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7年(1968年)的台灣,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不僅是亞洲最堅強的反共保壘,也是亞洲最安定富足的地方,正朝著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目標邁進。這段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在民國58年(1969年)出版的《今日台灣》影片,介紹當時台灣的重要政策與建設,以及社會進步的景況,其內容共包括14個單元如下:
(1)推行九年國教
民國56年(1967年)6月27日,蔣總統召示加速推行9年國民教育,於1年內實施。台灣各縣市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努力來推行這項政策。在政府和民眾合力之下,各項工作進展迅速,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更到各地督導各項工作與巡視興建中的校舍。
新的國中校長和教師須要大量人才,台灣省政府展開審慎的儲備和訓練計畫。教師訓練特重實習和工藝等科目。新的教材也是經過很多專家的編纂研定,如期完成。
民國57年(1968年)9月9日,全省四百多所國民中學,同時舉行開學典禮,九年國教正式實施。第一屆的國中生依著學區的劃分免試分發,就讀附近的國民中學。
台灣省共新建了144所國民中學新校舍,甄選了208位國中新校長,訓練了兩千多位新教師。第1學期開設了一年級新生3,969班,容納新生21萬8千多人。
新制國民中學教學原則,是升學與就業並重。有職業訓練的課程和生活教育的科目,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為國民中學的特色。
台灣省政府也補助各縣市,興建國民小學教室,並推展電視教學,使小學生可在教室裏視聽兼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加深學習的印象。
為了給發育中的孩子足夠的營養,國民小學特別供應營養午餐。
總統夫人宋美齡特別關切兒童福利,經常探望兒童的教育生活。可看到蔣夫人和華興育幼院童歡渡耶誔的畫面。
(2)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培養國民良好的品德和現代化生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特別倡導推行國民生活規範,台灣各地掀起一片熱潮,到處舉行國民生活示範觀摩表演。把這個運動從學校、社會、深入到每一個家庭,使每一個國民的生活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3)交通建設
航空方面。國際機場(松山機場)每天都有各國的飛機起飛和降落。
鐡路方面。觀光號火車整潔舒適,深得中外旅客稱讚,每天客運量達45萬人次之多。為配合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台灣鐵路設施正在進行更新計畫,以適應日益增加的客貨運輸量。
公路橋樑方面。公路客運四通八達,每天客運量達250萬人左右。公路建設亦有良好的發展,宽廣的高級路面和橋樑在台灣各地不斷地興建,公路的營運量在民國57年(1968年)大幅增加到9億4千7百萬人,貨運量達26,342,000噸。馳名中外的東西橫貫公路,有很多新的建設,觀光旅客欣賞到壯麗風光。北段橫貫公路的完成,使台灣的公路建設再向前邁進一大步,南部橫貫公路也開工興建了。興建中的澎湖跨海大橋和中部大肚溪橋對日益擴張的工商業和不斷增加的交通流量將負起更大的使命。影片中可見華江大橋、長虹橋等畫面。
港務方面。為配合遠洋航業的發展和港口輪船的停泊,台灣的高雄港、基隆港等港口都在擴建中。台灣的各港口貨物吞吐量每天都在4萬噸以上。
(4)水利建設
廣建水庫。各型水庫已建有20多處,多數具有灌溉、防洪、發電、公共給水等多目標功能。後龍水庫和曾文水庫工在積極興建中。曾文水庫完成後,可灌溉農田85,464公頃,每年可增產糙米14萬公噸,砂糖7萬公噸,供水人口可達925,840人,發電能量平均每年可達2億5千6百多瓦特,將是台灣最大的一個水庫。已完成的水利灌溉系統密佈田間,適當供應著農業和工業用水需要。
(5)農業建設
