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新聞稿了,自己寫完後,想想如果我是媒體記者,可能會問,有什麼名人來參加嗎?畫面好看嗎?有什麼辛辣奇特內容........
怎麼辦?沒有名人,也沒有悚動標題,新聞稿平實,甚至還有點嚴肅,但,我相信畫面一定好看,內容一定精彩,只是需要花點時間,好好來了解與認真去思考。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很不一樣,不只是因為大稻埕街區本身宛如時空劇場般迷人,而是它是真正有自己基地、部落、社會力的藝術節,有1920年代狂騷精神,有在地傳統店家支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手中長出的藝術節,還有很多年輕創作者藝術家創業者在這裡勇敢追夢,發光發熱...
許多許多美麗故事,怎麼可能一則新聞稿說明完整,一則新聞畫面能看盡全貌,不可能。
報導與否,並不是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所在意,我們期待的是大家能在「年貨大街」或「煙火節」這些亮麗活動之外,也能來看看來感受大稻埕真正深厚豐富的藝文活力及文化涵量。
以下進入新聞稿,
文長是方便大家抄用,
更歡迎大家來親自體驗,
10/18大稻埕見!
😊😊😊
「大稻埕1920變裝時空藝陣」
10/18本週日登場!
在時空交錯的大稻埕街區,1920年代景致即將再現。 10/18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在大稻埕街區相遇,到時,你會看到1920年代全球風雲人物將再度走上街頭,為人類文化文明齊聲咆哮吶喊。
1920變裝活動,Cosplay 1920年代的經典人物,因為大稻埕曾是台灣最重要的商港與文化重鎮,最繁榮輝煌時期就在1920年代。那個年代是台灣文化運動的年代,也是全世界文化藝術社會思潮 風起雲湧的年代,許多經典人物影響了人類文明至今。
活動發起人周奕成表示,大稻埕精神就是1920年代精神。1920年代,狂熱而騷動,表現爲各種各樣挑戰傳統的激進思潮與社會行動,其中最重要的質素即是當時人們對時代變化的回應。也就是創造力(Creativity),畢卡索、達利的繪畫,魯迅、芥川龍之介、海明威、費滋傑羅的小説,包浩斯學派的建築,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葛蘭西的革命理論,陳獨秀的新青年雜誌,蔣渭水與文化協會的文化運動,皆是當時人們出於生命本質之創造力的驅動,對時代的不滿做出反響、反擊。
臺灣與世界邁入現代的1920年代,蔣渭水等先賢在1921年10月17日在大稻埕創立臺灣文化協會 ,指出台灣人的天命即是促進人類文明。從此新文化運動蔓延全台灣。代表著現代台灣意識的各類藝文創作蓬勃盛行。文學、美術、戲劇、音樂,匯聚於此。大稻埕有百戲匯聚的「戲窟」之 稱。反映出大稻埕為現代台灣藝術文化總匯之地。
因此每年10月月中當週週日舉辦「1920變裝活動」為「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邀請所有民眾一起打扮成喜愛的1920年代人物穿梭大街小巷,這天走在大稻埕,你會看到來自1920年代的士紳仕女,富商小販,不經意擦肩而過,你可能還會遇見台灣新文化運動領袖蔣渭水、台灣美術畫家郭雪湖、台灣革命運動女將謝雪紅、中國五四運動旗手傅斯年、日本民藝思想家柳宗悅、女性時尚先驅香奈兒等.......。沿街還有街頭藝人表演叫賣,各式戲劇、音樂、舞蹈及馬戲特 技等精彩表演,散佈在整個大稻埕街區上,彷彿穿越百年,回到1920年,世界的大稻埕!
