣問出口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答案。老師仿佛不願意給,不屑於給,又似乎不知道要給什麽。音樂聲中那句振聾發聵的“你才是最大的問題”,不僅說給那位無法提供答案的老師,也說給每一個當代的教育者們。而伴隨課堂的,是機器在印刷的唰唰聲,台上的梁祝們和台下現實中的學生們一樣,被教育印成了每一份都一模一樣的覆制品,沒有個性,也沒有起伏。沒有人知道“我”為什麽要和別人一樣,沒有人知道“我”應該是什麽樣。
最令人困惑的人生
為什麽生活瑣碎,為什麽生命不對,在愉悅虛度光陰的少年時代是無從體會的。然而人遲早會走到這樣一個階段,大部分時候好像光鮮無損,但時不時也生出懷疑質問,仿佛剛從上一個噩夢中驚醒,又陷入更大的夢魘。祝英台做著一個我們做過,或許還正在做的噩夢。在這個噩夢的前半截,明明想學藝術,她卻告訴她的父母學商才是踏實的規劃;在這個噩夢的後半截,當終於找到藝術理想愛情對象,她卻被迫離校繼承家業。後來她終於問,“我是在做夢嗎?”
但人生的悲劇常常在於,當你希冀美夢長久,它就不合時宜地醒了;當你誤以為噩夢會終結,它就惡毒地告訴你這才是現實。所以祝英台的人生從試圖正確認識自己出發,卻以來不及與自己繼續相處而告終。顯然,還有更多的人每日和自己相處,卻來不及認識自己。
人生應當如何?有人期待結婚生子,粗茶淡飯平淡度日;有人希望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縱享繁華;有人志在高山大海,有人追逐冒險新鮮。然而不應該有人有資格對任何一種人生選擇指手畫腳。人生如此苦短,怎麽能問應當如何,不問願意如何?
人生吊詭之一:沒有一模一樣的個體,卻有一模一樣的人生導師,試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別人的人生。需要領路人,但沒有領路人。
人生吊詭之二:不嘗試,沒有出路。嘗試了,沒有歸路。
“我若聽了你們的話,有生之年,我還有機會遇見自己嗎?”
最令人心碎的愛情
愛情的起點像在跳雙人舞,遲疑不定地試探,接近,躲閃。在不斷錯身靠近又遠離的舞步中總需要一個領舞的人,促動舞步不停前進。戲裏的祝英台是每一支雙人舞裏勇往直前的領舞者,是戀愛裏放縱的殉道者,而戲裏的梁山伯是總慢半拍的糟糕舞伴,膽怯又脆弱地被動著。這是場棋不逢對手的對手戲。
脆弱的梁山伯有太多的憂慮。他不知道自己是誰,自畫像一張白紙,映著他對自我空白的認知。長輩常說,神秘感是愛情的保鮮劑。豈料這一點因空白導致的迷茫,落到天真純粹的祝英台眼中,就成了帶著神秘感的迷宮。她追問,懷疑,反省,頓悟,繼而又陷入新的迷惘中。祝英台和梁山伯的關系時而親近時而疏遠,熱得像噴發的火山也能冷得像凍結的冰塊。她一直固執地像頭牛一樣纏著他,糾結他的動作,癡迷他的話語,終於為他創作了一副不朽的傑作:梁山伯的肖像畫。
人們常常說,人類在愛情中是盲目的,看不清對方也看不清自己。但其實我們只是在愛的時候看到了對方身上自己的投影。我們總是誤以為,他們的沈默不語和面目模糊背後一定隱藏了什麽不凡的美好,才會讓人如此怦然心動。但梁山伯那張空白的自畫像下面,真的只是投射著他的空白,就像那些曾經傾心追尋的沈默和模糊背後,真的只是藏著與我並無不同的凡人。後來我們就不再記得,我是為你的空白著迷,還是為你的真實動心。在我舍不得的時候,究竟是舍不下你,還是舍不下我在你身上著下的一筆一墨,和它們所成就的我。
梁山伯的肖像畫中,是真正的梁山伯,還是祝英台,和她眼中的梁山伯?
