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TeamTaiwan
_時尚關鍵字:#東京奧運、#臺灣隊、#運動明星
.
奧運前夕,我在 IG 限動轉發日本版七、八、九月合刊的《GQ》封面,藍底白字呼應夏季奧運的活力,集結 17 名年輕世代的運動員,選手們快衝出畫面的那股張力與青春熱血,震撼了我。
.
同月,日版《VOGUE》封面是網球選手大坂直美,中國的網路版封面為滑雪選手谷愛凌,香港則是游泳選手歐鎧淳,內頁的三位選手游泳項目何詩蓓、帆船項目洛雅怡、擊劍項目朱嘉望,每個選手被打理得時髦有型,自信充滿。
.
幾個還在時尚雜誌工作的(前)同行,羨慕起日版《GQ》的封面,「好好看喔!」「好時髦。」「讚。」我們的對話以惆悵的口氣作結。賽前對於出戰東京奧運的台灣選手,除了幾位奪牌熱門,靠著新聞洗版才勉強把臉跟名字兜起來,實在慚愧。
.
奧運第一天,柔道選手楊勇瑋奪銀爆紅,追比賽、關注選手動態變成防疫在家的最大樂趣,被徹底圈粉,想不到比撈粽子還貼切的形容詞,一有空檔就研究選手們的背景跟比賽規則。結束十多天的奧運,真真切切地感受囊括 12 面獎牌的殊榮,這段時間的我很幸福,享受那麼多場精彩賽事,賽後為自家謙虛有禮的選手而驕傲。
.
一群自帶流量的運動明星橫空出世,追蹤人數超越百萬,一篇貼文吸引幾十萬讚,霸佔熱門關鍵字排行榜。向來苛刻的時尚產業,也折服於臺灣選手們的顏值跟人氣,奧運還沒結束,時尚品牌已經私下搶人搶翻,商討著要贊助誰、邀請誰出席活動,而新聞報導的切點也從勵志的基本盤,深入到選手的個人特質。
.
先在第32屆金曲獎驚喜亮相,九月號臺灣版的《ELLE》雜誌邀請到舉重女神 郭婞淳 KUO, Hsing-Chun擔任封面人物,內頁專訪有游泳選手 王冠閎 Eddie Kuan-Hung Wang、跆拳道選手 羅嘉翎 LO Chia-Ling +0、體操選手 李智凱 Chih Kai Lee、空手道 文姿云wen,tzu-yun。《Marie Claire》(美麗佳人)也拍了 #李智凱,《GQ》則有楊勇緯,有他們的出現,對於時尚面孔疲乏的臺灣民眾如我,是救贖也是鼓舞。
.
此刻的感覺就好比爺爺溺愛著孫子,不僅惜命命還要攬牢牢的那般喜歡。#郭婞淳 曾在2017年的世大運破世界紀錄,賽後她說那驚人一舉是全台灣人一起幫忙舉起來的。多虧有大家的關注,選手們才能在場內場外同樣閃耀,賽後仍然活躍,受到各界尊崇。
.
東京奧運是個很棒的起點,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護著自家選手的感覺真好。接下來你們就負責專心比賽,我們的加油聲不會斷,讚也會記得按。
.
🔥 《#ELLE》專訪:https://bit.ly/3l4QSdd
.
👉 追蹤威廉 IG:https://goo.gl/UtrmBS.
.
_source by ELLE Taiwan
.
#王冠閎 #文姿云 #羅嘉翎
樂而雅日本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奧64真相:Tokyo Olympiad (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今晚東京時間八時(香港七時)舉行東京奧運揭幕禮,與之前歐國盃一樣,在這個像被疫情停頓了般的世界時空,名義上仍稱2020年東奧,世人卻身處2021年,與其自欺說是new normal,實是有種身不由己,失去自由的感覺。至今晚還有半天,介紹大家趁這幾小時上網觀看這部當年東奧特別找名導演市川崑拍攝的官方紀錄片,get in the mood 吧!
