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機關的判斷餘地與司法審查/李玉君(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月旦法學雜誌第316期
本文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7年度簡字第20號判決為例,討論行政機關判斷餘地理論與司法審查間之關聯,歸納目前實務學說普遍承認具有判斷餘地的案件類型,並嘗試建立法院對於行政機關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的思考路徑。而後進一步針對本案情形,法院判決認為健保署對於全民健保「被保險人合理住院日數」之核定具有判斷餘地,指出其有判斷餘地之見解雖值贊同,卻未就個案審查衡量行政機關有無資訊不完備等瑕疵,實屬灼見。
✏關鍵詞: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餘地、專家審查、健保保險給付
✏摘要:
本案之爭點在於:健保署對被保險人「合理住院日數」所為之判斷是否合法?此一問題涉及何謂「合理、適當之醫療服務」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與適用。本案判決援引判斷餘地理論,認為「被保險人合理住院日數」之判斷職權,涉及高度之屬人性、專業性、經驗性之專業判斷,鑑於法官審查能力有限與權力分立原則,法院應尊重健保署基於專業醫師本於專業審查結果之判斷,駁回原告之訴。本文歸納學說與司法實務已發展出之判斷餘地類型與法院審查項目,從法律的適用步驟建立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之思考路徑。據此,檢視後得出結論:本案判決因限於專家迷思,未能指出健保署之原處分有應考量之因素而未考量與判斷理由不備之違法情事。
✏試讀
🟧問題意識之說明
本案為全民健保保險對象於臺灣地區外發生不可預期之緊急傷病,於當地醫療機構就醫後,回臺向保險人健保署申請核退境外自墊醫療費用之爭議案件,其所涉及的法令主要為健保法第55條第2款連結全民健康保險自墊醫療費用核退辦法(下稱「核退辦法」)第6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據此,保險對象在符合「於境外發生保險人公告之不可預期的緊急傷病」、「須在當地立即就醫」要件時,即可向健保署申請自墊醫療費用之核退。健保署則依每季公告之核退費用基準於審查後「核實給付」,惟核退金額不得高於核退辦法所規定之定額上限。而所謂「核實給付」依衛福部91年之函釋,係考量世界各地醫療水準及制度差異所為之裁量性規定,依「例外從嚴」之法理,本保險施行區域外之核退案件,除有核退金額不得高於本保險支付各特約醫學中心各類平均費用之上限外,保險人所依循之審查原則應無二致,亦即保險人對施行區域外之核退案件,應有審核其是否適當且合理之權限。基此,本案法院判決處理的爭點乃:健保署對被保險人原告「合理住院日數」所為之判斷是否合法?
實則,全民健保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提供保險對象基本之醫療服務,惟囿於財源之有限性與社會資源分配之公平性,對於保險給付以合理而有必要之醫療服務為限乃制度設計之必然。至於,如何之醫療服務方為合理、適當,健保法第63條第1項則授權保險人遴聘醫藥專家進行審查,並據以核付費用。然而,何謂「合理且適當」涉及評價與判斷,乃行政法領域中之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機關就不確定法律概念在具體個案適用之判斷是否合法,基於依法行政原則與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旨趣4,理應由職司法律解釋與適用之行政法院加以審查,惟因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含意多半模糊,又常涉及許多複雜之主觀、客觀評價事實,法院原則上雖享有最終決定權,但學說上實務上多承認在例外情形下,行政機關於解釋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時,應享有一定的「判斷餘地」,法院應予以尊重。
🟧法院審查不確定法律概念之思考路徑
