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Honda CB750Four上市,到1972年11月Kawasaki Z1上市,
新後任車王登基前後差了四年,四年很漫長,在它倆之間難道沒有其他王者等級的車嗎?
其實是有的 ,MV Agusta 750 S ,它於1969年9月在義大利米蘭發表,1971年投產,
它是由反應不佳的 600 Quatro 為基礎發展而來的,750 S 與 600相同,擁有橫列四缸雙凸輪軸引擎,軸傳動,
初期型馬力 65ps/8500rpm,極速為200 公里/小時,
所以 MV Agusta 750 S性能上與 CB750Four 在伯仲間,
當時摩托車配備碟煞安全遺慮尚未釐清,MV Agusta 750 S 前輪配置對向雙軸拉桿煞車,算是很合理的安排,
而且與 600 Quatro 最被垢病的黑豬醜陋外型相比, 750 S 美得驚人,沒有辱沒義大利設計國度的美名,
750 S 的藍、白、紅大胆配色最被稱道,另外它美麗的果凍狀油箱容量有 24公升,
即使如此,MV Agusta 750 S 仍受困於成本過高,產量太低的因素,直到1975年,這系列一共只生產了583 輛,
總括 60-70年代 MV Agusta 所有橫四的總生產量尚不及二千輛,
但是 CB750Four 在第一個銷售年度,所謂 KO 車型,就生產了六萬多部,
MV Agusta 750 S 倖存車幾乎都在收藏家手上,多數都被精心修復,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在商言商,公司要賺錢,車子做得再好,但成本下不來,售價沒有競爭力,商品無法為公司創造利潤,以這角度而言不能算成功,
所以 Kawasaki 當時眼中仍然只有 Honda 一個敵人,Z1 秘密開發期間路試,油箱就烤成 CB750Four 的糖果藍加金眉,以掩人耳目,
那麼 MV Agusta 750 S 的開發,有沒有參考 CB750Four 呢?
我沒有讀到相關資料,有也不奇怪,率先發表的 CB750 Four,被其它競爭車廠技術部門拆解研究,應該是基本動作吧?
就在 MV Agusta 750 S 成功上市後,1971年 2月奧古斯塔伯爵因心臟病去逝,整個公司失去動力,
MV Agusta 750 S 後續尚有少量的旅行車版 GT ,與超跑版的 SS 上市,
1973年有一款全罩式上市,美得讓人屏息,是機車史上的蒙娜麗莎,
我在 2014年的德國辛喜姆 Sinsheim 博物館見到一部實車,在無盡的車海裡,MV Agusta 750 S 被放在玻璃櫃裡,享受尊榮。
#Sinsheim是全歐洲最大的私人博物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13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試駕車友忍250上賽道!小忍250一直是日本輕檔街跑的指標(因為過去十年日廠只有Kawasaki做250c.c. 輕檔街跑...)新款300c.c.街跑的來臨,顯得小忍250有些老舊。相對的,因為二手價格越來越便宜,改裝零件多,越來越多人買來玩賽道。Kawasaki Ninja 250 has be...
機車油箱價格 在 udn發燒車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又...又...又繼續漲啦~~~大家油箱空了的話都去加加油吧⛽️⛽️⛽️
.
.