市川崑固然是上世紀日本最著名導演之一,但據說日本奧委會當時首選導演是黑澤明,不過,黑澤大導要求完全百分百創作自由,東奧委會怕了,找了市川崑,不過市川大導「俾面」都只是多些少,畢竟他自己成名作品中不乏爭議題目之作,這次亦不是為了拍一部歌功頌德、集中勝利者的祝賀式紀錄片,而是從人性角度,把這「東奧64真相」,呈現出來。
結果,紀錄片得到一致讚賞,甚至被後世列為「1001部一生必看電影」[1] 中少數紀錄片之一,不過,多年來亦曾被剪輯為多個不同版本,有些cut了幾乎一半,當中最方便大家今天找來看的,可以在奧委網站的原裝超過2小時45分鐘的原日文版,或在YouTube官方奧運頻道上的英文2小時版本。我推介日文版,原汁原味但數碼修復,有多國語言字幕,而英文版除了cut短,旁述似乎亦被簡化,略去不少。
日文版:https://olympics.com/en/video/tokyo-1964-official-film
英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t0eAdCCns
市川大導從片中第一個shot,已經有他的話兒要說。好一個白色太陽在一個紅色背景上,似是代表日本「日出之國」,但顏色卻把日本國旗反轉了,鏡頭一轉,變成一個黑色大鐵球wrecking ball,把一棟一棟的舊建築物破壞、擊毀、拆除,片中最先出現的人,不是奧委會主席,不是日皇,不是運動員,是一個表情茫然的建築工人。當鏡頭一直破壞,旁白卻「正經」而且抽離地,逐一讀出每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名字。
這短短一幕,令我不禁想起之前為大家介紹過的柳美里作品 《JR上野駅公園口》(Yu Miri: "Tokyo Ueno Station") [2] ,這本呼應1964和2020東京奧運會,描寫弱勢社群的小說。
鏡頭再轉,全球聖火傳遞由希臘雅典開始,片段包括途經香港,而當聖火在飛機上飛向日本第一站的廣島,首個影像就是廣島原爆圓頂樓(廣島原爆ドーム,Genbaku Dōmu),也許是表達和平、反戰,和重生?
當年的奧運會,原來是在「雙十」十月十日當地下午二時舉行開幕禮,是十月,而非現在的夏季奧運會的七、八月。下午二時,也許是因為晚上燈光照明未及現在高明,要在天黑前完成典禮吧,而當年電視尚未普及,而奧運一向亦不特別遷就美國主要電視直播市場的時區,事關日本下午二時,北美東岸是半夜一點。不過今年的日本晚上八時,香港固然方便,對歐洲時區還好,美國東岸卻是早上七時,西岸更是半夜四時,不利收視了。
從片中看到開幕禮出場運動員的衣服設計,蠻是有趣,因為多數西方國家的女子制服,很像當年的航空公司空姐啊!而當年仍以歐美國家代表團人數最多,普遍都是白人面孔,一些非洲國家代表團只得幾個人,但有趣的是,東、西德原來早已聯合參賽(雖然德國在1990年才真正統一),這早已忘記了(冷知識,原來德國聯隊協調用上的「國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另外,鏡頭出現「台灣」數十人代表團(英文卻是ROC),還有「南越」(不是越南)和南韓(可惜卻沒有播出北韓當年首次參加奧運代表的片段)。當年祖國和黨還在忙別的事情,沒有參加,可以理解。
再想今晚的開幕禮,人數因疫情將大幅減少,實在可惜。
奧運是運動會,紀錄片當然花最多的時間和片段介紹各項比賽,而佔最多篇幅的,不意外是田徑部分。男子100米美國選手以十秒正完成,平了世界紀錄;英國美少女選手Ann Packer意外地在最後段後來居上勝出800米跑,過終點後直衝向她的未婚夫兼隊長擁抱親吻(兩人今天已八十歲)....日文版的確比較原汁,片段較完整,包括多些選手受傷和落敗者的片段,應該也是導演原意。十月天時,有些項目要在雨中比賽,只得攝氏十多度,而導演在鏈球雨中比賽用上黑白菲林拍攝,捕捉獨特氣氛。導演後段在拳擊部分亦用上黑白菲林,像後來馬田史高西斯的經典拳擊電影《狂牛》,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田徑後有體操項目,當年仍是白人選手為主,亞洲體操運動員中,除了日本男子隊,尚未上位,就是游泳項目片段中,還是美國代表為首,而當澳洲選手勝出時,當年播出的國歌,仍是採用英國國歌「個個揸住個兜」。其他出現的賽事片段,還有舉重、摔角、劍擊、射擊、馬術、足球、曲棍球、籃球、水球、划艇、風帆、競步等。
