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CES大展人工智慧年
【每年一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 過去都是以高畫質電視.曲面螢幕.虛擬實境為主角 而今年唯一的主角則是“人工智慧”的應用 過去三年《文茜的世界周報》不斷前往MIT.哈佛商學院.西雅圖.舊金山.北京.深圳 介紹人工智慧最新趨勢給觀眾 今年CES正式宣告人工智慧時代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
2018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在上周末於賭城拉斯維加盛大揭幕。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盛會,不只是觀察往後三到五年科技趨勢走向的指標,更是近距離測試具有熱賣潛力商品的大好機會。
CES的展場面積一年比一年大,所有主要的製造廠商都會參加,包括Samsung、LG、Sony以及很多其他公司,都會藉此機會,發表一系列將在2018年陸續推出的全新產品。
會場一開張就熱鬧滾滾。主辦單位估計為期六天活動,將吸引至少十七萬人次入場。今年共有近四千家公司參展,推出超過兩萬件創新產品。不論大型集團或新創公司,其中光是中國大陸企業就占了三分之一,雖然比2017年盛況少了近兩百五十家,但仍有一千三百二十七家的規模,持續成為美國以外第二大參展國。
美國科技發展到目前為止還是最厲害的,但中國大陸和美國的距離正在迅速縮小。中國大陸的優勢,來自於人口和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
CES開辦於1967年,包括DVD和高畫質電視等劃時代產品,都曾在此發表並進入全球千家萬戶生活中。但直到2001年,時任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發表Xbox遊戲機,才算真正炒熱CES名號。近年來,許多概念來來去去如曇花一現,加上Apple和Samsung等公司,提前在年底假期購物潮來臨前夕發表新品,CES漸成車商在隔週底特律車展前,展示新配備的暖場秀。不過在2018年邁入五十一屆之際,CES內容終於又有突破,不只過去從未設置攤位的搜尋引擎巨擘Google加入戰局,象徵展覽內容重新貼近日常生活需求,還宣告人類科技,進入了人工智慧的全新領域。
展覽最大看頭就是Google。Google過去從未主動出現在CES中,多半擔任配角。但今年首次設置攤位。Google產品可說是科技更廣泛運用到人類生活的示範。他們過去純粹是軟體和網路服務公司,現在也開始推出消費硬體設備,而且旗下電子產品業績快速成長。他們推出的智慧型音響和Amazon的產品競爭,這勢必成為展覽最大亮點,兩家公司將在CES中同台,一較長短。
Google助攻,帶動語音助理裝置席捲會場,登上2018 CES頭號看點。Amazon在2014年首度推出內建Alexa語音助理、名為Echo的智慧型音箱。2017年六月,Amazon發表搭載面板顯示器的Echo Show,大幅領先Apple和Microsoft的同類型產品。這回Google首次讓Google Assistant亮相,也讓居家智慧語音互聯戰場多了強敵,進行正面對決捉對廝殺。
今年最大的趨勢就是語音助理和人工智慧。除了Amazon推出的Alexa,Google Assistant,還有Samsung的Bixby,LG的ThinQ。這些語音助理可協助你做很多事情。他們可被嵌在各種不同的家用裝置裡,最早是智慧型音響,現在還開發了電視、甚至冰箱。
例如高檔衛浴設備大廠Kohler,這次就推出了搭載Amazon Alexa的智慧型浴鏡。你可以透過語音控制光線,或是透過鏡子下達語音指令訊息。另一家叫Moen的公司,也展出搭載Amazon Alexa的淋浴設備,比方說你有喜歡的水溫,卻不知如何控制溫度,此時只需透過Alexa,跟它說:哈囉Alexa,請你把溫度設在我想要的目標,裝置就會自動開始預熱,這樣既不會浪費水,也不把熱水濺得到處都是,而且可等到被告知完成時才入浴,這是非常聰明且實用的概念。
