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
一【節目獎】
(一)流行音樂節目獎
🔹Langdau原創社會
🔹Street Voice未來進行式
🔹耳朵借我
🔹告白
🔹寶島真無閒
(二)類型音樂節目獎
🔹Jazz Supreme 爵士‧無所不在
🔹客家妹來打卡
🔹原聲探索
🔹傾聽音樂
🔹當音樂來敲門
(三)教育文化節目獎
🔹自然筆記
🔹森林美樂地
🔹筆尖上孩提的奇幻之旅
🔹雁子飛過台三線
🔹餘音鳥裊
(四)兒童節目獎
🔹i動物進行式
🔹大腳逛世界
🔹地球探險號
🔹維多叔叔的故事歡樂車
(五)少年節目獎
🔹技職MVP
🔹青春好好Young
🔹青春創學院
🔹發現新鮮“市”
🔹聽青春在唱歌
(六)社會關懷節目獎
🔹45度角的天空
🔹人生路歌聲情
🔹生命拼圖
🔹幸福北台灣
🔹礙運動
(七)藝術文化節目獎
🔹RTI放映室
🔹山海族子民
🔹世界夢想表演廳
🔹生活AGOGO-說在地的故事
🔹聲動美術館
(八)生活風格節目獎
🔹Joy’s Fantasy
🔹世界異家來作客
🔹全世界最亮的光
🔹食隨滋味
🔹農民食堂開飯了
(九)社區節目獎
🔹大地采風
🔹日出的所在
🔹移山倒海樊梨花-Love can move mountains 聽見臺灣的心跳聲
🔹愛上新竹
🔹諸羅采風
(十)廣播劇獎
🔹人生想想劇場
🔹大樹下聽故事
🔹珍女人時代劇場
🔹時代劇場
🔹假日聽電影
(十一)單元節目獎
🔹Cultural Visa Everywhere
🔹KISS旅行臺灣的一百種視角
🔹台灣幸福進行曲
🔹技職翻轉人生
🔹英文有意思
二【個人獎】
(一)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
🎙小樹/Street Voice未來進行式
🎙內克【吳宇軒】/告白
🎙邵大倫/寶島真無閒
🎙陳煒智/臺灣電影筆記
🎙葛大為/同行相記
(二)類型音樂節目主持人獎
🎙徐崇育/Jazz Supreme 爵士‧無所不在
🎙陳明珠/客家妹來打卡
🎙黎慧芝、管仁健/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歌
🎙墨鏡哥【甘仲維】/Voice Over 鮮聲奪人
🎙譚志薏、戴伸峰/弦外之音
(三)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王美英/e啦!原住民
🎙府城lalelin/詩情也綿綿
🎙范欽慧/自然筆記
🎙徐凡【徐豫梅】/筆尖上孩提的奇幻之旅
🎙楊照【李明駿】/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四)兒童節目主持人獎
🎙小茱姐姐【施賢琴】/i動物進行式
🎙吳廷宏、吳亦偉、吳蔚恩/唱歌學族語-三猫教你唱 blaq balay
🎙依娜【黃怡馨】、Deborah【李諾亞】/大腳逛世界
🎙陳燕柔、邱宇寬/地球探險號
(五)少年節目主持人獎
🎙Polo【陳歆翰】、柚仔【林品貝】/臺灣文武爿
🎙季潔【蔡宜穎】/技職MVP)
🎙柯華葳、游婷雅/閱讀推手
🎙端端【陳端慧】/青春創學院
🎙鄭晴【鄭雅卿】、蔣蓉【施旭治】/發現新鮮“市”
(六)社會關懷節目主持人獎
🎙世昌【洪世昌】/人生路歌聲情
🎙尚恩【黃彥翔】、倚樂【陳怡蓓】、旁白哥【孫銘宏】、Manga🎙【吳曼嘉】/礙運動
🎙林書煒、朱芯儀/POP最正點
🎙馬士【凌士哲】/生命拼圖
🎙詹婉如/就要聽「婉」報
(七)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朱家綺/聲動美術館
🎙林菲/生活AGOGO-說在地的故事
🎙阿俊【徐智俊】、李文玫/客家靚朱玉
🎙端端【陳端慧】/世界夢想表演廳
🎙謝哲青/音樂心旅行