基於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憲法原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解釋與適用,最終的決定機關,原則上是法院而非行政機關。然而,不確定法律概念中,除有描述性或經驗性的概念6外,也常有許多需要價值判斷或利益衡量的概念,依「機關功能最適原則」,其適用是否宜由法院做完全的審查,不無疑義。是以,針對規範性、評價性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解釋與適用,在實務上最重要的課題即是探求:何時應例外地承認行政機關對行政決定的判斷餘地以及法院在何範圍內得對此項判斷餘地予以審查。就此,本文歸納學說與司法實務已發展出之判斷餘地類型與法院審查項目,嘗試從法律的適用步驟建立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之思考路徑,期提供法院檢視行政決定是否合法時,更清晰的方向與指引。
首先,須辨明的是,此所謂之判斷餘地,應只存在於不確定法律概念對於個案的涵攝,即行政機關對於個案事實是否合於法律構成要件的個案判斷,而不及於事實認定與其解釋,蓋事實之真偽法院須依職權調查證據,依經驗與論理法則認定之;而法律的抽象解釋具通案性,法院有最終的解釋權,應依解釋方法探求法律的意旨,不受行政機關法律見解的拘束。
其次,判斷餘地的存在需有法律的授權,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故法律乃是探求判斷餘地是否存在的形式出發點,而是否存在法律授權可透過法律上明確規定,如德國限制競爭法或通訊傳播法明確授予行政機關判斷餘地,或透過法律解釋承認判斷餘地,因此「具備正當化判斷餘地的實質理由」為存在判斷餘地之關鍵……
🗒全文請見:專家說了算?行政機關的判斷餘地與司法審查──從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7年度簡字第20號判決談起,李玉君(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月旦法學雜誌第316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3815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過去的星期日,3月11日,有兩場投票,影響著香港人。 在香港,是立法會補選。 事緣立法會四位議員,被政府取消了議席,重新再選。 這是香港人和共產黨的戰役。你們選出來的議員,只要我不喜歡,一樣可以取消他們的資格。推倒重來,再選,如再不合意,一樣會再DQ。 直至立法會的議員,都...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的推薦目錄: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公民叮:中央政府(1)-權力分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最新版公民國二上第2次段考考前大猜題重點整理筆記中央政府 ... 的評價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普高公民與社會 的評價
- 關於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侵害地方自治與自治立法權限,發生適用憲法之爭議 的評價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晚陸續有人問我,對趙少康專訪柯文哲的評論。
我本來還疑惑,市長上電視作秀,跟市政有關嗎?
但我看到柯市長的臉書說
「為什麼疫情期間還上專訪?很簡單,正確的資訊本身就是防疫的一環」定調這次專訪就是防疫措施的一部分。
既然跟防疫有關,還是要好好看看市長說了什麼。
今天看了市長的專訪和下午的市府記者會,跟大家報告五點心得:
1⃣️ 認真監督台北市政府的議員,就是綠營打手?
過去我一直不太了解,為什麼總是有支持市長的人,每天很勤奮地跑來貼我綠營側翼的標籤。
我從政生涯一直是社民黨員,至今參加過兩次選舉都是在藍綠夾殺之下自己選。
跟自稱深綠、墨綠、曾和民進黨如膠似漆全面結盟選上市長的柯文哲相比,我跟民進黨的關係應該還很遙遠吧。
直到昨天看了市長的專訪說「打他的議員是要『表忠』」;今天下午的記者會,市長又暗指議員索資是意識形態會妨礙防疫,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台北市長做不好的地方,議員不能批評、不能要求改進。如果議員經常公開批評市長,就是綠色、就是「打」、就是意識形態。
原來,議員監督市府,要畢恭畢敬。如果問了很難回答的、尖銳的問題,就是意識形態、就是綠色。
原來,議員監督市府,只能看市府餵的新聞稿和官方網站,不能請市府提出資料。如果議員因為公開資訊太少,向市府調資料、掀市府的鍋蓋,就是意識形態。
市長種種言論,把議會裡所有認真的議員貼上標籤,這是行政權對監督權明目張膽的挑釁。
在野黨國會立委砲打行政院,叫做監督的力量;在野黨議員批評市政府,就叫做綠色側翼、叫做表忠。
這是什麼標準?恕我無法認同。
把質疑你的人都貼上顏色的標籤,這跟你所厭惡的手法有什麼不同?