農地重劃。是綜合性土地改革的一環,意義在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改良農業結構、結合水利及農業技術,配合農業金融與地政,以促進土地的高度經濟利用,達到減低成本,增加生產的目的。經過重劃以的後的農地,原來分散的小塊農地集中,經過重劃以後的農地,原來分散的小塊農地集中了,原來畸零不整的農地都整齊畫一了,許多原來的旱地廢水溝廢路也都變成良田。
糧食增產。台灣今日的農業已邁入機械化和科學化,民國57年(1968年)生產總值高達新台幣477億4千多萬元。尤其是水稻的產量高達251萬公噸,刷新歷年的生產紀錄。
(6)海埔地開發和山坡地的開發
海埔地的開發。為了適應台灣工業發展和農業增產的需要而推行,開發極有成效,原來满佈泥沙的海灘,現在都成為有用之地,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積,也增添了沿海居民的財富。
山坡地的開發。原來一片片的荒山,也都開闢成一層層的良田,種植各種果類。在政府技術指導下,品種改良,生產增加,大大改善了山地居民的生活。現在台灣製造的農產品加工罐頭極為國際人士所歡迎,外銷數量極為可觀。
(7)漁業
發展漁業是近年省政施政重點。民國57年(1968年)的漁獲量高達50萬公噸,超過了美、法、西德、日本。遠洋漁船在政府貸款下,還在大量增加,近海漁業產量亦不斷地提高。
(8)畜牧業
畜牧是本省農村主要的副業,在台灣省政府有計劃的輔導下,發展快速。對家禽家畜的飼養和疾病防治都採用最新、最科學的方法。
(9)林業
政府為保護森林資源,涵蓄水土,不斷從事林相改良,績效卓著。最近台灣省政府計畫要擴大林地25,500公頃,預計將來林木成長,每公頃的集材量可以比目前增加4倍。同時可增加1萬3千人的就業機會。
(10)工業建設
開發工業區。在農工業的相輔相成下,各項經濟建設都有輝煌成果,台灣的經濟結構正快速走向工業化,新型的各種工廠像雨後春筍一座座地興建起來,也成立了新型態的加工出口區。可看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等畫面。
發展中的各項工業。介紹包括肥料工業(氮肥工廠)、機械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造船工業等發達的現況。
(11)社會福利
設立就業輔導機構,解決民眾失業問題。
廣建國民住宅和平民住宅。以長期低利貸款方式分配給低收入的國民購買,解決國民住的問題。
社區發展。在市郊和鄉間不斷地新建和改建社區,目前為止已完成3百多個社區的整建工作。國軍在整建社區工作亦出了極大的貢獻。社區整建特重環境衛生和家戶衛生,使居民生活舒適健康。
低利農民住宅貸款。政府進一步以最低利息貸款給小農蓋自用住宅,一幢幢堅固實用的住宅,不僅提高了農友的工作情緒,並帶農村一派新氣象。
建設離島及偏遠地區。政府為照顧及改善離島及偏遠地區居民的生活,在這些地區做各種建設,包括建漁港、國宅、水庫(大河水庫)、闢建風景觀光區等。
(12)衛生保健
公立醫院及衛生機構偏佈各地,經常為民眾服務,依時令實施各種疾病的預防,國民的平均壽命也提高到70歲左右。
(13)政治建設
戶口普查。釐定國家經濟建設計畫、推行國民教育、施行國民衛生保健、和實施地方自治、人口資料非常重要。台灣的戶政工作是由基層做起,並定期舉行全面普查,保持人口統計數字的正確。
兵役。服兵役是國民的義務。凡役男經身體檢查合格、抽籤決定兵種,就到各訓練基地服兵役。
推行地方自治。台灣從民國39年(1950年)起實施地方自治,已辦理了多屆的各項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的選舉。當選的代表們也都能為民喉舌,協助政府造福地方,樹立了民主政治的基礎。
(14)結語
今天的台灣到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青春的活力,民生樂利社會繁榮,不但一天天接近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目標,並且成為復國建國的基地和世界反共的前哨。
機械 工業 出版 社 機械 加工 在 李登輝(Lee Teng-hu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石垣島的歷史發展建構日台交流之新典範」
二〇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全國青年市會長吉田信解會長、當地石垣島中山義隆市長、八重山經濟人會議大浜一郎代表幹事、日本李登輝之友會渡邊利夫會長與今天來到會場的各位、大家好!
