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糖成癮】:熱愛甜食「無糖不歡」
醫師:糖上癮機制與毒品相同:你知道你一天吃了多少糖嗎?根據推算,台灣每年吃掉56萬噸的糖,平均每人每日吃下67克糖,為建議量的2.7倍。由於台灣的飲食文化多元,琳瑯滿目且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總是隨手可得,特別是香甜可口的點心,或是一杯清涼好喝的飲料總是讓人難以抗拒。然而甜食攝取過多,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和增加肥胖、慢性病等風險[1]。
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喜歡吃甜食紓壓,但過量的話不但容易發胖,更容易傷身。身心科醫師楊仲豪分享案例指出,一名國中生因患有過動症,從小就熱愛吃糖,即便被父母禁止也無法壓抑吃糖的慾望,導致年紀輕輕即罹患糖尿病。這名國中生的父母轉而求助醫師,希望醫師能治好孩子對糖果的依賴[2]。
■「糖」,也會「成癮」?!
一般講到會讓人成癮的東西,最先聯想到的通常是「毒品」類,像是海洛英、安非他命…等等的非法禁藥。也有合法的,不過就需要醫師處方的,像是鎮靜安眠藥。其他雖屬不良習慣,不僅合法也可自由購買,例如: 香菸、檳榔、酒類。至於茶與咖啡,則被當成提神飲料,休閒使用。
然而,近來諸多科學研究結果指出,有一種成癮物質,它不僅會單獨出現,還會隱身在各種食物裡。只要您生活在現代社會裡,而且需要進食,幾乎無法避免吃到。它存在您天天吃的食物中,而且還有「卡路里」!
▶猜到了嗎? 印象中只是食物的「糖」,竟然也是成癮物質。
依照「成癮物質」的定義:首先,攝取後會感覺愉悅;然後,使用量會愈來愈大。停掉不用後,會出現戒斷症狀,身心不舒服,因此很想再度使用。
▶我們來看看,「糖」有沒有符合上述「成癮物質」的定義?
糖份進入身體之後,會刺激大腦釋放「血清素」(serotonin)以及「多巴胺」(dopamine),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會讓人「感覺良好」。這能解釋為何很多人一旦壓力大,就想吃甜的;吃了甜食,就覺得心情好多了。
然而,陡然飆升的血糖會讓身體大亂,於是身體接著分泌「胰島素」,以讓血糖回穩。胰島素讓細胞從血液中吸收糖分,降低血糖值。然而,進入細胞的糖分要是沒有使用掉,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很多人雖然吃得不油,但是糖吃多了,還是會長胖。
血糖濃度在胰島素的調控下,像溜滑梯一樣降到低點。血糖降得太快,人會覺得情緒低落、乏力,甚至感覺頭昏、手抖。這時,最好的解方就是伸手再拿一塊甜食…
甜食就像雲霄飛車一樣,讓人的血糖值與情緒瞬間飆高又急墜,玩過一圈之後,還想再來一次,再一次…,口味愈來愈重,用量愈來愈大…,終於,上癮到無法自拔。
「糖上癮」在台灣的盛行率,恐怕是嚇人的高。君不見整條街的飲料店,幾乎開到三步一間,便利商店的冰箱裡,也永遠有各種含糖飲料待售。再觀察一下周遭有多少人幾乎不喝白開水,手上總是提著飲料杯,或是拿著汽水瓶,只喝有甜味的液體[3]。
■糖、毒品、成癮、大腦獎勵機制
糖與古柯鹼不僅外觀有些相像(都是白色的粉末),對大腦的作用也有些相似!我們攝取的糖能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大腦中的獎勵機制有緊密關聯。
什麼是「大腦獎勵機制」呢?您是否曾在飽餐一頓、吃下一大碗冰淇淋、或是抽完早晨第一根香煙後感到心滿意足,充滿活力呢?這就是多巴胺啟動了大腦獎勵機制,讓人感到愉悅的結果。
天擇讓人類大腦演化出這套獎勵系統,鼓勵我們去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追求異性、繁衍後代。在自然環境下,大腦獎勵系統驅使人類去做出對存活與繁殖有益的行為。但在人類文明發展後,各種刺激性物質如糖、尼古丁、毒品開始出現。這些物質能夠激發比天然食物更強烈的獎勵訊息,讓大腦一試成主顧,難以自拔。
▶糖與毒品都會:
「過度攝取」:成癮後的老鼠會需要越來越多的糖來得到滿足。
「戒斷症狀」:停止供應糖給已經上癮的老鼠會使得他們焦躁不安。
「強烈渴望」:戒斷糖的老鼠再接觸到糖時,大腦會產生異常強烈的獎勵訊息。
「交互作用」:成癮的效果會交互影響,例如過量攝取糖的老鼠也更容易酒精上癮。
