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子的不負責教學 #牌靈
牌靈一說的起源不可考,但這個名詞真的很久了,也因為有「靈」這個字,社會大眾常常將塔羅牌視為一種「神器」,牌卡有靈魂、有人格、會託夢…balabalabala。
真讓我扶了好久的額頭。
--
塔羅牌,本質上就只是「一疊紙張」,一疊畫的很精美、漂亮、有時候很貴、帶有藝術價值的紙。
那些所謂的開牌儀式,都只是個「名詞」、一種滿足使用者自己心中正式感的「動作」,並不是正規需要做的事;當然也不需要什麼供品、祭壇、咒術有的沒的。
但為什麼我會做開主牌的儀式,前三個月還特別寫了一篇來講主牌的重要性?因為在我心中,已經認定一件事,同時是心態正確才做的事:
『塔羅牌沒有讀牌師,等同一疊沒有用處的紙,而且是非常小眾市場的藝術品;讀牌師沒有塔羅牌,再會讀牌,都等同是被廢掉的技能與職人。
所以塔羅牌和讀牌師是共生關係、是一個團隊、是合作夥伴,在塔羅占卜這個行為中,兩者缺一不可。』
--
既然是合作夥伴,簡單的自我介紹很重要吧?你去新的公司,也有資深前輩帶著你去認識新同事吧?你和另一半的家長見面,也是需要自我介紹,讓對方家長知道你是誰吧?
那麼,剛開的塔羅牌,你把78張牌從愚者一張一張看到最後第78張,很正常吧?
洗牌後的第一次抽牌,用一張牌來表示這張牌想和你表達的第一件事,也是合理的吧?
為什麼「自我介紹」這種很平凡的舉動,套用在塔羅占卜上,就變的如此怪力亂神、要用到「牌靈」這種詞呢?
--
真的要說深入一點,如果在座有老高粉那類的話題受眾,多少聽過類似的話題:
『我們存在的世界是一個維度,世界有很多不同的維度。在另一個維度中,任何有機體/無機體都帶著「磁場/氣場」,包括現在你戴的耳機、拿著的手機、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這些看不到的能量存在,而這些東西現在已經可以用科學儀器檢測出來,並不再是怪力亂神。』
也就是說,把磁場/氣場看成任何物體的「另一種生命象徵」,似乎很多事都說的通了,就像鬼魂其實與我們同在,只是肉眼看不到,因為祂們在不同維度、頻率也不一樣,除了某些特定人士可以與祂們接觸。
--
那麼,塔羅牌是有「生命」的嗎?這邊說的生命,不是指塔羅牌會說話、吃飯、睡覺,而是「磁場」;如果是磁場,那我相信同樣是無機物的塔羅牌,確實是有「生命」。
所以,這要看你怎麼去理解剛剛我上面說的那一段話了,塔羅牌可以說是有生命的,也能說是沒生命的,你要怎麼去判斷都可以,但不可否認的是,使用者長期使用塔羅牌,牌卡確實是會出現和使用者相同磁場的。
--
再舉例來說,你會發現有些考生在應試時,會使用特殊的筆,將它視為「幸運筆」,因為他認為只要有那支筆,考試都會很順,這是習慣、是磁場,同時也是心理作用。
以考生的筆為例回來看塔羅牌,這就是塔羅牌和使用者契合的原因之一:因為熟悉、喜歡、順手,不知不覺會有投射心態,也不自覺會將牌擬人化,認為每副牌都有自己的個性。
在心態正確的前提下,認為牌有自己的個性這個行為其實是很合理的,因為像我就會這樣,從小我就習慣把屬於我的物品加上一個暱稱,表示「這些東西是屬於我的」,像我的車、我的手機、我的水晶們、還有我的牌,都有自己的暱稱。
--
那心態不正確的人,做了以上的事,會怎麼樣?你一定聽說過很多現象了:
牌不能離開盒子,不然能量會亂跑;牌不能亂洗,只能同一方向洗牌,不然會不準確;不能同時用兩副以上的牌,不然牌會爭風吃醋;不能買超過n副牌,因為牌的能量會壓死讀牌師…balabalabala,多不勝數的流言,各種以訛傳訛。
就不說什麼對牌念咒讓牌乖乖的、給牌祭品讓牌開心聽話的這種了,這都是將一個好好的藝術品/工具「神魔化」的現象,但牌卡/靈擺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沒有。
一切都是「人」自己附加上去的說詞而已,就像前面我說的:這是一種投射心理,還有個人的心態不正確。
當你一開始就把塔羅牌/靈擺視為奇怪的東西時,你就會把它變成奇怪的東西,然後用奇怪的行為模式與它相處,甚至把這些工具視為「神」,完全忘了、甚至沒想過自己與這些工具是共生關係,自動加入「上對下」的階級意識而不自知,這是很錯誤的觀念與心態。
是平常被老闆操到太奴性,所以投射到牌上面,把牌當老闆一樣畢恭畢敬嗎?