最後一幕,化蝶。跨越時間長河和生死,祝英台為梁山伯所作的肖像畫,終於將他們緊緊綁在一起,直到他看見畫中的情意和自己。當所有的節奏都變慢,音樂變輕,燈光變暗,老去的梁山伯在美術館又看到了永遠年輕的祝英台。梁山伯懷抱錯失的悔意對祝英台說,“太晚了,我不能畫想象中的你啊“,台下的我不知為何突然哭得不能自已。意料之中,始料未及。
像人生中的定時炸彈,當“太晚了”和“來不及”的倒計時響起,已經失去了剪斷引線的時機。太晚了,在不認識自己的時候,也來不及認識你。太晚了,當你不在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愛你。
“物是人非,不外乎很久前的一響春雷。”
“千帆過盡,了不起多年後是一幅山水。”
我什麽都知道,除了我是誰
人生中最漫長最重要,也最艱難的一個階段,是自我的探索和發現。我們不知道“我”是誰,“我”想做什麽,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麽。但我們的愛情和人生都和這個盲目的“我”密切相關,對“我”的認知決定了人生。對自我的了解和對他人的追問交織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讓探索自我和探索宇宙一樣,成為艱深而恒久的主題。在祝英台求學受阻時,在梁山伯將白紙當做自我的自畫像時,在祝英台追逐梁山伯而不得時,在馬文才迫不及待地表現自己時,在梁山伯最終想要看懂祝英台時,這一主題總是反覆地在戲中出現。舞台上純白的立方體始終在光影中旋轉,挪移,白色的表面露出不同的色澤和形狀,虛虛實實,明明暗暗,仿佛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流露出的不同自我。每一個不同的我,最終成就了這個“我”。
但我不知道我是誰,誰會知道我是誰?
End
祝英台死了,留下不朽的藝術作品早逝。梁山伯活著,還在世俗的美術館中哭墳。然而種種折騰哪怕最終悲劇收場,至少是曾經用力活過的證據。對愛情的追求,對藝術的向往,還有對人生保持不變的好奇心,這是屬於梁祝的浪漫,林氏浪漫。
這人間苦什麽?怕不能遇見你。
作為一場音樂劇,劇中的18首歌看劇之前提前聽了6首,每一首都十分喜愛。但倘若不在現場,音樂的魅力恐怕至少損失三分之一。合唱,清唱,鋼琴和吉他,動人的和聲中還帶著眼淚的嗚咽和情緒的尾調,足以繞梁三日而余音不絕。
3個半小時的劇,也像上課一樣保持了3個半小時精力高度集中,這一場劇仍然余下很多不懂。雖然只能講些懂和似懂非懂,但剩下的不懂,希望終有一天會變成懂。
後記
看《梁祝的繼承者們》對於我們代價不小,旅途的顛簸和不耐,數倍於票價的其他花銷,還有不小心遺失的種種物品和不得不請假的課程。所以有人問,一場話劇而已,值得如此大動幹戈故作姿態去看嗎?
可是人生不知有多少樂事和可以綿延的趣味葬身在“值”之一字上。這趟旅途中列車窗外沿途的風景,嘉陵江的燈火和流水聲,重慶深夜的煙火味,還有呼嘯耳邊的風聲,襲上臉的蒙蒙水汽,酒店樓下疲憊至極時咬下的一口冰淇淋,都和劇裏不絕於耳的歌聲笑聲哭聲一起凝固於彼時彼刻。人生中這些感覺愉悅和滿足的瞬間,遠不是我們的目的地,但最終將漫漫人生成就為有趣人生的,並不是那些需要計算付出和回報比例的“值“,而是這些能在記憶中存留並讓人心動的”值“。
商品總是有價格,而人一生中一時一刻的心動,卻是無價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80的網紅MANIAC2005,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ANIAC十週年經典舞碼回顧 Chapter 9. ~ 今天要分享的第九支舞碼 是2010年的台大盃比賽舞 也是我們連續第二年得到冠軍 對我們來說 也是個意外的驚喜 因為排這支舞要挑戰的對手 就只有自己而已! 從剛開始組團比遍所有大大小小的街舞比賽 到上電視節目-舞林大道 這幾年來 嘗試過各...
