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徒弟」和「老師」或「師父」之間的互動,不是從理論的闡述,而是傾向於故事的模式談一談我的感受。
話說當年我前去香港修行,那時跟的師父,嚴格來說,我們每天同門與師父都沒有交流的,我們全部人的近乎沒有互動,我吃過早餐後(後來在在佛堂吃早午餐了),上到佛堂,在自己的位置不是念咒就是靜坐,整個佛堂雖然至有僅僅3-6人常來,不過全程我們都不交流的,也沒什麼談話,因爲一交談就會被訓話。
所以我們這幾位都是到了之後,就在自己的位置打坐唸咒,佛堂沒書,要看書回家看,這裏都是打坐唸咒的。
我傾向於打坐比較多,累了就做大禮拜,然後唸咒一陣,就繼續打坐。
如果要我每半年做一次總結的話,我不懂自己的「氣習」,「脾氣」,「性格」有沒有改變,人事問題有沒有長進(懂得處理人事與否,或者懂得與人相處否),我是全然不知道的。
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說修儒家,中庸中庸,你的中和功夫用在怎樣的關係就會展現怎樣的變化,如用在父子關係上,互動時的靜時致中動時致和,能不能用到仁孝,有互動 情緒纔會變,沒互動,大家都不交流,我無法判斷……
唯一問的是,僅僅限於我的心會不會靜下來,有沒有入定這個身心問題罷了。
當然,這樣全天候磨練,坐得比較久的功夫,那時候還是鍛鍊回來的,譬如當年的高峯期,我是可以雙盤三個小時的,呵呵不是指入定三個小時,包括雙盤看書看電影是可以耐得住三個小時。
這個耐力是有的。
至於說,我的見地智慧有沒有提升呢?
用今天的角度來判斷,我是沒有任何長進的,意思就是三年是有盤腿坐得久,但是見地是完全沒有提升,智慧是沒有提升的。
怎樣提升呢?
師父不太鼓勵多閱讀,有時候我在家閱讀時間太久了,耽擱了,回到佛堂也會被罵。
我們唯一有談話比較多的,就是去到師公哪裏,在哪裏也不會像跟博學和尚相處一樣,會有腦洞大開的體驗,意思就是說,每隔兩個月相見,我都沒有因爲見面而增值腦袋,因爲我們見面都是僅僅談論是非,如盧勝彥找他,送了一疊美金給他,然後就拿那疊美金給我們看,如是云云。
話說有一次在佛堂,有一位師兄問起靜坐某些境界的問題,當「師父」回答了,那位徒弟再問下去,我的記憶是隻要一旦問了兩個問題,就會開始被罵,然後下一句就是你懂不懂得敬師重法實修?
那段時間,老實說,真有不太敢問的心裏反應,因爲你不懂自己問了之後會不會被罵,然後很自然想將自己的問題暫時給牙下去,什麼都不問是最安全,然後再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解釋,還是敬師重法實修最重要。
寫到這裏,我必須要說一說,當年南懷瑾先生寫了一首詩,給了馬一浮和袁煥仙看,袁老就罵說:這種還叫做寫詩嗎?
一直以來,南懷瑾老先生都有說過自己少年是很「自信」的,結果袁老當衆說他,這樣還是寫詩嗎?
要求南老回去讀一百次《伯夷叔齊列傳》,這文章南老說自己在小時候就讀過了,心裏雖然不服氣,不過還是回去被逼翻閱重讀,重讀之後,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奧祕的地方,現在發現了許多奧祕和厲害的地方。
對我來說,只要學過權謀心戰狼性,能多讀六家評述和伯夷叔齊,你會看到很多銷售和說話的藝術含金量在裏面的。
南老先生的言下之意就是說,他的老師是有一邊修改他的氣習,同時又提升他見地的兩把刷子,一刀下去,兩邊修改和提升都做到了。
我不是說要像袁老這樣當衆罵學生那個學生就能提升,我們可以從維摩叢書看到袁老寫給他學生每一封信看到徒弟的習性的。
當衆罵不是重點,關鍵時刻是師父推一下,然後拉一把的提升法,如果把會罵和教訓,那根本不是好老師。
切勿把手指當明月。
一個眼明手快的好師父,即便你不是跟他生活在一起,如果他跟你丟了一些勁爆的資訊給你,或者平平無奇的資訊給你,他就是有辦法從你看到這個資訊的迴應和提問當中,看到「你到了哪裏」,然後決定用拉一把,或者推一下,才能做到提升的。
不過,這種提升,還得做徒弟的看得懂,然後接得到。
用南老做例子,如果袁老罵了之後,南老沒有回去再翻閱的話,南老也未必發現其中奧祕——再說,南老雖然不服氣,不過肯翻閱 也算得上是接得住,他是先接得住(肯去接),然後纔看得懂。
至於很多人,他會罵,但是未必會給你一個方向的,如果沒有給任何方向,被罵的人一定是糊糊塗塗的。
即便我跟博學和尚,博學和尚是不會怎麼罵人的,但是,博學和尚也是會先推薦你讀一本書,然後什麼都不說破,就看你給出什麼迴應,他是可以從你的迴應當中,馬上知道該推你入更深一點的水,還是拉你去更高的地方。
我在教李小魔方塊時,每次李小都會問很多爲什麼,她學魔方塊的個性是跟李子完全不一樣的,李小偶爾會挑出一兩個爲什麼我不可以這樣對著這一面執行這個步驟方程式來做呢?
