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麵館》與《Sweet Home》喜歡邊部?
~ 《驅魔麵館》剛剛播完,雖然13集出現了換編劇和爭議劇情被批評,收視亦有下跌,仍無損結局收視,第十六集還創了收視新高10.999%,韓國的直播收視第二天就有,唔駛等一個星期。改編自網絡漫畫《驚奇的傳聞》的《驅魔麵館》,除了主角年齡不太少年外,最年輕的蘇炆18歲,哈娜應該廿多歲,共他兩成員更是大叔大嬸輩,整個架構都是少年漫畫設定,典型日本勝利黃金橋,友情、團結、訓練、成長和勝利。每個主角有唔同能力,惡鬼有等級,仲會變成完全體(龍珠!),主角被迫到絕境時,為了救夥伴突然能力大增,也是常見情節。
~整個故事十分少年漫畫,做到適合各階層看,因為加入了傳統韓劇煽情元素,又俗稱「灑狗血」,唔少香港觀眾和評論人,都嫌韓劇過度煽情,只是控制適宜,仍然收到刺激觀眾情緒,增強追看性效果。劇中煽情元素,相當典型,黑白分明,校園欺凌、官商警黑勾結,奸角面目猙獰,總統候選人成日都係最後大佬,這些元素刺激大家希望見到惡人有惡報,好人方面男主角喪失父母兼殘廢,女主角懷疑毒死全家,刑警大叔的遺憾愛情,秋女士的母子關係,全部都是惹人同情的設定,吸引大家期待他們否極泰來。
~ 對比另一部同期大熱韓劇《Sweet Home》,題材上,一個驅魔,一個打怪物,都是主流歡迎題材,《Sweet Home》在龐大製作費支持下,在演員知名度、電腦特技、場面設定方面,都勝過《驅魔麵館》,《驅》是邊拍邊播模式,出現了唔夠時間做特技情況,引致結局時,有些效果明顯做得唔夠好,而且靠打拳頭交伏鬼,始終有點太簡化,所以在視覺效果方面,《Sweet Home》是高幾班的。不過去到劇情交代,感清描寫方面,演員較少,關係簡單的《驅魔麵館》又有優勢,《Sweet Home》始終太多人物,群戲很多,很難仔細交代感情位,《驅》劇中,父母死於眼前,舊愛重逢變陰陽永隔,背負著害死家人的鬱結,都有更多篇幅去交代主角的心路歷程。不過,十三集唔合理地整死重要奸角,去製造最後大佬出現,相當牽強,另外十二集,用樽裝水偷龍轉鳳換走銀紙,是另一敗筆,好似為了植入廣告,夾硬來一樣,觀眾又被當成白痴了!
~ 另一個使《驅魔麵館》大熱的因素,應該是女主角金世正,青春貌美,演戲和動作俱佳,目前人氣爆升呢!若她和《今夏之際的有栖》中的水雞合作,來過韓日打女劇,舉腳支持!第二季據說九月開拍,明年初有得睇,服裝會改為著黑西裝,型很多!
#Netflix #驅魔麵館 #SweetHome #驅魔決戰打怪獸 #趙炳圭 #金世正 #劉俊相 #廉惠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寧夏夜市鳳飛飛潤餅 傳統老口味 60年吃不膩 台北寧夏夜市有一攤老字號潤餅, 已經賣了一甲子,前總統馬英九, 非常愛吃他們的口味, 已故的國寶級歌手鳳飛飛, 更是他們的頭號粉絲。 ☞烤肉刈包 巴掌大味美多汁 吸引內科上班族聞香排隊 台北有一家創意的刈包店, 所有的餡料都是現點現烤, 香噴噴的烤肉...
母子 總統麵 在 後沙發 Style blog by Lois F. W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晚上受邀去 小巴黎人 麵包製作所 參加這場精緻溫馨路線的餐會。
一開始最鬧的是我本人,我把 La Cuisine d'Elisabeth 母子認成男女朋友,不是啊,就媽媽太會保養而且現在流行姐弟戀,畢竟法國總統行事風格就是國家趨勢,百姓會跟風,伊莉莎白真的很會保養。( 雖然兒子住巴黎但是精通中文,所以我還是收斂一下文字!)
