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秘書長查爾斯博士提醒...半身不遂(不管腦出血還是栓塞)、口眼歪斜,馬上取縫衣針將患者雙耳垂最下點刺破」?
經查:
📍一、查核中心找到一名為「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網站,該網站也稱秘書長為查爾斯。然而並未找到任何新聞報導或提及查爾斯發表傳言所述訊息。
📍二、專家指出,傳言所述急救方式均沒有效果,反而會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完整查核報告請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4334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一段訊息:
「各位親人: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秘書長查爾斯博士提醒:看到這個救命的方法每個人都要傳下去!這也是一件善事!
四個真的很簡單的知識:
1、噎到東西
2、落枕
3、腳抽筋
4、腳麻了
這個請大家千萬千萬要努力傳哦,因是個知識,可以教人,也可以救人哦!
救命的方法分享:
1.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只要「把手舉起來」!
2.落枕
您偶而早上起床會發現自己落枕了嗎?就是脖子疼痛。一旦落枕您該怎麼辦?
一旦落枕時,只要將你的腳抬起來!
把大腳姆指給掰開來,慢慢的以順時或逆時的方向按摩旋轉!
3.腳抽筋時
左腳抽筋時高高的舉起右手,
右腳抽筋時高高的舉起左手,馬上舒緩。
4.腳麻了
若左腳麻了,用力甩你的右手掌。
若右腳麻了,則用力甩你的左手掌。
【救命三法】
一、半身不遂(不管腦出血還是栓塞)、口眼歪斜,馬上取縫衣針將患者雙耳垂最下點刺破,各擠出一滴血,病人馬上治愈,而且癒後不留任何後遺症。
二、心髒病猝死發生後,馬上脫掉患者襪子,用縫衣針分別刺破其十個腳趾尖,各擠出一滴血,不等擠完十個腳趾尖,病人即清醒過來。
三、不管哮喘還是急性喉炎等,發現病人出不來氣,憋得臉紅脖子粗,趕緊用縫衣針刺破其鼻尖,擠出兩滴黑血即愈。
以上三法均無任何危險,請放心操作,都在10秒內有效。積德行善,一份愛心,我轉了!千萬要努力傳哦,因是個知識,可以教人,也可以救人為難之時!
幫助別人自己有功德!
各位看到這個救命的方法每個人都要傳下去!這也是一件善事!」
查核中心發現,此訊息除查爾斯博士版本外,也有版本以「清華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邸慧君博士的提醒」冠名流傳。
☀查核
🌏爭議點一、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秘書長查爾斯博士是否有發布此訊息?
查核中心搜尋「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找到一同名網站,此網站簡介提到,秘書長為查爾斯。然而並未找到任何新聞報導提及查爾斯發表傳言所述訊息。
🌏爭議點二、傳言提及「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只要把手舉起來」,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採訪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他說此方法沒有用。民眾若噎到可以咳嗽、刺激咽喉引發嘔吐反射,或請親友協助拍背,而為人所知的哈姆立克法,其原理是擠壓劍突,壓迫橫膈膜,使橫膈膜往上壓迫肺部和氣管,進而使氣管內的異物噴出來,但是民眾若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建議自行使用。
查核中心在第478號查核報告中曾查證,單純把手舉高沒辦法製造壓力來排除卡在呼吸道的食物。
🌏爭議點三、傳言提及「一旦落枕時只要將你的腳抬起來,把大腳姆指給掰開來,慢慢的以順時或逆時的方向按摩旋轉」,是否屬實?
黃柏堯說,此方法無法達到改善效果。落枕是因頸部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導致肌肉緊繃,一般建議民眾可熱敷,以加速血液循環,來改善不適症狀,但如果是枕頭高度或不適合或是患者睡姿所致,則建議找醫師諮詢。
🌏爭議點四、傳言提及「左腳抽筋時高高的舉起右手,右腳抽筋時高高的舉起左手,馬上舒緩」,是否屬實?
黃柏堯說,此方法沒有舒緩效果。抽筋是因肌肉持續性強力地收縮導致,若是運動後導致的抽筋,建議民眾不要出力,先躺下休息,或可將肌肉往反方向伸展,補充電解質等。
查核中心在第478號查核報告中曾查證,此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爭議點五、傳言提及「若左腳麻了,用力甩你的右手掌。若右腳麻了,則用力甩你的左手掌」,是否屬實?
