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疫情全球大爆發,台灣新增1例愛爾蘭、比利時旅遊史個案;美國病例破千、影星湯姆.漢克夫婦在澳洲遭感染】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大噴發,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於在今(12日)凌晨宣佈,COVID-19是「全球大流行疾病」(Pandemic),美國總統川普更緊急宣布「封關」歐洲30天。
■台灣累積49例,20例已痊癒解除隔離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一例確診個案,為北部40多歲女性,成為台灣第49例個案。她於2月21日從台灣經英國轉機至愛爾蘭旅遊,3月4日從愛爾蘭至比利時旅遊,3月7日再由比利時至土耳其轉機返台。入境台灣時無症狀,但返家後出現頭痛、倦怠與喉嚨痛,3月10日採檢並通報於今日確診,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
指揮中心研判案49是境外移入個案,疫調匡列44人、其中25人居家隔離。由於案49返國後除了就醫外均待家中未外出,家人目前也無疑似症狀,將進一步調查個案在愛爾蘭、比利時的旅遊行程、同住家人、同機旅客與機場接送司機的健康狀況。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國內49例確診,維持1人死亡,已經有20名解除隔離。其中,造成院內感染的案34、連動9人感染,為單起群聚感染中確診病例最多,匡列453人採檢405人,也是採檢最多的個案,這起案例得等到最後一例確診後14天才能結案。
■具歐洲接觸史個案達7例,陳時中:考慮將整個歐洲全納旅遊警示區
連同最新的案49,台灣目前確診個案中,已有7例具有歐洲接觸史和旅遊史,包括一家4口赴義大利,經香港轉機;及荷蘭、英國、愛爾蘭與比利時各1例。
是否會考量以歐陸為單位界定旅遊疫情等級?陳時中明確回應:「很有可能!」目前歐洲疫情越來越嚴峻,各國之間的交通往返甚至比美國州與州之間還要頻繁,未來將視各國邊境管制的強度來決定,至於美國是否提升旅遊疫情等級?陳時中表示,先考慮以美國各州是否宣布緊急狀態來檢視。
至於外國人來台,如果停留時間短於14天的短期出差,考慮以自費方式擴大採檢。陳時中舉例,如果有短期會商或官員來台,屬於特殊必要狀況,來台時間又沒這麼長,等到擴大檢疫後,將會考慮採用自費方式採檢;至於價格,可能數千元不等,尚未定案。
■美國確診病例破千,川普緊急宣布「封關」歐洲30天
美國疫情也吃緊,全美確診病例超過1,300人、死亡人數38人,美國國會亦有民主黨參議員幕僚確診;名人如NBA 猶他爵士隊中鋒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也在今日確診,NBA聯盟宣布無限期暫緩球季。而知名影星湯姆.漢克(Tom Hanks)也在自己臉書發文宣布,自己與妻子在澳洲確診隔離中。
總統川普在美東時間11日晚間9點發布一段9分多鐘的演說,公開譴責歐盟並未對中國等疫情緊張地區進行邊境管制,造成疫情擴散,並宣布將於13日起,對歐洲(英國除外)禁航封關30天,最大程度阻斷歐、美往來接觸,希望能有效減少病毒傳播。
■武漢包機361人,無人出現發燒等症狀
至於,武漢包機361位返國隔離目前健康狀況良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目前都沒有出現發燒症狀,昨天下午也已經完成所有人的採檢,81人的檢體還在檢驗中,目前都是陰性。
對於當天返國時有一名旅客因為體溫過高被請下飛機,後傳出是一名孕婦。王必勝則解釋,當時並不知道她有懷孕,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隨機的婦產科醫師無法一眼看出有懷孕。
由於澳門維持10名病例很長時間,是否有機會放寬入台限制?陳時中則表示,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大約3月中會比較明朗。澳門學生無法來台上課的問題,教育部則已經做好視訊教學,需要親身實作的部分,可能要等到疫情趨緩後才能來台補課。
■口罩實名制2.0,網路塞車,首日8.8萬人預購成功
口罩實名制2.0今日開始上路,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明,確實有塞車的狀況,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辦公室也在協助中,截至中午為止已經有8.8萬人預購成功,持續改善頻寬後,應該會愈來愈順暢。
