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香港民族P牌建國心理戰
香港電影永遠承載香港人之集體意識,不論創作者係有意識接收然後加以轉化,抑或只係無意識透露內心想法,文本呈現都有討論嘅價值,以自己方式合理解讀都係觀眾嘅職責。由鄭秀文主演嘅《花椒之味》表面上係講因為生父離世而引發嘅家庭關係思考,但實際上係講緊主角如何面對過去,認清只有獨立至係快樂之路嘅故事,因為個體人格獨立,處理好自身情緒同家庭問題,從來都係民族健康獨立嘅首要條件。放眼東亞,觸目皆是尚未健全之民族主義,日本有日本人之堅不可摧但精神分裂,韓國有韓國人之長期受壓而強弱不定,而台灣則有台灣人之溫吞猶豫因而顯得行事迂迴,香港民族反而係包袱最輕而起步點又相當高嘅民族建國P牌仔。家庭乃係社會嘅基本結構,情緒則永遠係人類嘅長期困擾,梳理清楚,相信觀眾自然會明白到麻木過後更要精進嘅道理。
喺分析鄭秀文飾演嘅主角之前,首先要為香港人已經唔再留戀過去而拍掌,因為戲中由鍾鎮濤所飾演嘅生父,既非象徵英國,亦無意暗示華夏,直接指向大約成長於七十年代嘅香港人。嗰一輩人仍然未學識何謂愛,只係盲從社會主流去成家立室,但又成世人都唔知自己想要嘅係乜,對於家庭只係情義嘅載體呢一點,可謂近乎無知。佢不擅溝通,對曾經有過嘅三個家庭都不負責任,對主角嘅付出亦極之廉價,就連間餐廳都有經營不善嘅問題。呢類人喺香港其實相當常見,佢地遠離華夏食人族,喺香港土生土長,逐漸享受到自由嘅好處,亦意識到善待他人之必要,但始終未理解自由所附帶嘅義務,亦未明白善良首先要施之於家人,至可以推恩於其他人。於是,生父嘅形象即刻變得鮮明而容易理解:做老公做得失敗,係因為佢對愛情同親情都未有深刻體會,由始至終都係顧及自己感受多於家人感受,不斷轉換對象逃避現實,因而無法獲得三個血親嘅衷心敬愛;而做老闆反而過得去,則係因為佢對自己都係缺乏要求,所以自然接受餐廳嘅分工混亂,亦輕易接受他人未有完成崗位職責之事,結果就滋養出唔算深厚但尚算融洽嘅僱傭關係,獲得外人眼中嘅好人形象,如此形象連貫而完整。
因此,主角喺生父病死後,湧上心頭嘅只有一時迷惘,而非悔不當初,因為生父之失德失格,無論如何都已經係既定事實,亦係主角嘅切身體會。三個角色因為喪禮而聚頭,一齊發現生父之面目模糊,正係佢地建立友誼嘅契機。呢種實際上只係新友情嘅疑似姊妹之情,因血緣而起,但絕非因血緣而建立,事關友情之所以形成,完全係因為佢地三個從共同經歷之中發現大家都係努力尋找自我嘅人。生父令佢地誕生於世上,但從來未有肩負應有之責,所以佢地都係靠自己成就自己——如樹之自知,反映於佢對婚姻有所追求,拒絕未婚夫「我可以結婚」而非「我想結婚」嘅思維混亂,一幕已收以小見大之效;如知改名換姓,精進球技,咁啱遇到事業樽頸而陷入低潮,但最後都發現自己精進嘅榜樣原來係一手湊大自己嘅媽媽,生父廉價支持根本可有可無;而如果就係相當典型嘅一類中國青年,因出國留學而稍為恢復善性,識得飲水思源,再次驗證婆孫關係已經走出華夏食人族自相殘殺之傳統,釋懷收場。香港人、台灣人、中國人三個角色各自步入成長下一階段,都係因為自己諗通,而生父只係佢地人生之中曾經存在而且有待整理嘅一小頁,影響之微小,近乎波瀾不興。
香港人成日假定台灣比香港更有條件獨立,但事實係香港同台灣都各自面對緊獨立之路上嘅唔同處境,而台灣民族組成比香港民族複雜,共識因而更難凝聚,自然仍然處於一種心態上獨立但仍然無法輕易回答出「何謂台灣民族性」嘅狀態。戲中如知酒後哭訴,「如果我們很努力了,但世界沒有因此而更好的時候,怎麼辦?」反映嘅係佢仍然未達到專業運動員應有嘅心境,獨自面對結果,受一時成敗所困擾。戲嘅中段,如知母女發生爭執,由於尚未察覺到生父之廉價鼓勵只係自己幻想補完而成,如知一度以生父更識得講好聽說話去刺激媽媽,令媽媽相當傷心,但到最後佢都係明白到媽媽至係願意同後生共同成長嘅好家長,只係表達方式不當,而生父則係長期缺席,從未愛過自己——隔住電視睇佢桌球比賽,已經係生父唯一願意付出嘅所謂父愛,視佢為曱甴,可謂合情合理。對照如樹始終堅持生父確實係傷害咗大家而拒絕認陌生人為父,如知仍然會因為所謂血緣紐帶而同後父保持距離,自我尚未完全確立,甚至仍然未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成為後來嘅自己只因受媽媽言行身教而耳濡目染,角色成長又隱約折射出台灣民族之困局。