還是平常被職場前輩欺負的太慘,把氣出在牌身上,幻想把牌當成奴才使喚嗎?
除非你像我一樣,心態正確以外,偶爾為了讓大家有親切感,會開玩笑戲稱塔羅牌為「老闆」、「女巫大人」、「拍慶慶」,否則你還是先回去調整心態,再來接觸塔羅占卜吧。
現實生活不滿足就逃避到另一個世界,並不會解決你的問題,你的內心還是和原本一樣失衡。
--
連續兩天和在家WFH的眾多讀牌師有各種話題的深度探討,最常出現的話題竟然是牌靈,也常常被問到:喵子,那牌靈怎樣、牌靈那樣、牌靈…
比起牌靈,我比較相信一匙靈。
#與其在意牌怎麼樣
#為什麼不精進自己讀牌功力
#在那邊搞一些543幹嘛
--
👍占卜好評點連結:
3.0:https://reurl.cc/e9QxoQ
2.0:https://reurl.cc/g8zjzQ
1.0:https://reurl.cc/E2ZMnm
--
怎麼問問題:https://reurl.cc/OXpNx9
占卜預約流程:https://reurl.cc/qmOR9D
--
月亮塔羅坊🌙
📍IG:https://instagram.com/cat.moon.tarot
🔎FB:https://www.facebook.com/CatMoonTarot/
🌙預約占卜專線:https://linktr.ee/cat.moon.tarot
--
#月亮塔羅坊🌙 #喵子 #讀牌師 #塔羅牌 #心態 #tarotreader #tarot #taipei #taiwan
正規 表達式 小數點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討論一下『男人看A片和出軌的關係』與及『如何利用A片來讓夫妻關係更如魚得水』。
昨天在杜律師處的文章看到女人對於自己老公有性幻想的對象,會有哪種歸類法,當中也牽涉到AV女優。
我知道有些人是認為老公看AV就是心中想出軌了,我只能說基本上這些老婆是要求一個有正常慾望的男人,在結婚後連覺得其他女人性感或漂亮都不行。對這種女人,我會說可能只有把人家的眼睛挖出來後,才能符合她的要求。
基本上女人會覺得你對她的閨蜜有性幻想,比你對波多野有性幻想,來得更嚴重。
她可以接受你想上波多野,反正你是不可能上到的。除非她的閨蜜像波多野,那你就不要給她知道你想上波多野。但,如果你老婆主觀覺得她的閨蜜就很像你想上的女優,我只能說『你不好運』。
當然男人也一樣,自己老婆看到 Keanu Reeves而流口水,大部份正常男人會覺得沒甚麼問題,但如果發現妳看他身邊的朋友也有部份流口水的表情,就有問題。又或者你主觀的覺得她公司內的一個高層很像Keanu Reeves,你可能就會擔心了。
那麼如果純粹只是對AV女優有性幻想的問題,是否那麼簡單?
舉例,在AV界,都是女優的數量遠遠超越男優很多倍,換句話說,只要你看的量夠大,你應該也會找到一些女優的樣子就好像你老婆的閨蜜(死未? )。
其實,更精確的說法是,只要量夠大,你也會找到一些女優是很像范冰冰、希拉里、或河馬。你老婆的閨蜜有點像林志玲,你對她有性幻想的話,說不定你會夜深人靜時,用波多野來替代了老婆那位像林志玲的閨蜜。
那麼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如果你想上老婆閨蜜的慾望可以透過深夜的視覺替代品來自我宣洩掉了,如果這是個好的替代品,你就可能沒有動力去實現這個危險的慾望。
要記得,人的本性是貪,同時人的本性也是懶,如果不用付出太多又能解決掉貪的話,除了道德和面子,這不失為維持不跨越防線的一個方法。
不少的人認為AV會讓民眾看了後,會引發更多的強姦案,實際上的數據是讓人驚訝的。
目前針對AV的研究研究有不少了,特別是當一些國家在特定的年代逐步的合法化A片時,性犯罪的數據有沒有提升?