陳時中指出,目前預購期間先統計網路訂購的需求量有多少,未來將會考慮推出一家人可以一次買齊每人數量,例如家裡有兩個大人一個小孩,就可以一次買到6片口罩與5片兒童口罩,一次到超商領取,目前初步評估超商的配送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藥局的數量也會稍作調整,陳時中說明,有些的藥局剩下的口罩數量比較多,將會暫停供貨,等到庫存口罩消化後再配送,但原則上以不斷貨為原則,一些藥局需求量比較大的,可能會因此增加配送的數量,讓更多人可以買得到口罩,他強調,資訊化是增加涵蓋率,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買到。(文/嚴文廷、陳潔;攝影/REUTERS/Tom Brenner/達志影像、中央社/郭日曉、余志偉)
#延伸閱讀
【全球疫情即時地圖+台灣防疫政策圖解】http://bit.ly/2HMR2T6
【119救護員運送病患的SOS:高風險名冊看不到、拿N95口罩還得寫「借據」】http://bit.ly/2vL7aCb
【最早明文規定隔離檢疫的地方是巴爾幹半島?】http://bit.ly/3cQ0xiF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2019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COVID19 #NBA #美國 #川普 #口罩實名制 # Pandemic
歐陸檢驗價格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FB首播
【職業婦女無法餵食母乳,新創研發新配方,藥廠.食品企業百家爭鳴,希望攻占頂級市場】
全球嬰兒配方奶粉產業的產值,目前高達五百六十億美元,而且可望在2026年時站上九百五十億美元。儘管許多醫生都建議婦女餵食母乳,但是配方奶粉市場卻仍然供不應求。根據調查,最主要原因,在於職業婦女人數增加、作息不易維持,讓親自哺育變得困難。如今不少矽谷高科技公司看準了嬰兒營養商機,相繼投入「婦女科技(Femme Tech)」的研發,並遊說聯邦藥物管理局(FDA),讓相關產品服務儘快上市。
根據研究,早期婦女哺乳並不盛行,全球第一個商業嬰兒配方乳品在1865年誕生,並迅速掀起風潮。到了1920年代,美國嬰兒配方乳品進入全盛時期,尤其受到具有高層社經能力家庭的歡迎。
(Susan Crowe\婦產科醫生)
在二十世紀初期,配方乳品產業開始對母親和內科醫生展開強力行銷,配方乳品進入了醫院,為新生嬰兒餵食配方乳品,配方乳品自此成為常態。到了1970年代初期,全美約莫只有四分之一的嬰兒飲用母乳。
拜醫學認證,母乳能夠有效增強免疫力等數不清的健康優點後,哺育母乳的人數自此開始逐年攀升,而且是由富裕家庭所帶動。時至今日,美國哺育母乳的人數仍大幅領先其他國家。醫生建議新生兒母親至少餵食母奶六個月,但現實生活中,一般母親很少能夠撐得這麼久。
(Susan Crowe\婦產科醫生)
最近的數據顯示,美國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三的新生嬰兒在出生時食用母乳,但三個月後,一半的嬰兒已經改成服用副食品或嬰兒配方奶。
追蹤調查後發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母親在一年後還持續餵食母乳。遠因是美國勞動市場並未積極鼓勵育嬰假,以及育兒責任分擔的麻煩,讓許多人卻步。近因是不少母親乳腺容易發炎,以致阻礙了意願和能力。目前美國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主要由四家企業稱霸:包括雀巢、美強生、亞培和達能。由於有不少講究的母親不喜歡這些廠牌大量使用添加物,間接提供了歐洲品牌的黑市空間。但舶來品的昂貴價格並非人人能負擔,刺激這位母親索性自己開發名為「Bobbie Baby」的產品,複製歐陸市場普及配方,也就是主打草飼乳牛乳汁、無添加、不含人工玉米糖和加工油,在2018年成功募得兩百五十萬美元創業資金。然而這項聲稱自德國取得所有原料的產品立刻遭到檢舉,原因是FDA核可的美國標準與歐盟標準不同。
(Laura Modi\Bobbie Baby CEO)
歐盟對於蔗糖在嬰兒食品中的使用額度,有著嚴格的限制,但在美國,百分之百的碳水化合物來自於蔗糖。
(Jane van Dis\婦產科醫生)
美國配方如果要在歐盟市場販售,是無法通過檢驗標準的。歐盟規範非常嚴格,兩國的食品科學態度更大相逕庭。