主角對生父有相當清晰嘅認知,花椒之味不痛不癢,正如佢對生父嘅感情只能止步於麻。由未婚夫變成好朋友(劉德華飾)之後,好朋友繼續堅持如樹生父確實愛過如樹,因為佢自己對如樹所抱持嘅正係類近嘅情感,但如樹清楚知道,愛應該光明正大,可以宣之於口,double negative之修辭,已經係婚姻隨時觸礁嘅預警。認真對待婚姻,寧缺勿濫,其實係香港人剛烈民族性於愛情方面之體現,睇喺旁人眼中或者顯得港女,但如此愛情觀絕對比戲中任何人都要成熟,至少佢自己遇唔到真愛,佢都唔會禍及無辜。而麻醉師(任賢齊飾)之出現,亦有突顯出如樹的確頭腦清醒嘅烘托之效,因為佢欠缺明確目標,遠赴敘利亞不過係憑空想像,不切實際,實際上佢只係喺目前工作崗位感受唔到工作嘅意義。而且,佢一時又鼓勵如樹揸大膽車,一時又斷定如樹唔適合揸車,忽然又慫恿如樹退而求其次唔好堅持自駕遊,角色飄忽不定之特質顯而易見,同一心考好車牌嘅如樹又再形成強烈對比。概而言之,如樹之所以同前者無法成婚,同後者亦無法擦出火花,並非因為佢諸多要求,而係因為佢好清楚過好自己一個人嘅生活,好過因為不甘寂寞而隨便進入一段未必值得經營嘅關係。
於是大家不妨回顧電影開首,如樹係點樣應對cold call同埋婚姻不忠嘅客戶。接到cold call,一般人嘅反應多數係唔聽、直接收線或者真係中招入局,但如樹則係對答自如,令對方知難而退;聽到對方訂機票酒店同第三者出遊,一般人可能會有批判嘅神情,但如樹已經散發出見慣不怪嘅氣場,亦懶得同同事分享,足證佢具有相當消化能力,達到花椒程度。然而,大家必須留意嘅係,如樹之麻木,大異於佢生父之麻木,因為前者係因敏感而麻木,而後者則係因膚淺而麻木,兩人價值觀係截然不同。如樹重視溝通,通情達理,進退有度,麻木一面只係顯示於對待俗務同唔合格嘅人,三個角色合力研發配方之積極聚合,自強不息,正係如樹有血有肉之明證;而由一開始坐喺副駕,去到揸大膽車,再去到結局P牌上路,亦係如樹未有死於習慣而且自信未有受挫嘅例子。P牌代表嘅係通過考試,淨返嘅就係路面實戰,而只要交通規則有法可依,自由之旅自然一路順風,隨心所欲。
香港民族自主權移交之後,亦有飽受華夏食人族風尚衝擊而顯得麻木嘅傾向,一度失去活力,失去自我,但發洩過後,總要成長,至係香港民族內心深處嘅樂天本質。如樹知道生父唔可靠,但亦唔再苛責,因為佢明白命運自有安排,所以專注做好自己,但求問心無愧,就如同香港民族新生代亦已經唔再忙於埋怨上一代人安於逸樂,不思進取,因為大家都已經知道所謂泛民左膠都係全體嘅共業,承受得起,至會進化成更好嘅人。香港上一代人身處於佢地嘅時代,置身於佢地嘅空間,總難免受到局限,民族建國思潮自然不成氣候,但香港民族初生代因理解而成長,已經唔再停留於過去嘅麻木,而係趨向緊自主嘅積極。一年過去,如樹再次目睹大坑舞火龍,睇透上一代人好逸惡勞自有前因,發現自己亦有好逸惡勞之民族特質,但佢已經意識到好逸惡勞本身並非壞事,因為有目標嘅人自然會為尋求樂趣而付出,而更廣闊嘅自由天地,只有勇於開拓嘅人至會成就解鎖。香港人從來都係貪玩易悶,抗爭要多變,要流動,要靈活,但正因為有反省,有承擔,而且身受其害,大家都因而認知到只有獨立至可以保衛福地樂土——天高海闊任我行過後,始終要有家可歸,而屋企代表重門深鎖定係安身之所,完全係在乎人嘅選擇。