整個菜單是'Elisabeth設計的,她以前在法國是酒莊老闆🍾,前菜的朝日之塔是現在法國料理的一種做法,麵包上面加了碎黑橄欖跟培根。
我超愛這道主菜:「法式百里香烤豬里肌肉」,旁邊是甜鹹味的牛軋糖,裡面有隨機加蒜片進去,類似國王派吃到的人會幸福的邏輯,我很愛吃蒜頭,所以很挑剔蒜頭的口感,太愛這個蒜片,軟嫩又Q彈,跟我家種的美味度有得拚。後來我才知道很多食材是她們這次特別從南法帶來,好用心難怪人這麼青春優雅,法國女人真的很會
最後 小茶栽堂 Zenique 的秋日蒙布朗果然名不虛傳,裡面的栗子果粒香滑不膩,栗子泥調味的技巧很高竿,我不經意的就把它秒殺。
由於本人從小就因為食量太小甚麼都吃不完走一個敗家女路線,當然這幾道菜我都沒吃完,可是我覺得好暴殄天物所以打包回家,今天加熱後竟然味道完全一樣,有點誇張,最後請忽略我臉圓了😂
美好的法國餐會夜晚🌛
ll of the food was delicious. Thank you La Cuisine d'Elisabeth Hope everything is going well with you in Taiwan ✈️🇹🇼
.
.
母子 總統麵 在 王欣儀 俠女仁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欣分享】來世再做母子 總統撰文悼母親
103.5.10. 馬英九
媽媽走了,走得平靜安詳。
她彌留之際,我趕到萬芳醫院加護病房,緊握著她微溫的手,這一雙把我養大的手,吻著她的臉頰,在她耳邊低聲的說:媽媽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婦、女婿、外孫都在您身邊送您,爸爸會在那邊迎接您,妳好好走,不要怕喔!我們結緣64年,來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我們接著用「生日快樂歌」的調子含淚輕聲合唱:「謝謝媽媽生我,謝謝媽媽養我,謝謝媽媽教育我,謝謝媽媽愛我」。媽媽闔上眼,告別了這個世界,享年94歲。
時間,是民國103年5月2日下午6點16分。
媽媽生長在湖南寧鄉一個書香世家。父母知書達禮,她幼受庭訓,從小聰慧善良,進小學前念過私塾,國學底子不錯,又寫得一筆娟秀灑脫的好字,有大家風範。媽媽小學畢業後,初中、高中念的都是長沙著名的周南女中與省立長沙女中。高中畢業前一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她親身經歷這一場艱苦慘烈的民族禦侮聖戰,自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影響她的一生。
高中畢業後,她順利考上中央政治學校(政大前身)與金陵大學,她選擇前者。抗戰時期,政校從南京遷到風光明媚的重慶南溫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鄉馬鶴凌─我的父親。媽媽年輕時美麗而有氣質,會念書、字寫得好、又喜歡運動,在學生領袖兼運動健將的父親積極追求下,兩人很快就墜入情網。父親當時稱讚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民國33年秋,抗戰進入尾聲,日軍準備反撲,重慶震動。蔣委員長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父親帶頭響應。當時媽媽至為不捨,但以國難當前,義無反顧,她在送別會上說了一句鼓勵父親參軍的話,令人動容,也讓我至今引以為榮:「歷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從戰場上走過來的。」
父親加入青年軍不久,抗戰就勝利了。父母帶著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繼在長沙出生。民國37、38年父母兩度來臺灣,媽媽當時曾在臺北一家餐廳當過會計。38年大陸局勢逆轉,父親應長輩與同學之邀,再回大陸西南作最後一搏,此行兇險不小,當時媽媽已懷了我,她憂心忡忡,仍然含淚送行。38年底大陸變色,父親倖免於難,並設法救出在湘潭老家已遭公審清算的奶奶,安排她與二姊、三姊在39年春來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媽媽也帶著大姊從臺灣趕到香港與他們團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於九龍。
當時父母都在九龍「荔園」遊樂場打工,媽媽當收費員,爸爸白天在家做饅頭,晚上到「荔園」去當茶房,奶奶在家照顧四個小孫子女,一家7口,每天只吃兩頓飯。6歲的大姊每天走路送飯給上班的媽媽,媽媽不時典當外婆送她的首飾來貼補家用,全家生活相當拮据辛苦,但在亂世中全家人能夠團聚,已經相當幸運。等了一年多,全家總算在民國40年10月來到臺灣,先借住在桃園,半年後搬到台北市萬華,在一個拼湊的大雜院住了11年,我的童年在此度過,小妹也在此出生。
媽媽天性善良勤儉,伺候老奶奶相當體貼,兩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媽意見不和,奶奶還常站在媳婦這一邊。