Bobbie Baby作為先驅,積極和FDA奮戰,但不幸落敗,在市面上流通的產品已被迫全數下架,直到符合政府規範前都不得販售。不少醫生認為,既然母乳無法被完全複製,在法規僵化的情況下,不得已只能回頭要求四大藥廠斥資升級改良配方,生產出更接近母乳的產品。還有一些食品製造商也躍躍欲試,希望攻占頂級市場。未來配方乳品市場,將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
歐陸檢驗價格 在 杜震華粉絲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2019-04-06 02:0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首相梅伊的「脫歐協議」4月1日第四度向國會闖關,結果四個替代方案全部被否決,國會對此議題毫無共識。若英國未能在4月12日前向歐盟提出新方案,就會面臨在無協議下脫離歐盟的「硬脫歐」,其結果對英國將會是一場災難,因此梅伊已經去函歐盟理事會,請求脫歐期限延後至6月30日,英鎊勁升。
脫歐的四個選項,包括「與歐盟建立關稅同盟」、「挪威式脫歐(和歐盟建立共同市場)」、「再次公投確認國會通過的脫歐協議」及「再次公投脫歐」。當然,除了無協議脫歐外,還是有第五度對更新的脫歐協議表決、重新與歐盟協商、提前大選等選擇;但對於英國國會和人民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大概歐盟和歐洲企業都已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了。
英國的曖昧舉措,十足反映出該國傳統上的態度。歐盟在1958年開始,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運作時,英國就反對其包括農業自由貿易,結合一些國家在1960年另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僅對工業產品自由貿易。但在發現EEC運作成功、經濟成長快速後,立即改弦更張申請加入;但被法國連續拒絕兩次,才在1973年如願加入。但英國在重大議題上,特別是農業補貼,幾乎都和核心國家(德、法)格格不入,斤斤計較其參與歐盟的得失,只想要參加歐盟的效益,不想要其帶來的代價。其結果就是目前這樣,既不想要歐盟繁複的法規融合和共同政策(脫歐),卻捨不得整合帶來的效率提高(留歐),但兩種力量卻又勢均力敵,於是陷在「硬脫」、「軟脫」、「半脫」、「不脫」的僵持中難以自拔。
高盛估計自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英國已經損失了2.5%的GDP-平均每周損失6億英鎊,而且英國經濟動盪已經影響全球各國。高盛認為英國有35%機率不會脫歐,硬脫歐的機率只有15%;但如果真的發生,英鎊將會重貶17%。
紐約時報也指出,英國金融服務業產值約占經濟產值12%,超過100萬人從事金融業。從脫歐公投迄今,光是銀行就轉移了8,000億英鎊(約新台幣33兆元)到歐陸,約5,000個工作機會已經流失;而從脫歐公投以來,英鎊兌美元已經下跌10%。
貶值導致英國境內水果、蔬菜、機械等各種商品價格上漲。但是對英國金融業最大的損失,是整個脫歐的過程不斷在損害英國被認為是務實、優越交易場所的聲譽,這種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若英國真的「硬脫歐」,歐盟必須「公事公辦」,一切照目前歐盟對非歐盟成員國的規範來處理。這除了要對英國的進口貨品課徵關稅以外,原來因為法規調和、不必對進口貨品在海關施加的安全衛生查驗、植物檢疫都要恢復;英國人進入歐盟成員國必須進行通關檢驗。可以想見未來在人員、貨品、資金、資訊的交流會衍生出多大的「交易成本」,而這可是幾十年來費力調整才獲得的成果,現在卻要加以廢棄。除非再簽署某種整合協定加以免除,也就是一切重新開始。這難道不是一件荒唐的事?一些國際大企業已開始從英國撤離,包括日本電子巨擘Sony將歐洲總部遷到荷蘭、家電製造商戴森(Dyson)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這種作為肯定會有其他大廠跟進。
而英國商會的大量會員也已開始調撥資金、調動人員、加大儲備,以對應可能的危機。歐盟和英國關係密切的成員國,如荷蘭、法國、愛爾蘭、西班牙等,都在大量增加海關人員,以準備可能馬上要增加的機場、港口或邊境的入關查驗工作。
硬脫歐比較明確的效益,應是英國對歐盟繳交的年費180億英鎊,扣除100億的回收後,可以省下80億英鎊(約3,000億元台幣),這值得嗎?恐怕全球金融市場都投否定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