「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路嘉欣 (Chia-Hsin L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MANIA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MANIAC2005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好雷] 樂動心旋律CODA (Apple TV+)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樂動心旋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樂動心旋律-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樂動心旋律線上看的彩蛋和評價,FACEBOOK、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樂動心旋律線上看的彩蛋和評價,FACEBOOK、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好雷] 樂動心旋律CODA (Apple TV+)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影評】樂動心旋律(奧斯卡最佳影片)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好雷樂動心旋律CODA 重拍作品中的典範- 電影 - Dcard 的評價
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MANIA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MANIAC十週年經典舞碼回顧 Chapter 9. ~
今天要分享的第九支舞碼
是2010年的台大盃比賽舞
也是我們連續第二年得到冠軍
對我們來說 也是個意外的驚喜
因為排這支舞要挑戰的對手 就只有自己而已!
從剛開始組團比遍所有大大小小的街舞比賽
到上電視節目-舞林大道
這幾年來 嘗試過各種方式詮釋各種主題
用自己的方式傳達我們的感受與想法
在09年得到冠軍後
很多人說:好啊~已經拿到冠軍了可以不用再比賽了
但 對我們來說完全不是這樣
比賽不是為了得到名次
也不會因為得了名而停下來
我們依然思考著要如何突破自己
想著,還有什麼是我們沒有嘗試過的呢??
還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極限在哪裡??
在初期討論舞的走向時
黑妹老師從她玩樂團的妹妹那裡聽到了一首超好聽的爵士樂-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優雅的聲線,令人陶醉的旋律
還有用跳舞表達愛到至死不渝的歌詞
讓一聽到歌的我們完全被融化
悸動的感覺遲遲無法散去
決定非用這首歌不可!!
從未接受過正統爵士訓練的我們
決定使用舞台劇及百老匯的表演方式來詮釋這首歌
除了挑戰不同風格之外
大家有注意到我們這次最大的突破是什麼嗎??
沒錯就是「 高 跟 鞋 」!!!!
因為想要用爵士樂編排
如果沒有穿高跟鞋就不夠到位
排之前有先警告過大家
確定要這樣搞死自己嗎???
果然
得到的答案就是MANIAC的標準回答
“ 來啊!做就對了!!!”
每次得到團員間無條件的互挺真的令人充滿幹勁
就像這首歌一樣表達出我們對跳舞的堅持和熱愛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ㄧ開始以百老匯舞孃的身份表演
跳出舞者光鮮亮麗的那一面
博得觀眾的歡呼聲而謝幕
但不論在舞台上多麼耀眼
表演結束後隨即回到現實
必須面對生活上的大小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處和煩惱
用舞蹈訴說生活的無奈
但發洩後還是得打起精神忘前走
回到家後
舞者放下身段 褪去外在華麗的行頭
準備好好的休息 整理自己
直到第四首歌的優美旋律一下
大家紛紛停止了手上的動作
對一個Dancer來說
音樂就是像毒癮一樣致命且誘人
猛然聽到觸動心靈的音樂
絕對會勾起舞者最真實的情緒
因為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
所以就算現實有再多的困難
只要有好的音樂
我們就能忘掉一切 隨之起舞
就像我們聽到「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一樣
跳到最後,情緒從體內傾洩而出
音樂結束後還久久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地哼唱著剛剛的旋律
慢慢拉回現實中而落幕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但對於舞蹈的愛不可能會有結束的ㄧ天
所以請大家和我們回到2010
ㄧ起舞動直到生命的盡頭吧!!!