我沒有家世背景、沒有大黨當靠山,白手起家能夠得到進入議會為市民服務的機會,我每天都非常珍惜。
我只是每天都用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我效忠臺灣的方式。我為我的國家服務,不為政黨或個人利益服務。
我想,議會裡所有認真問政的議員,都是這樣。
我相信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於「權力分立、監督制衡」。民選市長認為批判他的議員都是別有用心,這才是民主制度最大的危機。
2⃣️ 特權疫苗名單要公布就快公佈,要進口中國製疫苗就在立院提案,不要打政治假球:
柯市長嗆聲要公布總統府第二類人員施打疫苗的名單,我認為,鍋蓋不要只掀一半,要公佈就全部公布。
包括好心肝、振興醫院違規施打的名單,以及台北市政府第二類人員的施打名單,最好都一起拿出來,讓全民一同檢視。
這樣議員也不用再跟衛生局索資,衛生局基層也不用再出來頂包說礙於個資無法提供。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是長官不准提供。
連總統府的名單都可以公布了,好心肝、振興、市府官員的名單一定更可以公布。只是要不要做而已嘛。
可惜,下午蔡副市長就公開說,台北市沒有總統府的第二類人員名單。
到底是蔡副說謊?還是市長亂講?不但沒有正確資訊,又多搞出一個謎團。
而柯市長在專訪中提到進口中國製疫苗的問題,更是奇妙。
目前法規不准中國製疫苗進口,不論藍綠執政都是如此。
國會第三大黨主席、最關心疫苗議題的醫生市長,難道不知道法規限制?
如果認為法規限制不合理,就應該由立院黨團提案要求廢除限制。
民眾黨團認為民進黨官員只能打國產疫苗,就提案並順利通過;如果民眾黨認為應該開放中國製疫苗進口,為何在立院沒有任何動作?
3⃣️ 柯文哲說要提供正確的資訊,卻製造更多的紛亂:
市長昨晚公開講可以公布總統府施打疫苗名單,今天下午副市長公開否認。這已經相當荒謬。
更荒謬的是,如此亂講不只一樁,似乎是市府日常。
⛔️ 萬華設快篩站有兩套故事?
柯市長在趙少康專訪說,萬華阿公店爆發疫情時,陳時中部長反對設快篩站
但在5/14中央北市聯合記者會上,柯市長的說法是
「我們要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分別是中興醫院、和平醫院、西園醫院,另外在剝皮寮,『按照中央的建議加設一個快篩站』」
https://youtu.be/9h9O7-T5P44?t=865
從市長5/14的說法可知,設立快篩站是中央地方共同決策。市府本來設3個,中央加碼到4個。
過了一個多月後,突然出現完全相反的說法,變成陳時中反對設快篩站,不理台北市。
這到底是刻意製造紛亂?還是記憶模糊錯亂?
⛔️ 7/2環南市場設置聯合前進指揮所記者會「被設局」?
根據副市長黃珊珊的說法,當天中央和市府有數次聯繫。
9:45 市長和指揮官通電話,同意設置聯合前進指揮所。
10:10 王必勝傳訊黃珊珊,表示在環南現場簡單站著講即可。
10:39 市場處回報副市長,中央11:30要前往環南巡視並召開記者會。
10:56 指揮中心幕僚抵達環南市場,和台北市市場處副處長確認記者會場地、流程及雙方出席人員。
11:01 市府發言人陳智菡通知媒體「11:30陳時中指揮官召開臨時記者會⋯⋯臺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均會出席記者會」
11:20 台北市柯市長、黃副市長一行人抵達環南市場。
按照目前的資料,市府「最晚」在11點時,就知道記者會時間是11:30。(我當天也在11點就從媒體得知此記者會)
市府發言人明知記者會時間是11:30,但市府卻在11:20才抵達現場,很明顯並沒有會前會的期待(否則不會只提早10分鐘到)
最可能的版本是:
市府發言人沒有讓市長瞭解11:30要開「記者會」,也沒有跟長官做任何確認,就直接整團人出發到現場。
造成只有發言人知道要開記者會,市長、副市長狀況外,後續衍生市長自認「陳時中把我騙去」的風波。
為什麼發言人知情未報、未確認?市府上上下下這麼多人知道要開記者會,只有市長不知道?
