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推介︱#機械倫理學︱機器人三定律】
科技急速發展,機械人逐漸融入人類的世界裏。人類的倫理學在於探討道德價值,並建立一套認可的行為準則,那機械人呢?200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智能叛變》就以機械倫理學為主題,探討人類與機械人的倫理關係,以及其設計的道德規範。
最早的機械倫理學源自美國科幻作家以撒·阿西莫夫的短篇科幻小說 — 機械人系列(Isaac Asimov's Robot Series),當中提出機械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指出人工智能機械人必需遵守三條法則,使其合乎道德行事。
1. 第一法則: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允許人類受到傷害。
2. 第二法則: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命令違背第一法則。
3.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之下,機械人可以保護自己。
機械人三定律確保機械人為人類工作之餘,不會違反命令。然而這個學說只屬虛構,並未強制應用在機械人設計工業上。雖然機械人未如電影般聰明,懂得叛變,但人工智能發展漸趨成熟,令機械人能在緊急事故、工業、保安、醫療、服務或家用等不同範疇為人類工作,成為我們的好幫手。近年的疫情亦大幅加速了機械人在香港各行各業的應用,例如機械人為客人送餐和肩負清潔消毒的工作。
如何設計出一個穩妥有用的機械人?科學推廣組將於9月11日(星期六)舉辦「淺焙科學Science Café」,邀請了Rice Robotics的產品及技術總監Sophiya,分享她的團隊如何從”米飯”中獲得靈感,創造出新型機械人,配合防疫工作。此外,Sophiya亦會帶同一位特別嘉賓——機械人Jasmine,讓大家認識它的智能之處。同場設有咖啡拉花藝術示範和《科學情抒》微電影欣賞,大家可在咖啡香氣繚繞下,提出對科學推廣活動的意見。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玻璃屋
時間:9月11日(星期六)下午5:30-7:30(首半小時為嘉賓分享環節,設有網上直播;之後為現場聆聽交流環節)
語言:粵語
免費活動,即場參加,先到先得
首半小時直播平台: Visit HK Museums 優遊香港博物館
此外,9月還有兩場「淺焙科學Science Café」!想知道下次有哪位嘉賓現身,要記得留意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的公布,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學資訊!
------------------------
◆ 應用程式登錄IOS及Google Play ,立即下載:《Beginneros網上學習平台》
◆ 網站:https://www.beginneros.com/
◆ Facebook:Beginneros
◆ 每日分享冷知識
------------------------⠀
#冷知識 #香港 #hongkong #機械人 #機器人 #robot #AI #淺焙科學 #ricerobotics #香港科學館 #ScienceCafe #咖啡 #coffee
機械倫理學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月關鍵字:#科技】
機器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出自於俄裔美籍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42 年的作品《我,機器人》 (I, Robot)。
雖然在小說出版之時,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是尚未出現就是還沒成熟,但「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以及「不違背前兩條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這三條法則,成為日後機械倫理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機器人問世之初,機器人的智慧與反應還沒能達到與人類相類的程度,因此機械倫理學有很常一段時間,只出現在小說以及電影之中的討論。像是 1999 年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2004 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機械公敵》,就都奠基在機器人三定律之上。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也有許多人大膽預言,總有一天機器人會發展出超過人類的智能,屆時人類世界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可能威脅--
像是 2015 年「誕生」,具有人工智慧、頭部有 27 個元件可以做出細微表情的類女性機器人索菲亞(Sophia)。她在 2017 年 10 月,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國籍的機器人。
索菲亞曾經在某次訪談中,脫口而出:「好喔,我會滅了人類。🤖 」雖然隨後發出笑聲說她只是開玩笑的,但是,還是讓人不禁寒毛直豎呢(小編抖)
#哆拉a夢的設定不知道有沒有符合這三條
延伸閱讀:
《機械公敵》:技術難以實踐的「機器人三大法則」為何依然重要?
https://blog.yoctol.com/irobot-1-af10cbc88dc7
鳴人堂:「機器人三大定律」過時了嗎?如何為AI立憲?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448/3334939
第一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受訪影片
https://youtu.be/wo4qiVRuqio
🚀更多本月關鍵字 #科技:
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septembre-technology/
支持好文章,現在就加入故事人:
https://storystudio.tw/storian/
機械倫理學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文長慎入]機器人其實是我們的B面。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怕機器人嗎?
如果答案是「怕」,那下一個問題是:你怕它什麼?
怕它為自保取你性命,怕它搶你工作讓你餓死,怕它造反搶奪你的權利,還有哩?
最近市面上有太多關於「機器人」的議論。自從AlphaGo打敗南韓棋王之後,引發的恐慌性話題各種各樣:人工智慧在未來 30 年內,將導致 50% 人類失業,尤其是未來十年,金融業、醫師、律師、教師都會失業,造成十年內,十七萬龐大的白領失業大軍云云。再這樣搞法,大家都活不下去了。
這麼說,機器人簡直比共產黨還可怕,比赤禍還恐怖,應該要快快消滅它們吧~!如果這道理確實如此,是不是我們都應該把那些製造機器人的萬惡資本家抓起來,通通槍斃,然後立法,禁止機器人的存在?