根據消費電子協會的統計,例如Amazon Echo或Google Home這類號稱可深度學習,並徹底解放雙手的智慧型音響類產品,2017年在美國銷售量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兩百七十九,而且可望在2018年進一步出現百分之六十成長,並在2019年達到顛峰,總銷售量衝破五千六百萬個。除了這些,還有不少新創公司的創新產品也十分吸睛。
這是機器人行李箱,結合視覺計算、自動駕駛、輪胎驅動機器人控制的技術,可以從事臉部辨識並追蹤使用者。
還有許多不同目的和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也搶著跟大家見面,掀起機器人是否能完全取代真人的辯論。另一方面,紅了幾年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明顯退燒,相關產品比去年減少百分之三十。但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相關裝置,則成長了百分之二十。
最具未來感的莫過於AR領域了。過去幾年來,VR一直是CES的熱門話題,但始終沒有深入日常生活且被廣為接受的產品出現。業界希望AR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上能夠更友善。
彭博新聞指出,過去幾年可說是偏重軟體應用程式app開發的階段,但隨著更多概念被具體化,市場對表現強大且穩定的晶片也有更多渴求,這也讓硬體產品從今年起強勢回歸CES。
很多新鮮刺激的科技都出籠,不少軟體導向的科技,都需要好的硬體來配合,例如自動駕駛車輛就是最好的範例。自駕車需要搭載功能強大的感測器,必須有非常強大的晶片來驅動這些功能。可預見晶片設計公司Nvidia的展場聲勢會很浩大。
充分結合AI和硬體開發結晶的產品,非無人駕駛車輛莫屬。日產和本田等日籍大廠推出AI相關裝置,拜騰(Byton)、樂視集團在美投資的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等陸籍車廠,則競相讓自家研發的原型車曝光亮相。
信不信由你,這是個讀心器,我稱之為數位荊棘之冠。只要戴在頭上,透過底下的感測裝置,就會連接到未來的日產汽車裡。也就是透過無限裝置讓你零秒差跟車輛溝通,比我實際做出控制方向盤並踩煞車的反應,還早了四分之一到半秒的時間。這在幾年前還是不可思議的想法,但現在已發展到可透過車輛互聯科技做到了。這真的很瘋狂,除了改善安全,駕駛人也更有操控感,日產汽車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測試,真的很酷。
車、車、車。這是市場可期待的,包括電動車和自駕車兩個方向。Nvidia在展前宣布和福斯與Uber結盟,堪稱CES促成先進概念彼此整合的案例。CES這次多了Nvidia和Intel這類晶片設計大廠投入,讓AI和機器人相關產品獲得加持,自動駕駛汽車就是最佳範例。
一月十三日登場的底特律汽車大展。預料又會掀起另一波人工智慧研發成果的高潮。彭博新聞認為,展覽將帶動各類概念股股價上揚,而從家用推展到周邊環境的互聯智慧城市,在技術更加成熟後,說不定很快就能美夢成真。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機器視覺概念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人商店夯 引爆新商機
2017年07月23日 04:10 王中一/台北報導
這年頭,從無人機、無人工廠(機器人)、無人車(自駕車)到最近當紅的「無人商店」,都陸續從「話題」變成「真實」,並而成為「趨勢」。而有幸搭上相關「無人商機」的概念股,更燃起無窮想像空間;而最新的「無人商店」,有機會拉抬元太、先進光、信邦、偉詮電、鈺創等新一波成長。
自從亞馬遜(Amazon)在去年底宣佈成立無人商店Amazon Go,加上後續斥資137億美元收購有機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後,線上線下整合的「新零售」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話題。儘管Amazon Go尚未正式開業,且傳出超過20人在店內就有辨識的問題,但技術問題終究得以解決;另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也超車開出無人商店「淘咖啡」,確定此一趨勢即將來臨。