香港獨有嘅歷史軌跡,令香港人必然成為香港民族,故此獨立建國唔係唯一出路,而應該係快樂之路。如果大家只係想像獨立係不得不選擇嘅路,以無路可退嘅心態去接受獨立主張,咁就會成日落入灰心喪志嘅境地,因為獨立根本唔係active choice。然而,香港獨立事實上就係一個順理成章嘅active choice,大家只係怕P牌建國之後又再經歷辛苦而裹足不前,但若然大家真正明白到人格獨立同民族獨立嘅關係,亦有能力想像建國之後自己可以如何自處,咁獨立就唔會係超重嘅負擔,而係無窮嘅樂趣。麻辣火鍋之味之難以複製,源於生父因曾經錯過而加入紅酒調味,而主旨花椒之味應該如何感受,如何運用,則在乎香港民族觀影之後帶走得到幾多刺激,幾多領會。反送中之後,大家知覺唔再麻痺,方向日益明確,民族建國則係下一個心理關口,只要過到,光明好快就會重臨香港,重臨東亞。
https://gnimmm.com/2020/05/25/fagara/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新聞] 「台灣表妹」要回台了!誓此生不悔入華夏-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表妹淚喊出事了要回來@newsebc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表妹淚喊出事了要回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當中國人-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問卦] 台灣表妹:此生不悔入華夏!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一句「此生不悔入華夏」爆紅網紅「台灣表妹」回台訴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Re: [問卦] 台灣表妹:此生不悔入華夏!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問卦] 此生不悔入華夏? -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讚嘆祖國!台灣表妹稱「不悔入華夏」 YouTuber爆氣狠酸 的評價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0年前的好文分享
民國77年春天我從比利時回國,八月即在東吳哲學系任教。當時康寧祥先生正籌辦《首都早報》,文化版主編卓榮德先生邀我當編輯委員,委員中還有李敏勇兄、薛化元兄和黃美英小姐等人。除了開編輯會議,每星期我們還得在「新航道」專欄輪流寫稿,記得當時我排在星期五,用「海若」做筆名,足足寫了一年多,大部分的文字後來都收在我的第一本書巜久久酒一次》當中(1991,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那段期間報禁剛剛解除,大家都在尋找思想上新的活路。次年(民國78年)五月,文化版特別企劃了母親節專題,嘗試探索「母親」這個概念的本土意涵。我應邀從原住民的角度,回應「母親」這個主題,因而寫了〈母親的歷史,歷史的母親〉這篇文章。這是我第一次對原住民在台灣史定位的宣示,Tivitiv Paelavang,我親愛的母親,是整個宣示的存有論根基。隔不到一個月,北京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兩岸進入更混亂的文化歷史認同之漩渦中,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出路。
30年過去了,老媽媽從77歲陪我們走到107歲,去年12月28日終於走完了她自己的人生旅程。我回溯和她老人家30年前共同出發的原點,不免有更深的蒼涼感。文史燦爛的華夏民族,為台灣、為中國、為亞洲、為全人類,可以貢獻出怎麼一個更像樣的未來呢?老媽媽,您是看不到了。而做為原住民的我們,除了繼續努力,還能做什麼呢?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多麼需要那來自您的根源性力量⋯;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建立另外一種形式的陪伴,依然可以㩦手邁向更符合理想的終點。