我們家是典型的嚴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較親近媽媽。當媽媽調到石門水庫工作的時候,就把讀小二的我和小妹帶去。白天我們到龍潭的三坑國校借讀,下午回宿舍跟媽媽共進晚餐。民國47年的臺灣,既無電視、電腦,電影院也少,媽媽就利用晚間,教我讀《古文觀止》。數十年來,每次回憶當時媽媽燈下課子的溫馨畫面,就感動不已。這次媽媽在加護病房的初期,意識清楚。探病時,我背「桃花源記」給她聽,背對了,她點頭;背錯了,她搖頭。我們重溫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樂時光。現在媽媽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記」,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奪眶而出的淚水。
媽媽賢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個幼兒。白天上班,晚上有時還要兼課、做飯,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媽媽因此燒得一手好菜,很受歡迎。還有不少人專程來吃她拿手的紅燒辣羊肉。媽媽也會織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縫紉機,就是她貼補家用的利器。我們姊弟妹念小學、中學的制服,很多是媽媽親手做的。當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媽媽能燒菜、做衣服、織毛衣,節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級暑假,參加童子軍露營,學會了做紅燒茄子。回家後做給媽媽吃,她看到13歲的兒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媽媽,開心極了!也因為媽媽會做菜,我的四個姊妹不但能做菜,還會做整桌酒席。
媽媽非常孝順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媽媽那時幾乎每個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飯。外公去世後,媽媽即使膝蓋受傷,不良於行,也要上墳祭拜。外婆當年留在湖南沒有來臺,民國69年,政府尚未開放大陸探親,媽媽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陸探親,只好要求旅居美國的大姊到長沙,探望30年不見的外婆和阿姨。大姊回臺灣,帶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紀念品。外婆在民國72年過世,她們母女從民國38年一別,一生未再見面! 外婆送的紀念品,媽媽一看就流淚,一直保存到現在。我們會把這件紀念品放在富德靈骨樓,永遠陪伴媽媽。
媽媽做人厚道,樂於助人。小時候我們跟奶奶上西園路天主堂,常常領回麵粉、包穀粉等外國救濟品。有一次我在大門口發現一位貧窮的老人在餿水桶中找東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訴媽媽,她馬上裝一包香噴噴的包穀饅頭送給那位餓極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開心,也才懂為什麼「助人為快樂之本」。
媽媽是一個國家民族觀念很強的人。小時候,她講給我聽的床邊故事,不是俠盜羅賓漢或白雪公主,而是鑑湖女俠秋瑾與革命黨員徐錫麟從容就義的故事,她尤其喜歡講述高志航烈士在浙江筧橋機場擊落日機的英勇事蹟。這是最鮮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畢生難忘。媽媽加入中國國民黨75年,這是她晚年最津津樂道的事。
媽媽一直有一個夢,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聯考的狀元,那時記者就會來訪問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這一天。等到民國59年小妹考上臺大外文系,不是狀元,以後家中無人再參加聯考了,媽媽才斷了念頭。沒想到我大學畢業那年,舉辦第一次預備軍官考試,有不少人落榜。我幸運考上第一志願海軍補給科,還是臺大這一科的第一名。有同學打電話來問我考上沒有。我不在家,媽媽接的電話,告訴同學我考上了,還開心的加了一句「還是個小狀元呢!」她的兒女狀元夢,總算勉強實現了!天下父母心,令人莞爾。
媽媽從我們小時,就教我們要勤儉、誠實、清廉、愛國;
要讀古文、讀英文、練毛筆字。病中跟我們筆談時,她還寫著:「你父親和我, 一生不貪財」。家中建立勤勞獎金制度,鼓勵做家事,養成子女勞動與儲蓄習慣。媽媽做事低調、謹言慎行,我從事公職30多年,她從不介入我的公務。她給我的只有支持,沒有困擾。父母都鼓勵我們實踐先祖父立安公「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訓,父親並手書「為善讀書不忘家訓,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對聯,掛在客廳時時提醒我們。我們在文山區住了40多年,媽媽留給左鄰右舍、市場攤商的印象,就是如此。
兩年多前, 當我們知道了媽媽有肺部淋巴瘤的時候, 我很感謝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認同的作法---我們要給媽媽最後的日子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今天,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們做到了!