更糟的是,腦部獎勵中樞會對糖的刺激越來越不敏感,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吃更多的糖才能得到與之前相等的效果。這個情形也出現在酒癮、咖啡癮上,經過長期訓練,人們能增強對酒精與咖啡因的耐受力,而越喝越多。
糖對大腦的獎勵機制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雖然肚子不餓,但還是會有那種「嘴饞」的感覺。就是這類「高度獎勵」食物對大腦的刺激,才讓我們在熱量足夠的飲食下,仍然吃個不停[4]。
■糖與肥胖及慢性疾病的關係
說到肥胖,大家都會想到攝取過多的脂肪,但其實「糖」也是默默的幫兇,而肥胖同時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因素之一。小時候常聽到一句俗語:「能吃就是福」,要吃什麼?吃多少?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是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或者過量的進食易導致肥胖,就可能為慢性疾病埋下危險因子。
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的發展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卻也發現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也隨之增加。也觀察到導致這些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為「代謝症候群」,而肥胖更是影響其中的重要因子。
所謂肥胖是指體內脂肪不當或過多的累積。由於肥胖會使體內過多脂肪釋放出游離脂肪酸或發炎因子,影響胰島素降低血糖的功能,另外肥胖也易造成胰島素阻抗,引發高血糖的發生,則可能會誘發糖尿病,若再加上血脂高易使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可能誘發高血壓的問題。
所以當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又合併有肥胖的問題時,就要監測體重,並且好好控制飲食了!因此降低食用精製糖類,不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也可以避免造成肥胖的風險[1]。
■糖上癮對身體的傷害
權威期刊《自然》(Nature)上在2012年發布的《公共衛生:糖的毒性真相》一文指出,在依賴性心理和生理上,糖和酒精,甚至是和毒品上癮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很多科學家都把糖稱為「合法的毒品」。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調查了23個國家人口的死亡原因,調查結果指出,長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壽命要比正常飲食的人減少10到20年,世界組織還因此提出了「戒糖」的口號。事實上,過量食用糖不只是會發胖,的確會對人體的8個器官組織(牙齒、血管、皮膚、眼睛、骨骼、膽囊、肝臟、胰臟)造成嚴重的傷害[5]。
■戒糖的6大好處
這裡要說的戒糖,是要請大家從「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做起。先戒掉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哪些食物是有添加的精緻糖呢?其實除了天然的蔬果、牛奶、穀物之外,如果你吃到會甜的東西,常常都是額外添加精緻糖做成的。
不管是手上拿著的大杯珍奶、飲料、調味的牛奶、可樂、冰糖滷味、各類醬汁、冰淇淋、糖果、餅乾、各類麵包蛋糕等烘焙品,都是額外添加的糖份,這就是我們需要戒掉的。無論廣告告訴你這是用黑糖、蜂蜜、楓糖漿、玉米糖漿、還是蔗糖,這些額外添加的糖份都會豐富食物的風味,但同時也是增加熱量,卻沒有其他的營養成分。
戒糖者會說,剛開始點無糖的飲料後,腦袋瓜像被蒙上一層薄霧,更容易覺得疲憊不堪、頭痛,內心有說不出來的焦躁感呢。然而,請堅持下去,戒糖的好處即將出現。
▶腦袋更清晰
戒糖之後,會讓頭腦裡正常分泌化學物質,讓思緒更清晰。
▶皮膚變好
很愛吃甜甜時,比較容易長皺紋,或有酒糟性皮膚炎、青春痘等問題,而這些狀況在戒糖後會獲得改善。
▶睡得更好
