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聲新年音樂會,用音樂傳承文化,台灣的聲音大放異采
2021/01/04 中時 鄭家鐘
編按:今年元旦,台灣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新年音樂會,由金曲獎得主李哲藝帶領灣聲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結合人聲、竹笛、泰雅古謠、歌仔戲及京劇,用音樂傳遞對這片土地的希望。資深媒體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對此提出他的觀察與期許。
灣聲一直期許跟國際各大新年音樂會比肩並列。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台灣新年音樂會恐已取得世界唯一的紀錄。在爆滿的國家音樂廳中,人人戴著灣聲防疫口罩聆聽的場面,亦可列入歷史性的圖騰。
透過電視與網路傳播,這項紀錄將成為2021的第一道希望之光,讓世人看到音樂如何團結一方百姓、給出了力量。
灣聲新年音樂會。我要談的不是單純欣賞音樂,而是拉到文化再創與激活人心的高度來看。
首先是灣聲在李哲藝的豐沛創作能量及音樂才華下,成功啟動了文化再創的風氣。為什麼不只是本土音樂的經典音樂化而已?而可以拉到文化的層次?這就涉及音樂在人身上會留下的遠比音樂本身還多。
有人說過,每個人在15歲到25歲聽過的音樂,會他的影響一輩子。這個說法簡單說明了人類吸收音樂作為構建自我意識的重要層面。如同今天演奏的曲目,在第二部分的〈台灣電影交響組曲〉中,第二及第三樂章特別令我感動,因為它們正跨過我的青春期,在音樂中讓人追溯一生性格的元素原來是埋在樂音中的,《黃飛鴻》的〈將軍令〉、《七匹狼》的〈永遠不回頭〉,是多麼與年輕時的經歷共振呼應,至今聽來猶熱血澎湃、甚至熱淚盈眶。相信跟我同一世代的人都少不了這樣的感動,因為它是深植於心的核心記憶。
李哲藝與藍祖蔚的搭檔,講活了電影,演奏出跨世代文化基因,讓這塊土地不同世代的人的青春都連成一條血脈,如藍祖蔚說的:「無論乘著黑潮北漂的原住民、唐山過台灣的漢族,都會愛上這塊土地。」李哲藝用創作將文化中的感情密碼再度擴充放大藉由經典音樂的演奏形式,凝聚人心,世代傳承,已超過音樂本身,由第一樂章到第四樂章,涵蓋了由日治到現在的各個世代,一直到〈那一年我們共同追的女友〉及最近的〈孤味〉。
此外,這次音樂會,排灣古謠、京劇、歌仔戲同登殿堂,與古典演奏應和,證明只要是文化的傳唱,灣聲都可以融入壯闊的經典音樂世界,而帶來文化的串接傳遞。
其次,這場音樂會激活人性的原力。一位藝術家告訴我,他看書時一定要放莫札特的音樂,因為它會讓閱讀呈現更立體、躍然紙上。另外江賢二則以德布西的音樂作畫,把音符化成圖像。由此可知,音樂可以激活人腦中的連結通道,得到人心更大的力量。我看李哲藝的編曲技巧具有非常文學性的風格,他讓不同音部樂器、國樂器、管樂器都能適切的鑲入人心中文化記憶點的要害,堪稱是每首曲子在譜寫一篇歷史感性的詩篇。
台灣二十四節氣,以竹笛擔綱,任重的笛音盤旋高亢及低吟鳴唱,演繹出時間與土地的流轉、技巧氣勢讓人嘆服。心向天明音樂渾厚為主,正是表現台灣在疫情中的群策群力風雨同舟的氣概並向防疫英雄致敬。在女高音林錦如同樣渾厚的嗓音中,表現了2020年台灣的集體力量。
李哲藝的編曲功力不只在音樂,更在呈現文化氛圍,特別能激勵人心。
這方面我覺得李哲藝詮釋李泰祥的音樂特別用情至深,他在兩首陽剛的樂曲中夾了李泰祥替電影歡顏做的主題曲,這段百轉千回(可惜短了點)非常昇華台灣人的柔情一面帶來原始的生命力。