----------------------------------------------------------
很想知道有多少人願意陪我們一起回憶?
所以請認真看完這支舞碼的你
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和感受
我們會在週日晚上選出最棒的一則留言
精心挑選出適合你的Adidas禮物送給你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2oEWEqxUc
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MANIAC2005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MANIAC十週年經典舞碼回顧 Chapter 9. ~
今天要分享的第九支舞碼
是2010年的台大盃比賽舞
也是我們連續第二年得到冠軍
對我們來說 也是個意外的驚喜
因為排這支舞要挑戰的對手 就只有自己而已!
從剛開始組團比遍所有大大小小的街舞比賽
到上電視節目-舞林大道
這幾年來 嘗試過各種方式詮釋各種主題
用自己的方式傳達我們的感受與想法
在09年得到冠軍後
很多人說:好啊~已經拿到冠軍了可以不用再比賽了
但 對我們來說完全不是這樣
比賽不是為了得到名次
也不會因為得了名而停下來
我們依然思考著要如何突破自己
想著,還有什麼是我們沒有嘗試過的呢??
還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極限在哪裡??
在初期討論舞的走向時
黑妹老師從她玩樂團的妹妹那裡聽到了一首超好聽的爵士樂-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優雅的聲線,令人陶醉的旋律
還有用跳舞表達愛到至死不渝的歌詞
讓一聽到歌的我們完全被融化
悸動的感覺遲遲無法散去
決定非用這首歌不可!!
從未接受過正統爵士訓練的我們
決定使用舞台劇及百老匯的表演方式來詮釋這首歌
除了挑戰不同風格之外
大家有注意到我們這次最大的突破是什麼嗎??
沒錯就是「 高 跟 鞋 」!!!!
因為想要用爵士樂編排
如果沒有穿高跟鞋就不夠到位
排之前有先警告過大家
確定要這樣搞死自己嗎???
果然
得到的答案就是MANIAC的標準回答
“ 來啊!做就對了!!!”
每次得到團員間無條件的互挺真的令人充滿幹勁
就像這首歌一樣表達出我們對跳舞的堅持和熱愛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ㄧ開始以百老匯舞孃的身份表演
跳出舞者光鮮亮麗的那一面
博得觀眾的歡呼聲而謝幕
但不論在舞台上多麼耀眼
表演結束後隨即回到現實
必須面對生活上的大小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處和煩惱
用舞蹈訴說生活的無奈
但發洩後還是得打起精神忘前走
回到家後
舞者放下身段 褪去外在華麗的行頭
準備好好的休息 整理自己
直到第四首歌的優美旋律一下
大家紛紛停止了手上的動作
對一個Dancer來說
音樂就是像毒癮一樣致命且誘人
猛然聽到觸動心靈的音樂
絕對會勾起舞者最真實的情緒
因為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
所以就算現實有再多的困難
只要有好的音樂
我們就能忘掉一切 隨之起舞
就像我們聽到「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一樣
跳到最後,情緒從體內傾洩而出
音樂結束後還久久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地哼唱著剛剛的旋律
慢慢拉回現實中而落幕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但對於舞蹈的愛不可能會有結束的ㄧ天
所以請大家和我們回到2010
ㄧ起舞動直到生命的盡頭吧!!!