答案是沒有。
不但沒有,還下降了。如果用會看多了A片,男人就會更想侵犯女人的話,網絡時代的A片不但更容易看到,數量已經達到只可以用『無邊浩瀚』來形容。在美國的數據,從1995年開始,強姦率下降了44%。
同樣的數據也在丹麥、瑞典、德國看到。而且在一些原本是禁止A片的國家,在政治變遷後而准許了色情片,性犯罪同樣的下降。(可以搜尋論文 Pornography and rape: theory and practice? Evidence from crime data in four countries where pornography is easily available)
其實大家都應該知道,我們小時候看了Tom and Jerry,或有暴力的動作片,不代表我們就會變成習慣肢體暴力的人。小孩看了超級英雄電影後,相互的拿雷神的鐵鎚或裝成Ironman的手炮攻擊對方,其實是讓小孩心中演練者攻擊性的動作,這不會讓他們長大後變成暴力傾向者。
每逢有少年在學校開槍殺人的事件時,很多人會很機械式的認定這就是年輕人玩太多打打殺殺的電玩,導致有殺人的傾向。但根據兩位心理學 Patrick M. Markey 和 Christopher J. Ferguson 的研究,在學校射殺的少年,其實是比同年紀的更沒興趣玩這些有射殺的電玩。
而且跟A片與強姦的研究一樣,暴力射殺電玩的銷量大增時,暴力事件的犯罪率是下降的。
其實這與後期儒家的派別的疏導情緒策略,也是相關的。
儒家很重視守中與守和,和是指情緒已經發起了後,如何節制。歷來的儒家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疏導情緒的方法,是看崑劇。例如,如果自己動了想出軌之意願,可能就要選某角色有春心蕩漾的情節,從觀賞劇中情節而自我對號入座,進而把情緒疏導。
那麼你們可能會想問我『江魔,你是否想說看A片會減低出軌呢?』
不是,A片和出軌的關係,不是那麼簡單。
首先,用回儒家的那個看劇疏導情緒,它和A片有很大的不同,崑劇是有很多內心戲的,A片是沒有內心戲的,就算有的話,男主只是跟引誘他的女主說『我已經結婚了啊!』然後女方就露奶問:『難道你不想?』接下來就是開始打炮的情節了。
確實的有好些統計是發現有常看AV的人會對現有的關係不滿,更高的背叛率和離婚率,但這就是關聯性和因果關係的課題(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到底是因為看多了AV所以才會對自己的性關係不滿?抑或是本來就不滿,所以會去看更多的AV?
我這樣講好了,如果你本來就對和老婆的性關係不滿,看更多的AV確實會讓你更不滿。
但是否老公不看AV就能解決問題呢?
不會啊,因為他本來就對妳們之間性生活不滿,不關AV的事。很多人在解決伴侶問題的時候,是看病徵而不看病因。
我在我的追女班中有告誡那些剛學追女的男士,如果要有動力去把妹,最好暫時要戒看AV打飛機。
我會建議如果平日有用A片解決慾望的習慣,要有動力去實體撩妹,起碼要給自己一些挑戰,如:沒有搭訕多少個美女,或沒有跟多少個數額的女生約會的話,就不准用A片解決性慾。
為甚麼要這樣做呢?
解決不到的慾望,是會自動尋求出路的,往往會推動人去做一些實際行動。而且我也強調的告誡如果學生中有人平日有買性服務的習慣,這時候也要停止。不然的話你搭訕或邀約了幾次都被拒絕,你在挫敗感之下,可能就會用買性服務來做正規把妹的替代品,反正買的都不會拒絕你啊!
銀幕上的波多野,每次你點擊的話,她的大腿會用千百種不同的方式來開張,從不拒絕。
總結一下AV和男女關係的課題:
1)老公對老婆的床事不滿,主凶不會是AV,更簡單的答案是大部份男人在跟同一個女人維持性關係一段時間後,性慾的強度就會遞減。
而且你老公也不是跟妳在一起後才開始看AV的,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一直都有看,甚至還沒認識妳之前的十多年可能都常看了。如果看了性感女神AV就會對老婆不滿的話,他當初選擇跟妳在一起,妳是怎樣把波多野比了下去呢?
妳有這麼強嗎?
2)研究的顯示,更多夫妻性生活不滿,是因為雙方沒有把自己的性需求、性感受和性體驗跟對方溝通過,大家好像自閉症一樣的,主觀認為對方應該喜歡或不喜歡怎樣的性行為。
妳平日都不叫床的,妳也以為你老公沒發出聲音就表示他很專注的閉目感受快感,但人家可能覺得很悶,所以閉目想念波多野來維持硬度才能侍候妳。老公可能也以為老婆皺眉的表情就是很爽,但有可能人家是很痛。
要怎樣溝通呢?
