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節、孝子賢孫紀念先人的日子。談香港墳場,大家都能數得出柴灣、將軍澳、荃灣等華人永遠墳場,但大家又有否聽過新九龍七號墳場。
它是一個已消失的墳場,它的出現與消失,見證了香港城市的拓展與變遷。
這個墳場設立於1935年。根據1936年報章報道,它位於「九龍牛奶房」——即九龍維記牛奶有限公司、今日彩雲邨對上的山地,東面接近晏打臣道(今日之安達臣道),南面近大同罐頭公司工場(即今日之茶寮坳),西邊近九龍直通西貢市之陸軍公路,北面靠近往西貢之公路(即今日清水灣道)。
隨著戰後人口激增,當局於1955年公告七號墳場在當年年底前遷葬骨骸,以拓展居住用地;逾期無人認領的骨骸將由當局火化,骨灰遷葬沙嶺金塔墳場。
踏入六十年代,遷葬後的七號墳場荒塚纍纍,荒蕪一片,當局開始安排一些不符合徒置資格的居民遷入,作臨時安置,首批居民來自九龍洗衣街寮屋、何文田木屋區、大坑西平民屋及白布街木屋區等;後來遷進的居民還包括來自橫頭磡、老虎岩(今名樂富)、東頭村平房區(今東頭邨)、觀塘、牛池灣、落山道及茜草灣等徒置區,令該處漸漸形成了一個人煙稠密的徙置區。
當年區內搭建了不少木屋,當地居民依照原墳場的羊腸小徑,將木屋分區為小村落,取名「新新村」、「和平村」、「聖母村」、「新觀村」等。
但由於該處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出入市區皆要依靠非法「白牌車」接載,供水設施短缺,環境衛生惡劣,又缺乏公共電話設備及教育設施;甚至在遷入初期,山路邊不時發現白骨和破舊的陪葬品,令人不寒而慄,深為居民所詬病。
截至1963年9月,該處已住有居民約6,000人,失業情況相當嚴重。
根據1966年報章報道,當局決定將「新新村」及「新觀村」拆遷,安排兩村共約千戶中的九成多居民,移居鹹田(今名藍田)等徒置大廈,改善他們的生活;餘下居民卻因登記資料與當局紀錄有出入,被認為屬僭建戶,遷徙工作拖延多年。
直至七十年代,港府落實在原址興建順利邨,區內居民全數遷出,七號墳場之名隨後漸被人遺忘。
#舊時香港 #舊時香港討論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