———————
母親的歷史,歷史的母親 文/孫大川
彷彿活在歷史之外
母親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論她所處的時代,她這一生該當波瀾壯闊,多彩多姿。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的殖民統治,整個中國以及台灣社會的激烈變動,科技的長足發展……,這些遼闊、複雜多變的人類場景,正是母親一生所面對的世界。然而,按我對母親的了解,她和一般身處邊緣的原住民老人一樣,安詳、寧靜,對這忙碌、瞬息萬變的世界視若無睹,彷彿活在歷史之外……。
從少年時代我便喜歡追問母親的生平往事,因為不知從何時起,我就無法忍受卑南族沒有歷史的那種感覺。如果說,我曾對原住民或卑南族有過更深的情感與了解,而不只是在名稱標籤上打轉,毫無疑問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母親。是她對自己生命的講述,以及她活出來的生活態度,使我能多多少少拼湊出那破碎、模糊的部落記憶,並從中捕捉自己族類的智慧與哲學。從某個角度說,對我而言,母親的歷史,即是卑南族的歷史,她讓我具體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縱深!
大環境的紛紛擾擾,固然是一種歷史的真實;小場面的邊緣世界又何嘗不是真實的呢?「小場面」對「大環境」的回應,雖微弱不足道,但由於它也是真實的,未嘗不能發潛德之幽光,使我們對歷史的理解更寬廣、深厚。這是我最近默想母親的一生時,常常興起的念頭。
無悔的承諾
狄菲底弗(tivitiv)是母親的卑南族名,乃「糧食豐盈,不虞匱乏」之意。外婆懷她六個月時,外祖父便過世了。十二歲那年,外婆因病故世,母親便帶著四位同母異父的弟妹投靠掌家的姨婆。一直到她四十歲姨婆過世,接管家業,這期間她的生活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情況下度過的。
每次提到姨婆、姨公公,母親的眼中便含著淚光。做為一個孤兒,她對兩位老人家既是敬畏又是感激。她清楚地記得他們許多生活的細節與言行;有時說著說著,便唱起兩位老人家喜愛的卑南族老歌,歌聲和淚水,讓我看到生命的共融與卑南族幾千年來歷史傳遞的奧秘。
許多跡象顯示,家族產業之交由母親繼承,是姨婆晚年的決定,這個過程就像一般大家族的情況,有它波折、複雜的一面。母親說,姨婆的決定是她用堅忍的意志、孝心以及奮不顧身的辛勤工作換取的,這形成母親的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
記憶中,母親總是忙碌的,直到現在她還常常頂著大太陽,在院子裡鋤草、修剪籬笆、編織山地服。她常說,勤勞是一種意志的鍛練,學習怎樣勉強自己,這也許是她孤兒的經驗所使然。
為順從姨婆的要求,十三歲時母親從日本人設立的「番人公小學」中途輟學,立刻投入田裡的工作。這種遺憾,變成她後來堅持要我們六個兄弟姊妹完成學業的動力。十七歲,在姨婆、姨公公的安排下和父親結婚。她對自己的順從,從來沒有後悔過,相反地她堅持到底,絕不朝三暮四。