黃柏堯指出,此方法沒有效,且腳麻症狀也可能患者代表有腰椎神經突出、脊椎退化等腰部問題,或是有糖尿病等長期慢性所致。當腳麻的症狀不容易消失時,就建議民眾就醫,以了解造成腳麻的確切原因為何者。
🌏爭議點六、傳言提及「半身不遂(不管腦出血還是栓塞)、口眼歪斜,馬上取縫衣針將患者雙耳垂最下點刺破,各擠出一滴血,病人馬上治愈,而且癒後不留任何後遺症」,是否屬實?
📍(一)黃柏堯說此方法沒有效果,他也提醒,一般腦中風黃金送醫時間是三小時,若民眾還放血不盡速就醫,反而會延誤治療。
📍(二)查核中心採訪亞東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光超,他表示此方法沒有效果,民俗療法所謂的扎針或按摩都是在流失黃金時間。應該要放棄這樣的做法,盡快就醫。
蔡光超說明,如果是半身不遂,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中風,中風又分為出血型與栓塞型,這兩種中風,扎針取血都是沒有用的。
蔡光超解釋,若是栓塞型中風,就必須把握黃金時間進行血栓溶解治療,人體腦部的血液循環分兩大系統,分別是前循環和後循環,前循環如大腦等的黃金時間為3小時,有時可以延長至4個半小時;後循環如小腦、延腦等,黃金時間則為12小時;至於其他比較大的血管栓塞,一天內用動脈取栓的方式,都有機會打通血管。
他說,因此一旦有親友中風,重點是把握時間,趕快把病人送到可以做血栓治療的醫院,不要浪費時間扎針。
蔡光超也解釋,若是出血型中風,病人應趕快到醫院控制血壓,阻止繼續出血,如果出血量太大、壓迫到大腦,甚至有生命危險,必要還得動手術把血塊移除,這也不是放一兩滴血可以解決的。
🌏爭議點七、傳言提及「心髒病猝死發生後,馬上脫掉患者襪子,用縫衣針分別刺破其十個腳趾尖,各擠出一滴血,不等擠完十個腳趾尖,病人即清醒過來」,是否屬實?
📍(一)黃柏堯表示,此方法沒有效果。心臟病若已影響到患者生命徵象,代表梗塞狀況嚴重,且心臟病黃金就醫時間為九十分鐘,建議民眾儘速就醫。
📍(二)蔡光超表示,這方法這當然也是錯的。若患者因心臟問題造成猝死,必須在黃金時間4到6分鐘之內進行有效急救措施,所謂的有效急救措施不是放血,而是必須有人工方式代替心臟跳動,例如:採取人工心肺復甦術CPR、施以體外電擊器、機器心外按摩或是葉克膜等。
蔡光超補充,以往民俗療法中也會提到,中風暈倒可以戳破十個手指放血。他表示,這是因為有些疾病症狀,如昏倒、眩暈、抽搐等,乍看起來像是中風,此時若給予扎針等疼痛刺激在人體感覺神經較集中的手指尖上,病人的確很有可能因疼痛而清醒過來,但是讓病人甦醒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放血,而在於疼痛刺激。假如真正中風,扎針放血也是無效,因此有關扎針放血的療法均為民間錯誤解讀。
🌏爭議點八、傳言提及「不管哮喘還是急性喉炎等,發現病人出不來氣,憋得臉紅脖子粗,趕緊用縫衣針刺破其鼻尖,擠出兩滴黑血即癒」,是否屬實?