(八)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
🎙大米【林瓊美】/農民食堂開飯了
🎙吳若權/媒事來哈啦
🎙流氓阿德【黃永德】/全世界最亮的光
🎙舞賽.古拉斯/島嶼文創村
🎙蘇筠、果果/食隨滋味
(九)社區節目主持人獎
🎙朱衛茵/週末生活女王-低碳環保樂
🎙思安【陳思安】/幸福藏寶圖
🎙洪惠冠、蔡榮光/愛上新竹
🎙楊長順/日出的所在
🎙靚慧【王靚慧】/大地采風
(十)企劃編撰獎
✍️士玶【黃士玶】、賴可【賴冠宇】、露西【陳珮茹】、俊孝【林俊孝】、罄榆【林罄榆】/一心一藝
✍️內克【吳宇軒】、Vicky【劉虹鈺】、Amy【丁宛臻】/告白
✍️奇林Michael【林祺宏】、徐凡【徐豫梅】、董娘【董麗琴】、林彥伯、黃裕元、林佩蓉、Joey【劉怡彣】、咪可Miko【李虹靚】/寶島記事簿
✍️潔楓【尹潔楓】、葉國新、Jacky【陳昱豪】、劉碧薇、李易澄/東西有藝鑑
✍️鄭立明、廖南瑛/青年轉動全球
(十一)音效獎
🔊成春福/Cultural Visa Everywhere
🔊吳坤龍、蔡怡雯、林憲鋐/假日聽電影
🔊李可/聽!是誰在歌唱
🔊徐進輝、鄭惠文、沈逸華、張賀傑/大樹下聽故事
🔊陳文彬/珍女人時代劇場
三【廣告獎】
(一)商品類廣告獎
🔺床的世界-上床篇
🔺昇達輪胎無所不在 一路向前守護全台
🔺高雄觀音山金寶塔-阿兄篇
🔺搶銀行篇
🔺擠身上流篇
(二)非商品類廣告獎
💗POP Radio防疫廣告【清潔隊員】篇
💗防疫大作戰之今年七夕不相會篇
💗防疫宣導
💗環宇公益廣告-最美距離篇
💗關懷老人篇
四【電臺品牌行銷創新獎】
🗂【永遠的流行樂之王 Michael Jackson 逝世十週年 紀念特輯】
🗂【疫情平安 一起平安】廣播與數位專題影音展
🗂超級大喇叭:寶島逗相挺
五【創新研發應用獎】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廣播「視」界魅力無限 社群媒體聚合平臺應用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數位化廣播體驗-麥寶電波行動錄音室
蔡明佑、李明勳、謝錦隆/廣播站臺視覺與環境管理發展技術應用
鄭明祈、吳國欽、陳俊諭/因應疫情之異地主播室系統設計
六【特別獎項】(得主)
🌟從缺
【第55屆金鐘獎】
日期:9月19日(六)廣播金鐘頒獎典禮
️地點:國父紀念館
️直播:三立都會台、三立綜合台、Vidol、三立新聞網、Youtube、LINE TODAY、中華電信Hami Video
收聽: 好事聯播網
樊梨花 移山倒海 故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30年前的楊麗花歌仔戲,懷念那段和阿祖、阿嬤一起在客廳看楊麗花的歲月。
這是台視在1988年播出的歌仔戲《薛丁山與樊梨花》第一集的片段,此劇由楊麗花製作、楊麗花歌仔戲團演出,共38集(每集30分鐘),劇中主角薛丁山與樊梨花分別由楊麗花與許秀年飾演,片頭曲亦是由他們二人所演唱。
薛丁山為中國民間故事裡唐代大將薛仁貴之子,並非史實人物。薛丁山與雙胞胎妹妹薛金蓮為薛仁貴與元配柳金花所生,因生於「丁公峯」而得明名。薛丁山有三個妻子:竇仙童、陳金定、樊梨花;師承驪山老母的樊梨花擁有強大的法力,能夠移山倒海,因而成功協助夫婿薛丁山擊退了入侵中原的西涼軍隊。
製作人:楊麗花
策劃:徐斌揚
編劇:蔡天送、桂海鵬、高興
戲劇指導:小鳳仙
外景導演:許聖雨
執行製作:林明正
製作助理:陳小明、黃國卿、劉奇
武術指導:孫榮吉
文武場:蔡育仁、李國治
服裝:朱文芳、李鳳珠
梳頭:江月嬌
化妝:康海倫、趙貴珠、陳小玲
外景成音:黃穎華
外景視訊:王振崇
外景攝影:徐國棟
外景剪輯:薛瑯
成音:陳忠雄、陳益銘
燈光:鄭紫祥、方敏雄
攝影:張炳欽、劉家漢、林獻舜、王燕冲
技術指導:黃熙
