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教室 ◎田煥均
「澎湖七一三事件」為白色恐怖時期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亦被稱為「外省人版二二八」,許多山東流亡師生遭受刑求、栽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朝會
威嚇的聲音自擴音器流了出來
越來越大,越來越急
(報告校長:我們還要逃亡嗎?)
逐漸浩大的水勢夾帶無數槍枝和刺刀
諸多冷酷而兇狠的瞪視
將我們驅趕至大操場上
高漲的鼓譟淹蓋至喉頭
一開口就被刺刀嗆到
比步槍高的同學一一被沖出行列
剃去頭髮,換上軍服
強迫被編入伍,匯流成泥濘不堪的土石流
乾淨溫厚的書本再見
平靜安穩的生活再見
・寫作課
你、你、還有你,全部出列
你們寫作的方法不對,内容也不正確
(相不相信沒有寫到我滿意,我會槍決你。)
你們為何要寫信抱怨?
誰教你們寫私函?是不是匪諜?
聽話。我教你們自白書正確的寫法
招供的格式和要點,無一缺漏才對
要認真學習羅織罪名
通通都給我學會栽贓,誣陷
指控敬愛的師長有罪(尤其是礙事的校長)
我就停止刑求,逼供你們的人生吐出污點
・實驗課
他們強制同學編入部隊做實驗
測試怎樣的軍事訓練可以使孩子忘記家鄉
如何持續灌輸步兵操點、戰鬥十三條
可以讓新的恐懼和疲累覆蓋往昔記憶
透過蹂躪改造學生的身心適合作戰
牢獄是他們的實驗室,將電線纏繞
反覆電擊不斷顫抖萎縮的年少身軀
直到眼睛都快著火,嘔出全新的謊言
(快說,你承不承認校長是匪諜?)
他們進行難以言喻的實驗
身體可以灌進多少水?靈魂可以被倒吊多久?
鞭打的數據停留在打斷三根扁擔
年輕的生命就會乖乖聽話
・游泳課
你們會游泳嗎?掙扎是游泳的一部份
(我再問一次,你知不知道誰是匪諜?)
跟我來,把衣服褪去,自尊也要,快!
躺到那邊怖滿藤壺的礁岩上
忍受陽光炙烈的咬齧
讓血味與痛覺教你忍不住哀嚎換氣
其餘嚥不下這口氣的人蒙住眼跟我上船
機槍是很好的教練,在它的注視下
你們一定可以很快掌握到訣竅
是的。套上麻布袋也是很好的訓練
一個個來,很快就把你們扔入大海
儘管掙扎,我要讓你們知道
想要自由吶喊,只會沉得更快
(2020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首獎)
--
◎作者簡介
田煥均,1980年生。台大物理研究所畢。熱愛自助旅行、登山、創作,喜歡低調地活躍著,並時常感謝上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台中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等,獲文化部資助前往蒙古國壯遊。
--
◎小編林宇軒賞析
對於地方文學獎,林益彰曾經在論文〈拆/猜大武山文學獎的表現度〉中,針對屏東大武山文學獎的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進行分析,共計有遊記、個人詠懷、經典思想、歷史、原住民、動植物六大主題。由此出發,或許可以視為地方文學獎中所謂「得獎體」或「文學獎體」在書寫主題上的大致分類,從而進一步探究「獎金獵人」現象的成因與運作過程。
獲獎無數的現代詩寫作者田煥均所寫之詩作〈流亡教室〉獲2020年菊島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詩中以朝會、寫作課、實驗課、游泳課四部分所組成。在吳音寧2008年出版之詩集《危崖有花》中收錄相似詩名為〈漂流教室〉之詩,其針對台灣遭受各個颱風侵害抒情地創造空間與故事進行描寫;而雖然都是以「教室」為名承載議題,但田煥均的〈流亡教室〉所書寫的主題為白色恐怖時期之歷史事件,並且以組詩方式呈現,具有更多的敘事性質。
在第一組「朝會」中,田煥均代言了澎湖七一三事件中的流亡師生,從他們的位置發聲,寫下可能的感受與行為;第二組「寫作課」則以執政者的視角,全以具權威性、諷刺的口吻書寫;第三組「實驗課」終於抽離,以旁觀者的全知視角描摹;在第四組「游泳課」又回到執政者的視角,同樣以倒反修辭承載歷史的悲哀。四組詩均各自包含一組括弧:第一、三組內的括弧為置換視角的對話口白,反觀第二、四組的括弧在此與其他部分融為一體,沒有達到足夠的效果。
全詩諷刺意味濃厚,以一種具主導權的姿態與聲腔書寫。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流浪教室〉提醒了我們國家機器在政權之下已經/可能產生的問題,而「轉型正義」正是我們不得不著手處理的重要任務。從詩作中所探討的外在現象,我們可以再更深層地探究階級、性別、語言乃至於國族認同上,警醒自己如同教室中學習的學徒,對歷史與未來保持謙遜的態度;反觀,當某些政治人物刻意淡化傷痕,抑或以「失言」作為藉口時,「歷史」是一個多麼諷刺的名詞。
當我們提及白色恐怖受難者時,其實是將他們化約成同一種面貌的「模糊群像」,其中即包含了身份政治的議題。將此群體作為一種符號認知,透過其所表現出來(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一切事物,皆向我們「宣知」該對象的主觀意圖;而放在文學獎中,無非就是為了脫穎而出。如果沒有了文學獎,這些詩人還會書寫這些主題嗎?或許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田煥均〈流浪教室〉的書寫主題來觀察,關於歷史事件的文化再現,可以從「詩學」與「政治」兩大層面去分析。這種透過文學獎「展覽」的行為,是中介我群與他者的關係,而非日常生活的直接經驗:若要作為一首優秀的現代詩作品,該如何提升其文學性?作為增進文化價值的媒介,該如何不以觀光的角度形塑出「文化他者」,亦不過分地僭越代言?