回望1920年代,是為了前瞻2020未來,今年距離1920剛好一百年,人類世界遭遇Covid-19疫情 重大衝擊,國際旅行中斷,許多城市封城。有許多藝術家在恐懼與困頓,或其他種種心理狀態下持續創作。 台灣防疫得當,免於全球疫情影響,成為人類的大島方舟,似乎承載著某種人類希望向前航行。因此今年藝術節主題為『大島藝舟』,1920變裝活動主舞台,也以畫家陳潔皓繪 製充滿想像創意的『大島藝舟』為主視覺(詳細內容請參閱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官網或FB)。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思劇場、Bookstore 1920s、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發起,結合多個深耕大稻 埕的在地文化單位,每年整個10月舉辦近百場的藝文展演活動。今年主題『大島藝舟』包含『全 球藝情』『世紀藝力』『街區藝埕』『時空藝陣』等各式精彩節目內容,歡迎10月來大稻埕,進 入1920與2020連結的時空劇場,探索臺灣與世界連結的文化運動。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1920變裝時空藝陣
#大島藝舟
#大稻埕
大稻埕1920變裝時空藝陣
時間:2020.10.18 週日下午1300~1700
地點:主舞台 永樂市場廣場 及 2020街頭表演快閃
(請參閱街區表演路線地圖如下)
標題音樂先驅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圖:來自網路.Mona Haydar:「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近來印度發生大規模示威,起因於國會通過公民法修正草案,允許2015年前因為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三國逃來的難民可獲得公民身分,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祆教和天主教徒等,唯獨排除穆斯林,引發爭議,連番示威已造成多人喪生.
在台灣,藍營不斷以各種言詞貶低女性候選人,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連蔡英文是「衰尾查某」這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直令人搖頭!
這讓愛蹭時事梗的阿任想來分享一個以音樂為宣揚政治訴求的故事,這位音樂人不僅是個女性,而且還是個穆斯林唷!
標題:《Mona Haydar,揮舞頭巾唱自由的饒舌女歌手》
注意到Mona Haydar這位多重身分的女歌手,可說一場純粹的偶然,Youtube 突然跳出一則影音《Barbarian》,我好奇點進去一看,很是困惑,為什麼一個在美國長大的敘利亞裔女子會高唱著:「We them barbarians, Beautiful and scaring them.」?什麼Barbarian?柏柏爾人嗎?MV影像還很摩洛哥,咦?難不成敘利亞也有柏柏爾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美國長大的敘利亞小孩〉
Mona Haydar是一位年輕耀眼的美國饒舌歌手、詩人與女性主義運動者.
她來自一個敘利亞裔家庭,在她出生前,父母舉家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1988年,她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爾後隨父母移民美國,與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在密西根州Flint長大,
當他們一家剛搬來密西根州的Flint,整個小鎮除了他們家,只有另外兩個阿拉伯家庭,在一個由黑人、白人和少數阿拉伯人包圍的城市中長大,讓她承受了許多白人對穆斯林的歧視、偏見與嘲諷,對她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下,Mona Haydar開始創作詩歌,這是她思考方式的一種,十歲時,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創作詩.十四歲時,開始在Flint露天市集表演詩歌,黑人女性帶領她以自己的聲音來反對白人至上和西方文化,啟發她後來以說唱藝術為自我表達工具.上了大學,在教授鼓勵下,到全國各地公開演出.
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2011年,Mona Haydar離開美國,前往敘利亞大馬士革的Jami'Abu-Noor學習,敘利亞衝突爆發後,她無法繼續研讀伊斯蘭相關課程,便返回Flint。
2012年,Mona Haydar一位密友自殺,對她的生活造成極大衝擊與改變.
2015年,她聯繫了當地藝術家Tunde Olaniran,邀請他一同創作,是而有了讓她一曲成名的《Hijabi》.
2017年,Mona Haydar發表首支歌曲「Hijabi」(Wrap My Hijabi),一砲而紅,正式開啟她的職業歌手生涯,網路觀看次數高達數百萬,被Billboard列為該年度最佳廿首抗議歌曲之一,與前廿五名女權國歌之一。
二、〈饒舌音樂、宗教與政治〉
Mona Haydar是一位特殊的抗議歌手,身分多重:女性、阿拉伯人、穆斯林、頭巾、女權主義者、母親、抗議份子、詩人和說唱歌手,音樂作品廣泛觸及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對自我、文化和宗教的熱愛與認同,然而她的政治訴求往往比音樂藝術吸引更多關注.