由於無人店完全顛覆傳統實體零售,未來消費者只要拿取所需東西,不用排隊結帳就可離開,帳目則從戶頭自動扣款,少了大量的結帳人員,在歐美等高人工成本國家發展性更強;至於國內的薪資雖還不高,但近一年便利超商受「一例一休」新制衝擊,也讓全家超商宣布將在年底開出第一家無人便利店。
從無人店的原理來看,必須藉由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包括利用鏡頭攝影、利用感測器和軟體進行視覺辨識,先確認消費者身分,然後貨架上的標價要能隨時更新,至於商品上也可能應用到RFID電子標籤;最後,則必定要用到線上支付等扣款功能。
其中,元太所開發的電子紙標籤內建無線接收功能,由於在改價時才會耗電,兩顆小電池就可使用5年,堪稱最佳解決方案。據了解,元太已供應電子貨架標籤給予阿里巴巴旗下的生鮮電商「盒馬鮮生」,以及京東所屬的永輝精緻超市(Bravo YH),至於亞馬遜則正在測試,若能順利導入爆發力驚人。
從視覺辨識角度來看,光學鏡頭廠商先進光之前就曾受客戶委託,開發多鏡頭產品,據傳也會用在無人商店中。至於連接器、線廠商信邦,原本就是亞馬遜倉儲機器人和無人機的電源線及訊號線主要供應商。就IC設計族群而言,無人商店更是未來的一塊大餅,無不積極搶進,如鈺創推出的3D景深感測晶片及演算法技術,可對來店消費者進行身分認證及辨識;偉詮電的近場無線通訊(NFC)行動支付模組也可直接應用在無人商店之中,讓消費者離開商店時自動完成支付交易。至於RFID電子標籤,則有聯傑及晶宏投入。
附圖:亞馬遜去年底成立無人商店Amazon Go,卡在消費辨識問題,至今仍未開業。圖/美聯社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23000058-260202
機器視覺概念股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03年前後,國際大型投資銀行設計了現金結算的連動債商品,透過相對高利率和台灣本土銀行的強力攜手合作,連動債商品大熱賣,理專和銀行業者大賺手續費。
經過2007年的金融海嘯後,投資人終於嘗試到連動債的「威力」,全球投資人聞風色變,一時之間,投資人的「寵兒」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2009年,一種由對等網路支付系統和虛擬計價工具的數位貨幣誕生了,它的名稱是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的產生是透過一種稱為「挖礦」的過程來生產,使用者透過處理交易驗證和記錄,可以獲得比特幣當作手續費,或者得到新生產出來的比特幣,然後用來交換貨物、服務、其他貨幣。
比特幣在2013年後快速盛行,因為美國、中國、英國、日本、歐洲先後擴大印鈔挽救經濟,2013年爆發賽普勒斯的銀行危機,不少投機客和富豪把資金轉換為比特幣,企圖規避市場風險,推崇比特幣的集團,宣稱對實體貨幣產生不信任感,反而是比特幣更為安全和無泡沫化,沒有發行機構,也不受任何政府和銀行的控制,比特幣從個位數美元,2013年底飆升到接近1200美元,全球掀起投資比特幣的風潮,連「挖礦設備」的售價也水漲船高。
但這樣的金融新玩具熱潮很快就退了,2014年整年,比特幣價格全面下跌,2014年3月,比特幣交易所運營公司「MTGOX」宣布破產,2015年,比特幣跌到300美元附近徘徊,2015年8月,該公司社長Mark Karpels被日本警方證實涉嫌監守自盜,導致比特幣無端消失,不管如何,比特幣的投資熱潮顯然已是過去式。
2011年,科技業開始傳出3D(3D printer)列印技術即將大出於天下的消息,全球許多國際媒體描述3D列印技術非常有可能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震撼未來的製造業,一些相關的3D印表機製造商,從塑膠、金屬、樹脂紙、陶瓷、石膏、蠟、砂、食品等多元材料都可以用來印刷,而且因為科技演進和量產的利多因素,3D印表機造價從台幣上百萬大幅下降到數萬元不等的價位,完全符合許多工藝設計者、模型玩家、醫療器材、個人化商品的需求,而且這項技術還沒有普及到大量的百姓家中,這意味著背後還有廣大的消費需求,甚至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還核准3D列印的處方藥「SPRITAM」,如果考慮醫療市場的需求,3D列印未來的發展前景,好像是顯而易見的樂觀。