📍(一)黃柏堯表示此方法為無稽之談,若民眾長期有氣喘、肺病,建議民眾當下立刻使用緊急救命的噴劑,有呼吸困難症狀,馬上就醫。至於民眾如果因為喉炎而扁桃腺腫大,甚至造成呼吸困難,應盡快到耳鼻喉科就醫。
📍(二)蔡光超指出,這方法是錯誤的,刺破鼻尖原理也是疼痛刺激,有些呼吸困難的患者,可能是因為喝酒喝多、吃藥吃多、過度換氣,或是太激動、太緊張等情緒反應造成,這類病人若給予疼痛刺激,可能會因此轉移注意力,讓呼吸變得比較順,才讓人誤以為所有呼吸困難都會有效。但如果是病人呼吸不過來是因為氣管或肺部問題,無法靠疼痛刺激解決。
蔡光超也補充,且黑血一定是流出血管很久的血,人體各部位血管的血都是紅色的,只是鮮紅或暗紅的區別,但一定不會是黑色。
☀結論
📍一、查核中心找到一名為「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網站,該網站也稱秘書長為查爾斯。然而並未找到任何新聞報導或提及查爾斯發表傳言所述訊息。
📍二、專家指出,傳言所述急救方式均沒有效果,反而會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完整查核報告請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4334
橫膈膜高度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歌者的智慧」筆記
在「符立中筆記」音樂評論的書中,偶讀到一段資深聲樂家金慶雲老師的話,深有同感「在一切的藝術中,音樂最是短命。而在沒有留聲機的時代裡,任何用語言或文字對音樂的描述,都像是水中撈月,而在一切的音樂詮釋中,演唱家的生命更是短促,隨著身體的衰老與死亡,死去的不只是一個演唱者,連同他的樂器也一起埋葬了。一切樂器皆人造,唯獨人聲乃造物者所賜,人生不只是樂器,發出的不僅是音樂,還包括語言、詩與戲劇,歌劇就是淋漓盡致的最佳寫照。」
現代人由於拜科技所賜,靠著手上的遙控器,就可以聆聽各種影音,對於長期耕耘致力於演出的歌唱家而言,每一場演出都是新的創作與體驗,旋起旋滅的藝術,呈現的是唯一與短暫的永恆,和錄音間百般雕琢的成品,絕非能相提並論。
在學聲樂的路上,頗多崎嶇,一方面樂器就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看不到,摸不著,全憑內視覺與內聽覺的領悟與想像。光憑信心和努力也未必有成效,歌唱家席慕德老師用貼身的學與教的經驗,集「歌者的智慧」分享給讀者,不管知識認知與理解或肌肉、力度與聽覺的運用,都值得用心品味與思考。好的聲音是自然而不明顯,當歌者受正確的訓練,站在舞台上呈現的都是一種反射動作,要唱得扣人心弦,不在於曲子的難易,而是要用心靈唱歌。
初學聲樂的人,通常只看到音符和節奏的差異,聲樂老師常講不是發出聲音就叫唱歌,當歌者在唱歌的時候,應該要掌握音與音之間的張力,和聲與和聲之間的變化和力度、語言的色彩、氣氛的變化和彈性速度的掌握,詮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
聲樂的學習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知識與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外,需要更長時間對於肌肉、力度與聽覺的追求。光是肌肉與力度的關係,要做到純熟至少都是數個月到數年工夫,所有的練習都是基本功。
開始練習時一定要說到呼吸法,因為這是發聲時的動力體,上課時我們通常會提出四種呼吸法供學生自主練習,(一)快吸慢放,一秒瞬間吸氣完憋住五秒,再慢從齒縫間吐氣35秒起跳,越長越好。(二)快吸快放,瞬間一吸一吐,維持60秒不間斷,頻率要等速,而次數是關鍵,每秒若做到4次吸吐,一分鐘就累計240次循環。(三)慢吸快吐,最慢速度吸滿一口氣,憋氣5秒後急吐氣。(四)慢吸慢吐,慢吸到氣滿後憋5秒,再等速吐氣。
呼吸法的練習是每天的功課,待到橫膈膜的運作可以受大腦控制為原則。一個成功的歌者絕不應只有美麗的聲音,重要的是唱什麼要像什麼,許多人享受唱歌的樂趣,殊不知唱不好對別人是種折磨,所謂「唱歌者不知聽歌者的痛苦」之說。
當呼吸法的問題解決後,面臨的就是發聲法,練習發聲的過程中會牽涉到肌肉與支持和位置,這中間絕對需要有一個好聽覺的聲樂老師的陪伴。
唱歌運氣的過程中肌肉不能鬆垮,但也不是都緊張的狀態,要在放鬆中找支持,我們常會要求學生做到「上鬆下緊」,上半身放鬆,特別是臉部表情要儘可能地鬆,但下腹部運氣要維持緊實狀態,以免聲音失去支撐力,而唱出沒有生命的音符。