【其他交通訊息】
機車加裝貨物架尺寸太大 恐違規吃上600元罰單👇 https://reurl.cc/145r9p
#三重天際線
#台灣中油 #油價 #台塑石油 #加油
機車油箱價格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特斯拉的秘密(三)
電動馬達和內燃機引擎都是古老的科技,但過去一百多年,人類選擇了內燃機搭配汽油作為主要的陸上運輸模式,一百多年的發展下來,引擎因此成為相當精密的產業,工業成熟度很高,但內燃機現在面臨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破壞性創新」,將被一個相對比較低等的科技,給徹底的破壞。
破壞性創新的特點是「低一點」的科技,因為生產成本的下降,而得以吃掉比較高科技的產品市場。內燃機加上油箱,就是汽油車的動力系統,而馬達加上電池,則是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內燃機引擎因為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開發,已經沒有低成本的生產方式,而油箱基本上不佔任何生產成本,所以也沒有什麼成本下降的空間。但馬達加上電池,卻有很大的空間。馬達也許像引擎一樣古老,但大電量的電池,卻是「新科技」,一個不斷地還在更新進程的新科技。隨著電動車的需求增加,投入電池開發、生產的新創事業,不計其數,因為有利可圖,進而趨動更多人投入開發。
特斯拉的電池很貴,一開始的Roadster,因為技術不成熟,所以有提供客戶換電池的服務,要價一萬二千美金。現在的特斯拉,電池保固八年,所以幾乎都還沒有客人需要換電池。馬斯克說,再過幾年,電池模組大概可以賣5千到7千美金。這才約十年的工夫,價格就砍下這麼多,而且這個比較便宜的電池,壽命還比較長,充電比較快,安全性也比較高,而且容量還更大。而且電池的開發,不純只為電動車。除了電子產品需要鋰電池外,一旦鋰電池成本再降下來,家家戶戶都會裝上一顆大電池,離峰時充電,尖峰時放電,搭配綠色能源生產,電池會徹底改變家戶使用電力的方式。而更成熟的電池科技,又會回頭過來,降低電動車的成本。這個正向回饋的機制,不但內燃機產業沒有,連燃料電池也沒有。有人用的東西,才會有誘因開發更便宜的產品。
這個資本主義的精神,厲害到連天然資源的稀缺,都可以想辦法克服。原先鋰電池的量產,有一個大關卡是稀土金屬「鈷」的使用,電池裡,鈷的價值比鋰還高,但鈷的產量很少。馬斯克在今年有一場重頭秀,叫做「電池日Battery Day」,很多專家都預期,特斯拉將會發佈和中國廠家「寧德時代」的共同研發成果,不用鈷的電池。特斯拉真的達到不用,甚至只是少用,鈷元素,那電池成本的下降速度就更快,會更快拉平和內燃機車的成本差距。
彭博的一個報告估算,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大約有近四成是在電池身上,五年內,就會降到三成以內,到時電動車和內燃機的成本就會拉平。
而電池以外的差別,還有很多。舉例來說,電池馬達和引擎以外的傳動系統(drivetrain),原理也不盡相同。據估算,馬達大概只需20個部件,而內燃機要200個。而這十倍的用料差別,影響很多層面,因為差別不只在數目而已。內燃機就是進行不斷爆炸式的燃燒汽油,進油、進氣、點火、爆炸、排氣的循環不斷地進行,過程複雜且傷害零件,所以要潤滑、要過濾氣體,廢氣還要觸媒轉換,每一個零件,都有故障的可能。
2015年有一個調查,全美汽車維修的前十五項熱門,全部是濾網、火星塞、進氣、排氣系統的控制和感應器,只有一項是電動車可能有的,就是油箱蓋/充電插座蓋的替換,便宜地不得了的工序。為什麼特斯拉不用廣設維修點?因為電動車不用換機油、不用換進氣濾網,馬達也幾乎也不會壞。車子系統的基本差別,回頭過來,還會影響銷售方式。豐田需要銷售代理賣車,也需要這些代理維修車輛。而事實上,對很多代理來說,維修才是真正賺錢的部門。但特斯拉的車,很少需要進廠,所以也可以跳過這個中間人,只要開一個直營廠,就可以應付好幾個州的維修需求。
但20個部件和200個部件的差別,還不只於此。豐田的200個部件,也許就代表了200家上游,這200家上游做的生意,都是和內燃機有關的生意,也許有少許部件,是可以用在電動車,但大部份是不行的。也就是說,這200個上游,沒有任何的誘因,幫豐田快速轉進到電動車。豐田越快切換,他們就越早丟了生意。所以九百萬輛的商機,背後就是代表百萬、千萬人的生機,在豐田內外,都充滿了抵制開發電動車的既得利益。如果不是特斯拉的威脅迫在眉睫,這些既得利益,到死都不想開發電動車。
豐田及傳統汽車大廠卡死在內燃機,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還有一個設計思維上的巨大不同。
比較高級一點的車,會讓你客製一些配備,比如說比較先進的安全系統,但傳統車廠是你選定了,再加減就不容易,真要加裝,就要進廠大動手腳。但如果你訂特斯拉,有些功能是要加錢,但你日後要加也可以,付錢後就可以啟動。功能一直在那裡,只是特斯拉隱藏起來而已。
這道理在特斯拉和蘋果比較像,和豐田比較不像。特斯拉和蘋果其實都是電腦公司,只是他們生產的電腦,一個當手機用,一個當車子用。如果車子的設計,是繞著電腦轉,所有的功能,都連在這電腦,日後的軟體更新,不用連硬體一起動,就可以技術升級。蘋果手機可以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作業系統而變得更強大,特斯拉也可以。對特斯拉來說,要多一個功能,就是把硬體連到車子的大腦,就可以由軟體來中央控制。但對繞著引擎運轉的豐田來說,多一個功能,簡單如多一個照相機,那就是要再多一個電腦,多一個介面連結,工程浩大而困難,而這個多出來的電腦晶片,很可能和其它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完全沒有關係。