不是不可以大家坐下來開家庭會議,不過更簡單的就是討論AV或電影裡面的性愛情節。如果老公有跟老婆分享過他有印象的一個情節,是女優的嬌喘是讓他很High,老婆就知道你的口味。老婆不一定要學女優的吶喊,但起碼注意到自己在床上很靜的話,妳就可以開始研發自己派系的叫床表達法。
3)我在追女班裡面有講過,如果你遇到正在熱戀期的女生,你即便跟她的互動擦出了火花,那個火花是不會幫到你,反而是會匯歸到她熱戀中的男朋友身上。
從這個現象,我也建議男人如果是一直都有看AV的話,你在熱戀期的時候,甚至是剛開始熱肏期(性關係的初期,大家的性反應都是很新鮮),不要刻意的把A片戒掉,因為這段期間任何激起你性慾的,都很容易的匯歸到你跟你女朋友身上。
如果AV激起的性慾有辦法一早就連接在女朋友的身上,將來她成了你老婆,你有機會還能把陸續被AV激起的慾望匯歸到她的身上。
江魔註:但要記得,不要在跟女朋友性交的時候,習慣了性幻想。如果性交的時候要用性幻想,你就沒有時間注意到你女伴的性反應。
4)如果熱戀期早就過了,跟老婆之間的性慾已經遞減,甚至你們之間的慾火幾近餘燼,但你還是一個有性慾的男人,外間又有誘惑,確實是很容易出軌或去買。
這就要看你還有沒有意願要重燃對太太的慾火,一些男人只要不出軌就已經OK了,他可能就把A片當成解決性慾的管道。
如果想重燃,是否不要看A片,最終慾望逼不得已就在老婆的身上發洩呢?
我覺得不一定,戒AV所產生的性慾張力可能會選擇老婆以外的管道發洩。所以我會覺得要用 NLP 的心錨技術,把你『莖有所屬』的女優或AV情節的慾念,匯歸到老婆的身上(或連接到她的下半身)。
如果你是個AV常用者,請記得在你用到接近高潮前,閉上眼睛回想你跟老婆之間床戰的情景,例如:你俯視她躺在床上的樣子、她坐在你身上的模樣、或簡單她下體給你的口感等等,回想的當兒你也接近高峰,就繼續的回想情節,手部動作暫停。重複多幾次,每次接近高潮時,不再觀賞AV,閉目回想與老婆的床戰情景。
你不但會把AV所能激發的性慾開始與老婆連接,同時也訓練到自己在床事上能夠控制節奏而拉長享受度。
換句話說,一般人是跟多年的老婆性交時幻想女優,你則是跟女優交功課時幻想老婆。
5)雖說AV能夠成為出軌的替代品,但要節制出軌的話,我覺得直接找關於出軌的劇情片來看,特別是有描述決定出軌之際的那種內心掙扎,你就可以從電影中預演過這種矛盾的情緒,以後真的發生時,你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當中我覺得 Lost in translation可能會有接近儒家那個『將發未發』的要求)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有覺得你有需求要做了善事才會心安理得,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正規 表達式 小數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莉莎莎踩到線
2021.2.12
0.
我想記錄一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這是台灣網路媒體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篇文長,會從自媒體的話語權,網路媒體識讀等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
在這之前,我想先聊聊事情的發生。
大年初一晚上,有個朋友丟了我一個訊息,說他看到愛莉莎莎針對蒼藍鴿回應。他看完之後,整個被圈粉。然後附上了一個連結給我。
因為長期愛莉莎莎這個頻道都在我的觀察名單中,第一個反應是,他終於要對「肝膽排石法」道歉了嗎?看看他怎麼說吧。沒想到一打開,影片完全是另一個走向,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時候,影片才上架沒多久,影片下方的留言幾乎都是挺愛莉莎莎的粉絲。
我在訊息裡面,回應朋友說。這支影片我完全不行,尤其是講到學術論文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在騙沒有看過學術期刊的人。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真假 我被圈粉 你超失望喔」
就因為這句話,我整個覺得事情大事不妙。我在自己的臉書上簡單聊了一下這件事情,然後就開始做功課了。原本以為大年初四才要開始上班,沒想到網路社群的發達,應該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初一提早開工。
詳細的事情發生經過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這邊僅作重點摘要。
i. 愛莉莎莎在2020年11月拍攝了一隻關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
ii. 專門討論醫學的 Youtuber 蒼藍鴿,針對這這支影片以「騙局破解」為標,討論其中的錯誤資訊。
iii. 愛莉莎莎在 2021年2月12日,發佈一支影片,以「不忍了」為標,回應蒼藍哥的指責。
iv. 2月14日晚上11:30,愛莉莎莎發佈了影片正式道歉。
這件事情應該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接下來,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聊一下愛莉莎莎和蒼藍鴿這兩位創作者。
1.