這不是平白造成市長和指揮官的嫌隙和社會的紛擾嗎?
⛔️ 疫苗預約系統被惡搞?
早在6月10日指揮中心就已經公開宣佈:6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用「里鄰催種系統」,第9類、第10類開始採用唐鳳網路預約系統。
這不需要任何「內線」,只要每天注意指揮中心記者會就知道。
但柯市長先是拒絕依照指揮中心指引以里鄰催種系統服務65歲以上長者,抱怨唐鳳系統太晚上線,堅持要高齡長輩使用北市自主研發的網路預約,造成亂象叢生。
等到第9、10類如期採用唐鳳系統時,柯市長又埋怨中央的系統讓北市系統派不上用場。
但事實上,6/10中央就已邀請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參與網路預約系統相關會議。但台北市並未派人出席(或許是基層忙著背市長發下來的0608好心肝黑鍋?)
接著在6月17、18、25中央召開三次會議,台北市政府都有派員出席。隨後在6月28-7/2的系統封測,市府也有參與。
照理說,市府指揮官柯文哲,最晚應該在6/17就能同步掌握中央的疫苗預約系統進度。
但市長後來的表現,卻好像一直都被蒙在鼓裡、狀況外。
到底是基層在講市長沒在聽?還是已經無人敢跟市長講真話?
或許,市府內部的溝通不良「下情無法上達、上命不能下達」混亂程度恐怕已超過大家想像
4⃣️ 柯文哲2019還說旺中是紅媒,2021卻為中天讚聲,還把藍綠白的多元媒體生態,說成「只有一種聲音」,與旺中論調不謀而合:
中天電視「不予換照」之際,高唱「臺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的論調,並製作圖卡指稱全台灣的新聞台都是「綠媒」(包括TVBS、東森、年代、壹電視)
昨夜柯文哲市長在專訪中,表示看49~56台,都快以為自己就是共產黨,暗示每台都在抹紅他、都是綠媒在攻擊。
這樣的論調,和旺中的世界觀驚人的相似(難怪市長會熱情為中天讚聲)。
每一家媒體都有立場,這是事實,不用否認。而台灣多元的媒體環境,也絕非只有一種聲音。
台灣有藍媒、有綠媒、有白媒,政治評論員也有藍有綠有白。
只要不是有中共政治任務的紅媒,都是多元聲音的一部份,政治人物都應該以包容的眼光看待。
政治人物因為沒有全方位受捧,就把所有媒體不分青紅皂白打成「綠媒」(連T台、東森、年代、聯合、中時都是民進黨的媒體?)這是對全體新聞工作者和政治評論員的侮辱。
趙少康先生身為政媒兩棲名人,也主持政論節目(收視率也挺不錯),聽到柯市長說每一台政論都在抹紅他,竟然沒有當場表示任何異議。
難道趙少康先生也認同TVBS是綠媒?趙少康也在抹紅柯文哲嗎?
如果媒體都是綠媒,柯市長會有這麼多專訪可上?
先為中天讚聲,又把中天之外其他所有媒體全部打成綠媒,營造「非紅即綠」的二元對立,這真的是首都市長的格局?