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樂動心旋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樂動心旋律 看完《樂動心旋律》已經快一年了,仍是很愛很愛這部電影,喜歡程度更勝法國原版《貝禮一家》,故事改至北美的小漁村,能說能聽的女孩是整個聾啞家族對外的 ... ... <看更多>
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樂動心旋律-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樂動心旋律】2022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CODA 劇中插曲BOTH SIDES, NOW, Joni Mitchell 作詞作曲,小提琴二重奏& 鋼琴 · Orson Yang Violin & Music. ... <看更多>
樂動心旋律真實故事 在 [好雷] 樂動心旋律CODA (Apple TV+)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昨天上架的 Apple TV+電影《樂動心旋律》,片名 CODA 不是音樂中的「尾聲」、而是聾人社群的「聾人父母之子女」"Child of deaf adult" ,而且一般來說是專指那些並非聾人的子女,他們可以是聾人家庭與聽覺世界的手語橋樑、但也可能夾在兩個世界之間認同焦慮裡外不是人。本片就來碰觸這個對一般觀眾來說少見的題材探索其處境,由《走過煉獄的女人》與《噩夢娃娃屋》的英國童星 Emilia Jones 飾演,她如今已是 17 歲少女要演高三年紀的叛逆戲路與獨立課題了,這次演的主角 Ruby 不但是位 CODA 少女已很難自處、而且她志在學習音樂更直刺父母的焦慮!
https://fr.web.img5.acsta.net/pictures/21/06/24/14/11/3810769.jpg
此片今年已在日舞影展大放異彩奪得四獎!只是看台灣宣傳,很少媒體提及它的 CODA 故事是改編自 2014 年法國片《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我當年看過《貝》片就一見傾心、從此也固定在追女主角 Louane Emera 的歷年新歌、電影那一整組改編自法國老歌手 Michel Sardou的金曲原聲帶我更是聽了好幾年朗朗上口!抱著對《貝》片的原作期待來看這部《樂動心旋律》健康嗎?我個人是有失望也有驚喜,因為儘管兩片談 CODA 少女的核心主題一以貫之,但表現手法著重取捨乃至片型定位通通大不同:
《貝》片雖談聾人社群,但重點恐怕是「唱歌」,因此是部可出原聲帶滿滿歌單的「點唱機電影」Jukebox Movie ,《樂》片則顯然把重心放在表現聾人社群,更像說是部社會關懷片;《貝》片三個聾人角色中,只有戲份最少的小弟選角是聾人演員,而且給他的戲份其實並不多,但《樂》片很慎重地為三個角色都選了聾人演員,包括《悲憐上帝的女兒》影后 Marlee Matlin;《貝》片女主角 Paula學唱歌的訓練過程充足、歌單很長風格統一都唱好唱滿,《樂》片選曲則較紛雜、女主角 Ruby 唱歌戲份不多訓練過程跳很快、不太以歌曲表現劇情、僅集中在片末兩首表現情感。
也不只歌曲,連配樂與音景的使用都差很大:《貝》片歌曲膾炙人口配樂很滿隨時牽動觀眾情緒起伏、只有到最後留下一刻靜謐讓觀眾試著感受聾人;《樂》片則將配樂最小化、除了結局外幾乎令人忘了配樂的存在,反而取了很多漁村與大海的環境背景音,彷彿告訴一般觀眾我們能聽到環境音已是種幸運、就不用太奢侈地依賴配樂去烘托情緒了;《貝》片雖然非聾人演員也都有學手語去做日常對話,但基本不會讓手語太難太長談到心裡去,但《樂》片的手語就是重點的演技表現與感情表達,主角們與外界互動的戲份都大幅刪減,留下時間讓家人間的手語暢所欲言。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21/08/04/12/32/2633143.jpg