先講愛莉莎莎的部分
我一直以來,都會看愛莉莎莎的影片。風格很輕鬆,他也很有才,很會帶話題,人設也有趣。尤其是自從我在台大兼任助理教授教媒體創作課程後,開始規劃幾個小型的研究計畫,有一批 Youtuber 和 部落格 被我列入固定觀察的名單,她的頻道就在其中。
在我的筆記中,他是一個自詡為名校畢業生,海外生活過的知識網紅,早期分享一些韓國的主題,後來什麼都拍。其中的代表作有兩類,以炫富和較少人討論的話題為主。影片節奏掌握得很好,標題與議題操作也很有想法。
這邊我想小岔題講一下「炫富」這件事情,在 Youtuber 最近幾年的生態中,有一類的影片被社群稱作「炫富」影片。但其實這些 Youtuber 們不見得那麼的富有,而是去體驗一個有錢人的生活,也因此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用詞應該是「裝闊」影片。
回歸正題。
愛莉莎莎在這次事件中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以體驗的形式帶入「肝膽排石法」,引用的是一本名為「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書籍,介紹體驗過程及心得。這部影片發布的當下我就看了,坦白說,我對這個療法一點概念也沒有。而以愛莉莎莎的人設來說,我對於他提供的資訊正確度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期待,也因此看完這部影片,就關掉看下一部了。
因為過去做了很多年網路媒體研究,也在網路媒體識讀下過不少工夫,因此比一般民眾有概念。假設我真的被影片打動,而想嘗試的話,應該會做的是:先看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買來看看;打電話給我熟識的醫生朋友問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嘗試這件事情。不過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民眾可能沒有這麼的謹慎。
一個多月後,這部影片被蒼藍鴿以影片回覆指正。本來我以為他會在之後道歉。畢竟之前的原住民事件,他也道歉了兩次。以他的影片人設中,道歉這件事情應該不是個什麼大問題。過往常常操作爭議性影片的他,應該也很能承受網友的批評。
但在蒼藍鴿影片發布後的一個多月間,陸陸續續都有影片發布,其中也有一些是業配影片。許多所謂的黑粉在他的各部影片下不斷的留言請他道歉,都沒有得到回應。然而在 2月12日,他正式回覆了這支影片。沒有道歉,而是反擊了蒼藍鴿的糾正。
詳細影片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來看,我簡單節錄這部影片如下:
i. 不會下架之前的影片
ii. 前部影片在上架前已經在 Google上做足功課
iii. 所引用的書籍,得到了許多商業界的名人背書
iv. 蒼藍鴿反擊時所引用的文章是 Lancet 裡面的 correspondence 文,這類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審核程序,是各說各話,表達自己意見的論壇。
v. 引用該期刊文章的Abstract 做了簡單介紹(但其中的翻譯跟解讀與原文有所落差)
vi. 回應「斷食」這件事情並非蒼藍鴿的解讀
vii. 檢討自己沒有在當時沒有加註足夠的標語
viii. 提出蒼藍鴿未經同意大量引用他的影片,且有妨礙名譽之嫌。
我看到這支影片的反應是「相當驚訝」。
一來,愛莉莎莎沒有想到道歉,而且相當的理直氣壯。二來,我朋友居然受到這支影片感動,而且被圈粉。我馬上去看了底下的留言,當下居然大多數都是支持愛莉莎莎,轉而批評蒼藍鴿。
不過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看部影片時,整個風向已轉,醫界的人大批湧入批評。
我認為,這部影片後面應該是有人在下指導棋,但即便如此,依舊踩到了非常多不該踩的線。其中我自己最驚訝的是,他對於學術期刊的認知相當簡化。我當下的反應是,他怎麼會故意對他的粉絲扭曲,以取得同情呢?不過我後來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讓真正了解學術期刊的人協助他看過這篇論文。至於是哪一個,我沒有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不可考。
這件事情有很多部分可以談,待會我會在後面分段說。我先談蒼藍鴿。
2.