5⃣️ 常言道,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走遍半個世界。
當謊言走遍半個世界時,做事的人就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看完整場專訪,我實在看不出發動這種政治表演,對當下防疫有任何幫助。
全民還在繼續三級防疫,疫情最重災區的市長,不但上電視做政治表演攻擊政敵,還釋出大量真假未明的爭議言論,引發一連串政治紛擾,看在人民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
苗議員的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苗議員的line
https://lin.ee/fIqp8Sm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扭曲的歷史(李怡)
我們不能用現在已經擁有的眾所周知的資訊,去質疑當年的歷史,質疑當年人們為甚麼沒有那樣的認識,那樣的覺悟,會允許發生那樣的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次年蘇俄即發佈宣言,放棄其在華一切利益,得到中國社會普遍好感,孫中山提出「以俄為師」的口號。但蘇俄沒有兌現承諾,反而在外蒙古和中東鐵路問題上不斷侵犯中國利益。
十月革命後,全世界興起社會主義熱潮,四年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再三年國民黨進行改造,聘蘇聯顧問建立列寧式政黨,採取「聯俄容共」政策,成立黃埔軍校,由中共的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準備北伐,以武力推翻合法的民國北京政權。當時全世界許多知識分子被社會主義理想迷倒,中國亦籠罩在這股追求平等的思潮中。
1911年辛亥革命後,次年成立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到1928年被北伐戰爭推翻,民國北京政府維持了17年。北伐戰爭的中途發生國共分裂,但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對民國北京政府都是極度醜化、妖魔化,稱之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所有歷史書寫、課本、書籍、影視,北洋政府都脫不了「軍閥混戰」、「野蠻無知」、「壓榨百姓」的形象。
歷史真相被扭曲了幾十年,直到2012年,河北大學教授王鐵群寫了一篇長文:〈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是中國民主社會的開端〉,他指稱「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17年,是中國民主社會的開端,其民主程度雖比不上今天的台灣,但卻是20世紀中國最民主的時期。民國北京政府的總統和國會均由選舉產生,建立並認真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不是中央集權,而是地方自治。地方官員非中央任命,而是由當地公民普選產生。中央與地方清楚劃分財權與事權。
那17年也是中國大陸的學術、言論和結社最自由的時期,大量獨立媒體如《京報》、《新青年》、《語絲》、《晨報》的言論都很大膽到位,這時期催生了新文化運動。
北伐推翻了一個具自由法治民主雛形的政權後,中國就進入兩個列寧式政黨相互爭戰和輪流專權的局面。為甚麼共產黨會在當年贏得輿論、民心,並最後奪得政權呢?美國作家Barbara W. Tuchman在《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11-45》一書中提到一件事:抗戰期間,有幾位記者訪問延安回到重慶,向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讚揚共產黨人廉潔奉公、富於理想和獻身精神。宋美齡默默地凝視長江幾分鐘後回身,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們講的有關他們的話是真的,那我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嘗到權力的真正滋味。」這句話說得睿智而感傷,更預言了中國其後幾十年的歷史。沒有錯,延安時期的中共政權,在劣勢中奮發卧身嘗膽精神,確實有點像理想國,不僅吸引了許多熱血青年奔赴延安,也讓一些西方記者、作家對這個窯洞政權刮目相看。二戰後,大陸的知識人,報刊輿論,均受延安精神感召,輿情主導人心大勢,造就了中共在內戰中勢如破竹的勝利。
感傷的是,宋美齡作為當時的第一夫人,已長期享受權力的滋味,這句話顯示她已深諳「權力帶來腐化」有難以抵擋的威力。作為列寧式的威權政黨,她知道難逃這種宿命,而中國正是在性質相似的兩個專權政黨的競爭中,因此她實際上也預言了中國其後幾十年的歷史,也難逃這種宿命。
我自小成長在國難中,從現實和報道中看到的,同當時西方記者、作家和中國多數知識人看到的相似,無論現實還是文化氛圍,都接觸不到對「社會主義救中國」深入批判的思想。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Wong Wai Man
過去的星期日,3月11日,有兩場投票,影響著香港人。
在香港,是立法會補選。
事緣立法會四位議員,被政府取消了議席,重新再選。
這是香港人和共產黨的戰役。你們選出來的議員,只要我不喜歡,一樣可以取消他們的資格。推倒重來,再選,如再不合意,一樣會再DQ。
直至立法會的議員,都是和稀泥;立法會在政治架構上,變得毫不重要;三權分立變成三權合作。立法會保留形式,但不能再監察政府為止,走向北京人大政協的角色。
這條路,大家都不好走。
要達到這個總效果,除非香港人都是順民,否則,北京要一再撕破面皮,再DQ議員,也要付上政治代價,更多年輕人會醒覺,特區政府管治更困難。
北京在同一日,人大幾乎一致通過修憲,結束國家主席的兩屆任期限制,習近平預備繼續擔任領導人,沒有離任時間表。
北京的邏輯是,習近平是黨政軍的最高權力者,共產黨總書記和軍委會主席,都沒有任期限制,單是國家主席一職限制不合理,所以要修改憲法。
1982年鄧小平為什麼要在憲法上加上這一條款呢?