美術指導:吳進成
助理導播:林愛珍
副導播:許立明
導播:劉錦旺
主要演員:
楊麗花 飾 薛丁山(薛仁貴之子)
許秀年 飾 樊梨花(薛丁山的三老婆)
青蓉 飾 薛金蓮(薛丁山之妹)
小鳳仙 飾 程咬金(薛仁貴的好友)
許先姬 飾 竇仙童(薛丁山的大老婆)
高玉珊 飾 陳金定(薛丁山的二老婆)
紀麗如 飾 竇一虎(棋盤山寨主、竇仙童之兄)
葉麗娜 飾 秦漢(駙馬秦懷玉之子、竇一虎的師弟)
陳亞蘭 飾 薛應龍(玉峰山寨主,因敗於樊梨花手下而拜她為義母)
潘麗麗 飾 樊秋娟(樊梨花的師妹)
《認識楊麗花》
1944年10月26日,楊麗花生於宜蘭縣員山鄉,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與一個妹妹。
楊麗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初父親從小跟著外公學戲,因此和母親近水樓臺談起戀愛,但兩人戀情遭外公反對,所以上演私奔戲碼,到外地戲院跑碼頭營生。父母親因為忙著討生活,所以沒辦結婚登記,於是孩子們就都跟著母親姓楊。在我19歲之前,身分證上的名字都是楊麗花。」
楊麗花在19歲時認祖歸宗,將身分證改為林麗花後,曾想用這名字在演藝圈闖盪,但是會算命的舅舅告訴她:「林麗花比較適合當家庭主婦,楊麗花則能大紅大紫,越老越值錢!」因此,她便繼續使用楊麗花當藝名。
1947年,3歲的楊麗花加入母親楊好(藝名:筱常守)所在的宜蘭知名歌仔戲劇團「宜春園」。
1950年,她與母親於戲院裡和外臺演出「宜春園」所製作的《安安趕雞》,此為楊麗花首次擔綱演出,並因演技精湛而廣獲好評;當時歌仔戲是台灣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所以楊麗花開始以劇中角色名字「小安安」(台語為「翁安落」)走紅。
1957年,13歲的楊麗花成為宜春園的正式成員,每次演出均是扮男裝以「小生」之姿上場;由於扮相俊美,很快地便成為宜春園的台柱。
1961年,楊麗花以《陸文龍》一劇走紅全台,這齣戲為她奠定了「台灣歌仔戲第一小生」的地位。
1962年,楊麗花被「賽金寶歌劇團」挖角,除了繼續以小生扮相在歌仔戲界受到觀眾歡迎外,也隨著該劇團於當時流行的台語電影風潮下,在60年代演出了十幾部台語歌仔戲電影。
1965年,楊麗花加入台北「正聲天馬歌劇團」,該劇團當時是正聲廣播公司的子劇團。楊麗花在電台演出歌仔戲,雖非歌仔戲界的創舉,但她以《倍思調》、《慢頭》、《慢尾》、《大哭》等等傳統老曲調獲得各界的矚目。
1965年5月,開播不久的台灣電視公司(1962年10月10日正式開播)看中楊麗花可以帶來的廣告收益,特地邀請她在電視上演出歌仔戲,第一齣戲碼是《精忠岳飛》,楊麗花反串岳飛,獲得電視觀眾的喜愛,不但使《精忠岳飛》成為台灣無線電視史上第二齣轟動的電視歌仔戲(第一齣是1962年10月台視製播的《雷峰塔》,廖瓊枝、何鳳珠主演),也使楊麗花成為繼廖瓊枝與何鳳珠之後的第三位電視歌仔戲藝人,而且是這三位之中最為活躍者。
1969年,累積數十檔電視歌仔戲主角與製作經驗的楊麗花,出任「台視歌仔戲團」團長,正式將演出重心轉移到無線電視。
之後,楊麗花曾以「女裝」扮相演出多部非歌仔戲的電影,例如1969年與秀場天王張帝合演的台語愛情喜劇片《張帝找阿珠》、1972年在台語電影《回來安平港》裡分飾母女二角、1978年擔綱國語政令電影《望春風》的女主角,是楊麗花演藝生涯裡罕見的女性角色演出。
1971年,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播出內容從黑白邁入彩色,第一齣彩色的電視歌仔戲《相思曲》,正是由楊麗花與小艷秋主演。