登輝很榮幸受邀前來石垣島訪問;我曾於二○○八年訪問過沖繩本島,而在沖繩縣之中,石垣島特別與台灣有著密切的歷史人文及產業連結,所以,這次的造訪,登輝非常興奮。登輝要以「從石垣島的歷史發展建構日台交流之新典範」為題,作專題演講。
首先,我們先從石垣島與台灣在歷史上的連繫開始說起;台灣與石垣島的密切關係,從台灣被日本統治後不久後就已經開始了。因開設了台灣與日本內地連結的航線,石垣島擔起了台日往來間樞紐的任務,與台灣的貿易往來變得相當頻繁。
在日本統治時期一直到戰後的交流過程中,台灣來的移民對石垣島的農業貢獻良多。在戰前,一九三○年代有大量的台灣中部移民,來到石垣島墾植,他們帶來鳳梨與製造鳳梨罐頭的栽植技術,和可以幫忙農作的水牛。
在台灣本島,鳳梨種植及加工已成為一大產業,一九二○年代靠鳳梨加工產業貿易,因而至富的人不在少數。當時的台灣總督府便實施了輔導、整合政策,政策鼓勵鳳梨產業相關的老百姓到石垣島,開創新天地。
那時候,台灣移民在石垣島上的墾植生活非常艱困。從台灣來的人們開墾的是原本被森林覆蓋的丘陵地,所以必需先從砍伐樹木並火耕方式,來確保有可以種植鳳梨的農田。很幸運地,開墾的土地相當肥沃,且排水良好,相當適合栽種鳳梨。支持台灣移民的鳳梨產業漸漸地,成為戰前石垣島的經濟支柱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一九三七年當時由台灣人設置的「大同拓殖株式會社」,招募台灣移民前來石垣島。因為有不錯的待遇,吸引超過三百位的自願者前來申請。而石垣島上的鳳梨產業,開墾面積也高達八十公頃的農田,並且還持續穩定成長。
當時,在沒有農耕機械的時代,人的力量開墾又有限,從台灣帶來的水牛,擔負起大規模開墾的重責大任;一頭水牛能有三、五人份的工作量,使開墾速度加快數倍這件事變成可能。
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使用水牛耕作了,但是聽說當時從台灣帶來的水牛的子孫們,在石垣島附近的離島拉起了水牛車,負責帶給人們歡樂。「水牛精神」就此流傳。
當然,不否認地,刻苦耐勞的並使用水牛的台灣人的農業技術,讓鳳梨產業快速的成長,讓石垣島的原有居民備受威脅,島上的人感到「祖產土地是否被奪取了呢?」的威脅,進而與台灣來的移民之間產生衝突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但是在這邊特別要提出的是,由台灣實業家為中心,所成立的組織「台友會」,成為盡力化解與石垣島人們間對立,促進互相理解的橋樑,同時也成為台灣來的人們間的節慶與心靈的依靠,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隨著大東亞戰爭的全面爆發,使得從事鳳梨產業的人口銳減,產業衰退。終戰後,日本結束了對台灣的統治,台灣與日本本來同屬一國,變成了兩個國家。
但是,石垣島與台灣之間深刻的連繫並沒有因此斷絕。決定留在石垣島的台灣人,與從沖繩本島等地而來的大量開拓移民合作重啟鳳梨產業,至一九五○年代產業完全復原,並再創另一波高峰。
伴隨著產業成長,鳳梨的生產量也大幅度增加。可是,當時鳳梨加工技術尚不成熟,且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鳳梨罐頭的製造量不能說與鳳梨生產量相當,而解決這個狀況就是台灣的人們。從當時已確立鳳梨罐頭加工技術的台灣,請來栽種鳳梨和罐頭加工的指導者,企圖加強技術並讓作業更加效率化。
從台灣請技術者到石垣島稱作「技術導入」。有許多在罐頭加工領域的熟練者渡海來到石垣島。因此,當地勞動者在種植鳳梨和罐頭加工技術上再次升級。此外,台灣來的指導者勤勉、誠實和高超的技術在當地居民中也有高度評價。在戰前有時會讓人感到威脅的台灣移民們,和當地石垣島上的人們,透過這個狀況讓雙方能夠聯結並共同生活。
現代石垣島的代表性水果:鳳梨,是從台灣來的人們邊和瘧疾奮鬥,邊尋求與當地居民融和深根下的產物。經過戰前與戰後的努力,登輝身為一個台灣人也感到非常驕傲。同時,也要再度深深感謝石垣島當地的居民的包容,和從台灣來的人們融合生活,在今日的石垣島上共存共榮。
台灣人民在石垣島開墾,與當地居民從相互陌生,互相衝突,演變成現在和樂融融地相處的歷史,足以當作台日兩國雙邊互動的最佳示範。
台灣與日本可以交流合作的範疇,從早期的農業技術,到現代工業化、資訊化、高齡化的社會趨勢,都是可以互相學習觀摩的對象。登輝以自己曾在四年多前曾罹患大腸癌為例,我病癒之後就積極地促成台灣與日本癌症醫療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如今,日本重離子醫療合作已經引進台灣,跟台灣台北榮總簽約,可以在二年內,加入為台灣病患服務的行列。