根據研究,精緻加工糖會影響「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慢波睡眠期」是我們睡覺時的深度睡眠期,這段時間沒睡好,精神就比較差,意識鈍鈍的,比較沒辦法清醒過來,白天學習到的知識、記憶都更難存好放在腦袋裡。而「快速動眼期」屬於我們夜間作夢的階段。擺脫糖分的影響後,戒糖者半夜突然醒來的次數會變少,睡眠時比較不會那麼淺眠,整體來說都能增進睡眠品質。
▶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機會降低
開始戒糖後,就可以減少熱量攝取,體重會降低,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降低,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根據研究,每天熱量來源中,糖分占了25%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每天糖份佔熱量10%人的兩倍。
▶牙齒更健康
口腔內有糖份時,細菌就容易滋長。就算每天有好好刷牙,假使隨時來一杯可樂或珍珠奶茶,就會讓口腔成為細菌生長的好場所,就很難維持口腔衛生[6]。
身心科醫師楊仲豪指出,人們對於許多事物上癮皆有一個過程,起初是喜歡,接著就是渴望得到;而當攝取糖分後,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身體感覺「非常渴望」。他提到,糖上癮機制其實與毒品大同小異,差別僅在於糖果可以少量取用,但毒品則完全碰不得。
然而,糖果造成的副作用除了蛀牙、罹患糖尿病還有肥胖等,卻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建議民眾不論再怎麼喜愛吃糖,仍應適量為宜[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1](彰化基督教醫院)「活力營養季刊(82期)」:https://bit.ly/3mAvBrZ
∎[2]CTWant 熱愛甜食「無糖不歡」 醫師:糖上癮機制與毒品相同:https://bit.ly/3d0gTr4
∎[3] 賴奕菁醫師專欄No.25-「糖」,也會「成癮」?!:https://bit.ly/3dNiGik
∎[4](天下雜誌)「螞蟻人注意!嗜糖成癮,小心脂肪肝、痛風、高血壓找上門」:https://bit.ly/3rWSZkn
∎[5]( Heho健康)糖上癮不僅易胖,身體8器官也受傷!:https://bit.ly/3t3RbaW
∎[6](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 )「精緻糖給你的快樂很短暫!戒糖的6大好處:頭腦清楚、睡得更好」:https://bit.ly/31SIdRL
➤➤照片
∎(YouTube)How sugar affects the brain - Nicole Avena:https://bit.ly/3uKycTh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康體位 #嗜糖成癮 #熱愛甜食 #無糖不歡 #糖上癮 #成癮物質 #糖 #毒品 #成癮 #大腦獎勵機制 #肥胖 #慢性疾病 #代謝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權威型父母好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疾病給了你較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讓你能選擇擺脫這種令人招架不住的生活,重拾某種平衡,那你心中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某部分可能會抗拒康復。
如果你遠離真誠的生活方式,忙於照顧他人、取悅他人,早就忘記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真誠地生活,那麼疾病不只是一記警鐘,更是一個出口。
患者最深層的希望、恐懼、需求與渴望常透過疾病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其他表達管道都已經被堵住。