發聲的樂句都是一首首的短歌,能唱出有生命力的短句,始有可能放大放長樂句的處理,但很多人不明瞭,覺得我是來學唱歌,為什麼老要讓我唱這些乏味的曲調?這就是認知上的問題,簡單的歌都唱不好,如何勝任大曲子的表達?聲音的訓練終結是要忘掉聲樂的技巧,因為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而非歌唱本身。
學習聲樂很需要體力,因此我們希望有志想學唱歌的人,可以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除了讓聲音的表現有更多的可能性外(例如爆發力),也更能尋求好聲音的表現。美聲唱法是人體所有細胞的歌唱,協調的肌肉和搭配好的共鳴,才能發出美妙而圓潤的歌聲,到這裡,我們都在求製造一件好樂器而努力。
學習聲樂的過程一點都不浪漫,而且每個人的條件都不相同,問題也各有差異,一個有歌唱天賦的人,需要具備動人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穿透力的聲音和喜愛唱歌的熱情,然而要成為成功的演唱家的過程更需要紀律與專注,聲音的成長是階段性的,音樂性、熱情和企圖心是讓音樂的道路更順暢的主要原因。
以席慕德老師的音樂資歷與經驗談「因材施教」
聲音是歌者的樂器,歌唱牽涉到的不只是聲帶,聲帶周邊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唱歌的人全憑聽覺和身體運作的感覺,聲樂技巧就是在不斷的重複與練習中,而成為一種反射動作。
沒有兩個人的聲音是完全一樣的,學習唱歌是很個人的事,就因天生樂器結構限制與與學習的領悟力因人而異,一個人的音色、發聲器官和體型有關,而聲音典型的形成,則和他的個性、氣質、情緒、對事物的敏感性和甚至和血液循環的快慢,都密切相關。
好的聲樂老師,除了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聲音特色,讓其天賦做最佳、最有利的發展,而非一味的追求高音,唱不好或聲音不美,很多都是因為發聲法出了問題所致。聲樂學習是漸進式和階段性的,若早期養成的壞習慣、錯誤的學習方式或錯誤的觀念造成,其實要花更多時間導正。
願意花時間學唱歌的人,一定是本身熱愛歌唱,聲樂技巧的訓練是一磚一瓦慢慢累進,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嚴厲的監督,一百次錯,也不會有一次對,畢竟音準、節奏和速度都不是模稜兩可之事。
聲音的質感,質感的優劣決定市場價值。
聲音的音質被視為是天賦,而音色常受限於欣賞者主觀的標準。很多人學歌,認為能唱到曲子的高音,解決了音準、節奏和咬字,就能登台唱這首歌了?至於如何將這些因唱得更悅耳、動人、更符合作品的風格或更舒服,卻是很多人不太考慮的事。席慕德老師舉了一個親身聆聽「霍夫曼的故事」中一首花腔詠嘆調「在樹籬上的小鳥」的看法,最終老師說,粗糙的花腔、尖銳的花腔或掙扎的花腔,都不算花腔,若不能做到乾淨俐落、清澈透明和讓聽的人驚艷,就不要輕易嘗試。
聲音不論高低、亮暗或輕重,都有其特殊的質感與光澤,聲音的質感是每個歌者,都應該思考的課題。
國際大賽的評審在聽什麼?入流的演唱大概基本條件都在伯仲之間,漂亮的聲音和純熟的技術之餘,評審最想收集的是一種能夠吸引感動他們的聲音,那種甜美而溫暖的音樂性處理,真誠的表達出歌中感情的歌唱。
好的聲音是要能夠唱什麼像什麼,用不同的技巧和音色達到不同作曲家的要求,形成所謂的曲風。例如演唱歌劇和藝術歌曲就是兩種迥然而異的世界,歌劇強調的是炫耀聲音,歌者的呼吸、體力和口型,為製造音量而預備,讓歌聲可以根據劇情,達到音樂的高潮為要;而藝術歌曲則是歌者內在美的最高表現,強調的是如何透過作曲家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藉由音符呈現精煉語言的情緒與意境,歌者強調的是詮釋與咬字,如何透過音節間的音符或空白,營造出歌曲的獨立情懷。
席慕德老師認為聲樂學習的目的是製造圓潤、持久又光亮的聲音、能夠演唱不同速度、節奏和風格的歌曲。
聲樂教學技巧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一)、呼吸法:橫膈膜呼吸或腹式呼吸,就是要做到意識控制氣流,使之能平穩而有彈性的運氣和分句。