1972年,台灣電視公司為振興民間藝術歌仔戲,吸收了台視、中視、金龍、華夏四大歌劇團的精英,組成了「台灣電視聯合歌劇團」,被網羅的歌仔戲名伶除了「台視團」的楊麗花、青蓉、許秀年、吳翠娥、吳梅芳、葉文瓊、許仙姬、李如麟、尤添義、柯美惠等人外,還有原屬「中視團」的王金櫻、黃香蓮、高玉珊,以及在中視演出的「金龍團」葉青、任蓉等人。
這個以楊麗花為中心的台視歌仔戲團,連同知名歌仔戲編劇狄珊,以新穎的服裝,緊湊的劇情,加上廢除武場現場演出與加強音效等因素,納入了新生代的歌仔戲戲迷,同時也網羅有歌仔戲基礎的演員加入助陣;例如在1979年拍攝《蓮花鐵三郎》時,便網羅了早期曾經參加過王明山歌仔戲團,然後靠演出連續劇在電視圈走紅的司馬玉嬌。
1980年代是楊麗花與電視歌仔戲的黃金時期,這時期讓楊麗花成為台灣歌仔戲的同義詞;而此時楊麗花歌仔戲團的代表作有《七俠五義》、《碧血青天》、《萬花樓》、《隋唐演義》、《楊家將》、《俠影秋霜》、《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龍鳳再生緣》、《薛平貴》、《鐵扇留香》、《情海斷腸花》、《傳奇故事》、《鐵漢金鷹》、《薛丁山》、《西江月》、《恩怨情天》、《虎膽義魄》、《薛仁貴征東》、《薛丁山與樊梨花》、《白衣童子》、《梁山伯與祝英台》、《洛神》、《狸貓換太子》、《風流才子唐伯虎》、《年羹堯新傳》、《花月正春風》、《朱洪武》與《孫臏下山》等戲碼,總稱《楊麗花歌仔戲》。
1994年8月27日,楊麗花正式宣布結束與台視的合作關係,當時她強調「與台視合作30年來,自己從無二心!」;但台視發函說往後要收回著作權,楊麗花表示「我是個創作者,一向最重視版權」,她與台視雙方針對著作權的問題溝通無效,所以決定脫離台視。在結束與台視的合作關係後,楊麗花擔任麗花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掌握了一部份《楊麗花歌仔戲》的版權。
電視歌仔戲原本就是藝術包裝的商品,它和所有的電視節目一樣是靠著廣告的支持而生存的,商業與本土藝術的結合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令人詬病的問題,但是楊麗花藉由科技之利與傳播之便,讓傳統歌仔戲得以在台灣政府不重視的情況下留存,讓歌仔戲脫離「外台」與「內台」的侷限,這是楊麗花對台灣歌仔戲的重大貢獻。
199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允許世界各國的影視娛樂作品進入,加上有線電視興起,依賴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生存的楊麗花電視歌仔戲日漸沒落,於是在楊麗花之後的小生接班人,無人可接續楊麗花的氣勢。雖然如此,楊麗花仍持續培養新人,並將表演觸角延伸至大型舞台,其中以1991年、1995年、2000年與2007年於國家戲劇院推出《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梁祝》與《丹心救主》為代表作。
2012年,楊麗花與愛徒陳亞蘭在台北小巨蛋合作演出《楊麗花終極大戲:薛丁山與樊梨花》,結合電腦投影特效,將傳統歌仔戲帶入嶄新的境界。
樊梨花 移山倒海 故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台視在1988年播出的歌仔戲《薛丁山與樊梨花》第一集的片段,此劇由楊麗花製作、楊麗花歌仔戲團演出,共38集(每集30分鐘),劇中主角薛丁山與樊梨花分別由楊麗花與許秀年飾演,片頭曲亦是由他們二人所演唱。
薛丁山為中國民間故事裡唐代大將薛仁貴之子,並非史實人物。薛丁山與雙胞胎妹妹薛金蓮為薛仁貴與元配柳金花所生,因生於「丁公峯」而得明名。薛丁山有三個妻子:竇仙童、陳金定、樊梨花;師承驪山老母的樊梨花擁有強大的法力,能夠移山倒海,因而成功協助夫婿薛丁山擊退了入侵中原的西涼軍隊。
