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ome系列 #3|#居家防疫旅行片單
統計至今,目前全球確診分布的國家中,依序以美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及德國的病例為多。
累計的飛行哩數停滯了,沒辦法擁抱熱情的島嶼、用心挑選紀念品,至少,我們還能垂涎電影中那些美麗的異國場景,在無法出國度假的防疫期間,省錢兼解癮。
和「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合作的 #關鍵居家電影院 系列來到尾聲,本次挑選個人心中五部愛片,分別來自病例最多的五個國家,居家時透過屏幕方窗,也能漫遊全世界:
🐳《#親情難捨》
▫️出品國家|🇺🇸美國
▫️影評節錄|
同樣描繪分崩離析的家庭,2019年的《婚姻故事》將鏡頭對準夫妻,讓婚姻關係雙方的脆弱與衝突表露無遺;2005年的《親情難捨》則從青少年與兒童的角度出發,呈現雙親變化對於成長階段的影響,包括孩子如何形塑自我對重要他人的觀點,並間接發展成身處校園和親密關係中的憑依。
本片以超16釐米底片(Super 16mm)拍攝,略顯粗糙的顆粒質感搭配手持運鏡,且刻意減少走位彩排,營造出類似紀錄片的自然狀態。取景場地不多,但導演成功以簡馭繁,善用簡單的空間呼應來說書,其中,伯納德和瓊分住在布魯克林區公園兩端的房子,可看出作為夫妻,兩人渴望各自獨立;但身為父母,又因共同扶養孩子而終究留有羈絆。另外,透天厝門口的階梯,也被巧妙化為伯納德「近鄉情怯」的護城河,似是搬離原巢的局外人。
🧠《#痛苦與榮耀》
▫️出品國家|🇪🇸西班牙
▫️影評節錄|
故事中被視作阿莫多瓦本人投射的主人翁馬洛,年幼時住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省的小城帕特納(Paterna),屬於乾燥的地中海型氣候,有著特殊的白色地下洞穴群居景貌。以居住環境而言,比起成年時期在馬德里的精緻公寓,佈滿坑疤的洞穴明顯刻苦許多,但伴隨著母親隨遇而安的樂觀韌性,馬洛的人生反而留下最和諧無憂的時光,甚是在電影後段揭露的性啟蒙時刻,亦永駐在這個簡陋的私密空間,被午後盛陽圍攏著。
本片由阿莫多瓦影壇多年老友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並獲封第72屆坎城影展影帝,其時而焦慮緊繃、時而滄桑無奈的沉著演技,收放自如。而馬洛這名角色的下一步路,導演只憑片末一顆推遠的鏡頭,代訴了千言萬語,更令無數影迷拍案叫絕。
🧁《#外慾》
▫️出品國家|🇮🇹義大利
▫️影評節錄|
本片情節十分通俗易懂,簡言之,就是空虛少婦窺探獨身鮮肉,惟讓女性作為觀看的出發點,慾望和凝視的主客體因此被翻轉。喬凡娜的種種窺視與不暢快,帶出這個從未被固定的主體,其實一直竄動如液態,終於在人生的交叉路口,迸發滿腔無處宣洩的渴求,通片皆在提問:「我到底想要什麼?」、「有呼吸就是活著嗎?」
而其中最引人入勝的關鍵,在於佛森歐茲派特如何善用人物的安排,引領女主角通往這個疑問的解答。影片開場,是半世紀以前發生在西點烘焙坊的謀殺案,切換至今,則是被喬凡娜夫妻遇上的神秘失憶老人,導演端出情慾以外熱騰騰的懸疑元素,輔以琳瑯滿目的美麗義式甜點,成功將電影的「可口」程度更拉提了一個層次。片中透過緩慢但扣人心弦的收線節奏,解開多年之謎,更重要的是,連帶影響喬凡娜做出最後的決定。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出品國家|🇫🇷法國
▫️影評節錄|
導演尚皮耶居內從1974年便開始發想故事,不斷收集記憶和素材,才組織成影迷心中最古靈精怪的奇幻聖典,至於筆下充滿好奇心的女主角艾蜜莉普蘭,則由奧黛莉朵杜完美演繹,其不按牌理出牌的俏皮人設與演出,樹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銀幕形象。
艾蜜莉的特立獨行,乍看之下是與眾不同的,但這個角色能經過時間的汰鍊被奉為經典,更是因為在這副古怪大膽的外表下,內心暗藏多數人的心聲:與世界格格不入、深怕出錯的自己。而隨著每個角色的結局逐漸到位,鼓勵觀眾用力擁抱生命的主旨也呼之欲出,但在我心中,最動容的是對愛上自己的領悟。