李泰祥因為胡慧中之美做了永不衰退的絕美,他在出唱片時在封套上寫了一段悶在心裡許久的話,也是回應楊祖珺早先交給他的課題:「我再也不能忍耐了,音樂家應該真正行動的時候到了……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也能表現我們在大眾生活裡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喜悲哀,和對時代的感覺,並融合文學,透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帶給群眾、走入生活。」。
我覺得這段話來講灣聲樂團及李哲藝,也絕對成立。
其三,灣聲新年音樂會,超越了國際新年音樂會的維度,它有效反映了台灣多元文化的兼容性,唐美雲的歌仔唱腔仍然匹敵整個交響樂團、唐文華的京劇唱腔用來唱流行歌曲依舊跳耀於眾多樂器的和鳴破雲而出、泰武古謠傳唱即使只有獨唱時亦可破空開出音域,凌駕於眾聲和鳴之上,這樣的場面在其他地區的新年音樂會都是絕無僅有的。
灣聲樂團的各個音樂家實力都是一時之選,作曲極具文化格局、指揮更是立體,甚至連全場聽眾都納入指揮,合唱《梁祝》的〈大牛〉及鄧雨賢的〈望春風〉。
台灣新年音樂會,光是這三個特色就決定它不是普通的音樂會,根本就是以音樂提振世代文化接軌、創造人人心連心場域的整體藝術。恭喜灣聲。你做到的遠比音樂還多。
(本文作者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04005504-260405?chdtv
歌仔戲武場樂器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
青山王繞境,太過吵鬧引起了爭議,神父其實有些話想說說.
.
青山王夜晚出巡,又叫「暗訪」,這是百年以來的習俗,在青山王生日前兩天,到各處出巡,用意,即是為了驅除疫病鬼神,或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替無形的眾生申冤.
.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宮也庇護著性工作者,日治時期,此處屬於遊廓區,附近的街道上林立著風化場所,而這些生活沒有保障的妓女,對青山宮的信仰尤篤,她們會在神壇前獻香,祈求神靈保護她們這些沒有依靠的人,這些飽受歧視與性病所苦的人,青山王接住她們.據說,入了夜,經常聽見七爺八爺在街道上巡邏的聲音,那是鐵鍊傳來的清脆聲響,讓婦女聽了,可以安心入眠.
.
青山王像個靈界偵探一樣,也像個醫生,在過往,是驅逐鼠疫,蟾蜍精,「瘟疫」,現在,則是不可知的傳染性疾病.
.
因此有人說,把暗訪限制在12點以後禁止,神父是不太贊同的,這違背了這個祭典的本質,就跟跨年一樣,一年也不過這幾天,其實,百年來的暗訪習俗,雖有噪音,但尚在人們容忍範疇,今年,則是超過了以往,鬧得特別大,特別晚,導致「不正常」取代了「正常」,但其實,對於傳統祭典來說,有一些對青山王本身是非戰之罪.
.
有別於過往的噪音,其實不少是人為的部分,例如往常大概到了凌晨兩點,就差不多結束,今年一路早上六點,這是不太正常的;又,過往沒有那麼外來的神廟團體加入響應,以至於出入的人物混雜,顯得有些不受控,有許多的負面影響其實是外地人帶來的.
.
今年的遊行,隊伍拖得特別長,又有些支離破碎,時逢85年載,北港媽再度坐火車北上拜訪,所以盛大舉辦,有些隊伍斷掉了,所以時間延長,我還聽見了因為拖太久,所以遊行隊伍應該到主廟表演的重頭戲,精彩的結尾,反而被取消,導致只是隨意的經過,而有打鼓的小妹妹,在末段打完鼓,突然大喊「終於打完了」,那童音也令人莞爾,但也充分的反應出此次祭典不同於以往.
.
因此,神父認為,只要把「不正常」的層次,回到「正常」就可以了,沒必要因噎廢食,產生打去這個北台灣三大「夜訪」祭典的正當性.
.
青山王夜訪,逃過了日治時期對於廟會的限縮,戒嚴時代的「統一祭典」殖民政策,是戒嚴時期全市極少數可以辦理迎神賽會的廟宇之一,這個祭典,本身即是歷史.
.