我是被問到沒有話好說的,當然,我曾經試過想說:「學魔方塊,你不必問這麼多爲什麼,直接跟着方程式模仿就對了」
我是想過這樣來教訓李小的,但是我還是忍住了,我是這樣說的,你等等,將魔方塊交給爸爸,爸爸試一試不對着這個面向來做一個方程式,直到我自己也用李小想對著的面向去做,成功做到了,我才教李小。
我可以選擇罵李小,只要跟着做就對了,問題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李子學,他可以用這個模式學會六面六方塊,我逼李小用相同的面向他就未必學得好。
有時候我們得想想,做教的那位,或者想教的那位,難道就只有一個板斧?
或者罵的方式 或者施壓的方向是,你跟着做就對了嗎?
師父關心的應該不是逼和聽不聽話,更多的時候是你知道什麼時候用推一把,什麼時候拉一把嗎?
徒弟有時候又得更關心,我有沒有好好接得住呢?
照片的牢騷是如下:
#人都在銳變之中
#一個樂高背後隱藏了李子許多故事和想象力
#我問李子爲什麼這個樂高是這樣不那樣
#李子總說得出一個道理
樂高增值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0988867
前言:終於動筆肯寫呢個系列。除咗因為敗登上任過百日,響政策上面終於有番啲具體方向作進一步評論,另外亦由於黃標KOL今時今日為咗比個假希望班黃屍,竟然持續發放虛假資訊,將美國吹到形勢大好而中俄岌岌可危。
現實卻係敗登目前無論外交定經濟政策,就有如盲人瞎馬,將美國帶到危險境地。今次頭炮第一篇先講下無咩時事KOL識講/敢講嘅經濟政策:其實個問題從來不在於敗登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事實上特朗普時期都一直謀求改善美國基建情況。
問題卻在於SET死6萬億呢個硬指標,將令通漲加劇時完全缺乏應對彈性餘,亦無視大規模向私人企業搶人將令美企競爭力萎縮;而更大鑊係耶倫堅持用徵收新富人稅方式拉近收支平衡,進一步打擊投資意欲同趕富豪離開美國前往其他低稅國家。
敗登亂搞經濟嘅惡果,係令美國步蘇聯五年計劃式經濟後塵,將經濟領導地位拱手讓出,響中美貿易戰上敗下陣來。
===
拜登上任後,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宏觀支出大計:先在3月通過1.9萬億美元「美國救援計劃」,再於4月上旬宣佈投放2.3萬億美元於改善美國基礎建設,最後於4月尾追加1.8萬億「美國家庭計劃」,有傳媒以半開玩笑為「拜登式三箭經濟政策」以反映其野心。本欄在早前曾介紹前民主黨經濟顧問Stephanie Kelton借其著作《赤字迷思》預言,未來拜登政府將會以極其進取經濟政策,打破過往平衡預算的迷思,如今回首看來,是對了一半。
《衛報》在其社論〈going big, but not big〉內指出,拜登採取了美國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激進財政政策,以打算一口氣解決破敗已久的基建、環保與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具備遠見與膽色的計劃,堪比美國政府與人民一次重新締結的「社會公約」。然而該社論同時亦指出,民主黨黨內對於「平衡預算」的執著,卻限制了財政預算的可能性之餘更搞錯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社論更直接引述Stephanie Kelton指出:「拜登及其政府最應作出預防的不是赤字而是通漲問題。」
Stephanie Kelton在另一文章以她兒子的樂高積木為例子,指出「增加政府開支以刺激社會的剩餘資源與人力」這方向是正確的,問題是社會的「積木」就只得這麼多,無視局限只顧不停增加政府開支,最終只會帶來惡性通漲。她指出為締造更多社會資源,撤銷進口關稅、撤除開發土地限制、透過獎懲機制促使美國資金回流,以及放寬移民政策等等。偏偏這些政策目前在國會、以至民主黨內都遭逢激烈反對。
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拜登為了爭取國會支持,又再不能免除地嘗試解答「錢從何來」的問題,並以加徵富人稅、資產增值稅作為答案。以Adam Tooze、Stephanie Kelton等學者為首的現代貨幣主義者從來認為,多年來各界鼓吹的「美國公共債務危機」從未出現;然而政府如今卻為了這個「狼來了」謊言加稅。資產增值稅將使企業大幅削弱投資意欲,而富人稅、遺產稅等則令富人在避稅與出逃至免稅國家之間二選其一,這是早在《21世紀資本論時》作者Thomas Piketty提出過的憂慮。
假若拜登最終在開放市場。引入移民的政策上作出讓步,另一方面又以稅項削弱市場投資意欲,最終只單憑政府一股幹勁推動基建與社福改革,這種「國進民退」的走向,Stephanie Kelton最擔心的結果將是,美國步蘇聯五年計劃後塵。
樂高增值 在 Dora 妍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高迷看過來看過來🙌
樂高應該是很多人從小到大的回憶吧!
我還記得小時候也很愛玩樂高,
每次組好都特別有成就感✌️
這個月在板橋府中捷運站附近有樂高絕版限量品的特賣會喔!
有一萬盒的各式主題和限量版的樂高積木,
都是絕版品,折數下殺超多,
全部都是台灣總代理的公司貨喔!!!
樂高迷都知道樂高限量絕版品還會增值❤️
假如你有特別想蒐集的款式可以帶編號來請工作人員到倉庫幫你找👍
店面大概2-3天會更新一次要買要快啊~~
樂高限量絕版品特賣會
日期:11/1~12/1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48號
營業時間:11: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