如果疾病已經變成你認同的一部分,或是你心目中自己的一部分,那麼揮別疾病彷彿就失去部分的自己。因此治療身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自我和疾病是可以區分開來的,少了疾病的你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自患病中學到的經驗甚至能在往後助你形塑新的自我意識。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些老人家會用身體的不舒服,來表達心裡的不舒服,或者吸引他人的關心。有些孩子在無意識中,透過生病得到大人的注意,或者因此減少父母的爭吵。生病可能會有附帶的好處,讓當事人不自覺地想保持在生病的狀態。
再舉一個之前書中談到的研究。一位童年曾被性侵的女性讓自己保持肥胖,或許是在無意識中,希望自己變得比較沒有吸引力,藉此保護自己。
罹患疾病跟自我認同交纏在一起,在這篇文章的解析之下,變得脈絡分明。能夠讀完最近這幾篇文章的朋友(晚上還有最後一篇),我真的要給您拍拍手,是需要花些心神,但我自己感覺很值得。
祝願您,能透過生病,來認識更深層的自己!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當患病成為身分
【文/ 傑佛瑞.雷迪格】
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扮演許多不同角色。有時候,疾病可以帶來你迫切需要的喘息機會。也許你的生活中出現無法控制、難以招架的壓力,因此身體停擺,讓你能趁機休息。對許多人來說,患病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受到照顧,他們終於可以把自己置於第一優先。病人不必自己做決定,甚至可能無法主動要求受到照顧,疾病直接為他們安排這個選項。這可能是疾病的意外優點,這部分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但如果疾病給了你較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讓你能選擇擺脫這種令人招架不住的生活,重拾某種平衡,那你心中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某部分可能會抗拒康復。如果你遠離真誠的生活方式,忙於照顧他人、取悅他人,早就忘記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真誠地生活,那麼疾病不只是一記警鐘,更是一個出口。
也有時候,疾病可能與我們的身分認同交織交纏,成為自我知覺的一部分,使我們難以區隔自我與疾病。我每天都會在醫院看到類似的情況,不論是在一般醫學或精神醫學科,患者最深層的希望、恐懼、需求與渴望常透過疾病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其他表達管道都已經被堵住。你該捫心自問:疾病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疾病已經變成你認同的一部分,或是你心目中自己的一部分,那麼揮別疾病彷彿就失去部分的自己。因此治療身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自我和疾病是可以區分開來的,少了疾病的你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自患病中學到的經驗甚至能在往後助你形塑新的自我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我們常輪替換上不同的身分角色。請想像一個玻璃稜鏡:小巧、透明,看似簡單。不過對著光看,稍稍旋轉角度,稜鏡就會接連變換不同的顏色:粉紅、藍色、紅色。你有眾多不同版本,你是某人的先生或太太、兒子或女兒、兄弟或姊妹;你也是某人的老闆、愛人,或是童年老友。你對待小孩的方式和對待爸媽非常不一樣,但這不代表你沒有做自己或不真誠──這只是人類生活的正常樣態,這是長時間與他人經營不同關係所必要的深層互動方式。我們的身分會隨情境而改變。
有時候,我們會故意旋轉稜鏡,呈現出特定的身分樣貌。比方說,我注意到有時候患者會希望我擺出權威醫師的角色,展現出膽識與嚴厲,不過也有時候,我會察覺到他們需要我暫時脫下醫師的白袍,以友人的身分和他們對談,展現我自己的擔心與害怕。我執業多年才逐漸知道什麼時候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拿捏平衡。
有時候我們會自動變換不同身分,但不會特別意識到這個動作。比方說,你可能哄小孩睡覺後走下樓陪伴配偶,這時候你無意識地從媽媽的身分轉換為妻子。我和患者相處時,我會稱呼這個動作為變換面具。我們身分的個別面向就好像面具,露出一部分,隱藏另一部分:露出我們身分中的某一個特定面向,隱藏其餘所有面向。