Stratasys和3D Systems是3D列印這個產業的龍頭企業,擁有全球最大的產品出貨量, 3D列印議題幾乎傳遍了各大財經雜誌和媒體,2011到2014年初,這兩家公司和3D列印相關概念股,股價全面飆漲,投資人開開心心享受科技帶動股價上漲的氛圍。
但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人發現,3D列印似乎距離充滿每個家庭或個人工作室的目標還相當遙遠,或許有人會花大把鈔票買台3D印表機印一些個人化產品,但這些消費者畢竟還是少數,而且大部分的3D印表機功能還是相當有限,從精密度到速度,還是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如果真的要製作個人化商品,上網找專業的工藝設計者,花點小錢省時間省設計心力,工藝設計者又能賺到設計財,消費者得到自己想要的個人化商品,這樣遠比自己買台3D印表機,還要花時間心力設計來的更有效率。
仔細觀察Stratasys和3D Systems最近幾季的財報,不難發現,3D印表機的出貨量跑不出爆發力,甚至這兩家公司的本業沒辦法穩定賺到獲利,於是股價直直落,3D列印的美夢逐漸被投資人給淡忘掉了。
最近兩年來,相當熱門的投資產業還有機器人產業,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產業會引入機器人科技,可能是幾隻機械手臂的工業自動化系統,也可能是像掃地機器人那樣的獨立個體,或者是家庭代工用的組裝機器人,或是像醫療用的達文西機器手臂「(The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外科醫生使用融合高科技電腦與靈活的機器手臂,外科手術可以出現進一步的創新與突破,不管是哪一種,經常涉略財經雜誌和新聞媒體的讀者,肯定都會認同機器人在人類世界中,會越來越盛行,取代人類許多職缺只是時間問題,全球機器人的使用數量確實也在成長,許多投資人會認為像ROBO這種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指數ETF也適合投資,因為機器人產業在未來,似乎沒有悲觀的理由。
1995〜2013年全球工業用機器人年度出貨數量 2012〜2017年全球工業用機器人供應數量 事實上,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需求確實在成長,但是機器人可是有所區分的,包含傳統的製造業工廠機器人、貼近人類生活的機器人、第一產業(農林漁牧)用的機器人、服務產業用的機器人,傳統機器人和第一產業的機器人需求成長速度較緩慢,貼近人類生活的機器人,像是家用打掃的機器人或智慧型家庭電器,這部分成長速度相當快,不過需求佔整體機器人產業的比重相對較低,服務業的機器人則具備較有爆發力的成長,不過目前的需求佔整體機器人產業的比重也是相對較低。
機器人產業的投資重點不在於傳統的機器人,這部份成長力相對有限,反而是機器人的軟體研發才是這產業的核心價值,還有機器人的三維運作和視覺靈敏度,具有這些優勢的機器人,才能符合服務業的需求,成長爆發力也會最驚人,不過機器人從研發、測試到實際銷售,往往需要蠻長的時間,而且大量的資本資出不保證成功,講到這裡,就點出投資機器人產業的問題所在,如果整體機器人產業每年的成長速度相對比較緩慢,那麼ROBO ETF短期內又怎麼會有爆發力呢,拉長時間來看,投資人對ROBO股價的期望度,恐怕會遠遠高於機器人產業的實質成長力道。
除了3D列印,比特幣、連動債、機器人產業,金融市場經常不定時會推出許多新的金融商品或主題,許多發行單位還會結合全球各大媒體的勢力,讓想要行銷的產品快速全球興起熱潮,業者就能順水推舟,大賺交易佣金或手續費,很多投資人在樂觀的氣氛之下,往往一窩蜂被吸引進場投資,隨著時間流逝,才發現當初業者和媒體所描述的優勢,似乎無法有效帶給自己財富,自己對投資商品的期待越高,失望也越高,但對於金融業者來說,重要的是,精心設計和行銷的新產品,究竟能不能熱銷出去,至於投資人所購買的金融商品是否會賺錢,那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