談談蒼藍鴿
在今年元旦,蒼蘭鴿發布影片「破解」愛莉莎莎對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前,我僅有偶然的幾次看到他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發布後,在我沒有訂閱他的頻道的情況下, Youtube 自動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我看到標題聳動,再加上回想起之前看過愛莉莎莎的那隻影片,就點下去看了。
因為我之前沒有把他的影片加入觀察名單中,也還沒有完整掃描過他的影片做研究筆記,所以沒有簡述可以分享。這邊僅以他這支影片給我的印象描述。
蒼蘭鴿回應愛莉莎莎的影片中,模仿了去年 Uncle Roger 的作品風格,帶點嘲諷風格回應了愛莉莎莎的影片。我快速的瀏覽一下他的其他影片,並非每一部影片的戲謔感都這麼強。在這邊我無法判斷是因為「愛莉莎莎的這部影片對於醫界殺傷力過大」,還是因為「對方是愛莉莎莎」因此才有特別的規格,抑或是剛好「Uncle Roger 給他靈感」所以才規劃的特別節目。還沒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也是不可考。
不過雖然是一個比較帶有嘲諷的影片,他仍然在片中給了愛莉莎莎一個台階下,指出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中推薦了這本書罷了。我自己覺得挺遺憾的是,愛莉莎莎沒有接到這顆球,讓他掉地上了。
我花了點時間,把他過去的影片稍微地掃過一次。他過去幾年影片拍了許多系列,風格跟器材軍備也有升級過幾次。以一個專門做醫學知識的 Youtuber 來說,非常地敢嘗試。在這麼硬的主題當中,要能夠擴散不太容易,除了他的個人風格之外,我相信他在也下了不少功夫做調整,在追求知識正確和追逐流量中找到平衡,相當不簡單。
詳細的觀察目前因為我對這頻道認識的有限,先停在這。
在這次的事件中,很多人提到說他是不是要蹭愛莉莎莎的流量,還是他僅是單純的因為事情重大而回應,這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稍微講一下蹭流量這件事情。要做社群,製作 Youtube 影片,要相當程度的了解演算法。即便不是用相當科學的方式去分析,也會在影片一部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針對時下的主題做觀點分析和回應,本來就是一個創作者會做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於「大量的惡意蹭流量」感到反感,但我認為對於單純的「蹭流量」這件事,不需要太負面判斷。
聊完這兩個創作者後,我想討論幾個這次的關鍵爭議,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3.
學術期刊與Youtube自媒體的話語霸權
在 2月13日晚上,Clubhouse 平台上有一個聊天室,針對這件事情討論。討論中,愛莉莎莎也在其中加入。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白袍恐懼症 的粉專,裡面有節錄。這個聊天室的標題,其中用了幾個有趣的字眼,叫做「誰能擁有話語霸權」。我覺得韻味很深,所以把它拿來當作這一個子題的小標。
在整個事件裡面,其實很少人在討論學術期刊跟 Youtube自媒體的關係,頂多只有在討論愛莉莎莎不懂醫學,不懂學術。但我認為,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界的導火線,就在這個地方。否則如果接下蒼藍鴿給他的球下莊,不拍第二部影片,這件事情就落幕了。即便是介紹的肝膽排石法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先講 Youtube 的機制。
Youtube 是一個商業平台,上面所運轉的機制,是一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會去符合一個目的 — Google 的商業利益。在這樣的商業利益為前提之下,即便他沒有也無法公開演算法細節,但「討好閱聽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普遍大家的認知。
既然決定 Youtube 上面話語權的關鍵是「閱聽人」,那麼製作觀眾想要看的主題就成了重要關鍵。雖然說人人能上傳影片,但是要能夠曝光到觀眾面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加上 Youtube 的平台特性,大多數能上發燒的影片,除了某些特定時期外,還是以娛樂為大宗。
但是學術期刊就完全不一樣了。
學術期刊的刊登模式,在於 Peer Review,所謂的同儕審查。主要原因是投稿期刊的人大多數都已經有博士學位,而被邀請去審查期刊的人大多也是博士。而「得到審查者的青睞」是發語權的關鍵。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操作,像是刻意去引用可能的審查者的文獻等。但這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真正在競爭的,是每一個期刊之間的公信度,在學術圈會用 Impact Factor (IF),一個影響力的指標來計算。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新的指標像是SJR等,不過 IF 值還是相對通用的用語。這個指標跟 Google 早期設計的演算法 Page Rank 不太一樣,但是有類似之處。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文章被引用的廣泛度。
這兩個曝光機制的規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說是在光譜的兩端。百萬 Youtuber 所做的主題,即便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大眾。題目可以很分眾,不見得人人愛,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能看得懂。而學術期刊呢,講求的是對這世界的研究貢獻。如果是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期刊,選題較廣一點,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興趣還有機會看。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期刊,跨領域的人除非研究需要,否則固定閱覽的機會不高。
一個在 Youtube 圈子裡面有影響力,有高度發語權的人,去討論一個學術期刊,就像我剛才所提的,一個光譜的兩端。不是簡單地踩到線而已,而是踩過了非常遠的界線。
我不知道愛莉莎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做這件事情。但依照他在第二部影片中義正嚴辭的討論方式,我傾向他應該是真的不懂,誤會了學術期刊和商業雜誌的區別,不了解商業書籍跟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甚至不知道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所能尋找到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個差異之大,所以兩個圈子的交集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節提到,蒼藍鴿能夠把學術領域艱深的東西,帶到一般大眾面前,是值得讚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在 Youtube 裡面的硬知識仍然無法獲得大量的流量,這被 Youtube 平台的觀眾特性所限。
4.