我們身分的面向也像是世界為我們貼上的標籤,有時候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不論你把身分中的各個面向當成面具還是標籤,一定要謹記的重點是,這不是你的全貌,也不能準確表現出你這個人。疾病可能會變成我們脫不下來的一副面具、撕不掉的標籤,長期的慢性疾病或絕症更是如此。治療身分認同的先決條件在於看穿表層的標籤或面具,了解這之下你真正的本質。稜鏡雖然有無限多個面向,但最終仍是一個美麗的物件,你也是如此。
眼睛所見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我們,靈性傳統長期以來試圖以心靈的文字來捕捉這個面向。著名的神經外科醫師懷爾德.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描述他進行腦部手術的方式:移除部分顱骨後,這時患者保持清醒,他會以小型電擊觸碰患者的腦部,刺激大腦不同部位掌管的觸覺、味覺、記憶、感官知覺、動作。潘菲爾德醫師研究出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的關聯,繪製所謂的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腦功能圖像。但另一個為人所知的軼聞是,潘菲爾德醫師沒有找到掌管自我的部位。醫師刺激大腦不同部位引發各種動作與感官知覺時,患者總是說:「那是你弄的,不是我。」
當前文化中,我們的身分認同常受他人觀感左右,最後反而讓別人來定義自己,不過實際上我們真正的身分認同更為深層、完整而根本。我們的所作所為或過去的行動都不能定義我們;我們也不一定是親密愛人眼中的我們,我們更不等於疾病。真正的自我看不見、摸不著,隱藏在所有標籤與面具之下,那我們要如何經歷到所謂的前景背景變換,看見並體會到真正的自我?我們該如何改變感知,祛除一切面具(尤其是疾病的面具)並看見真正的自己?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權威型父母好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已經懂了,好好說就好了!】
A是個聰明又帶點冷漠的女孩,或許是青春期,也或許是個性,她總是將想關心她的人拒於門外。偶爾,我也會看到A和其他同學說笑打鬧,那是我最替她開心的時候,但多數時的她都很防衛。於是,大家都說A很難相處,漸漸離她很遠。
B和A則完全相反,B非常活潑,是開心果,但只要跟B提到家庭,他就十分痛苦,幾乎拒絕談論。B的爸媽非常關心他,每學期學校日爸媽絕對一同參加,不僅對每個老師報告的事項詳細記錄,還會在會後不斷和老師討論B的狀況。B的爸媽有禮且重視教育,如同喜歡B一樣,我也很喜歡他的爸媽。
A與B再普通不過,也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但他們卻遭遇同樣的課題,讓他們的世界因此黑暗無光......。
___
有一天,穿著短袖的B不小心露出滿是黑青的手臂。 不斷追問之下,才發現:他昨天因為糊塗散漫惹怒了爸爸,因此被痛打了一頓。
「為什麼爸爸要打你?都已經高中了,用說的就好了。你做錯什麼事嗎?還是你跟爸媽溝通方式有問題?」
「我承認我的確讓爸媽很擔心,甚至很傷心。但我每次都是很努力想要跟他們好好說,尤其是我爸,可是不管我說什麼,都很容易吵起來,最後雙方都會爆氣,我爸就會動手打我。」
「爸爸盛怒的時候,不要多辯解,可以先保持安靜或針對態度認錯,這樣可以幫助對方平靜情緒;否則,就會變成後來這樣。冷靜後再溝通,或寫張紙條、卡片,趁爸媽睡覺時投進他們的門縫裡,也有助於他們瞭解你的心情和原委。知道嗎?」
「我爸從我小時候就打我到現在,我都已經高中了!我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好好說?」
「他打你的時候,你是甚麼感覺呢?」
「我家的情況讓我覺得很累!我小時候被打,不會多想什麼,反正大家都這樣,我也覺得自己被打是活該,因為笨才會常犯錯。可是我現在都高中了,還要被這樣打,就覺得恨!我感覺不到他的愛,覺得他只是在發洩,就更不想跟他講話。我現在每天都希望日子過快一點,再過幾年就可以搬出去,就不用待在這個痛苦的家了。」
B是很溫暖的孩子,但他對怎麼和爸媽溝通無能為力,他的家經常像個地獄。我很捨不得,但不論怎麼開導他,即使他知道爸媽是愛子心切、望子成龍,但都無法抹去被家暴的恨意。