饒舌音樂是Flint的流行文化,甚至可以說是Flint的官方語言,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從小跟著所有姊妹們一起聽饒舌,塑造她理解世界的方式,並用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進行解放,帶來和平,或是受壓迫者用以向統治者說實話的工具,用來為自己的權利與信仰而戰,因人民是有力量的,只要能正確使用溝通工具,便能以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
Mona Haydar將饒舌音樂視為戰鬥武器,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的社會權利,曾加入美國印地安人蘇族抗議在他們祖先土地上修建石油管道的活動,對她來說,生態保育與拒絕大眾消費同是她穆斯林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頭巾裡的自由〉
對Mona Haydar來說,饒舌音樂是節奏,也是詩歌,從小在禁止音樂的環境裡長大的,在台上面對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女性演唱時,大聲宣告:「這首歌唱的不是頭巾,而是自由!」
在《Hijabi》一曲的視頻裡,Mona Haydar身懷六甲,頭上包裹頭巾,一身虔誠的穆斯林婦女打扮,周遭圍繞著多元多樣的女性,有別於一般饒舌音樂的意象.
在Flint的成長過程裡,Mona Haydar常因戴頭巾而受到男性言語騷擾或是諷刺,Mona Haydar將這經驗寫進音樂裡,除了提倡佩戴頭巾的訊息,譴責世俗對頭巾的偏見,也描繪了穆斯林婦女的生活樂趣,她認為穆斯林婦女可以是抵抗性的政治武器,即便在受壓迫且自由被剝奪的生活裡,都可以活出開心快樂,這是對不公不義最大的反叛武器,更是純粹的自由.
《Hijabi》歌詞裡一段:
« So even if you hate it
I still wrap my hijab
Wrap my hijab »
Mona Haydar說:「我決定揮舞我的頭巾,作為自由的象徵.」
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X9O_kVPeo
四、〈野蠻與去殖民化〉
《Barbarian》發表於2018年,靈感來源即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一詞.
歌詞裡提到文化佔有、對東方傳統的鄙夷,以及西方價值如何壟斷審美標準,「非白人」往往就被視為不光榮、野蠻、骯髒與不文明,而這世界將這樣的謊言奉為真理.可說是一首揭露西方文化霸權如何以社會壓力來定義「文明」及審美標準,並譴責種族中心主義.
這首歌的創作源頭來自於Mona Haydar的摩洛哥經驗.
起初Mona Haydar一家前來Marrakech探親、度假,卻因此而常住下來,偶然得知北非原住民柏柏爾(Berbers)一詞來自於拉丁語barbari,意即「野蠻人」(Barbarian),大感震驚!是而創作了這首曲子,試圖翻轉「野蠻人」的含意,進行語言去殖民化,鼓勵少數族裔婦女擺脫這個詞帶來的污名。
沙文主義與父權制往往伴隨對女性身體各種形式的暴力,在敘利亞文化,擁有櫻桃小嘴與白皙皮膚才是美女,偏偏Mona Haydar嘴唇厚又大,時常被嘲笑,然而豐滿厚唇卻符合西方審美標準,被視為性感象徵,藉由歌曲,Mona Haydar想說的是,所有的容貌都可以被接受,不應該用任何標準強加在我們的身體上。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DQ5REWCu0
五、〈阿任感想:明顯的矛盾但可並存〉
不可諱言,伊斯蘭給大多數人感受是父權至上且壓抑女性的宗教,有人問Mona Haydar,為什麼能夠同時成為穆斯林與女性主義者?Mona Haydar回答,對她來說,成為穆斯林,等同成為女權主義者,所以她甚至不用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即便外界未必認同,她仍不改立場,她認為女權主義給了她自由,然而是她的宗教首先賦予她同時成為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
這部分,我倒還真的沒有被她說服,朕資質駑鈍,實在無法領悟這箇中道理啊!