其實人人都是艾蜜莉,要先看見自己,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看見想要愛的人。
🛒《#賣場華爾滋》
▫️出品國家|🇩🇪德國
▫️影評節錄|
角色安排方面,本片將小人物無人知曉的日常切片採樣,給予觀眾理解這些孤獨人們的新剖面,除了克里斯汀尋找自在感的過程、瑪莉安不為人知的暗自神傷,也包括資深前輩布魯諾的人生盲點,更可看出,幾個主要角色的互動,其實默默建立起對彼此的影響。而所有的意在言外,都不會鑿痕過深;對於留白的拿捏,也方寸得宜。
值得一提的是,《賣場華爾滋》在場域的設定就別出心裁,除了忠於原著的刻劃,轉換成影像作品後,更能巧妙利用大型量販店的先天條件敘事。視覺上,高聳貨架製造出的疏離感,使得員工們雖共處同一空間,卻各自獨立,鮮少溝通;聽覺上,堆高機等機器運作的悠緩聲響,更顯現這個空曠秘境的安靜無聲,與白天時的喧囂日常壁壘分明。賣場與世隔絕的獨特存在,似乎吸引了在外面世界不被接納的局外人,埋首於此尋求安然。
‼️完整推薦影評👉🏻 https://lihi1.cc/5eA64
‼️內文提及串流平台👉🏻
Netflix 、 myVideo 影音隨看 、 friDay影音 、 CATCHPLAY+ 、 LiTV線上影視 、 LINE TV 、 Hami Video 、 愛奇藝台灣站 、 Google Play 、 Apple TV 、 Gagaoolala - 屬於你的故事
母親莫言主旨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終結者設計,反思當代是否已經失去對機器人的想像力了?】
圖文版 :https://21furu.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7.html
這週看了期待已久的魔鬼終結者續集,作為忠實粉絲,我相當滿意這部作品。雖然我原本更期待的,應該是哪個導演願意將創世紀的世界觀延續下去,而不是又再一次打掉重來。不過這次的成果也算不錯了,只希望票房好一點,讓電影能夠有個完整的三部曲故事能敘述。所以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進戲院看一看吧,你會滿意這部電影的。
不過呢,這並不是這篇文章想要討論的主旨。我想討論的是,我們對於未來機器人的想像,是否已經缺乏想像力? 還是人類這數十年來,哲學及藝術思維沒有新的風潮,才導致終結者的設計,始終走不出那套既定的框架。
經典的阿諾型號T-800終結者。這種類型的機器人視覺概念,應該可以回朔到立體主義、構成主義和未來主義,用單純的方塊和幾何模型,用單純的方塊和幾何模型,打造出一個可動的機器人骨幹,再披上人類外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T-800終結者。這種類型的機器人,也應該是最常在各類科幻作品出現,較為老派且硬派的機器人。甚至當代人類所研究的人型機器人樣貌,也最接近於此種。
而後的T-1000或TX,液態金屬終結者,他們本身由液態金屬所構成,固可變換成各種形體,擬態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其中T-X甚至可以用液態金屬還原成精密機械。這類液態金屬人的設計尤其受到超現實主義及未來主義影響深遠。不管是恩斯特對於不同種類物體的拼接,影響了機器人手部的變體;液態金屬人遭重創時的變形,則直接受到達利畫作中液化時鐘的影響。而液體金屬人的外型,則與未來主義雷捷筆下的人物形象極為相似,同為銀色、同為幾何橢圓,並且同樣充滿難以言喻的未來感。
魔鬼終結者第四集的馬可仕,作為型號最老舊的終結者,他只是被天網改造成終結者的人類,部分人體、部分機械。這概念若要追溯,怎樣也擺脫不了超現實主義,尤其是恩斯特的機械拼接大象。人體與機械的拼接概念,早已在現代各類的科幻作品中出現,算是魔鬼終結者系列中,最普通也最不出色的設計。
至於創世紀裏頭的反派T-3000約翰康納,除上述概念之外,影響其設計的最重要思維,則是解構主義藝術。這類藝術強調去中心化,打破骨幹、支架、道德、框架,可以解構再重新結構。就是我們在大銀幕看到的T-3000。他沒有任何實體,全身由微小的奈米機器人組合而成,任何的打擊、攻擊、爆破都無法造成傷害。受困時可以分解自我再重新組合,應該是銀幕中所出現過最強的終結者了。雖然解構主義是建築史上的一門學說,但在藝術上則應該探究回畢卡索對於人體的幾何分解。