「爸爸打你的時候,媽媽有在旁邊嗎?媽媽是甚麼反應呢?」我很期待當孩子受傷的時候,還有另一個大人能保護他,給他溫暖。
「他們是同一陣線,爸爸打我的時候,媽媽就在旁邊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誰叫你要一直犯同樣的錯,爸爸才會這麼生氣打你。』媽媽就像一個冷漠的旁白,目睹這一切,順便判我的罪。」B無奈又有些憤恨地說。
「老師憑良心說,你是真的很多行為都讓大人很無言,連我都常常被你氣到爆炸。但我知道,這麼大還要被這樣打,心裡一定非常難過,所以,我想跟你說:我很捨不得,我懂你的難過。」我拍拍B的肩膀。
「謝謝老師,我知道這是自己的問題啦!」B尷尬苦笑。
「大人也會有處理不好的時候,爸媽有他們對你這年紀的期許,也絕對希望親子溝通是溫和通暢的。但當兩方都越說越氣時,我相信他們在失望與爆怒之下,才有這樣的行為。
這樣的作法當然非常糟糕,老師完全理解你的難過,但我也相信你爸媽絕對是後悔跟不捨的,所以,我希望你能原諒他們,並且把這種痛苦放下。
有一天,你會明白大人也有侷限,以及更深刻體會爸媽的心情。但不論你什麼時候瞭解這部分,最重要的都是不要讓它成為陰影,以及讓這樣的行為複製。懂嗎?」
「我覺得很難啦!因為我已經被打這麼多年了,我現在被打已經哭不出來了,甚至會瞪我爸,每次打完後,我也沒有想變好,只是覺得懶得跟他們吵而已。但我會記得老師的話,謝謝老師啦!」
「我懂,你辛苦了!爸媽這部分當然有很多可討論的,但你也要先反省自己,為什麼你總會有讓別人生氣的點?就像你每天的行為,總是這不交、那不交,然後一堆狀況,難怪別人會氣炸!所以,你自己也要多用心,確實完成每天的責任,只要你確實落實,我相信可以減少很多紛爭,你跟爸媽的關係也會比較好。」
「好。」
B若有所思,他的確是個常讓我擔心的孩子,但我希望他能在每次惹怒師長時,更認真去思考自己就是那個「因」,明白因果關係。
但我更希望A或B或其他孩子,不論犯怎樣的錯,都可以免於暴力的夢魘。
___
大人有大人的痛苦,但大人也該有大人的理智,不論任何情況,都該讓暴力終止。不論是打小孩,或是大人間的互殘,對孩子的心靈都是嚴重傷害。
盛怒之下,請不斷提醒自己離開現場,即使另一半或孩子依然出言不遜都一樣。
重點不是「誰激怒我,所以我才動手」,而是「即使被激怒,我還是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這才是大人,大人有大人的責任,大人是榜樣和身教。
盛怒下沒有好話,最傷人的話往往都是最瞭解你的人說出的;動手之後只有陰影,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們都懂了,他們會記得,你的動手不僅是皮肉傷,更是傷及自尊的核彈。
以暴制暴,只是發洩!
你無法解決問題,但因為有比較高的身份、力氣或權威,所以濫用這些條件去處理問題,你只是用不公平的手段,逼對方閉嘴就範而已。
但期待問題能被好好解決的對方,不僅沒有獲得答案,還被暴力相向,最終除了憤怒,還有不服和不屑。
這也就是很多孩子小時候在暴力下長大,等到有一天他們夠大夠有力氣,有些可能就會對父母拳腳相向,有些則乾脆一去不回。
「愛之深,可以責之切」,但絕不是以「棒下出孝子」、「我小時候父母也是這樣管教我,所以我才這麼乖」作為理由。
過去資訊較封閉,親子關係傾向權威;但在這個時代,孩子們透過網路與各種資訊,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怕與權威對抗。因此,打罵教育除了拉遠親子關係外,沒有其他好處。
給出「愛」與帶出「自尊」,才是教育的解藥。
每個揮出的拳頭,每句如刀般割人的話,孩子都已經懂了,還能清楚記得,所以,好好說,就好了。
大人有大人的痛苦,但大人也該有大人的理智;大人有大人的責任,大人也是榜樣和身教。
#歡迎分享
———
每個成功學生的背後,都有一個人生導師。
我是嘉嘉,我陪你更強!
權威型父母好處 在 5種父母教養方式及其對人生的影響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5種 父母 教養方式及其對人生的影響有四種被廣泛研究的育兒方式: 權威型 、放任型、專制型和忽視型。這些教養方式林林總總,從嚴格管控與苛求, ... ... <看更多>
權威型父母好處 在 較嚴厲的,也因為這樣從小我就習慣隱藏情緒,長大也不太會跟 ... 的推薦與評價
我爸對我的教育方式是比較權威嚴型的,較嚴厲的,也因為這樣從小我就習慣隱藏情緒 ... 不跟家裡拿任何好處,但每次過年回家,我爸依然會用他們教育小孩的方式教育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