登輝在這個月,於日本出版了『日台IOT同盟』一書。此書統整了與耶魯大學的名譽教授浜田宏一先生對談後的內容。這本書的標題「IOT」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略稱,簡單來說,以前為了利用網路不得不使用電腦或是手機,而IOT則是以周遭有的各式各樣產品為對象,「連接物品與物品的網路技術」。
透過藏入各式各樣製品的感測器連接上網路,而產生的嶄新服務與構造。甚至能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之一變的革命性技術,讓全世界的企業們爭先恐後的開發。
我認為這個「IOT」技術,才能促成「第四次產業革命」。以台灣與日本為首,暗藏能翻轉世界產業的潛在力。從數年前開始我就不斷提出,應該利用「IOT」當作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讓IOT世界的實現成為可能。
日本現在在相當多領域嘗試運用IOT。而且還是在印象中與高科技產業,過去幾乎搭不上邊的農業技術上活用IOT技術。在此,我認為從今以後石垣島與台灣間的交流,特別在經濟產業交流上也可適用。
例如:農業人口銳減的問題,不僅在日本稻米的第一產地新瀉縣,各地農業縣市都面臨這難題。而為了增加收益,現在也正在進行農地的機械化與省力化。
此外,灌溉用水的管理,在稻作時最耗時耗力的工作。插秧之後農民必須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廣大的水田內朝夕巡邏。一說水田管理勞務費用,佔經營成本約三成左右。從今以後,農業就業者不斷減少的影響下,農地集約化越發展負擔將會越重。
在這個狀態下,新瀉市與通信業者合作,構思實行能改革未來農業的企劃。設置以毫米單位測量田野水位的感測器,取得資料後,經過伺服器傳送給農家的手機或者是電腦。而農民不需要特地去水田,在家裡也可以掌握水位。這個技術若能落實,農產過程可大幅節省人力。
「日本有非常優秀的技術,但卻很難將它變成事業?」
這是某位美國技術者流露出的心聲,在IOT領域上,日本的技術確實領航全球。但是,這個技術泰半都是封閉在自己公司內部的服務與技術,事業化與發展到全世界有些困難。
在這點上,台灣因應全球市場的需求,擁有優異的技術可大量生產半導體等零件。在我還是總統時,投資了鉅額,構築整個半導體生產體制。以此為基礎,有近十間的半導體製造公司,進行開發IOT用的半導體。
如果能結合日本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台灣生產技術,稱霸全球市場將再也不是夢想。日本經濟可以再度成長,台灣成為IOT一大生產據點後雇用比例也會增加。GDP的成長率應該可維持三%至四%左右。
二十世紀的產業,可以「自動化」一言蔽之。就像汽車的自動化工場般,大量生產工場支撐著一個國家的產業。而自動化在現在不論在能源面或是效率面都有跟不上時代的狀況。「物品」與「物品」之間主動地接受、傳遞與處理。
像這樣台日之間的合作關係,就像是戰前或一九六○年代導入鳳梨產業時的形態。那時,台灣於栽種鳳梨和加工有一技之長。因此特別在戰後,從台灣以「技術導入」的方式幫助石垣島的鳳梨產業。
在日本提出以IOT為主軸的經濟政策同時,與台灣間的戰略夥伴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同樣的若要實行IOT政策,也不能夠缺少日本頂尖的研究,這也是登輝與浜田宏一教授共同提出的:「日台IOT同盟」概念。
台灣與日本都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重視人權與和平,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是四面環海,有許多利害一致的地方。登輝再次強調,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即便台日斷交後,仍維持著緊密的經貿、文化層次互動。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時,日本救難隊率先抵達台灣援助,而日本三一一海嘯時,台灣是善款捐助最多的國家。台、日兩國是生命共同體,應緊密合作。石垣島的例子,就是一面鏡子,是雙方合作的最佳印證,上個世紀已奠定基礎,面對新世紀、新未來挑戰,期盼再創雙方深化交流的新典範。
登輝今天與各位談到,針對石垣島與台灣的農業與經濟面上的歷史發展模式,來建構未來日台交流的新典範。
企盼今日的談話,能提供大家更多創新的思維,讓我們一起為日台交流持續地努力與貢獻,再一次感謝大家,祝福大家,謝謝!