此外,較特別的還有穿過美麗日本郊外田野的公路單車賽,和男子柔道決賽,6'5"的荷蘭選手擊敗了「細一個碼」5'9"的日本選手,在日本柔道主場擊敗日本選手,固具特別意義,但這位荷蘭冠軍獲勝後仍保持頭腦清醒,鏡頭見他走向場邊揮手示意,原來是叫隊友們守日本規矩,不要踩上柔道蓆慶祝,以示尊敬,可敬。
不知道是否導演總有點偏心,播出美國選手勝出的最多,雖然他們當時亦是獎牌榜之首,但實在比第二位的蘇聯出鏡多太多,美國國歌也播多很多次了。日本當年在獎牌榜排第三,以主辦國而言導演主要只在體操等對他們落墨較多,另外就是首次成為奧運項目的女排決賽,日本對蘇聯,當然是瘋魔一時的東洋魔女最後勝出!
導演最後花上較多時間在最後的比賽項目,當然是馬拉松!那個閉幕前又熱又潮濕的下午,跑手經過橋底時,頭上還有火車經過,而萬人空巷的東京街頭,不乏分別身穿小黑帽和水手服的制服男女中學生,看得有趣。而在比賽部分,導演特別描繪不支退出比賽的選手的失望和痛苦、落敗選手在完成後脫下跑鞋的傷勢。
紀錄片中段有一段關於非洲小國乍得(Chad)選手的特寫,是日本版才有,在英文版被剪走的部分。喜歡電影的,欣賞本片時會留意導演拍攝手法的流暢、取鏡角度的多元、配樂的細緻、氣氛的掌握,他應該在have fun,我們觀眾也enjoy!
最終,一如傳統,閉幕禮各國選手「撈亂」進場,可惜今屆又是因為疫情可能只找些代表算了。本片中,紅日落下,1964年的選手閉幕派對,銀幕打出SAYONARA,天上煙火,奧運火焰熄滅,好樣我們預先重溫這今屆可能將會的失落。
結束前,導演分享了以下詩句:
(英文版)
"Night,
And the fire returns to the sun
For humans dream thus only once
Is it then enough for us
This infrequent, created peace?" (英文有點怪)
(日文版中的英文字幕)
"The sacred flame returns
Humans share a dream every four year
Is it enough for this peace
To be merely a dream?"
(我嘗試綜合翻譯)
「晚上,
聖火回歸太陽
人們四年才一次同夢
這和平足夠嗎?
還是不過一場夢?」
最後一個shot,是個空空如也的場館,場中剩下最後一人的工作人員。市川大導,最後都要玩一玩嘢,幽奧委會一默。
最後一提,今屆東奧找了近年多部傑出作品的女導演河瀨直美(《甜味人間》、《光》、《晨曦將至》等)執導2020東奧的紀錄片,珠玉在前,但要表達這沒有觀眾的奧運,又要反映疫情下的困境、無助、希望、重生,挑戰極大,亦令人格外預望!
#TokyoOlympiad #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市川崑
#東奧1964 #東奧2020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Note: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001_Movies_You_Must_See_Before_You_Die
[2] https://www.facebook.com/CharlesMokOffice/posts/348050616677454
樂而雅日本版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我的事,你還記得嗎?★
假期準備走訪書店嗎?帶走岩井俊二新書前,分享大家這篇音樂旅行專欄作家 dato:POP LIFE 為岩井新舊讀者所寫的導讀吧~
●用《最後的情書》重回岩井俊二的純愛宇宙
文/攝影 dato
.