製作人:楊麗花
策劃:徐斌揚
編劇:蔡天送、桂海鵬、高興
戲劇指導:小鳳仙
外景導演:許聖雨
執行製作:林明正
製作助理:陳小明、黃國卿、劉奇
武術指導:孫榮吉
文武場:蔡育仁、李國治
服裝:朱文芳、李鳳珠
梳頭:江月嬌
化妝:康海倫、趙貴珠、陳小玲
外景成音:黃穎華
外景視訊:王振崇
外景攝影:徐國棟
外景剪輯:薛瑯
成音:陳忠雄、陳益銘
燈光:鄭紫祥、方敏雄
攝影:張炳欽、劉家漢、林獻舜、王燕冲
技術指導:黃熙
美術指導:吳進成
助理導播:林愛珍
副導播:許立明
導播:劉錦旺
主要演員:
楊麗花 飾 薛丁山(薛仁貴之子)
許秀年 飾 樊梨花(薛丁山的三老婆)
青蓉 飾 薛金蓮(薛丁山之妹)
小鳳仙 飾 程咬金(薛仁貴的好友)
許先姬 飾 竇仙童(薛丁山的大老婆)
高玉珊 飾 陳金定(薛丁山的二老婆)
紀麗如 飾 竇一虎(棋盤山寨主、竇仙童之兄)
葉麗娜 飾 秦漢(駙馬秦懷玉之子、竇一虎的師弟)
陳亞蘭 飾 薛應龍(玉峰山寨主,因敗於樊梨花手下而拜她為義母)
潘麗麗 飾 樊秋娟(樊梨花的師妹)
《認識楊麗花》
1944年10月26日,楊麗花生於宜蘭縣員山鄉,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與一個妹妹。
楊麗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初父親從小跟著外公學戲,因此和母親近水樓臺談起戀愛,但兩人戀情遭外公反對,所以上演私奔戲碼,到外地戲院跑碼頭營生。父母親因為忙著討生活,所以沒辦結婚登記,於是孩子們就都跟著母親姓楊。在我19歲之前,身分證上的名字都是楊麗花。」
楊麗花在19歲時認祖歸宗,將身分證改為林麗花後,曾想用這名字在演藝圈闖盪,但是會算命的舅舅告訴她:「林麗花比較適合當家庭主婦,楊麗花則能大紅大紫,越老越值錢!」因此,她便繼續使用楊麗花當藝名。
1947年,3歲的楊麗花加入母親楊好(藝名:筱常守)所在的宜蘭知名歌仔戲劇團「宜春園」。
1950年,她與母親於戲院裡和外臺演出「宜春園」所製作的《安安趕雞》,此為楊麗花首次擔綱演出,並因演技精湛而廣獲好評;當時歌仔戲是台灣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所以楊麗花開始以劇中角色名字「小安安」(台語為「翁安落」)走紅。
1957年,13歲的楊麗花成為宜春園的正式成員,每次演出均是扮男裝以「小生」之姿上場;由於扮相俊美,很快地便成為宜春園的台柱。
1961年,楊麗花以《陸文龍》一劇走紅全台,這齣戲為她奠定了「台灣歌仔戲第一小生」的地位。
1962年,楊麗花被「賽金寶歌劇團」挖角,除了繼續以小生扮相在歌仔戲界受到觀眾歡迎外,也隨著該劇團於當時流行的台語電影風潮下,在60年代演出了十幾部台語歌仔戲電影。
1965年,楊麗花加入台北「正聲天馬歌劇團」,該劇團當時是正聲廣播公司的子劇團。楊麗花在電台演出歌仔戲,雖非歌仔戲界的創舉,但她以《倍思調》、《慢頭》、《慢尾》、《大哭》等等傳統老曲調獲得各界的矚目。
1965年5月,開播不久的台灣電視公司(1962年10月10日正式開播)看中楊麗花可以帶來的廣告收益,特地邀請她在電視上演出歌仔戲,第一齣戲碼是《精忠岳飛》,楊麗花反串岳飛,獲得電視觀眾的喜愛,不但使《精忠岳飛》成為台灣無線電視史上第二齣轟動的電視歌仔戲(第一齣是1962年10月台視製播的《雷峰塔》,廖瓊枝、何鳳珠主演),也使楊麗花成為繼廖瓊枝與何鳳珠之後的第三位電視歌仔戲藝人,而且是這三位之中最為活躍者。
1969年,累積數十檔電視歌仔戲主角與製作經驗的楊麗花,出任「台視歌仔戲團」團長,正式將演出重心轉移到無線電視。