其實,早期的夜訪也不過是吹吹嗩吶,敲鑼打鼓,沒什麼鞭炮、電音、美女熱舞,仍然也是平實舉行,青山王本身亦是彬彬有禮的神明,例如,各位brother可以看到有趣的畫面,就是在青山王隊伍經過佛門聖地-龍山寺時,他們會熄燈,靜止聲音,悄悄地快速通過,就是為了避免打擾裏頭的觀音菩薩.
.
關於此次的風波,神父認為,只要回歸傳統祭典的「本質」就可以減少很多爭議.
.
例如以下幾點:
.
1. 管制區內禁止騎機車,有許多外來宗教團體,帶來的外地人士,甚至也不是遊行正規的參與隊伍,卻喜歡騎機車在遊行隊伍中跑來跑去,而且也不戴安全帽,這不只危險,也沒有意義,神父甚至看到有一個廟宇遊行隊伍,後頭竟然跟著一大群騎機車載妹的人,排氣管聲音之大,擠在狹小的街道裡,從這頭鑽過去,又從後頭騎回來,這根本是往常祭典中不曾見到的現象,像是飆車族似的,不知是該廟的附屬人群,還是無關人士?這根本不像是正常的遊行隊伍,既然是遊行,應以徒步為主,方能見得對神明的誠意,其他人也能少吸一些廢氣.
.
2.祭典之中,會在各處設祭壇,這些祭壇又有各自的重低音喇叭,有些明明很接近,卻播放全然不同的音樂,這根本沒意義,減少大尺寸的重低音喇叭,放普通的音量就可以了,沒必要搞成像辦桌一樣,要有人唱歌,要有辣妹跳舞,其實,很早以前頂多在青山廟旁放野戲台,演演酬神的歌仔戲或布袋戲.
.
3.遊行正常化,廟隊遊行,傳統樂器,舞龍舞獅,各個龐然巨偶,七爺八爺,各種天兵神將,土地公,三太子,這些才是重點,遊行應該放在凸顯這些眾人們想看的表演,而不是辣妹熱舞或邀客上台唱歌,這邊唱他們的,那邊神明表演自己的,美其名倒熱鬧,事實上有喧賓奪主之感.
.
4.放鞭炮,是為了象徵驅除疫病,鞭炮應該放,屬於祭典的一部分,但是不是要放這麼大量,又加放一堆震耳欲聾的超大型煙火,搞得像核爆一樣,這就有待商榷,神父認為,應該減少巨型煙火發送,回歸傳統象徵意涵.
.
青山王的夜訪,對於現代來說,以及萬華在地人民,其實是又怕又愛,但身為在地萬華人,你一定不會忘了sars那段恐慌歲月,大理街發生了sars,那時,人心惶惶,每個人都足不出戶,封街、鎖和平醫院,半個萬華,成為了一片鬼城,人們根本不想踏進這裡,在萬華的人也活在陰霾之中,有人請求青山王破例出巡,最後,當積蓄許久灰塵的神轎,被再度抬起,當驅除疫病的神明,再一次代天巡狩,那鼓聲把人心的恐懼給驅散了,說也奇怪,夜訪過後,sars不久就平息了.
.
你可以說這是一種迷信,也能說這是一種巧合,不過各位brother,你們或許不曉得,和平醫院被封閉的時候,人們是有多麼的不安,因為原本安全的地方,人們信任的地方,變得不安全了,然後,這種剝奪感,是會被蔓延的.
.
封街、封醫院,封鎖消息,絕對有其必要性,除了抑止病菌,更希望停止人們不安的心情,但有趣的,科學往往能做到前者,做到後者的,是信仰的力量.
.
作為一個見證者,神父永遠不會忘了sars那一天,青山王的鑼鼓喧天,是如何讓惴惴不安的心,重拾光明,凝聚人心,讓萬華的街道,再次清楚起來,讓人們知道,「對,這是我們的地方,我們的家.」
.
而今,北港媽北上來訪,青山王此次出巡,在我看來,有其不同凡響的特殊意義,這一次,是比sars更嚴重,更無理,更蠻橫,甚至連全世界都成為受災戶的,中國武漢肺炎,也許這次的敵人太過棘手,巨大如須左能呼,必須借助其他五影的力量.