進醫院的兩個星期前, 大姊還帶媽媽到台南後壁鄉去看國際蘭花展。只有最後的這三星期她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們談以前的趣事。我們要她做一個蘭花手的姿勢,她會刻意用兩隻手來做,還上下搖動,逗得我們大樂,病房常有笑聲,完全沒有受苦的樣子。美青跟唯中探病的時候,安排元中從美國打電話唱歌給媽媽聽,媽媽還記得元中小時候的招牌歌「小小羊兒要回家」,指定要她唱。每次美青和我去探病,我一定會親親她,陪她聊一陣子,再跟她擊掌6次才告別。這段時間,四個姊妹輪流陪伴照顧媽媽,備極辛勞。醫生們都讚許媽媽是最合作的病人─親切而有教養。
媽媽走了, 明天就是母親節,我們怎麼來過生平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啊?
媽媽嫁到馬家70年,相夫持家,養兒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對馬家的貢獻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輩有38人,和樂上進,可謂福壽全歸。她留給我們兩件世上最寶貴的遺產─母愛與家教。所以,我們在她骨灰罈上刻的字是:
「厚德修身,一生忠黨愛國;
慈母良師,永世難報親恩。」
這是我們對媽媽最崇高的敬禮。媽媽,請您好走,永遠跟爸爸作伴。我們結緣64年,但願來生再續緣。
母子 總統麵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寧夏夜市鳳飛飛潤餅 傳統老口味 60年吃不膩
台北寧夏夜市有一攤老字號潤餅,
已經賣了一甲子,前總統馬英九,
非常愛吃他們的口味,
已故的國寶級歌手鳳飛飛,
更是他們的頭號粉絲。
☞烤肉刈包 巴掌大味美多汁 吸引內科上班族聞香排隊
台北有一家創意的刈包店,
所有的餡料都是現點現烤,
香噴噴的烤肉刈包,
吸引了上班族聞香來排隊。
☞等待六十年的家鄉味 饊子入口就飆淚
饊子是一種北方的點心,
製作過程非常的費工夫,
從拉麵到下鍋去油炸,
至少得花上6個小時,
台北一位七十歲的劉奶奶,
她做饊子做了將近20年,
好多客人吃到家鄉味,
甚至激動到當場落淚。
☞狠餃色 佛跳牆水餃 北方口味 引進台灣
當佛跳牆遇上了水餃,
會激盪出什麼樣的滋味?
另外還能夠將番茄炒蛋,
還有辣椒等包進水餃裡,
不用加沾醬就能夠吃到,
水餃的箇中鮮味。
☞回味左營眷村味 蘿蔔絲餅紅 仔細挑菜頭
高雄左營眷村有家賣蘿蔔絲餅店,
這是眷村客家媽媽跟外省朋友學,
然後她再把手藝教給兒子,
結果一賣20年,
成了左營眷村特色美食。
☞麥穗金色波浪 台中大雅春日序曲
台中市大雅是台灣小麥主要產地,
由於國內消費市場,
大多仰賴進口小麥,
為了推廣國產小麥。
居民就利用了小麥,
製作各種產品。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