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
在 2月14日下午,一場由林氏璧在 Clubhouse 的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隨手把他抄了下來。很抱歉我沒抄到是誰的發言。大致的意思是
「民眾需要得到相對的知識,需要等價交換的。」
他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醫學知識來討論。不過我的看法是,在 Youtube 上面持續長久獲得流量的知識,其實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
我其實很意外的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了很多醫生對於「正確的醫學知識無法在網路中傳播」的討論,然後衍伸了相當多衛教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你去 Google 一下肝膽排石法,扣除因為這次事件衝到前面的新聞外,看看能看到什麼醫學的見解。
基本上沒有。如果有,估計也是在很後面,一般民眾找不到。這個詞的基本上完全被體驗文攻下,一直到這次爭議為止。而在 Youtube 上面也是相當類似的狀況。
在這樣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愛莉莎莎所說的「其實他也做了功課」是什麼意思。他真的有做功課,但僅限在 Google 上面的非醫學觀點知識。對他來說,如果沒有與專業醫師溝通的情況下,Google 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這一節的標題,我寫下「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意思就是這個。當我們在批評愛莉莎莎高估自己的能力,僅用 Google 就做完功課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反思自己,為什麼科普的知識,我們沒有用各種 SEO 的攻略,鋪天蓋地的用數位行銷攻佔所有的關鍵字,讓民眾不會搜尋到錯誤答案呢?
我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很多醫生提到,他們的工作是醫生,做衛教是有興趣才做的。這一點我相當同意,的確很多在做 Youtube 或是做部落格的人,都是在工作之外的製作。很多行業的創作者,都不是全職投入的。
其實我對這個事情並不悲觀。
在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線」的事件中,我相信所有的網路創作者,都會得到相當大的謹惕。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人踩過線,但可能過去踩線的人「網路聲量沒有那麼大」或是「踩的線沒有這麼誇張」。
相對的,醫界的人也吹起了哨子。當整個醫界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之後,投入自媒體的醫師,或是開始做內容行銷的醫院診所,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我比較樂觀的期待,明年的大年初一,網路上的醫學正確知識能見度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想開個子題,更深入討論這件事情。
5.
網路媒體識讀及數位行銷
愛莉莎莎所踩到的誤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導火線「挑戰學術期刊」讓這次事件拉到高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大眾平時會犯下的錯誤他也犯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前一個子題所提到的 Google。
我們必須得面對一件事情,就是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確是取得資訊的重要來源。即便是我平常找資料,也不會動不動就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期刊。但我能夠盡量不讓自己踩到誤區的方式,也僅能靠我平常的媒體識讀訓練,和對網路知識充滿懷疑的高度警戒。
什麼網站,什麼內容,會被 Google 優先排在前面?在演算法的設計中,有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搜尋引擎對於網站的信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指標也逐漸在改變。但是即便如此,Google 仍然在放了相當大的權重在這上面。我舉個個人的經驗。每次我在搜尋跟狗有關的知識時,「每日頭條」幾乎都會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頭痛,但也沒辦法,這就是這套演算法的機制。
當然,演算法的機制並不是單純的看網站的信任度,其他還有很多過去使用者對該文章的互動所產生的數據指標。這邊我先點到為止,以後有機會再專門針對這件事情討論。
但如果我們去換位思考一般民眾使用 Google 的習慣,應該很多在教相關領域的老師都會搖搖頭。但比起 Google 到的答案就通盤相信,我覺得已經比盡信從 LINE 群組得到的訊息好很多了。
我無法想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扎根才能改善的議題。或許在 108 課綱之後,如果有越來越多高中開始跟學生談「網路媒體識讀」的議題,能夠讓大眾對於「找資料」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警備心。
另外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可能也得從你我開始做起。「每日頭條」之所以能夠攻佔那麼多關鍵字的首頁,跟他全面的在 SEO 上面佈局有關。現在整個 Google SEO 戰場非常激烈,幾乎你能夠看到的,能賺錢的大領域,都在上演 Google 首頁搶奪戰。如果我們想要抨擊這些網路謠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在 LINE 群裡面跟朋友抱怨,而是好好的寫一篇文章迎面他。
並不是說寫篇文章迎面對擊錯誤資訊,就一定有用,這後面還伴隨著從關鍵字優化之類的 SEO 知識,數位行銷的技巧等等。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整個醫界誰該做這件事情,會有最大效益。畢竟要花時間做這些事,後面還是得有一定的商業模型來做誘因支撐,否則熱情很快就沒了。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是,大型醫院的部落格及網站優化,又或者是私人診所的內容行銷。是否有可能因為商業競爭,向其他產業一樣運用行銷策略在網路上增加曝光度呢?
6.