.
神父並不迷信,但我仍然相信,在無數人的爭吵與無法理解中,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世界裡,或許有人在默默執行「祂」的工作?
.
在對抗龐大而未可知的敵人.
.
我相信,這個祭典,這樣的神明,對台灣來說,都是無比的重要,這不只關乎於過去,更關乎於我們現在,未來.
.
眾神護台灣.
.
無論如何,請使祂繼續存在,brother.
.
.
【贊助神父的菸 接住每一個人】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歌仔戲武場樂器 在 弦外之音團-大提琴家張正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從十五歲得全國大提琴第一名之後、印象中沒有再得到什麼獎!(有奬金的)因為自己覺得只要熱情熱忱去做事就好!
獲得台北文化獎心𥚃還是很高興,自己也在想頒獎時我會不會掉淚!結果還是真的,頒獎前先播放他們特別錄製的紀錄片,也讓我回憶起這麼多年來做事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小金魚在紀錄片中說到爸爸像超人,常常從南部趕回家做飯,跟他一起用餐之後又離開了去演奏!看完紀錄片的我再怎麼克制還是熱淚盈眶,我不太想去看頒獎的照片,眼睛應該紅紅的吧,所以得獎致詞時,我弟一句話就說出何必拍紀錄片讓我們掉眼淚呀?
下面是評審說我獲獎的理由!
弦繫社會之心─張正傑,打破音樂界限 將溫暖樂章帶入每個角落
1961年次的大提琴家張正傑,15歲赴維也納與芬蘭留學,28歲放棄國外教職回國任教,以深厚的藝術涵養及充沛的靈感創意,為臺灣古典音樂界帶來許多創新創舉。針對大眾常感陌生的古典音樂,他擅長用各種創意,以不同角度發想,設計各年齡層都喜歡的方式,於非典型的展演空間,打破民眾聽古典樂只能端坐殿堂的藩籬。
張正傑讓古典音樂走出音樂廳,號召國內一流音樂家舉辦戶外音樂會,於太魯閣峽谷、武陵農場、墾丁後壁湖畔、金門翟山坑道等舉行,吸引無數樂迷欣賞。音樂廳規定110公分以下孩童不能進入,他就專為孩童舉辦創意無窮的親子音樂會,將樂器擬人化,或結合飲食文化、機器人等要素,讓觀眾在趣味中親近古典樂。他也曾帶著全場觀眾體驗盲人的世界,或舉辦專屬輪椅族樂迷的音樂會,還將音符帶入部落、療養院、癌症病房、啟智學校,甚至進入綠島、高雄大寮等監獄,以古典樂撫慰社會不同角落的聽眾,讓聽音樂更有溫度!
張正傑也珍惜臺灣的傳統文化,曾跨領域邀請國寶級藝術家廖瓊枝、朱陸豪與亦宛然合作演出,將歌仔戲、京戲與布袋戲結合西洋古典音樂,使東西方藝術碰撞出火花,讓下一代更認識臺灣戲曲的美好。在2018年左手意外骨折時,因復健期間僅能用右手拉弓,他的表演就用鼻子加一個音,幽默自嘲是全世界第一個用鼻子按弦的大提琴家。
張正傑不斷藉由音樂傳遞正面與熱情給所有聽眾,關注文化多元,促進文化資源平等,讓音樂表演活潑生動而更能普及大眾,綜觀31年來的藝術工作,在各種打破界線的奇想背後,總能回溯到對社會的廣泛關懷、以及強烈的溝通意念。溫情觀察、大膽發想、堅定履行,張正傑以古典樂活化了臺灣社會的生命力。
我要謝謝台北市,也謝謝評審委員,頒獎典禮我特別和首都芭蕾舞團一起跨界合作垂死的 天鵝、德步西與美猴王、用白鷺鷥來感謝這一塊土地給我靈感,還有左手受傷紀念曲!我的全部家人、好友都出席的頒獎!結束後跟幾個朋友吃飯,半夜1:00才回到羅東,因為老早就有另外一場音樂會,今天早上9:30在等著我!
得獎之後的張正傑和之前完全一樣(希望不要變胖)只會有更多的熱忱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