機械 工業 出版 社 機械 加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國57年(1968年)的台灣,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不僅是亞洲最堅強的反共保壘,也是亞洲最安定富足的地方,正朝著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目標邁進。這段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在民國58年(1969年)出版的《今日台灣》影片,介紹當時台灣的重要政策與建設,以及社會進步的景況,其內容共包括14個單元如下:
(1)推行九年國教
民國56年(1967年)6月27日,蔣總統召示加速推行9年國民教育,於1年內實施。台灣各縣市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努力來推行這項政策。在政府和民眾合力之下,各項工作進展迅速,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更到各地督導各項工作與巡視興建中的校舍。
新的國中校長和教師須要大量人才,台灣省政府展開審慎的儲備和訓練計畫。教師訓練特重實習和工藝等科目。新的教材也是經過很多專家的編纂研定,如期完成。
民國57年(1968年)9月9日,全省四百多所國民中學,同時舉行開學典禮,九年國教正式實施。第一屆的國中生依著學區的劃分免試分發,就讀附近的國民中學。
台灣省共新建了144所國民中學新校舍,甄選了208位國中新校長,訓練了兩千多位新教師。第1學期開設了一年級新生3,969班,容納新生21萬8千多人。
新制國民中學教學原則,是升學與就業並重。有職業訓練的課程和生活教育的科目,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為國民中學的特色。
台灣省政府也補助各縣市,興建國民小學教室,並推展電視教學,使小學生可在教室裏視聽兼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加深學習的印象。
為了給發育中的孩子足夠的營養,國民小學特別供應營養午餐。
總統夫人宋美齡特別關切兒童福利,經常探望兒童的教育生活。可看到蔣夫人和華興育幼院童歡渡耶誔的畫面。
(2)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培養國民良好的品德和現代化生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特別倡導推行國民生活規範,台灣各地掀起一片熱潮,到處舉行國民生活示範觀摩表演。把這個運動從學校、社會、深入到每一個家庭,使每一個國民的生活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3)交通建設
航空方面。國際機場(松山機場)每天都有各國的飛機起飛和降落。
鐡路方面。觀光號火車整潔舒適,深得中外旅客稱讚,每天客運量達45萬人次之多。為配合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台灣鐵路設施正在進行更新計畫,以適應日益增加的客貨運輸量。
公路橋樑方面。公路客運四通八達,每天客運量達250萬人左右。公路建設亦有良好的發展,宽廣的高級路面和橋樑在台灣各地不斷地興建,公路的營運量在民國57年(1968年)大幅增加到9億4千7百萬人,貨運量達26,342,000噸。馳名中外的東西橫貫公路,有很多新的建設,觀光旅客欣賞到壯麗風光。北段橫貫公路的完成,使台灣的公路建設再向前邁進一大步,南部橫貫公路也開工興建了。興建中的澎湖跨海大橋和中部大肚溪橋對日益擴張的工商業和不斷增加的交通流量將負起更大的使命。影片中可見華江大橋、長虹橋等畫面。
港務方面。為配合遠洋航業的發展和港口輪船的停泊,台灣的高雄港、基隆港等港口都在擴建中。台灣的各港口貨物吞吐量每天都在4萬噸以上。
(4)水利建設
廣建水庫。各型水庫已建有20多處,多數具有灌溉、防洪、發電、公共給水等多目標功能。後龍水庫和曾文水庫工在積極興建中。曾文水庫完成後,可灌溉農田85,464公頃,每年可增產糙米14萬公噸,砂糖7萬公噸,供水人口可達925,840人,發電能量平均每年可達2億5千6百多瓦特,將是台灣最大的一個水庫。已完成的水利灌溉系統密佈田間,適當供應著農業和工業用水需要。