把硬體裝上電腦,要比把軟體裝上硬體困難多了。
日經曾把一台特斯拉拆開給豐田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了,搖搖頭,在科技上,豐田至少落後特斯拉六年。特斯拉的系統,環繞著兩個大電腦晶片組,控制著所有的系統,動力、環境偵測、空調、驅動、娛樂系統等等,通通由這兩個大腦控制。而這兩個大腦,上面只有印著特斯拉的名字,不像豐田,通通是上游供應商的名字。也就是說,特斯拉開發並完全掌握這兩個大腦,從晶片設計到程式編寫,全都是自家搞的。也許晶片是讓台積電做的,但設計是特斯拉內部做的。
以電腦為核心的生產,還有一個內燃機沒有的效果,摩爾定律,即電晶體數目每兩年倍增的了不起矽谷定律。摩爾定律也許沒有之前那麼神了,但晶片越來越強大且便宜的趨勢還是在。特斯拉花最多的錢在電池和電腦上,而這兩個品項,又最受科技發展影響,成本隨年下降。請問豐田要怎麼競爭?
美日德各三大傳統車廠,會被洗牌洗掉一半以上,因為他們都受制於舊的生產方式,都擺脫不了內燃機的過往成功。以前矽谷專家喜歡說,這是一場戰爭,看是特斯拉先學會造車,還是傳統車廠先搞懂電動車。現在這場比賽結果已經出爐,特斯拉取得了勝利。不過我認為傳統車廠裡,還是會有幾家存活,豐田其實是機會最大的大廠之一,寶馬和賓士也許是另外的倖存者,但未來太複雜,沒有人知道。
所以回到股價的問題上。取得生產科技勝利的特斯拉,年銷九百萬輛不會只是夢。但如果年銷可達九百萬輛,可以有現在這個每股一千五百元的價值嗎?距離這個系列文章的開始,才幾天而已,特斯拉股票又漲了一成。這個股票,已經不是九百萬輛與否的問題,而是史上最大的多空交戰。有二百億美金的資金正在放空特斯拉,也同時有多頭推升特斯拉市值超過二千五百億,說實話,沒有人在談基本面了。
我是認為,長期來說,特斯拉成為一兆美金的公司,只是時間早晚,也就是說,一股五千美金,也不是問題。但現在買特斯拉,你能安安穩穩地抱到那一天嗎?你能在股價跌回兩百元一股,也不怕嗎?
機車油箱價格 在 13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試駕車友忍250上賽道!小忍250一直是日本輕檔街跑的指標(因為過去十年日廠只有Kawasaki做250c.c. 輕檔街跑...)新款300c.c.街跑的來臨,顯得小忍250有些老舊。相對的,因為二手價格越來越便宜,改裝零件多,越來越多人買來玩賽道。Kawasaki Ninja 250 has been the pinnacle of lightweight sportbike. (well, nobody else was interested in making 250c.c. sportbike) Comparing to recently released 300c.c. bikes, 250 Ninja does look a bit outdated with its analog dashboard and carburetor. Nevertheless, it's becoming a favorite among track riders for its affordability and great support in aftermarket community.
Bike: Kawasaki Ninja 250 川崎 忍者250
Vlog 43 摩托日記第四十三篇
改裝品:
Mod Cycles Full Exhaust System 全段管
Pod Filter 空濾
Vesrah Sintered brake pads 煞車皮
SV racing rear sets 腳踏後移
Pilot Sport 輪胎
Rejet 化油調校
規格 Spec:
引擎形式 水冷四行程雙汽缸
全長(m) 2080
全高(m) 1115mm
軸距(m) 1400mm
最低地上高(m) 135mm
座高(m) 780mm
乾重 154kg
總排氣量 249cc
供油方式 化油器
啟動方式 電發
壓縮比 11.6 : 1
最高馬力 30ps/10500rpm
最大扭力 2.14kg-m/8500rpm
油箱容量 17.5公升
傳動形式 鏈條
前懸吊系統 37mm芯正叉.120mm行程
後懸吊系統 五段調整130mm行程單槍
輪胎(前) 110/70 - 17 M/C
輪胎(後) 130/70 - 17 M/C
前煞車系統 290mm浪花單碟.雙活塞卡鉗
後煞車系統 220mm浪花單碟
Engine Type Four-stroke, DOHC, parallel twin
Engine Displacement 249cc
Bore Stroke 62.0mm x 41.2mm
Cooling Liquid-Cooled
Compression Ratio 11.6:1
Fuel System Keihin CVK30 x 2
Ignition Digital
Starting System NA
Transmission Six-speed
Final Drive O-Ring Chain
Rake Trail 26 degrees / 3.2 in.