有一件事,最令我印深刻。民國四十年代末期,天主教傳入村子裡。身為領袖的姨公公權衡現實情況,決定讓全村親族皈依天主教。母親最初是相當反對的,覺得這會破壞傳統習慣。而姨公公的觀點,是希望藉此加速部落與現代社會的銜接;並指出天主教會將相當尊重族人的風俗習慣。母親因而順從了,姨公公對她說:「既有承諾,便不可以有二心。」我們全家受洗後第二年,姨公公因心臟病突然過世,成了村子裡第一個以天主教儀式行葬禮的人。當時我已記事,那天在新落成的教堂裡,看到母親站在穿著傳統卑南族服裝的姨公公之棺木旁,顯得特別沈靜、虔誠,那種神情常在她後來的宗教生活中浮現。如今,社會改變了、天主教會在村子裡也沒落了,許多人熱心不再,甚至改宗或反信仰;然而母親卻始終如一,每天仍保持餐前、睡前祈禱的習慣,多年來不曾間斷地早上四、五點起床讀聖經、唸玫瑰經。我不知道她對天主教教義有多深的了解,我知道一個人信守承諾、一往無悔,本身即已接近宗教的神聖世界。當我不在她身邊時,清楚地知道每天有她為我祈禱,那種臨在的感覺是母親給我的最深感受。
歷史傳遞的奧秘
十三歲輟學之後,母親開始參與村子裡「鋤草團」(misahur)。根據卑南族的傳統,部落男子十二、三歲起,即按年齡分階加入「會所」(palakuwn),完成社會化的各種準備。至於女子之社會化,則並沒有一制度性的設計。「鋤草團」的活動,正彌補了這個需要。按部落之習俗,每至夏季農忙時,婦女便彼此邀約組成若干「鋤草團」,以集體耕作之方式,互助合作。團隊通常由較年長且具領導能力之婦女當召集人,一大清早,便由她召喚、整隊出發。工作當中,召集人除了負責決定作息,且要隨時鼓舞士氣,藉古老山歌之唱和來對抗身心之疲憊與炎炎驕陽。直到傍晚,「整隊」回家,又得忙碌家事。就在這種集體勞動中,婦女們培養友誼,學習如何與別人交往,傳遞歷史經驗與生活常識,陶成人格,成就德性……。換句話說,「鋤草團」並不只是一個勞動之隊伍,它透過集體勞動的方式,來塑造卑南族婦女的典型。
母親顯然完整接受了上述的陶成訓練,她勤勞的習慣,對卑南族神話、傳說以及掌故的豐富知識,古老山歌的吟唱等等,可以說是「鋤草團」留給母親最豐富的遺產。她常說,由於她很早便參與「鋤草團」,後來並長期扮演召集人的角色,因此她的少女時代大都與成年婦女或老人相處,這讓她活得相當典型,成為不折不扣的卑南族婦女。
異鄉人
民國四十年代中期以後,村子裡的部落性格迅速解體,不但男子的「會所制度」褪色了,「鋤草團」同樣再也組織不起來,卑南族男女的社會化,不再以原社會為對象,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符號;而他們所熟悉的世界,正快速地從各個角落退隱、消失。幾年前,在母親的領導下,村子裡的婦女們模擬了「鋤草團」完工後的傳統慶祝儀式(卑南族語稱之為:muhamud),原是歡樂的慶典,如今竟充滿憑弔的氣氛,吟唱老歌時,大家都哭了,哭得好深好深……。
部落社會的崩解,就像現代工商社會對傳統社會之衝擊一樣,有它必然的命運,原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但,對卑南族老人而言,由於「語言」的同時喪失,使他們成了真正的異鄉人。他們一方面不再能和子孫對談(因為子孫們只說漢語),另一方面也無法和他們將去認同的「新社會」交談。他們只好「自閉」在他們曾活過的時空,與周遭世界「互不存在」。
母親能說日語,這在早期的台灣社會是有用的溝通工具,因為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受過一點日文教育。然而,隨著「推行國語運動」的徹底發展,以及相當一段時期對日本的政策性抵制,母親可以交談的對象相對地縮小了。我永遠忘不了家裡有電視機以後,她常常坐在電視機正前方的搖椅上,凝視電視畫面的情形,那種眼神是複雜的,充滿好奇、猜測、迷惘與困惑,她多麼想了解這個世界啊……。我們兄弟姊妹若遇有空,有時會在旁加以解說;若恰巧心情不好,就不免和她老人家發生一些小衝突了。通常,小衝突之後,她會悶悶地盯著電視畫面,不知不覺睡著了。也許,她夢裡的世界,才是更真切的。父親過世以後,母親寂寞的身影更令人鼻酸……。
前年夏天小姊姊病重,母親陪她到台北某大醫院就醫。小姊姊說,有一回她想吃麵線,母親為讓她高興,便頂著大太陽四處找麵攤子,她想向路人詢問,卻不知要如何表達,急出一身汗水。幸虧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半猜半推終於意會了過來,陪她買到了麵線。回到醫院,小姊姊胃口不開,但知道母親為了這碗麵線幾乎心力交瘁,別過頭去勉強吃了幾口,淚水滴進麵湯裡。