而在今集黑暗命運中的新型終結者REV-9,在設計上並沒有太多新意。因為過去我們知道T-800過於硬派,若有足夠強的打擊,是絕對能將其摧毀的,而液體金屬人雖然強悍,卻發現其極為懼怕高溫低溫及腐蝕性強的液體,今次設計則是將硬派骨架與液體融合,算是一台終結者,但卻可以骨肉分離成為兩台性能截然不同的終結者。乍看之下很新穎,但比起首次見到T-1000時的震撼,或是看到T-3000的強悍,REV-9的概念並不突出,整體設計在這科幻創作眾多的時代,實在是有些老套了。好在劇情讓其有不少發揮空間,其戰力也不容任何人小覷,算是不會讓觀眾懷疑其強度吧。
不過我想說的是,難道當代的藝術家們,沒有任何新穎的機器人概念嗎? 若不是走硬派的T-800路線,要不就是走T-1000的液態金屬人路線,就算是T-3000的去中心化奈米機器人概念,也早已在其他科幻作品中存在已久。今天即便是作為科幻機器人的鼻祖,終結者系列電影,莫非也失去了對未來機器人的想像力了嗎? 確實如今想來,尤其近二十年人類似乎不再有任何對未來的幻想,所有有關於未來的科幻電影,總脫離不了賽博龐克的影子,而偏偏魔鬼終結者的電影概念從來就與賽博龐克相牴觸,也難怪幾次電影下來,人們已經不再對終結者的設計有所期待,而對終結者電影的期待也是一次不如一次。
終結者電影是我最愛的電影系列,我喜歡裏頭對於命運的描繪、科技的省思以及母性的堅毅。可惜的是這系列電影,似乎已不被當代影迷們所喜愛,或許對現代人來說,還想著未來機器人回到過去來追殺母親或小孩,這樣的概念過於老套吧。
對我來說,只祈求能看到下一部終結者電影就好。
母親莫言主旨 在 藍白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許多人以為過了某些年紀就無法再做某些事。
不知不覺被年紀困住。
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有年紀,
而是沒有錢。(喂)
2018年日本文壇的大事,莫過於63歲才出道的新人--若竹千佐子以處女作《我啊,走自己的路》奪下芥川賞,在宣布獲獎的24天內,便熱銷突破50萬冊。創下「玄冬小說」新文類,吃下讀者三代年齡層,更是引起朝日、讀賣、產經、岩手日報、每日新聞等重磅日媒爭先報導。中文版即將在6月面世。https://bklife.pse.is/HG48G
評審委員也讚譽「既新鮮又痛快!全新且充滿魅力的『高年級女主角』誕生了!」
芥川賞以鼓勵新人作家為主旨,獲獎者也多半是30至40歲左右的作家,像若竹千佐子這樣,年逾遲暮方踏進文壇,且以處女作獲獎的例子反倒不多見。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啊,走自己的路》以是獨居老婦為主人翁,名副其實是「玄冬作家」所創作的「玄冬小說」。
作者在第54屆文藝賞的頒獎感言中提到,「就『出發』來說,63歲似乎有點晚,但對我而言,是必須花費的時間。」這句話除了代表了她身為職業作家的意識,同時也是她人生的標記。
中文版將在6月面世,5/22開放優惠預購。
http://tiny.cc/momoko-i
⏩55歲才學寫作的芥川賞/文藝賞作家
若竹女士出身岩手縣,成為小說家是她兒時的夢想,但後來選擇進入家庭相夫教子,過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然而在她55歲那年,摯愛的丈夫猝逝,她的人生也似乎跟著崩塌,這是她第一次體驗到什麼叫做「絕望至極的悲傷」,只覺得眼前一片黑暗。雖然心裡很清楚再這樣下去自己就完蛋了,卻什麼事都無法做,心疼母親的兒子於是勸她參加小說講座,屬於「若竹千佐子」的人生也才真正開始,而《我啊,走自己的路》也可說是作者人生的映照。
這本既聽得見聲音,也看得見時間流逝的作品,足切感受著人生深度。意料外的發展是,她引起了許多年輕讀者的共鳴,認為「桃子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是母親的故事,更是明天的我」,不僅覺得「自己有了盟友」,也很喜歡桃子包括「一個人的老後好寂寞」和「一個人也不要緊,不如說可以為了自己自由地活著」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感情!