畢竟現實就是在推進女性地位提升與性別平等的各項改革時,伊斯蘭保守份子往往是最大阻礙之一,歷來所有修法都不得不面對伊斯蘭教義與古蘭經文的詮釋問題,對我來說,那當中的複雜、艱難與細緻度,完全不是一句:「我的宗教賦予我同時當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就可以輕易帶過去.
我並沒有細究她每首作品,僅就個人粗淺感受,她的確是成功地讓饒舌音樂成為抗議工具,且運用得非常好,說出許多穆斯林女性的內心話,也激勵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許多社會議題.
雖然她提出戴頭巾的自由,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宣揚去殖民等,但她使用的音樂來自美國,她的肢體語言也相當美式,我相信如果不是她在美國出生長大,享有美國的自由民主,以及創作的自由,或許她也沒有以美國流行音樂的形式來捍衛自己宗教的可能性空間.
摩洛哥媒體對她頗多讚揚,除了她的才華與優秀表現,我想主要原因同樣在於她夠「政治正確」吧,以最流行的美國饒舌音樂來捍衛伊斯蘭,宣揚戴頭巾的自由,甚至要去殖民化,挑戰西方價值,翻轉《Barbarian》一詞的含意,這一切,全都很討人喜歡呀!
相反地,若她高唱:「燒掉頭巾!解放吧!」恐怕會被視為褻瀆宗教,得到的回應便不會是肯定了.
關於音樂本身,嗯哼,啊偶素老倫家,這種少年郎的饒舌音樂,啊偶素金地聽不慣啦!
但我真心覺得她是個非常有趣且特別的音樂創作者,認同她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做為發聲與戰鬥的方式,試圖打破舊有窠臼,讓人自由.
無論是早早便不戴頭巾的摩洛哥婦運先驅Malika El Fassi,抑或揮舞頭巾,高喊自由的Mona Haydar,對我來說,重點是,戴頭巾與否,須是出自女性的自主性決定,無須他人說嘴.
末了,《Barbarian》的MV蠻有趣的,一種很摩洛哥,很Marrakech的風情,無論意象、物件、顏色或氛圍,尤其那種女人群聚在一起的畫面,很在地也很有趣.
台灣不時有人高唱:「政治歸政治,XX歸XX.」
但事實不斷證明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這世界上有許多創作者,恰恰是將藝術形式作為發聲與抗爭的工具.
我很喜歡Mona Haydar說的一句話:「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將這句話送給所有在生活大小壓迫中,戮力求生,努力活出一己幸福的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標題音樂先驅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圖:來自網路.Mona Haydar:「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近來印度發生大規模示威,起因於國會通過公民法修正草案,允許2015年前因為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三國逃來的難民可獲得公民身分,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祆教和天主教徒等,唯獨排除穆斯林,引發爭議,連番示威已造成多人喪生.
在台灣,藍營不斷以各種言詞貶低女性候選人,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連蔡英文是「衰尾查某」這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直令人搖頭!
這讓愛蹭時事梗的阿任想來分享一個以音樂為宣揚政治訴求的故事,這位音樂人不僅是個女性,而且還是個穆斯林唷!
標題:《Mona Haydar,揮舞頭巾唱自由的饒舌女歌手》
注意到Mona Haydar這位多重身分的女歌手,可說一場純粹的偶然,Youtube 突然跳出一則影音《Barbarian》,我好奇點進去一看,很是困惑,為什麼一個在美國長大的敘利亞裔女子會高唱著:「We them barbarians, Beautiful and scaring them.」?什麼Barbarian?柏柏爾人嗎?MV影像還很摩洛哥,咦?難不成敘利亞也有柏柏爾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美國長大的敘利亞小孩〉
Mona Haydar是一位年輕耀眼的美國饒舌歌手、詩人與女性主義運動者.