之後,楊麗花曾以「女裝」扮相演出多部非歌仔戲的電影,例如1969年與秀場天王張帝合演的台語愛情喜劇片《張帝找阿珠》、1972年在台語電影《回來安平港》裡分飾母女二角、1978年擔綱國語政令電影《望春風》的女主角,是楊麗花演藝生涯裡罕見的女性角色演出。
1971年,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播出內容從黑白邁入彩色,第一齣彩色的電視歌仔戲《相思曲》,正是由楊麗花與小艷秋主演。
1972年,台灣電視公司為振興民間藝術歌仔戲,吸收了台視、中視、金龍、華夏四大歌劇團的精英,組成了「台灣電視聯合歌劇團」,被網羅的歌仔戲名伶除了「台視團」的楊麗花、青蓉、許秀年、吳翠娥、吳梅芳、葉文瓊、許仙姬、李如麟、尤添義、柯美惠等人外,還有原屬「中視團」的王金櫻、黃香蓮、高玉珊,以及在中視演出的「金龍團」葉青、任蓉等人。
這個以楊麗花為中心的台視歌仔戲團,連同知名歌仔戲編劇狄珊,以新穎的服裝,緊湊的劇情,加上廢除武場現場演出與加強音效等因素,納入了新生代的歌仔戲戲迷,同時也網羅有歌仔戲基礎的演員加入助陣;例如在1979年拍攝《蓮花鐵三郎》時,便網羅了早期曾經參加過王明山歌仔戲團,然後靠演出連續劇在電視圈走紅的司馬玉嬌。
1980年代是楊麗花與電視歌仔戲的黃金時期,這時期讓楊麗花成為台灣歌仔戲的同義詞;而此時楊麗花歌仔戲團的代表作有《七俠五義》、《碧血青天》、《萬花樓》、《隋唐演義》、《楊家將》、《俠影秋霜》、《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龍鳳再生緣》、《薛平貴》、《鐵扇留香》、《情海斷腸花》、《傳奇故事》、《鐵漢金鷹》、《薛丁山》、《西江月》、《恩怨情天》、《虎膽義魄》、《薛仁貴征東》、《薛丁山與樊梨花》、《白衣童子》、《梁山伯與祝英台》、《洛神》、《狸貓換太子》、《風流才子唐伯虎》、《年羹堯新傳》、《花月正春風》、《朱洪武》與《孫臏下山》等戲碼,總稱《楊麗花歌仔戲》。
1994年8月27日,楊麗花正式宣布結束與台視的合作關係,當時她強調「與台視合作30年來,自己從無二心!」;但台視發函說往後要收回著作權,楊麗花表示「我是個創作者,一向最重視版權」,她與台視雙方針對著作權的問題溝通無效,所以決定脫離台視。在結束與台視的合作關係後,楊麗花擔任麗花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掌握了一部份《楊麗花歌仔戲》的版權。
電視歌仔戲原本就是藝術包裝的商品,它和所有的電視節目一樣是靠著廣告的支持而生存的,商業與本土藝術的結合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令人詬病的問題,但是楊麗花藉由科技之利與傳播之便,讓傳統歌仔戲得以在台灣政府不重視的情況下留存,讓歌仔戲脫離「外台」與「內台」的侷限,這是楊麗花對台灣歌仔戲的重大貢獻。
199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允許世界各國的影視娛樂作品進入,加上有線電視興起,依賴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生存的楊麗花電視歌仔戲日漸沒落,於是在楊麗花之後的小生接班人,無人可接續楊麗花的氣勢。雖然如此,楊麗花仍持續培養新人,並將表演觸角延伸至大型舞台,其中以1991年、1995年、2000年與2007年於國家戲劇院推出《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梁祝》與《丹心救主》為代表作。
2012年,楊麗花與愛徒陳亞蘭在台北小巨蛋合作演出《楊麗花終極大戲:薛丁山與樊梨花》,結合電腦投影特效,將傳統歌仔戲帶入嶄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