醫病關係與信任感的建立
先說明一下,在這個子題裡面,我較難做深入的討論。這邊提出來的觀點,希望醫生朋友們也可以幫忙思考一下。
我很意外的在這次事件中,聽到很多人討論醫病關係的問題。大致的概念是這樣。
醫生認為:「生病應該要去看醫生而不是 Google。」
民眾認為:「看完醫生之後還不是要去 Google。」
我本來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但在幾場討論中,我不斷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件事情的抱怨,而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先講我自己吧。我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想找專家問的人了,但我仔細思考後才意識到,我人生中的許多病痛,都是在 Google 上面找了又找。原因很簡單,在醫院的經驗很差,幾乎都是被醫生「打發」走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醫療環境有關。醫生一個下午要看幾十個病人,每個人能被分到幾分鐘?有人提到美國的醫院能夠看比較久,這問題不存在。不過以我在美國看醫生的經驗來說,因為實在太貴了,除非是什麼非得去看不可的病,否則我也是 Google。
我想談一下信任這件事情。
信任感的建立,是所有關係的基礎。為什麼網路創作者的業配有影響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觀眾與創作者間的信任基礎上。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還是看愛莉莎莎的影片,抑或是讀一本有商業名人作序的書,你會選哪一個?
就理智來說,我應該會選擇去醫院聽醫生的話。但是說坦白話,以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實在沒有碰到幾個讓我能花時間跟他建立信任關係的醫生。
信任這件事情兩面刃。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獲得讀者的信任,會有更深的業務合作機會。但是,也同時意味著,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因為他們會相信你。但要如何讓民眾更相信醫生,而不去聽信偏方,這可能不僅是醫界,而是所有想做科普的人都得想的問題。
這邊有一個小延伸,是我無法討論的題目。很多醫生提到,因為他們的醫師身份,所以說話都要非常的注重遣詞用字,風險和副作用都要講的很清楚。但是網路上的很多言論都會誇大,而且只要他沒有賣產品,就沒有違法。這部分我實在無法深度討論,只能交給法律專家來。
7.
自媒體的困境
最後我想聊聊自媒體的困境。這個子題跟這次的事件關係較小,但我想提供給對自媒體產業不太熟悉的人有多一點資訊可以思考。
過去幾年,有資源的傳統媒體還沒有重視網路平台。網路上的獨立創作者,一個一個出現。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創作者所要面臨的,已經不是彼此的競爭,還必須要面對各種傳統媒體品牌排山倒海的進入。
這個部分,很多 Youtuber 都有聊過。前一陣子 Joeman 也分享了他對於這個子題的看法。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很多人以為 Youtuber 很賺錢,自媒體很風光很自由。但其實,自媒體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創產業。他很新,不傳統,營運模式還在測,PMF還在找,而且受制於平台演算法不斷的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感。
台灣有所謂 Youtuber 這個職業還不到十年。而且即便是 Youtuber,每個人的營運模式可能都完全不一樣。有的是一人公司,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有經紀公司,有人自己剪片,有人外包。
以創作的題目來說,由於受限於演算法的要求,每週得出一部影片,最好是兩部。創作一兩部大作不難,但在這樣大量消耗的情況下,一年要產出近百部作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是兩年,三年呢?
再加上演算法的殘酷,可能第一年你想要先衝訂閱,努力拼到五十萬。結果第二年演算法改了,訂閱數不重要了,好吧,再想想別的目標。
我的看法是,未來全職的網路創作者會越來越少,要養團隊,有其他產品,或是將創作轉為副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沒有所謂的一個題目可以做五年十年,不只是愛莉莎莎,你會看到各個創作者都在不斷的調整頻道走向,加入子題,甚至是換題目做。
8.
小結一下
我不太想用什麼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來做結論。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是這樣。當我看到愛莉莎莎第二部影片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不管怎樣,都是錯得離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跟鄉民一起撻伐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決定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記錄一下這次發生的事情。希望愛莉莎莎以及其他創作者能多了解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我非常高興這次能在 2月14日參與了由林氏璧所開的 Clubhouse 討論群,能夠聽到很多醫師和一般民眾的討論,讓我能反思這次事件。高密度的聽到許多醫生的意見不太容易,但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大量聽到一般民眾的想法。我不敢說這是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在討論中我也沒有錄音,僅在我覺得聽到有趣的觀點時,簡單做下筆記而已。但這些理性的討論,讓我能在一天內聽到那麼多的意見,對我的大腦來說,是場很激烈的運動。
這是我對愛莉莎莎踩到線的看法,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願意看到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所帶出來的問題,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
《#愛莉莎莎踩到線》
註:非常感謝大家能讀完我的這篇研究筆記。如果當事人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裡面若有什麼解讀錯誤的部分或是想跟我分享更多你的心路歷程,歡迎私訊跟我聯絡,我會非常高興。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很多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