她來自一個敘利亞裔家庭,在她出生前,父母舉家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1988年,她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爾後隨父母移民美國,與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在密西根州Flint長大,
當他們一家剛搬來密西根州的Flint,整個小鎮除了他們家,只有另外兩個阿拉伯家庭,在一個由黑人、白人和少數阿拉伯人包圍的城市中長大,讓她承受了許多白人對穆斯林的歧視、偏見與嘲諷,對她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下,Mona Haydar開始創作詩歌,這是她思考方式的一種,十歲時,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創作詩.十四歲時,開始在Flint露天市集表演詩歌,黑人女性帶領她以自己的聲音來反對白人至上和西方文化,啟發她後來以說唱藝術為自我表達工具.上了大學,在教授鼓勵下,到全國各地公開演出.
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2011年,Mona Haydar離開美國,前往敘利亞大馬士革的Jami'Abu-Noor學習,敘利亞衝突爆發後,她無法繼續研讀伊斯蘭相關課程,便返回Flint。
2012年,Mona Haydar一位密友自殺,對她的生活造成極大衝擊與改變.
2015年,她聯繫了當地藝術家Tunde Olaniran,邀請他一同創作,是而有了讓她一曲成名的《Hijabi》.
2017年,Mona Haydar發表首支歌曲「Hijabi」(Wrap My Hijabi),一砲而紅,正式開啟她的職業歌手生涯,網路觀看次數高達數百萬,被Billboard列為該年度最佳廿首抗議歌曲之一,與前廿五名女權國歌之一。
二、〈饒舌音樂、宗教與政治〉
Mona Haydar是一位特殊的抗議歌手,身分多重:女性、阿拉伯人、穆斯林、頭巾、女權主義者、母親、抗議份子、詩人和說唱歌手,音樂作品廣泛觸及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對自我、文化和宗教的熱愛與認同,然而她的政治訴求往往比音樂藝術吸引更多關注.
饒舌音樂是Flint的流行文化,甚至可以說是Flint的官方語言,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從小跟著所有姊妹們一起聽饒舌,塑造她理解世界的方式,並用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進行解放,帶來和平,或是受壓迫者用以向統治者說實話的工具,用來為自己的權利與信仰而戰,因人民是有力量的,只要能正確使用溝通工具,便能以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
Mona Haydar將饒舌音樂視為戰鬥武器,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的社會權利,曾加入美國印地安人蘇族抗議在他們祖先土地上修建石油管道的活動,對她來說,生態保育與拒絕大眾消費同是她穆斯林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頭巾裡的自由〉
對Mona Haydar來說,饒舌音樂是節奏,也是詩歌,從小在禁止音樂的環境裡長大的,在台上面對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女性演唱時,大聲宣告:「這首歌唱的不是頭巾,而是自由!」
在《Hijabi》一曲的視頻裡,Mona Haydar身懷六甲,頭上包裹頭巾,一身虔誠的穆斯林婦女打扮,周遭圍繞著多元多樣的女性,有別於一般饒舌音樂的意象.
在Flint的成長過程裡,Mona Haydar常因戴頭巾而受到男性言語騷擾或是諷刺,Mona Haydar將這經驗寫進音樂裡,除了提倡佩戴頭巾的訊息,譴責世俗對頭巾的偏見,也描繪了穆斯林婦女的生活樂趣,她認為穆斯林婦女可以是抵抗性的政治武器,即便在受壓迫且自由被剝奪的生活裡,都可以活出開心快樂,這是對不公不義最大的反叛武器,更是純粹的自由.
《Hijabi》歌詞裡一段:
« So even if you hate it
I still wrap my hijab
Wrap my hijab »
Mona Haydar說:「我決定揮舞我的頭巾,作為自由的象徵.」
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X9O_kVPeo
四、〈野蠻與去殖民化〉
《Barbarian》發表於2018年,靈感來源即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一詞.
歌詞裡提到文化佔有、對東方傳統的鄙夷,以及西方價值如何壟斷審美標準,「非白人」往往就被視為不光榮、野蠻、骯髒與不文明,而這世界將這樣的謊言奉為真理.可說是一首揭露西方文化霸權如何以社會壓力來定義「文明」及審美標準,並譴責種族中心主義.
這首歌的創作源頭來自於Mona Haydar的摩洛哥經驗.