(二)、共鳴:是指母音在氣流上頭射出正確音高後的共振效果,通常依據音高決定腔體的共振的多寡。共鳴不是歌聲的全部,需要搭配歌詞中的母音支持,咬字、音高和音準的相互配合。
(三)、咬字:歌樂就是有歌詞的音樂,絕對不能含混不清,即使為使聲音圓潤也沒有商量的餘地。咬字清晰度與發聲有絕對關係,發聲位置偏差、口腔空間大小、舌根和舌頭擺放、嘴唇肌肉的放鬆度和下巴太緊都有密切相關。
(四)、口腔空間:最好保持一個可以隨更換母音與音程變化,靈活運用舌頭、嘴唇和下巴的穩定空間。
(五)、聲音位置:確定保有一種統一的音色,和遊走於低中高三個音域運用自如的位置。
(六)、舌頭:保持自然平放。
唱歌是一件高度協調的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聲音。
歌曲詮釋-1(引自習募得-歌者的智慧)
唱歌感動人與否?詮釋最重要。詮釋是將原作精神和理念透過演出者的技巧與修養,呈現在第三者面前的過程。以歌曲的詮釋來說,可分為語言和音樂兩大層面,首先要談的是語言也就是歌詞,通常都是詩詞作品,歌者有義務在演出前,認真下功夫研究歌詞的意義與內涵,藉詩句處理,揣摩語氣和咬字,特別是輕重音的分辨、明暗音的區別及母音字重量和開、關母音的差異,進而考慮氣氛營造的曲趣等,人聲不像樂器有固定音色,歌者受自身聲音、個性與對詩詞內涵認知的影響,對於歌曲詮釋可謂每個聲樂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除非他開口,否則你永遠無法知道會聽到什麼。
歌曲詮釋-2(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客觀詮釋就是參考作曲家的規範條件:如音高、節奏、樂句長短、力度和表情記號的指示或過去歌者的詮釋。大原則先把握曲風是戲劇性或抒情?伴奏的角色是寫情或寫景?是跟著詩的旋律線或襯托或以同樣動機貫穿全曲?歌者要研究的是1.曲式和詩歌段落的關係2.調性轉換和詩句的關係3.樂句長短與呼吸的關係4.字的明暗與聲音色彩的利用5.聲音色彩和和弦的關係6.休止符的運用7.力度與張力8.速度與節奏9.彈性速度的利用等。好的歌者必須掌握語言與音樂的相關知識和修為,透過歌唱技巧營造歌曲氣氛,發揮個人聲音的色彩,展現個人風采於舞台,始能讓詮釋變得有趣又充滿吸引力。
歌曲詮釋-3(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教授藝術歌曲最難的就是啟發歌者的想像力。歌者光有美麗的聲音、優異的聲樂技巧和超強的是譜能力,照譜一板一眼的演唱,是無法唱出動人的歌聲的。藝術歌曲是詩樂合一的作品,作曲家從詩詞中獲得靈感創作,其意境與氣氛猶如一篇動人的故事,有畫面有情緒,歌者必須善用聲音的色彩與含蓄的表情,帶觀眾進入歌曲的情境中,靠的就是文學的修養和充分的想像力。歌者要從詩詞中找到原始的靈感,然後再從音樂中找到呼應,用自己的技巧表達出曲趣,不妨在了解歌詞涵義與音樂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先自問1.誰在說話?2.對誰說話?3.在哪裡說話?4.說些什麼?5.說話時聽聞到什麼?6.歌曲結束時說話者的心情有何變化?當歌者有辦法在自問自答中找到相應的答案時,就不會言之無物了,唯有歌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影響觀眾,從聆聽中找到感動與樂趣。
歌唱的技巧、美麗的聲音、豐富的想像力與深厚的文學修養,都是舞台上個人風采與魅力的熟成。表演者必須讓觀眾的眼光專注到自己身上,讓聽眾彷彿看到歌中情感而隨之入境,誠懇地展開心靈神會之旅。
聲樂藝術是金字塔頂端的藝術,發聲技巧繁複,細節難以勝數,藝術歌曲不是為普羅大眾所寫,因此,這條路一路走來,一直都是艱辛、充滿著競爭、需要長期努力奮鬥與自我突破的生涯。此書席慕德老師多以德國藝術歌曲出發,因為,那是行之有年、被世界各國認定的歌唱藝術的典範,然而,當所有的藝術都不斷推陳出新之際,我們也需要有新曲目,藝術視野與人文修為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最重要的是鼓勵作曲家和文學家對於自我文化認同,多創作有質感,反映時代與社會現實的國、台語藝術歌曲,提供演唱家發表的素材與舞台,當國家最高文化單位都主張流行音樂是主流時,傳統聲樂藝術工作者,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路?其實是所有關心古典音樂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文:王淑汝老師