在九〇年代後期,純愛是顯學,愛得隱晦、愛得矜持,暗戀情懷寄託於一張圖書館借書卡,或是濃烈的愛在經歷生離死別之後,最終在世界中心撒下愛人的骨灰向昔日戀曲告別,而時間來到二〇二〇年,對於愛的追求已經千變萬化,愛能搭滑翔翼跨越禁忌的國界,愛能穿越時空將靈魂上身在另一個同樣面貌的人身上,此時此刻回過頭來再讀純愛作品,故事散發的淡淡芳香反而有種復古的美好。
.
彼時岩井俊二的《情書》從日本出發在亞洲廣開知名度,一封封真心誠意的信件從他影像中投遞到每個影迷心裡,中山美穗對著雪白的山谷吶喊著「你好嗎?我很好!」的段落至今還是眾人心中最難忘的名場面,少年藤井樹在圖書館裡倚靠窗邊讀書窗簾被風吹起的畫面,令人怦然心動的初戀瞬間,至今依舊閃閃發亮。
.
岩井俊二出身自仙台,曾橫濱國立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從事影像導演、寫作、編劇與音樂創作等工作。曾以《向上打的煙火是要從下看,還是從旁邊看?》獲得日本電影導演協會新人獎,《情書》是他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票房與口碑兼具,隨後亦在台灣、香港及韓國掀起風潮。岩井俊二自編自導,陸續推出《燕尾蝶》、《夢旅人》、《四月物語》、《青春電幻物語》、《花與愛麗絲》、《吸血鬼》與《被遺忘的新娘》等作品。不只當各種影像的導演,他在小說撰寫、音樂創作、繪畫等全部都有顯著的成績,可說是才華洋溢的全才創作人。
.
從少年時代一路追著岩井俊二的作品至今成為輕熟的大人,對於他筆下的愛情也因為年歲而有不同的感覺,而岩井俊二描繪愛情的純愛宇宙觀始終如一,從《情書》到新作《最後的情書》,不約而同在書信往返中建構出主人翁過去未知的情感線索,在寄託於需要時間的魚雁往返中,那些懸在心上的待解之謎、散佈於回憶裡的互動細節,都只能等待信件與文字的解惑才看得分明。有別於現今一秒就能互動的通訊軟體,劇情不僅僅多了手寫的溫度,更增添了等待的浪漫。
.
「我喜上雲霄,拿著這封信衝上階梯,打開住處門鎖,熟悉的房門就像天堂之門般燦爛生輝,夕陽把整個房間照耀得神聖無比。我捨不得當場讀完,先換上居家服,洗了手,喝杯冷水解渴後,再正鄭重其事地面對它。」在小說裡讀到這樣的情節鋪陳時讓我會心一笑,岩井俊二細膩地將興奮的心情捕捉,小小的段落雖一閃而過,但那一刻彷彿自身經歷過的情節也躍然於紙上,心有戚戚焉。
.
在影壇叱吒風雲多時,近年岩井俊二也將腳步跨出日本,他先與陳可辛合作,找來周迅與秦昊演出,第一次拍華語片的他把《最後的情書》故事化為《你好,之華》,場景與角色換了國境卻依舊動人,最後甚至還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周迅亦憑此片得到最佳女主角提名,有了華語版珠玉在前,《最後的情書》也在二〇二〇年春天以日本版登場。
.
回到熟悉的日本,《最後的情書》由老班底松隆子擔綱女主角重任,共演的還有福山雅治、神木隆之介與廣瀨鈴等人,這堪稱一時之選的卡司也為岩井俊二的作品帶來新的風景,當手在琴鍵落下,鋼琴彈奏的配樂流洩而出,青春年華、學生時代、亮眼水手服、信箱裡的手寫信、秘密的暗戀,那些我們愛過的岩井俊二作品經典樣貌就這樣一如往昔地浮現。
.
不少人將《最後的情書》喻為《情書》的續篇,我想,隨著年歲增長,隨著迷戀過的對象人來人往,岩井俊二作品在多年後能維持一樣氣氛實屬可貴,九〇年代讀岩井俊二是一種對純愛的迷戀,而如今看岩井俊二則是對於純愛最極致的懷念,《最後的情書》將是一個私密的入口,通往每一個對純愛還有憧憬之人的心裡面。
.
#睽違25年純愛教主岩井俊二新作品
#最後的情書四月1日上市囉
#10作家給岩井的書信你收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