負笈歐洲期間,母親擔心我看不懂她的日文信,特別和神父學了羅馬拼音法,七十幾歲的人了,這要下多大的決心和毅力啊……。每次收到她密密麻麻、歪歪扭扭、錯誤百出的家書(當然是羅馬拼音的),便心如刀割;她在電視機前睡著的樣子,又鮮活地浮現在腦海,覺得自己虧欠她好多好多……。
誰是土地的主人
沒有文字、歷史的民族是容易遺忘的。記憶中,母親對歷來活躍在台灣歷史舞台的「主角們」,很少仇視或批評。她總覺得自己的民族是落後的,是應該向進步的社會開放的。我想,這是姨公公給她的影響。
民國五十二年,大學畢業不久的大姊嫁給外省籍的姊夫,雖曾引起家庭革命,場面卻毫不壯烈。這之後,除了哥哥和小姊姊,我們家裡婚姻的組合可說是大雜燴。有河南人、江西人,也有浙江人;而我自己也娶了一位閩南太太。母親常說,也許這就是台灣的未來。
對台灣七十年代以後政治、社會變化與衝突之複雜背景,母親當然不甚了了。有一回我問她對外省人、閩南人、日本人做何評價,她的回答讓我思索良久。她說:
「日本人是可敬畏的,守法且有榮譽感,常能裡外一致。我雖厭惡他們的嚴苛,卻肯定他們對部落所做出的貢獻。感覺上閩南人是較自私的、現實的,我們常吃他們的虧。至於外省人,似乎較具善意,四十年來台灣不是進步許多嗎?我不大明白他們吵什麼,他們不都是中國人嗎?」
母親的評斷當然是樸素的、感性的,她無法分辨這中間有關權力、利益分配之複雜因素。她之對閩南人頗有微詞,是因為原住民四十年以前,就已經飽受閩南人的威脅,這段歷史遠遠超過後來的四十年,在日據時代,閩南人以「中國人」的身分,地位高於原住民一等; 而後來的四十年閩南人搖身一變,竟以「台灣人」的身份,要求權力的本土化,這大概是母親批評閩南人自私、現實的心理情結。後來,我驚訝的發現到這種情結竟普遍地潛伏在許多原住民朋友的心靈深處……。我深深相信,以省籍或地域觀念為基礎的台灣本土化運動,從原住民的觀點說,是不可理解的;以歷史仇恨的清算為出發點的權力重組,只有加深這塊土地上的罪惡。
歷史的母親
母親的歷史,是我把握卑南族歷史的主要憑藉;她生命中的憂傷,其實也是卑南族的憂傷。每次看到她老人家寧靜、安詳的臉龐,便彷彿看到卑南族最後一道晚霞。而她生命中對大環境的那些小小回應,常常幫助我看清時代的迷幻。我真的相信,除非我們像原住民一樣勇於遺忘,否則我們永遠無法交會,無法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相信嗎?原住民有一天會是台灣歷史的母親!(原刊載於78年5月14日首都早報)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表妹淚喊出事了要回來@newsebc 的推薦與評價
此生不悔入華夏 ? 台灣 表妹淚喊出事了要回來台妹狂讚祖國吸百萬粉!陸網反轟:護照啥色 此生不悔入華夏 ?台妹赴陸狂讚:不戴罩超安全影片授權: 台灣 表妹 ... ... <看更多>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表妹淚喊出事了要回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77 万views, 2879 likes, 25 loves, 4335 comments, 381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關鍵時刻: 我家住海編:是真的家裡有事,還是有其他原因 ... ... <看更多>
此生不悔入華夏台灣人 在 [新聞] 「台灣表妹」要回台了!誓此生不悔入華夏-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