(5)農業建設
農地重劃。是綜合性土地改革的一環,意義在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改良農業結構、結合水利及農業技術,配合農業金融與地政,以促進土地的高度經濟利用,達到減低成本,增加生產的目的。經過重劃以的後的農地,原來分散的小塊農地集中,經過重劃以後的農地,原來分散的小塊農地集中了,原來畸零不整的農地都整齊畫一了,許多原來的旱地廢水溝廢路也都變成良田。
糧食增產。台灣今日的農業已邁入機械化和科學化,民國57年(1968年)生產總值高達新台幣477億4千多萬元。尤其是水稻的產量高達251萬公噸,刷新歷年的生產紀錄。
(6)海埔地開發和山坡地的開發
海埔地的開發。為了適應台灣工業發展和農業增產的需要而推行,開發極有成效,原來满佈泥沙的海灘,現在都成為有用之地,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積,也增添了沿海居民的財富。
山坡地的開發。原來一片片的荒山,也都開闢成一層層的良田,種植各種果類。在政府技術指導下,品種改良,生產增加,大大改善了山地居民的生活。現在台灣製造的農產品加工罐頭極為國際人士所歡迎,外銷數量極為可觀。
(7)漁業
發展漁業是近年省政施政重點。民國57年(1968年)的漁獲量高達50萬公噸,超過了美、法、西德、日本。遠洋漁船在政府貸款下,還在大量增加,近海漁業產量亦不斷地提高。
(8)畜牧業
畜牧是本省農村主要的副業,在台灣省政府有計劃的輔導下,發展快速。對家禽家畜的飼養和疾病防治都採用最新、最科學的方法。
(9)林業
政府為保護森林資源,涵蓄水土,不斷從事林相改良,績效卓著。最近台灣省政府計畫要擴大林地25,500公頃,預計將來林木成長,每公頃的集材量可以比目前增加4倍。同時可增加1萬3千人的就業機會。
(10)工業建設
開發工業區。在農工業的相輔相成下,各項經濟建設都有輝煌成果,台灣的經濟結構正快速走向工業化,新型的各種工廠像雨後春筍一座座地興建起來,也成立了新型態的加工出口區。可看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等畫面。
發展中的各項工業。介紹包括肥料工業(氮肥工廠)、機械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造船工業等發達的現況。
(11)社會福利
設立就業輔導機構,解決民眾失業問題。
廣建國民住宅和平民住宅。以長期低利貸款方式分配給低收入的國民購買,解決國民住的問題。
社區發展。在市郊和鄉間不斷地新建和改建社區,目前為止已完成3百多個社區的整建工作。國軍在整建社區工作亦出了極大的貢獻。社區整建特重環境衛生和家戶衛生,使居民生活舒適健康。
低利農民住宅貸款。政府進一步以最低利息貸款給小農蓋自用住宅,一幢幢堅固實用的住宅,不僅提高了農友的工作情緒,並帶農村一派新氣象。
建設離島及偏遠地區。政府為照顧及改善離島及偏遠地區居民的生活,在這些地區做各種建設,包括建漁港、國宅、水庫(大河水庫)、闢建風景觀光區等。
(12)衛生保健
公立醫院及衛生機構偏佈各地,經常為民眾服務,依時令實施各種疾病的預防,國民的平均壽命也提高到70歲左右。
(13)政治建設
戶口普查。釐定國家經濟建設計畫、推行國民教育、施行國民衛生保健、和實施地方自治、人口資料非常重要。台灣的戶政工作是由基層做起,並定期舉行全面普查,保持人口統計數字的正確。
兵役。服兵役是國民的義務。凡役男經身體檢查合格、抽籤決定兵種,就到各訓練基地服兵役。
推行地方自治。台灣從民國39年(1950年)起實施地方自治,已辦理了多屆的各項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的選舉。當選的代表們也都能為民喉舌,協助政府造福地方,樹立了民主政治的基礎。
(14)結語
今天的台灣到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青春的活力,民生樂利社會繁榮,不但一天天接近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目標,並且成為復國建國的基地和世界反共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