起初Mona Haydar一家前來Marrakech探親、度假,卻因此而常住下來,偶然得知北非原住民柏柏爾(Berbers)一詞來自於拉丁語barbari,意即「野蠻人」(Barbarian),大感震驚!是而創作了這首曲子,試圖翻轉「野蠻人」的含意,進行語言去殖民化,鼓勵少數族裔婦女擺脫這個詞帶來的污名。
沙文主義與父權制往往伴隨對女性身體各種形式的暴力,在敘利亞文化,擁有櫻桃小嘴與白皙皮膚才是美女,偏偏Mona Haydar嘴唇厚又大,時常被嘲笑,然而豐滿厚唇卻符合西方審美標準,被視為性感象徵,藉由歌曲,Mona Haydar想說的是,所有的容貌都可以被接受,不應該用任何標準強加在我們的身體上。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DQ5REWCu0
五、〈阿任感想:明顯的矛盾但可並存〉
不可諱言,伊斯蘭給大多數人感受是父權至上且壓抑女性的宗教,有人問Mona Haydar,為什麼能夠同時成為穆斯林與女性主義者?Mona Haydar回答,對她來說,成為穆斯林,等同成為女權主義者,所以她甚至不用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即便外界未必認同,她仍不改立場,她認為女權主義給了她自由,然而是她的宗教首先賦予她同時成為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
這部分,我倒還真的沒有被她說服,朕資質駑鈍,實在無法領悟這箇中道理啊!
畢竟現實就是在推進女性地位提升與性別平等的各項改革時,伊斯蘭保守份子往往是最大阻礙之一,歷來所有修法都不得不面對伊斯蘭教義與古蘭經文的詮釋問題,對我來說,那當中的複雜、艱難與細緻度,完全不是一句:「我的宗教賦予我同時當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就可以輕易帶過去.
我並沒有細究她每首作品,僅就個人粗淺感受,她的確是成功地讓饒舌音樂成為抗議工具,且運用得非常好,說出許多穆斯林女性的內心話,也激勵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許多社會議題.
雖然她提出戴頭巾的自由,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宣揚去殖民等,但她使用的音樂來自美國,她的肢體語言也相當美式,我相信如果不是她在美國出生長大,享有美國的自由民主,以及創作的自由,或許她也沒有以美國流行音樂的形式來捍衛自己宗教的可能性空間.
摩洛哥媒體對她頗多讚揚,除了她的才華與優秀表現,我想主要原因同樣在於她夠「政治正確」吧,以最流行的美國饒舌音樂來捍衛伊斯蘭,宣揚戴頭巾的自由,甚至要去殖民化,挑戰西方價值,翻轉《Barbarian》一詞的含意,這一切,全都很討人喜歡呀!
相反地,若她高唱:「燒掉頭巾!解放吧!」恐怕會被視為褻瀆宗教,得到的回應便不會是肯定了.
關於音樂本身,嗯哼,啊偶素老倫家,這種少年郎的饒舌音樂,啊偶素金地聽不慣啦!
但我真心覺得她是個非常有趣且特別的音樂創作者,認同她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做為發聲與戰鬥的方式,試圖打破舊有窠臼,讓人自由.
無論是早早便不戴頭巾的摩洛哥婦運先驅Malika El Fassi,抑或揮舞頭巾,高喊自由的Mona Haydar,對我來說,重點是,戴頭巾與否,須是出自女性的自主性決定,無須他人說嘴.
末了,《Barbarian》的MV蠻有趣的,一種很摩洛哥,很Marrakech的風情,無論意象、物件、顏色或氛圍,尤其那種女人群聚在一起的畫面,很在地也很有趣.
台灣不時有人高唱:「政治歸政治,XX歸XX.」
但事實不斷證明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這世界上有許多創作者,恰恰是將藝術形式作為發聲與抗爭的工具.
我很喜歡Mona Haydar說的一句話:「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將這句話送給所有在生活大小壓迫中,戮力求生,努力活出一己幸福的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