但主角的核心故事仍相似:《貝》片主角 Paula是個法國酪農小鎮的農家女兒,她一家都是聾人唯她一人能聽見,因此她從上學開始就常受側目被人嘲笑,努力適應聽覺社會後才慢慢成為父母與外界的手語翻譯窗口;只是這一翻譯竟不知不覺翻譯到了 17 歲,而且彷彿出身靜謐家庭更想大聲怒吼般,選社團時參加了最令人意外的「合唱團」,而有懷才不遇的伯樂老師教她以歌唱抒發人生憤懣;然而她從唱歌找到一片心天空時,父母在鎮上發起的農政改革也很更需要她,蠟燭兩頭燒才漸漸意識到自己與父母互相依賴非長久之計;最後以一曲 "Je vole"揮別父母展望前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RY39ybeZo
《樂》片主角 Ruby 的經驗大抵相同:她是麻州漁村的漁夫家女兒,也是自小成為聾人家人與整個漁村社會的手語翻譯窗口一路到了 17 歲,尤其這年父母要領導漁村合作社改革時更是依賴她翻譯,但這「依賴」既綁住了她展翅高飛的機會、也限制了父母以聾人之姿直接與他人相處的潛力、畢竟如她哥哥說「在妳出生前,我們不也成功融入這聽覺社會嗎?」而這年她加入合唱團以唱歌抒發憤懣展現才能,一樣遇到懷才不遇的伯樂開發她潛力去考柏克萊音樂院,也一直在「家庭 vs 前程」間掙扎游移,最後以 Joni Mitchell金曲 "Both Sides Now" 道來兩面心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nf46boC3I
兩片具體的差別,除了選曲配樂收音與語言的「聲景」規劃策略不同、對聾人角色的選角與手語演技表現重點不同外,我覺得社經環境背景的不同與相應的「片型」之不同、亦決定了電影調性與觀影體驗的差異:《貝》片在純樸可愛的法國酪農小鎮、經濟產業與家計前途都有基本保障,整個以青春少女的法式喜劇呈現、在歡快與溫馨當中呈現聾人故事與親情主題;《樂》片則在辛苦蒼涼的美國海濱漁村、漁村經濟與捕魚前線處處現實血淚,整個以勞工少女的成長電影呈現、以痛定思痛與大破大立來與身為 CODA 的衝突人生完成和解。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20/12/16/12/14/1854489.jpg
記得當年《貝禮一家》才剛上映就大賣座並紅到全球多國時、就已經有「好萊塢翻拍美版」的消息出現了,但同時也有來自聾人社群的批判聲浪,我印象很深的三點有:(1) 許多笑點來自開聾人角色玩笑,真是大不敬!(2) 以聾人社群對「音樂」的想望為主軸,這不但老套、而且不切題、甚至傷害天生聾人存在的尊嚴,誰說人間的身心體驗中「音樂」如此神聖不可或缺呢?(3) 竟然讓非聾人演員演聾人角色、用硬學來的半吊子手語演出、整個創作團隊也缺乏聾人參與、彷彿法國演藝界沒有聾人社群似地... 這真是聽覺社群 (hearing people) 對聾人社群的凝視與侮辱!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4/dec/19/la-familie-belier-insult
-deaf-community
看看這次美版翻拍《樂動心旋律》,儘管有全新的美國編導Sian Heder、背後的製作群仍以《貝禮一家》Philippe Rousselet掛頭牌,是否他在上片得到聾人社群的強烈抨擊後要在這片撥亂反正呢?看《樂》片,既 100% 選了聾人演員來演聾人角色、也將手語戲份加重表現做好做滿、對女主角耕耘的「音樂」雖仍有呈現但比重減低了很多,整個配樂與音效也極小化、而取代以質樸的環境背景音,亦以蒼涼的漁村社會與勞動寫實、取代了酪農小鎮不痛不癢的法式喜劇,最重要的是這聾人家庭內部對戲大幅增加、有更多空間充分表現聾人社群的憂愁焦慮與所愛所欲...