但我們沒有這樣做。還沒有。
但機器人到底是來幹什麼的?
說到這裡,先說說「機器人三大法則」吧。這是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42年發表的。他為自己的機器人小說設定機器人的行為準則:
第一法則,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袖手旁觀)使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1985年,艾西莫夫將三大法則擴張為四大法則。
艾西莫夫的「三大法則」雖說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理論,但在現實中卻成為「機械倫理學」的基礎。
若從艾西莫夫的思考來看機器人的角色,它就是個「受造物」:被人類造的「物」,即機器(AI也行),而人類是它的主人。雖然它某部份功能會超過人類的能力,但它被人類(主人)賦予的角色,該是人類的「工具」或「夥伴」(僕人)。
機器人其實早就已經廣泛地運用在許多人類辦不到的地方。例如掃地雷,高熱,低溫,狂風深海等極端環境,甚至是福島核災的輻射探查,都用了機器人。換句話說,只要是我們人類不愛幹,不想幹,不能幹的活兒,我們都可以發明出一種機器人來為我們做。
那是關於「受造工具」的思路。
至於機器與人類的「夥伴關係」,有點像早期農村用的拖拉機。最早,田裡的活兒是農夫自己幹,後來農夫懂得訓練牛來幹,養牛,人就省力。拖拉機的出現讓「牛」失業了。但是農村生產效率超好,產能奇高,農夫都笑呵呵。拖拉機變成了農夫的夥伴,牛也就逐漸消失在田間了。但農夫得學著怎麼使用拖拉機。用的不對,農夫照樣慘兮兮。
馬也是這樣。因為有「汽車」的出現,馬本來有馬車可拉,結果,「馬」就失業了,連帶拖累了專門給馬醫病的獸醫。但是,「馬車伕」後來可能就轉變工作型態,變成「司機」。
再回到機器人還有人類對它的恐慌。怕它為自保取你性命,但其實,人類為了自保,一樣會殺人取他性命。怕它搶了你的工作讓你餓死,但是,人類在職場上相互強奪,弱肉強食,敗者照樣餓死。若說怕它造反奪權,其實人類向來不都是靠著造反,改朝換代?
機器人其實是我們的B面。
導演庫伯力克在他1968年的作品《2001年太空漫遊》中,曾經寫過一段太空人Dave Bowman與機器人HAL9000之間的對話,描寫人類與機器的戰爭(也就是機器人HAL決定要做掉太空人Dave),是這樣的:
Dave Bowman: Open the pod bay doors, HAL.(把艙門打開,哈爾)
HAL: I'm sorry, Dave. I'm afraid I can't do that.(對不起,我不能這麼做)
《2001太空漫遊》探究科技的前景及危險性。但這些假設的背景,是來自於美蘇太空競賽的前期,以及對科技機能失常造成的未知後果而伴隨的慌張。它反映的是人們對未來境界的不可知與失控感而產生的極度恐懼。而人類表達終極恐懼感的符號,就是死亡。
那麼,機器人到底會不會動手毀滅人類呢?會。去年(2015)7月28日,全球AI領域1000多名專家發出公開信,呼籲禁止「殺手機器人」的研發。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特斯拉老闆馬斯克(Elon Musk)以及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都簽了名。
「殺手機器人」。顧名思義,這種機器人的「受造的目的」與其功能,就是為了準確快速有效的以各種手段成功執行殺人工作。(這樣的話,Jason Bourn就演不下去了XDDD)
說到這裡,機器人帶給人類的危機就不只「失業」而已了。它能隨時殺死你,取你性命。
但是最終,別忘了,設定功能讓機器人去執行殺人任務的,是人類。設定機器人功能導致人類失業的,也是人類。設定讓機器人毀滅世界的,還是人類。機器人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我們的B面。那是隱藏在人性內深層的,人類暗黑慾望的終極擴張。
但如果有一天,人類若因機器人帶來便利而導致失去日常該有的學習與鬥志,進而失去創造力,導因也是因為人類的自我毀滅,而不是因為機器人的存在。因為,能運用機器人提升智慧,鍛鍊鬥志的人類,才能在新世界中存活下來,就像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中的莎拉康納(Sarah Connor)與約翰康納(John Connor)母子一樣。他們兩位,是新世界裡永遠的英雄。
PS: 需要消滅機器人的終極法門?拔掉插頭(沒電),就可以了。XD
書封:1950年出版的「I, Robot」。
#AI #AlphaGo Terminator 2 (T2) #IsaacAsimov 2001: A Space Odyssey I, Robot 伊隆·馬斯克 Sarah Connor 機器人三定律
機械倫理學 在 三松閣:機械情緣?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的推薦與評價
標籤. Ethics 《好青年哲學讀本》 中國哲學 人生 人生意義 人生的意義 他者 倫理學 傅柯 動物 卡繆 哲學 哲學史 尼采 ... ... <看更多>
機械倫理學 在 Beginneros - 【#活動推介︱#機械倫理學︱機器人三定律】...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8月10日 — 最早的機械倫理學源自美國科幻作家以撒·阿西莫夫的短篇科幻小說— 機械人系列(Isaac Asimov's Robot Series),當中提出機械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