在地方文學獎中,時常可以見到這種書寫目標明確、爬梳史料細緻的得獎作品。在書寫歷史的過程中,太過消費他者的作品不甚適合,而處理粗糙的代言也會讓人質疑。由此延伸來進行思辨:究竟,文學的意義為何?只是重新整理已知的史實嗎?代言是否會強化刻板印象或錯誤訊息?對於文學獎,朱宥勳在《作家生存攻略》中提及文學獎只是文學殿堂的新手村,而「寫作者應該盡快通過這個階段」。以上賞析以及問題,提供給身在台灣的寫作者——如果要走得長久,時刻反省寫作對於自身的意義,絕對是必須思考的方向。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明明臺北不靠海,但是因為意象、敘事、譬喻,臺北文學獎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用了「海」,像是2020首獎、2019評審獎、2019優等獎。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田煥均 #流亡教室 #菊島文學獎 #澎湖七一三事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7.html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簡介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書上架🔆
▍為正義而奮戰 ── 一個法律人的社會關懷
【作 者】 陳宏達| 基隆地檢署檢察長
完整介紹➔http://qr.angle.tw/vwb
📖試讀➔http://qr.angle.tw/r3x
【章節簡介】
🔺第一章:實現正義的修煉力
▪檢察官是探險家、藝術家及戰士
▪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
▪偵查如作戰
▪「聞聲救苦」也是檢察官的社會責任
▪辦案必須「善操諸有」
▪辦案無聲無息 結案擲地有聲
▪看報紙不能替代辦案
▪事實只有一個
▪看問題「實相」而非「表相」
▪魔鬼藏在細節中
▪「問」的藝術
▪辦案四要
▪訴訟「贏的思維」
▪是與非
▪真與偽
▪善與惡
▪「對價關係」是虛實莫辨的東西
▪仔細聽死者「說話」
▪犯罪動機應該深究
▪凡走過的,必留痕跡
▪比對法則
▪保障人權的DNA鑑定
▪咬痕比對沒有機率可言
▪羅卡交換理論
▪現場重建
▪身分鑑定
▪我的媽媽咪呀!
▪犯罪的慣性
▪大數據是打擊犯罪的「魔球」
▪無間道
▪加強防害意識
▪沉默非金
▪別作沉默的羔羊
▪車禍案件之偵查
▪自殺問題面面觀
▪死神降臨的時間
▪無名屍體相驗之處理
▪水火無情
▪婚外情的意外
▪拿破崙之死
▪墜落死亡
▪旁觀者的冷漠
▪鹽奶報復 重傷的是自己
▪復仇的代價
▪一位檢察官之死
🔺第二章:司法改革的實踐力
▪法官,您的名字是「正義」或「恐龍」?
▪實現公平正義是法院的天職
▪審判獨立的最大敵人
▪法官辦案應富同理心
▪態度決定信賴
▪司改,就先讓判決書看得懂
▪司改要再推動一場新「五四運動」
▪司法威信應建立在判決理由
▪刑事妥速審判法之「妥速」效益有限
▪改造第二審採行「事後審」
▪落實第三審為「嚴格法律審」
▪再審開啟冤獄的一扇窗
▪憲法應給檢察官該有的定位
▪一場打擊錯誤的司法改革
▪人民參與偵審並非司法改革萬靈丹
▪「檢察一體」之運作有法制化之必要
▪正義女神應該蒙著眼睛
▪跳脫框架 徹底肅貪
▪肅貪不能仰賴辦大案
▪肅貪有賴全民堅強意志
▪「寬嚴並進」對症下藥
▪揭弊者是組織的防腐劑
▪鼓勵揭弊應提供保護機制
▪談肅貪策略,先改造廉政署定位
▪關說像癌症 政客別「假」了
▪司改想成功 必先抓「暗管」
▪誰在看雕像的背面
▪公務員法治防身術
▪以「網式管理」防制毒品犯罪
▪設置毒品法庭多元處遇
▪破窗理論
▪以創意思維處理酒駕問題
▪大律師,別讓當事人權利睡著了!