Seat Height 30.5 in.
Wheelbase 55.1 in.
Front Suspension 37mm hydraulic telescopic fork / 4.7 in.
Rear Suspension Bottom-Link UNI-TRAK® with 5-way adjustable preload / 5.1 in.
Front Brake Single 290mm hydraulic disc with two-piston caliper
Rear Brake Single 220mm petal disc with two-piston caliper
Front Tire 110/70-17
Rear Tire 130/70-17
Fuel Capacity 4.8 gal.
Dry Weight 374.9 lbs.
Outro Music: Anikdote - Which Direction?
NCS Release bit.ly/1LfXUQh
https://soundcloud.com/anikdotemusic
#13N 追蹤 13N Instagram:
機車油箱價格 在 13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等了很久,終於試騎到R3。這台是我目前最看好的初階重車。帥氣的外表,舒適的乘姿,滑順的動力和變速箱。不多看兩眼不會發現她其實只有321c.c.。配備零件基本了一點,但也讓價格和車都好入手。已經擁有R3的車友,請不吝在留言多補充這台車的特色。Finally test rode R3!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anticipated entry level motorcycle. Sharp looking exterior, comfortable riding position and smooth power delivery. You gotta take a close look to realize it's not in the same league as its big brother, R6. Although the components are somewhat basic (regular fork, suspension), but the price makes it really attractive as an entry level bike. If you are a R3 owner, let me know what you like about this bike in the comments below.
試騎系列 Test Ride Playlist:https://goo.gl/tH3tpX
規格往下看 See specifications below.
2016 Yamaha 試乘記 (試駕R3/XSR90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5WGtWRDCHM
Bike: Yamaha YZF-R3
Vlog 21 摩托日記第二十一篇
2016 Yamaha YZF-R3 規格 Spec
引擎形式 水冷DOHC 每汽缸4汽門雙汽缸
全長(mm) 2090
全高(mm) 1135
座高(mm) 780
乾重 166KG
總排氣量 249 / 321
供油方式 噴射
啟動方式 電發
最高馬力 41.42bhp @ 10,750rpm
最大扭力 21.8lbft @ 9,000rpm
油箱容量 14l
傳動形式 六段濕式多片
前懸吊系統 油壓前叉41mm內芯
後懸吊系統 可調式單筒油壓
輪胎(前) 110/70 17
輪胎(後) 140/70 -17
前煞車系統 單碟雙活塞
後煞車系統 單碟單活塞
ENGINE TYPE 321cc, liquid-cooled 2-cylinder DOHC, 4 valves per cylinder
BORE x STROKE 68.0 x 44.1 mm
COMPRESSION RATIO 11.2:1
FUEL DELIVERY EFI
IGNITION Transistor Controlled Ignition
TRANSMISSION Six-speed
FINAL DRIVE Chain
FRONT SUSPENSION 41mm KYB fork; 5.1 in. of travel
REAR SUSPENSION KYB single shock; 4.9. in. of travel
FRONT BRAKE 298mm floating disc
REAR BRAKE 220mm floating disc
FRONT TIRE 110/70-17M/C 54H
REAR TIRE 140/70-17M/C 66H
L x W x H 82.3 x 28.3 x 44.7 in.
SEAT HEIGHT 30.7 in.
WHEELBASE 54.3 in.
RAKE (CASTER ANGLE) 25°
TRAIL 3.7 in.
FUEL CAPACITY 3.7 gal.
FUEL ECONOMY Est. 56 mpg
CLAIMED WET WEIGHT 368 lb.
Outro Music: Anikdote - Which Direction?
NCS Release bit.ly/1LfXUQh
https://soundcloud.com/anikdotemusic
Other Music: Electro Light - Night Shines (Feat. Nathan Brumley )
NCS Release bit.ly/1t6M3Ts
https://soundcloud.com/maskedacoustic #13N 追蹤 13N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