1976年毛澤東死,四人幫被捕,鄧宮廷政變,才從華國鋒手上奪得權力。
中共自立國後,經歷種種運動,反右、大躍進、文革,都是因為全國權力,集中在老毛身上,造成無數災難,所以才覺得需要規定主席和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這在一黨專政的國家尤為重要。
法國總統一屆五年,可連任一屆,共十年,但他們有反對黨,在野每天監察,還有新聞自由,在民間批評施政。
但中共沒有。
一旦終身領導人,他將聽不到反對和批評的聲音,錯誤政策,只會一直錯下去,一如當年老毛。而且獨裁者永遠找不到下台的時機。
無論如何,在三月十一日,北京人大幾乎一致通過了這次修憲。習近平已不需要接班人,他沒有準備交棒。
香港人的選舉結果並不理想。補選四席,民主派只能拿回兩席。
北京很重視這次香港立法會的補選,不惜人力物力。他們希望做成的印象是,市民接受DQ,再選,如果民主派四席全輸,就表示香港人認為DQ合理,被取消資格的議員是咎由自取。
功能組別的一席難打,這本來就是魔鬼制度,為港共度身打造。
今次他們不敢掉以輕心,集中一位代理人,沒有上次姚松炎偷雞機會。司馬文得票已高過上次姚當選的數字,只是對手只有一人,沒有分散票源,也因港共嚴陣以待的部署。
失掉九西一席,全港可以一哭。
姚松炎在議會一年的表現,有能力,勤用功,有道德,專業的君子,真正發揮了立法會監察政府的功能,真正代表市民的代議士,可惜……
投票率太低了,只有平均43%。
對手組織鐵票很努力,甚至不擇手段;但代表香港利益的市民,太意興闌珊了。合資格的選民,只有一半登記,登記了的選民,今次只有43%出來投票。
鐵票掌心雷的數字是固定的,勝負便取決於投票率上,53%,鐵票毫無作用,43%,不是全輸,只因幸運。
九西,有二十七萬選民沒有投票的,而姚松炎,只輸二千多票。
論語子罕篇第十八章:
子曰: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一切事業,都是如此。所有的道德修養,就是要征服自己。孔子說,如似挑土堆山,一百擔泥,已挑了九十九,只欠一籮,止,就停了,未能完成大業。誰叫你停止的?吾止也,是你自己心裡疲累或退縮,不是什麼客觀因素。
又如填平一塊地,倒多一籮泥,就高一點,這個進步,也不是外來因素,是自己努力結果。孔子強調,一切成功失敗,都是個人修為,不要推在外來因素。
今次補選失敗,只因全港選民冷淡。
習近平因他的中國夢,要做終身領導人,在一黨專政下,他不容易找到全身而退的下台時機。在可見的將來,他大權在握,沒有制衡力量,對香港政策,只會愈來愈緊,議會法庭,愈來愈廢,香港人消極冷淡,正合乎他們三權合作的目標。
香港上至富豪,下至基層,都以為對專制極權柔順,就可以乞討一點空間,繼續過去的生活形式。南唐後主李煜都是這樣想,當他被賜毒酒時,他死不瞑目。
趙匡胤回應: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香港人與其任由宰割,不如善用手上選票。
#中共政權 #習近平修憲 #311補選 #DQ議員
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3年1月9日立法會會議的延續
- 捍衞法治和司法獨立
張超雄議員:我發言當然是支持郭榮鏗議員的原議案,捍衞我們的司法獨立和法治精神。正如包致金大法官說,我們今天面對的,確是一場威脅香港司法制度獨立性的司法風暴。我們究竟還能否維持一個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制度呢?在我們面前,這正正便出現了變化。
代理主席,我們很清楚,權力會令人腐化,絕對的權力當然會令人絕對腐化。人類智慧發展到今天,我們知道,純粹倚賴人們自我約制是困難的,因為人性有善、有惡。所以,當一個專權、極權的政制出現時,往往會盛極而衰;好的皇帝、好的領導在位後,權力也會使他或他的後人變得腐化。專權帶來的後果必然是災難。因此,我們必須把權力分開。所謂三權分立,便是現代社會的一大進步。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三權分立的制度,無法將權力分開,互相制衡,社會、國家便不會長久。
所以,香港今天要保存這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回歸後,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極權政體下,他們的三權並不分立,反而是三權合作,中央統治是一個極權的政體。因此,他們是三權服務一權,便是行政權、統治者和黨獨大。