橫膈膜高度 在 Goddess Yoga T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預防腰痛不能小看的三個常識 - 初學者篇 》
1.)坐在坐骨上 🧘
對許多瑜伽人來說好像是老生常談了,但你會很驚訝的發現其實還是很多人不太清楚這個概念。坐在一張椅子上,把掌心壓在臀部下方,隨意挪動一下找到臀部兩邊內部圓圓的坐骨,然後提起臀部五公分,試著做出微幅翹屁股的動作用雙手把臀部向後撥,再重新坐下的同時把重心座落在坐骨的正上方,視線平視前方膝蓋保持與髖同寬,讓頭顱肋廓與骨盆來到同一條鉛垂線上,並保持骨盆中立,這樣就會來到腰椎相對負擔最小的坐姿。
2.)用屈髖取代彎腰 🏃
當要降低身體的高度如撿東西、綁鞋帶、拿拖鞋等等,要先微幅屈膝,讓重心來到臀腿,保持脊柱穩定腹部內收,然後用臀腿的肌肉來控制髖膝踝的彎曲角度完成動作,起身時一樣重心稍微後移來到臀腿,在利用臀部與大腿後側肌肉下拉的力量,邊保持脊柱穩定邊帶起身體,如此一起來不僅鍛鍊到臀腿的力量也讓腰椎負擔在負擔最小的情況下動作,所以不要讓彎腰這個動詞誤導動作發生的位置,而是讓 “髖” 這個人體的運動中心來主導動作。
3.)呼吸啟動內核心 💪
吸氣的主要肌肉是橫膈膜,所以吸氣時有意識的下推橫膈,讓腹部前後左右360度都擴張,就能產生適度腹內壓穩定腰椎,而吐氣是有意識的將腹肌(尤其是腹橫肌)往身體的中心集中,同樣能用肌肉的力量來穩定腰椎,當吸氣吐氣的肌肉群都能夠正常運作,就會讓腰背在每個呼吸間都有衛兵保護著,這樣一來關節負擔小疼痛自然不易產生喔。
以上簡述重點,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最好還是當面請教專業老師會更清楚安全喔!♥️
【大人的守護脊椎功能瑜伽|三堂課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
🎯向文明病說掰掰!透過功能性的瑜伽練習,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https://ps.yottau.net/KH9AR
橫膈膜高度 在 香川縣橄欖牛#6590橫膈膜1.9#食安集品#JipinFood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自主開發的“Kokuou旨皇牛”品牌也以京都肉類市場為中心獲得了 高度 評價。 ... 香川縣橄欖牛#6590 橫膈膜 1.9#食安集品#JipinFood#Japanese#wagyu#橄欖 ... ... <看更多>
橫膈膜高度 在 愛心婦幼健康聯盟- 母嬰專家與自然順位唐詠雯博士'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隨著懷孕,胎兒成長,子宮越來越大,子宮底部高度上升,將腹腔內臟位置大挪移, ... 介入包括橫膈膜與做姿勢鬆位來順位,使肋間放鬆骨盆底肌姿勢擺位鬆位來順位,使 ... ... <看更多>
橫膈膜高度 在 [申覆] 醫學一20 - 精華區medstudent 的推薦與評價
20 下列關於後縱膈腔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位於心包後方與胸椎之間 獏B. 食道在內垂直下行
C. 半奇靜脈在第四胸椎高度跨過脊椎 斅D.食道不與縱膈膜直接相接觸
根據 :
1. Grant`s Atlas of anatomy / twelfth edition p.29
圖A. Left lateral view 為前 中 後縱隔 之定義
圖B. Transverse section ,inferior view 圖示 esophagus 和 aorta 是位於後縱隔腔
2. 實體解剖學圖普 atlas of human anatomy / 原著S.JACOB / first edition / P.79
內容寫到 :
食道為咽的延續,起於第六頸椎的高度,止於胃的賁門口和胃相接, 食道的胸腔部位於上縱隔腔和後縱隔腔 , 在第十胸椎高度穿過橫隔膜進入腹腔.
本題建議處理方式:(請勾選)
亩本題答案更正為:亩A 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1.151.1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