但比較可惜的是,大幅提升 CODA 女主角與聾人家庭的「對內」戲份時、不免就犧牲了他們面對外界校園與社會的「對外」戲份,以致有幾條劇情支線實在跳得太快超不完整。這幾條戲份《貝禮一家》也通通都有,但《貝》片就有穩紮穩打照一般商業劇情片規格把它們鋪陳完整堆出結局高潮、《樂》片卻往往淡化處理或匆匆帶過甚至直接跳過:
(1) 女主角的閨蜜,在《貝》片是一路陪伴的好友,但在《樂》片從開場後不久就變成個慾女專吃女主角的哥哥;(2) 與女主角相戀的小帥哥,從陌生到破冰到衝突到圓滿,毫無漸進鋪陳只有突兀趕戲;(3) 女主角的音樂訓練,可說只有一次入門點通的開竅後就沒再鋪陳,連上課都沒幾次就片尾發表會;(4) 女主角與老師的衝突,本應有重要意義讓她看見別人的人生,但這衝突也沒改過解決就匆匆帶過;(5) 漁民父母要對抗漁會率獸食人的剝削,這剝削劇情是拍了很多令人看了咬牙切齒,但他們下定決心自己成立「漁業合作社」後,這發展事業做出改變的過程戲份趨近零。
https://fr.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5/06/16/42/0881934.jpg
以我個人觀察,覺得《樂》在修正前片錯誤而高規格改善聾人呈現之餘、倒把原本《貝》作為音樂喜劇片的種種大眾商業元素給犧牲了。若以關懷聾人社群的人類學片角度看、當然《樂》片寫實得多更保障了聾人的尊嚴,但若當作一部商業片期待暖心感動餘音繞樑、恐怕《貝》片還是更加膾炙人口令人多年難忘。話說《貝》片當年得到的三大批評,《樂》片真有解決嗎?第一點「開聾人玩笑」,《樂》片還開更大更腥羶呢;第二點「聾人嚮往音樂不切題」,其實兩片聾人角色嚮往的都不是音樂而是女兒所愛;只有第三點「任用聾人演員」《樂》片紮實做到了。
也許「讓聾人影人參與聾人題材」才是真關鍵、其他都是次要的?不過我也不是聾人社群也沒認識聾人朋友,只覺得《貝》片與《樂》片不管呈現聾人的真實性 (authenticity) 孰高孰下、我都很感謝兩片替我打開一扇窗、給我一個起頭讓我開始認識那陌生世界。不知有沒有聾人版友或是版友們的聾人朋友有看這片呢?期待聽聽(看看)你們與他們的看法。至於我這 hearing person 比較醉心的還是「點唱機電影」的聽覺饗宴,以這點來說《貝》片 Michel Sardou比《樂》片 Joni Mitchell合我胃口多了... 推薦上 Apple TV+觀賞!如有興趣可順道考古舊片《貝禮一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frE1YL4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33.1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28953739.A.05D.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1.9 臺灣), 06/22/2022 15:14:04
不過我再查了查,還真是覺得有點混亂:到底「聾」和「聽障」這兩個詞之間,誰才是歧視性用詞?抑或兩個都是歧視性用詞?
在以下這篇報導中,「聾」與「啞」都被視為歧視性用詞,因此在中華民國《身障法》中已改為「聽覺功能障礙」或「言語功能障礙」。這是台灣《上報》的 2017 年報導。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1&SerialNo=10160
但在以下這篇報導中,反而「聽障」被指為「只看到他們的障礙」而成了歧視性用詞,反而如你所堅持的「聾人」才是「視他們為一個人」才是真尊重?這篇則是香港與新加坡《端傳媒》的 2018 年報導。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30-notes-the-name-game/
總之再次強調:我們對每一個社群包括這個社群都只有尊重,行有餘力時也會分點心力去關懷,只是在措辭的選用上我們也很害怕動輒得咎。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是正確的對其他人來說卻成了歧視?也許在這邊的歧視用語在另一邊才是尊重?我們都不會想當個歧視者,我們也戰戰兢兢很想知道怎麼做才對。本篇文章就遵從 guangpiano 大的指示將全部修辭改為「聾人」,若其他版友有其他意見也請不吝指正,就算無解我還是必須試著找個解,還請多包涵。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1.9 臺灣), 06/22/2022 15:29: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