⏩好像聽到桃子對我說:
用熱呼呼、溫暖又幽默的東北方言好好寫吧。
《我啊,走自己的路》是以74歲獨居的桃子為主角,沒有核心情節、沒有故事線,也沒有眾多人物,絕大部分是桃子與內心「絨毛」的對話(更多是吐槽)。儘管如此,整部作品的結構並不貧弱,反而顯現出驚人的豐滿,讓讀者得以透過這部作品了解桃子目前為止的人生,了解她內心的種種疑問或掙扎。
在故事中,桃子說她眼下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就是東北方言。在文學作品中,方言一直不是個好處理的題材,很容易在完滿了某方面要求的情況下,又造成了新的門檻,不但有可能限縮了受眾的範圍,更是考驗讀者的耐心。尤其是日本幅員廣大,各地方言可說天差地別,不同的方言除了描述不同的風土與文化,同時也展開無形的結界,自然劃分出「本地人」與「外地人」,並依此建立認同。
但是作者依然決定讓方言成為桃子「內在我/表層我」的標記。因為對桃子而言(當然也是對作者來說),使用的是方言或是標準語,不只是工具的問題,更繫於深層的自我認同(不論是對家鄉或是「我」這個人);既然她的人格是在東北方言的環境下所塑造的,當然也只有說著家鄉話的她,才能觸及真心、讓真正的自己浮現出來。
⏩74歲的桃子桑,已經沒有什麼好怕的囉
而或許有些意外的是,作品中的桃子並沒有表現出「理想老人」特有的睿智或沉穩,反而顯得不修邊幅、我行我素,且不善言詞,還習慣用奇怪的舉止來掩飾自己真正的心情。
事實上,桃子一直是不甘受制於「典型」的人。
不想聽母親的話、當烙跑新娘、倒追丈夫周造、在心裡對女兒說「沒有一個孩子比自己重要」、質疑親子關係的期限……等等。桃子的人生不斷重複著反叛與挑戰,但真正的鬆綁,還是從丈夫周造的死開始的。
年輕的桃子因為遇見「俊美得出奇」的丈夫而有了想努力的目標,也決定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是在丈夫猝逝後,這項努力無以為繼,不再需要迎合丈夫的喜好,桃子也得以從妻子的角色中畢業,並進一步脫去所有「角色」應有的樣貌,不再扮演母親、女兒、妹妹、孫女……在這層意義上,桃子不但變成「一個人」,也回歸身為一個「人」。
「一個人也沒關係」的聲音逐漸湧現,過去視而不見的矛盾也再也沒有壓抑的理由,這造就了桃子腦中活躍的小劇場,以及許多看來不似得體的行為,另一方面,也一改對老去的刻板印象,帶來饒富趣味的日常。
⏩孤獨的必然,竟是生機盎然
從書名開始,「孤獨」就是本書必然會觸及的話題。
原文書名《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出自宮澤賢治悼念亡妹的詩作〈永訣之朝〉。在宮澤的詩作中,妹妹所說的這句話有著獨自面對死亡的悵然,然而在桃子的故事裡,這句話卻有著獨自走向未來的堅毅。
桃子說,無論是誰,都一定有用盡一生才能明白的道理--呼應作者所說的,這是她必須花費的時間。桃子所發現的道理,就是「人,生而孤獨」。作者並不認為「孤獨」是負面詞彙,而是一種人生的必然。丈夫猝逝時,雖然覺得悲傷,甚至連全身毛細孔都能感覺絕望;但在此同時,她心裡也開始產生「今後的人生要為自己活」「我要靠自己一個人活下去」的念頭。所有的相聚都有離散的一天,正因為了解孤獨的必然,我們才能與內心持續對話、發現潛藏的渴望,並了解真正的自己。
透過接受孤獨與對它的凝視,桃子儘管仍不時感到悲傷,卻能在一個人的生活中不斷汲取活下來的力量,並找出樂趣所在。
這個故事從春天開始,也在春天結束,但桃子的故事並沒有完結。時光流轉中,孤獨除了是桃子最可靠的盟友,也讓她成為她自己。桃子對生命的探索還在進行中,她的「生之欲」如此旺盛,或許正是雖稱為「玄冬小說」,讀來卻毫無肅殺寂寥之氣,反而處處顯得生機盎然的原因所在吧!
📗《我啊,走自己的路》
中文版並收錄✍作者致台灣讀者序
5/22開放預購,6/1紙電同步上市
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小野、陳名珉、林達陽、楊富閔、祝康偉、徐玫怡、東默農
❤絕讚推薦
圓神書活網 書展優惠
👉http://tiny.cc/momoko-i
博客來 書展優惠
👉http://tiny.cc/momoko-B
誠品
👉http://tiny.cc/momoko-E
金石堂
👉http://tiny.cc/momoko-K