▪「灑狗血」公審 民間司改會該打屁股
▪監督司法應該如同魚缸般透明
▪教授,我們需要一場思辨之旅
▪看見台灣…守法不足 執法不力
▪給人民看得見的立法正義
🔺第三章:樂在工作的趨動力
▪領導就是風行草偃
▪領導就是以身作則
▪敦厚的本質
▪溝通的藝術
▪問題不在管理技巧
▪「向上」管理
▪人才是求來的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勇敢面對不同的挑戰
▪看文件不能只是蓋瞎章
▪交辦的藝術
▪處理公文應注意合法有憑
▪早晨的時間管理
▪行動力辦公室
▪打造辦公空間新型態
▪活化與深化讀書會
▪司法機關也要注意顧客滿意度
▪社群媒體 主管的新功課
▪辦案應做好「危機管理」
▪政府機關如何面對批評
▪認真打一場新聞戰
▪新聞稿的妙用
▪發言人宜具備之特質
▪口語傳播的技巧與風格
▪不要給豬灑香水
▪「鬆」的哲學
▪「讓」的哲學
▪「真」的哲學
▪「苦」的哲學
▪「傻」的哲學
▪「慢」的哲學
▪「靜」的哲學
▪「玩」的哲學
▪「茶」的哲學
▪「凍」的哲學
▪輪子哲學
▪抹布精神
▪用不同觀點看世界
▪最後的演講
附 錄
▪人民參與審判檢察機關之變革
📚完整介紹➔http://qr.angle.tw/vwb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相關書籍
🔸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檢察官| 蔡碧玉
http://qr.angle.tw/fhh
🔸臺灣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5| 張熙懷
http://qr.angle.tw/ctl
最新圖書、雜誌介紹➔http://qr.angle.tw/mle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簡介 在 黃國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政治的想像 系列講座】
主題:公民教育的想像:思辨與正義
講者: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成員、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時間:12月18日(五)19:00~21:00
地點:黃國昌競選總部(汐止區大同路二段387號)
主題簡介:
「犧牲一個人去拯救其他的大多數,你認同嗎?」
「民主只要多數決,就夠了嗎?」
「如果你就是那個被犧牲的少數呢?」
不思辨,就不會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
從一名買不起房的高中公民老師,到成為「巢運」發起人之一,
黃益中不僅講授課本知識,也反問學生:什麼是公平正義?
◎ 他以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的現象,說明「居住正義」的迫切性
◎ 他以樂生療養院、苗栗大埔事件,與學生討論何謂「符合公共利益」
◎ 他以全國關廠工人案、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等事件,談「勞動權益」
◎ 他從25萬人為洪仲丘上凱道,318學運和香港佔中,談「公民不服從」之必要
◎ 他從多元成家、同志婚姻議題,討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影響
黃益中透過師生討論、激辯、對話的過程,轉化我們日日面對爆炸資訊下的「理性思辨」能力,讓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大的人權議題、被忽略的弱勢族群,在學生的辯論中發酵,重獲關注。公民老師教什麼?黃益中以《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這本書,做扎根的工作。因為,當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傾斜,階級不再流動,教育,是最後的希望!
講者簡介: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成員,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錯誤價值,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
「我就是譁眾取寵!」他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用熱血形象打破傳統老師的刻板印象,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延伸資料:
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
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著,陳毓奇,陳禮工譯《斷臂上的花朵:從囚徒到大法官,用一生開創全球憲法典範》,麥田
羅惠珍 ,《巴黎不出售:人人有房住、生活低負擔的法國好宅新思維》,尖端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著 ,詹文碩、陳以禮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衛城出版
陳翠蓮, 吳乃德,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3冊套書)》,衛城出版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簡介 在 璞學網- 第1講-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1.講者:Michael Sandel 第一講概要:第1部分-謀殺的道德層面:如果你必需在這兩種情況中作選擇,(1) ... ... <看更多>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簡介 在 第1講-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哈佛開放式課程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ep-01.講者:Michael Sandel 第一講概要:第1部分-謀殺的道德層面:如果你必需在這兩種情況中作選擇,(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