然而,在回歸時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制度跟香港的制度距離太遠,我們知道香港在各方面均走前了很多,所以才要有《基本法》,才要在《基本法》清楚說明要讓香港終審法院擁有終審權,而並非把終審權交予中央。可是,這當然也有一定限制,便是在國防、外交、中央與香港的關係上,我們應該尊重中央,因為我們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
然而,"一國兩制"的意思是,我們仍然可以維持三權分立的制度。在回歸後,我們的確在《基本法》看到,中央政府不能完全放心把所有權力交予香港的終審法院,所以要預留一個位置,讓人大擁有最終解釋權。
理論上,這項權力應該避而不用,不能輕易動用。很簡單,如果真的要三權分立,所有東西,國防、外交,以及與中央的關係除外,一旦經歷了司法程序,便要服從最終的決定,這樣才會有獨立性。可是,現在卻預留了解釋權,即是如果輸掉了官司,人大最後重新解釋了法律,以後的案件便要據此解釋來判決。換言之,人大是大獲全勝,我們甚麼都得聽從。
眾人皆知,每次人大釋法,便是對司法獨立的一次打擊。這是很清楚的,但這是一種折衷、一種妥協。中央政府要這樣才能放心,還有甚麼辦法呢?我們只有希望這是一項備而不用的權力。然而,到現時為止,這項權力已經用了4次,包括吳嘉玲案、莊豐源案,每次均造成相當大的打擊。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律政司司長竟然再次引入令人更害怕的做法,便是要求人大解釋,它的解釋會否包括籌委會於《基本法》擬好了多年後,在報告中解釋的所謂《基本法》立法原意,使之成為法律的一部分。
代理主席,這是很駭人的。據我理解,在普通法裏......我當然不是法律專家,但最低限度我們是看法律條文。我們不可以臆測法律原意,法律原意是任由你怎樣說的。當然,籌委會是可以作出解說,但如果籌委會在10年後、20年後又說出另一套立法原意,我們怎麼辦?換言之,我們是要任由它怎麼說。
如此駭人的事,律政司司長竟然也做出來,這是否破壞了整套普通法的精神呢?再者,司長更不能保證,如果法院判決無需尋求人大釋法,司長也不一定聽從。在莊豐源案中,當時的律政司司長是梁愛詩,她也肯承諾服從法庭,但袁國強司長卻不肯承諾,他是否打算輸打贏要呢?他現在以這種方法推翻當年莊豐源案的判決,是否要終審法院自摑一巴掌呢?受影響的人被蒙在鼓裏,他有否通知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提出反對的權力?他是否在破壞法治精神呢?
所以,我支持原議案。謹此陳辭。
日 期: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時 間: 上午11時
地 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
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最新版公民國二上第2次段考考前大猜題重點整理筆記中央政府 ... 的推薦與評價

最新版公民國二上第2次段考考前大猜題重點整理筆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地方稅收. 13K views · 11 months ago #筆記 #會考 #段考總複習 ... <看更多>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普高公民與社會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 會出現中央、地方制度不同的原因為何? (A)我國偏向聯邦國,地方擁有較大自主權(B)五權分立原則. 下,將權力下放地方政府(C)為有效達到因地制宜,完全交由地方規範(D) ... ... <看更多>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在 公民叮:中央政府(1)-權力分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權力分立均權制度 地方稅收. 國中會考百寶袋港港•13K views · 4:16 · Go to channel · 公民叮:國中公民-國二上地方政府(3)地方自治團體、政府架構. 公民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